國家如何控制貨幣匯率
⑴ 國家用怎樣的手段來控制匯率
政府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干預外匯市場。直接干預指的是政府直接在市場上買賣外匯,以此來影響匯率。這種方式通常用於直接改變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從而影響匯率。中和干預,也就是沖銷式干預,是指中央銀行通過等量等向相反的國外和國內資產交易,來抵消外匯干預對外匯市場帶來的影響,以保持國內貨幣供應量的穩定。
當中央銀行購入國外資產且不進行沖銷時,中央銀行的國外資產和國內貨幣供給都會增加,而其國內資產則保持不變。相反,如果中央銀行購入國外資產並進行沖銷,那麼中央銀行的國外資產會增加,但國內資產會減少,而國內貨幣供給保持不變。同樣的道理,當中央銀行出售外匯且不進行沖銷時,中央銀行的國外資產和國內貨幣供給都會減少,其國內資產保持不變。若中央銀行出售外匯並進行沖銷,則中央銀行的國外資產增加,但國內貨幣供給不變。
沖銷式干預的核心在於中央銀行在進行外匯干預時不採取其他金融政策進行配合,以避免因干預而產生的貨幣供應量變化。而非沖銷干預則是允許中央銀行買賣外匯,從而改變國內市場上的貨幣供應量。無論資本是否完全流動,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對經濟的影響是相同的。
此外,還有其他類型的干預策略,如每日波動型干預、砥柱中流型干預和非官方盯住型干預。每日波動型干預主要針對的是當天匯率的波動,而砥柱中流型干預則旨在通過干預來穩定匯率,而非官方盯住型干預則是指政府不公開其匯率目標,而是通過市場力量來維持匯率穩定。
單邊干預指的是單一國家的政府獨自干預外匯市場,而聯合干預則是多個政府共同干預。聯合干預通常涉及多個國家或國際組織,旨在通過共同行動來穩定匯率。
⑵ 國家的匯率是如何控制的
具體如下:
(1)運用財政金融手段,減少政府開支,提高存款准備率,提高利率,以緊縮經濟,促進擴大出口,減少進口。
(2)通過本國貨幣法定貶值,降低本國貨幣對外匯率,從而降低本國出口商品的成本,有利於增加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擴大國際市場;同時,提高進口商品的價格,減少國內對進口商品的需求。
(3)在進口方面發放進口許可證,憑進口許可證購買所需外匯。
(4)採用進口配額制,對一定時期內進口商品的數量和金額加以限制,對超過配額部分不準進口或徵收高關稅或罰款。
(5)進口存款制,是對某些限制進口商品要求進口商預交一定金額的進口存款作為無息存款。有些國家還規定進口方必須獲得出口方所提供的一定數量的出口信貸或提高開出信用證押金等方式限制進口。
(6)在出口方面給予出口信貸、出口補貼,鼓勵出口。
(7)管制資本輸出入。即根據經濟情況變化,有時採取一些措施鼓勵資本輸出,限制資本輸入。通常情況下,發達國家多實行限制資本輸入鼓勵資本輸出的政策;發展中國家多採取鼓勵資本輸出限制資本輸入的政策。
(8)建立外匯平準基金。當國際收支發生逆差,表現在國內外匯市場上就是外匯供不應求,外匯匯率必然上升。此時,中央銀行拋出外匯,阻止匯率繼續上揚;當國際收支出現順差而引起外匯匯率下跌時,買進外匯,防止匯率繼續下跌。這種外匯買賣活動,在國家不直接規定匯率變動幅度的情況下對匯率起到了緩沖和穩定作用。但是,這種方式只能對國際收支的短期逆差效果顯著,而對長期逆差作用不大。因為外匯平準基金數額有限,無法供應長期的外匯市場需求。
⑶ 人民幣匯率誰控制的是政府自己可以定的,還是由市場情況決定的就
人民幣匯率的波動主要受到市場供需關系的影響,政府雖能通過政策進行一定程度的引導,但決定匯率價格的根本力量仍在於市場。當前,盡管部分項目仍受到政府的控制,但趨勢是逐步向全面市場化轉變。
國家外匯管理局(外管局)在每日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中,會依據各市場、銀行之間的買與賣出加權平均價格,設定一個中間價作為人民幣匯率的基準。這一中間價不僅是市場交易的參考,也是後續政策制定和調整的重要依據。
市場供需關系的變化會直接影響人民幣匯率的升降。例如,當市場對人民幣需求增加時,人民幣價值通常會上升;反之,當需求減少時,其價值可能下降。這種動態變化反映了市場的真實需求和預期。
政府通過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和匯率政策等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市場供需關系,從而間接影響人民幣匯率。例如,通過調整利率、控制貨幣供應量或實施外匯干預等措施,政府可以影響市場參與者的決策,進而影響匯率走勢。
盡管政府有能力進行政策干預,但全面市場化是未來的發展方向。這意味著人民幣匯率將更多地由市場力量決定,政府將更多地扮演監管者和穩定者的角色,確保市場的公平、透明和有序運行。
總的來說,人民幣匯率的變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市場供需關系、政府政策以及國際經濟環境等多個因素。外管局設定的中間價,為市場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有助於維護市場的穩定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