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以前用什麼貨幣
㈠ 明朝各階段的貨幣,你都了解哪些呢
明朝的貨幣大部分以紙幣為主,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八年開始製造紙幣,叫做「大明寶鈔」在製作紙鈔的同時,也製造了不少的銅幣,明朝所有的錢幣都叫「通寶」,那個時候的交易金額大部分還是白銀,因為白銀可以保值,交易時金額小的用鈔錢,因為錢和鈔製作工藝和通貨膨脹容易貶值。
不同帝王在位時,合法的貨比都是用當代帝王稱號的通寶,在民間可以根據銅幣的成色來換當時帝王稱號的通寶。
㈡ 求明朝萬曆時期,一兩、一錢,一貫,一分,一文的換算啊,還有他們的購買力。
文才是貨幣的代表,一文就是一個銅錢,貫是貨幣數量的代表,一千文是一貫。
兩、錢、分是重量單位,在代表銀子重量的時候可以和官方定價一兩銀子=10錢銀子=100分銀子=1000文=一貫。
因為明朝不同時期鑄造的銅錢名稱、大小、重量不同,所以一錢銀子能兌換的銅錢數目也不同。詳細情況可以看《明史》卷八十一 志第五十七 食貨五。
簡單地講,明初鑄大錢「大中通寶」,4文就可以換1錢銀子。以後的皇帝鑄造的銅錢按官方規定是7文折銀1分,70文才折銀1錢。而民間盜鑄的劣錢缺御甚至要三四十文至六七十文才能兌換一分銀子(即三四百文至六七百文才能換一錢銀子)。
購買力舉例:
《金瓶梅》中如第四回鄆哥到處尋找西門慶,是要「賺得三五十錢,養活老爹」,這里的「三五十錢」,指的應是銅錢。第五回武大被西門慶踢傷後,潘金蓮「拿了銅錢」托王婆去買葯。第七回薛嫂向西門慶介紹孟玉樓前夫開布店時買賣興旺,「一日不算銀子,銅錢也賣兩大簸謹扮雀籮」。
按明初制定的銅錢、白銀換算比率,一兩白銀等同於一貫銅祥早錢,「數十貫錢」相當於數十兩白銀,賣炊餅的武大顯然沒有這樣的財力。即便是財主西門慶,出門時身邊也只帶「三五兩銀子」(第三回)。
更何況一貫銅錢重六七斤,數十貫銅錢——假定是二十貫吧,重一百二三十斤,武大還要挑著炊餅擔,又怎麼扛得動?由此可知,武大懷里揣的應當是紙幣,而且是貶了值的紙幣。
(2)明朝以前用什麼貨幣擴展閱讀:
明朝是禁止用金銀貨幣直接交易的,而是參照了元朝貨幣制度用鈔不用錢,鈔就是紙幣,是朱元璋洪武八年發行的,名稱叫大明通行寶鈔。面額分六種: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貫。
每貫等於銅錢一千文,或白銀一兩,四貫銅錢合黃金一兩。金銀只可以用來領用鈔票,不許流通。持有金銀者,不許私下交易,只能賣給政府。洪武十年規定,一百文以下的交易可以用銅錢支付。
洪武二十二年,由於流通的需要,加印發行小鈔,分別是十文、二十文、三十文、四十文、五十文共五種。
文才是貨幣的代表,一文就是一個銅錢,貫是貨幣數量的代表,一千文是一貫。兩、錢、分是重量單位,在代表銀子重量的時候可以和官方定價一兩銀子=10錢銀子=100分銀子=1000文=一貫
因為明朝不同時期鑄造的銅錢名稱、大小、重量不同,所以一錢銀子能兌換的銅錢數目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