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華北用什麼貨幣
1. 紅色貨幣的最有價值的五大「抗幣」(紅色貨幣)
在全國各地發行的「抗幣」中,有5枚「幣王」級別的紙幣受到整個藏界的關注。由於本身存世量極其稀少,紙張非常脆弱,以及連年戰火、遺失的影響,現在能夠展出的幾乎都是孤品,它們是: 民國三十三年(1944)豫鄂邊區建設銀行發行,屬抗日戰爭時期華中根據地貨幣。「抗幣」中最難尋找的精品,現留存極少,是名副其實的「抗幣鈔王」。在日偽邊區「掃盪」時期,為抵制偽幣的影響,發展邊區生產,鞏固邊區金融基礎做出積極的貢獻。現今市場拍賣估價高達30萬元。
民國三十三年(1944)晉察冀邊區銀行發行。晉察冀邊區是華北敵後最大的抗日根據地,因戰事不斷,晉察冀邊區銀行總部不斷轉移,所遺留下的紙幣數量極少且十分珍貴。這張晉察冀邊區銀行伍仟圓兌換券是晉察冀「邊幣」中價值最高的兌換券。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人民銀行首任行長南漢宸曾經將其作為重禮送給宋慶齡,可見其珍貴程度。2009年北京誠軒春季拍賣會上,一張「民國三十三年晉察冀邊區銀行兌換券伍仟圓打孔樣票」以5000元起拍,但最終被熱心的競購者以30.24萬元的價格成交,成為全場最高的成交價。
民國三十三年(1944)江淮銀行發行,流通於蘇中地區境內。江淮銀行於1941年4月1日成立,隸屬於新四軍軍部,由劉少奇同志親自確定行名。紙幣上方「江淮銀行」四字亦是劉少奇同志的親筆題字。這也是較早的印有毛澤東頭像的紙幣精品,現市場拍賣估價6萬元左右。
民國三十三年(1944)江淮銀行發行。貨幣正面有「蘇中」字樣,是印有江淮銀行支行地名的加字券,說明其有限的流通范圍,也決定了其經過戰爭損耗後存世量極少,很難被發掘收藏。現市場拍賣估價9萬元。
民國三十四年(1945)華中銀行發行,「華中銀行幣」發行時間為1945年8月至1949年,時間很短,存世量亦極其有限。同時,它與被規定為華東解放區本位幣的北海銀行幣1:1等值兌換,混合流通。北海銀行是中國人民銀行的前身之一,故「北海銀行幣」和「華中銀行幣」都是當今人民幣的直系鼻祖。當今權威藝術品拍賣網站雅昌拍賣網的數據顯示,華中銀行拾圓的拍賣估價在3萬元以上。
2. 簡述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貨幣政策
國民黨統治時期對貨幣制度進行了兩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由銀兩、銀元並用制改為單一銀元制;第二次由銀元制改為法幣制。法幣改革是國民黨政府實行的一個重 要的貨幣金融政策,也是國民黨政府放棄銀本位制所建立的外匯本位制度,顯示了其殖民地性質。國民黨政府為了掠奪財富和發動反共反人民的戰爭,經常採用濫發 紙幣的手段來彌補財政赤字,從而造成通貨惡性膨脹,物價飛漲,加速了法幣制度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