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為什麼總是大戶一買小戶就賣
① 股市上如何劃分大戶、中戶、小戶和散戶等劃分標準是什麼
股市劃分大戶、中戶、小戶和散戶等的標准由各證券公司甚至由各證券營業部自行制定,一般以賬戶上的總資產為依據,有時也看交易量。資產或交易量大的為大戶,少的就依次為中戶、小戶和散戶。
這個通常沒有嚴格標准,一般受各地域的經濟水平、營業部現場條件等的影響,甚至會因與客戶的關系有時還能商量。
舉個例子供參考:600萬以上為特戶,150萬以上為大戶、80萬以上為中戶、20萬左右為小戶,10萬以下算散戶。
對客戶劃分的目的是要對不同貢獻的客戶區別服務,這不只在證券行業中是這樣,各行各業都是這樣了,如「會員」、「VIP」、「大客戶」等等都是類似做法,就連網路「知道」也對用戶進行分級。
對補充的回答:
散戶指在股市中那些投入股市資金量較小的個人投資者。相對於機構而言,個人投資者都可以稱為散戶,因為個人的資金量在資本市場中都顯得微不足道。
不只是資金零散,散戶的概念也與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有關。直到現在,散戶都是在「散戶大廳」中「零散」著,不像大戶有個獨立的、封閉的空間。
② 股市中的大戶、中戶、小戶,指的都是什麼
雖然已經不碰股市很多年了,但還是對股市多多少少了解一些,這里就分享一些自己的理解,如果有不同觀點,歡迎批評指正:
我所理解的就是這么多了,如果你有更好的回答,或者不一樣的見解,歡迎評論區告訴我,股市有風險,我個人不建議入市。
③ 股市裡一般被稱為「韭菜」的人是指什麼
股市中的「韭菜」其實就是「散戶」 ,他們是證券市場的 「弱勢群體」,根本沒有話語權。因為「 散戶」如同長在地里的韭菜,被動地讓機構操縱股票的漲跌,從而進行進行利潤收割。
因為「韭菜」收割之後還會長起來,所以坊間將「散戶」稱之為「韭菜」。「割韭菜」如同擊鼓傳花的游戲,前一批人倒下了,自有後來人;其實這是「散戶」的自嘲,或是財經媒體的蔑視。
若要拒絕成為股市「韭菜」非常簡單;只要別追漲殺跌,別相信概念和神話去高位接盤即可。比如在"ST長油」復牌首日搶進去接盤的「敢死隊員」,就是做了新年股市的「韭菜」;被賺得盆滿缽滿的機構「收割」,因為該股票在新三板已經漲了300%。
然而「散戶」並非沒有機會成為「收割機」。四年前"ST長油」0.8元左右的價格時,在退市最後幾天,買了"ST長油」的股民,會接二連三接到證券公司的風險警示電話。如果股民有自己的主見,堅持低價買入"ST長油」,現價已經2.8元,四年時間遠遠跑贏滬深股市。
在上證50板塊上漲一大截之後,再來信奉價值投資,不成為「韭菜」才怪呢?還有動不動止損換股,追漲殺跌,追逐熱點板塊,這些都是「韭菜」股民的明顯特徵。
④ 股票價格誰來決定
市場。
供求關系決定價格。
首先
第一新股票上市是由上市公司開價的(不是瞎開的,怎麼算出來的我不知道,好象是跟公司的資產什麼有關的)
第二如果已經上市的公司的股票價格,那就是靠投資者和股民買賣來決定的了!!
通俗的說話是沒人決定股票的價格,再說也決定不了.
股價是隨著股民買賣來決定的.
某股的上市公司業績好,股民願意投資買這公司股票,但該公司股票打個比方有
1E股,都在其他股民手裡,而那些沒有股票的股民想要的到,就只能出高價來買,
這樣一賣一買,就慢慢的把股價給踢高了!就想踢足球一樣!!!
⑤ 為什麼說在股市是大戶吃小戶、小戶吃散戶散戶是否也在吃大戶
這是股市中常見的現象。
主力想入駐一隻個股做莊(一般是股價有較大跌幅後)就需要拿到一定數量的籌碼(股票)。而在主力沒控盤前,大部分籌碼在散戶手中,主力為拿到籌碼就必須想辦法使散戶賣出所持的股票,只有散戶拋出手中的籌碼主力才有可能拿到他想得到的籌碼。就會出現散戶出局,主力接盤的現象。
再就是主力拿到一定數量的籌碼,已經控盤在啟動拉升一波後,因為下方有短線跟風獲利盤,上方有原來的套牢盤。這二部分人都會給主力繼續拉升形成壓力(股價繼續上漲它們會因為獲利較多或解套賣出),此時主力也會想辦法使這部分人賣出手中的籌碼而使新的散戶接盤。這就是常說的洗盤。
主力清理散戶的方式很多。常見的有:打壓,拉升後打壓,橫盤震盪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