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貨幣會是下一個風口會是什麼
1. 什麼會是投資圈的下一個風口
共享KTV是三面玻璃,空間雖小卻「五臟俱全」一台選歌系統,一個大屏幕,兩個高腳凳,高感知度的麥克風和頭頂的燈光,一切應有盡有。
目前,市場上主要有友唱M-Bar(以下簡稱友唱)、咪噠miniK(以下簡稱咪噠)、WOW屋、聆噠miniK、科美唱吧等這幾家,其中友唱在2月21日獲得友寶在線3000萬的戰略投資,第二天唱吧也正式宣布戰略投資咪噠。
2. 數字貨幣概念股還能持續多久
職業紅哥給大家說說。資金的博弈也是需要有風口的,我們的市場最大的風口當然來自政策。股票賺錢大概率是,有風口,進得低。
數字貨幣是電子貨幣形式的替代貨幣,已經成為法定貨幣,例如比特幣、萊特幣、比特股等,目前全世界發行有數千種數字貨幣。我們的數字貨幣在年初就開始了試點,在未來將會大體部分目前流通貨幣的功能,這樣一些相關上市公司就會收益.
上周數字貨幣概念集體拉升,其實跟蹤紅哥就知道在春節後大盤低迷他們低迷下跌中其實紅哥多次提示,可以逢低布局.對這一板塊也分析不少。
3. 大夥們口袋裡的現金,可能要被數字貨幣取代了
這小半年來,互聯網上關於央行發行數字貨幣 ( DCEP ) 的新聞可是有不少。單單是下面這一張 數字貨幣の秘密露出照 ,就已經被各大媒體們轉發得出現了電子包漿。
但有意思的是,大夥們對於央行數字貨幣還是略顯陌生。
不知道差友們有沒有聽過這個古早段子, 「 我想買台 iPhone 手機,請問哪個牌子的最好?」
其實不少人對央行數字貨幣的認識,和這個段子還挺像的。
就像一說到智能手機,大夥們會想到 iPhone 一樣,比特幣、以太坊之類玩意兒也成了大家認識數字貨幣的模板。
這玩意是啥?它和支付寶微信有啥差別?央行也要割韭菜了?不少的問號也出現在了網友們發量不多的腦門上。
如果各位差友們也有類似這些的疑問,那麼你們可算是來對地方了。
因為今天,差評君准備試著和大家聊一聊央行數字貨幣的那些事兒。
首先我們來講講,到底什麼是央行數字貨幣。
央行數字貨幣的英文簡稱為 DCEP ,是 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 數字貨幣電子支付 )的縮寫,簡單來說就是數字化的人民幣。先別急著打瞌睡,名字之類的其實並不是重點,大家眼熟一下就可以了。
按照央行貨幣研究所所長的描述,DCEP 有著很明確的定位,那就是部分代替 M0,說人話的話, 那就是部分替代各位手中的紙幣和硬幣。
各位還記得上一次使用現金是啥時候嗎?說起來大家可能不信,差評君已經快不記得人民幣長啥樣了。
但紙幣和硬幣那麼可愛,為啥要部分取代他們呢?這讓嘻哈歌手們怎麼炫富啊?
其實啊,那些我們已經較少使用的紙幣和硬幣,本身就挺燒錢的。 是的你沒有聽錯,錢這玩意,很燒錢。
根據美聯儲公布的美元現金生產成本表,我們可以看到,各個面值的美元生產成本有多少。而我們的人民幣差不多類似。
除此之外,包括人民幣的運輸、存儲、流通、銷毀等等環節,可都是要燒票子的。就有研究機構推算, 傳統人民幣現金的運行成本約為每年 2767 億元。
數字人民幣推行之後啊,這一大筆的運行成本預計可以節省一大半,假幣之類的問題也會得到很大的解決。
這么一解釋,是不是能理解央行的良苦用心了?
看到這,肯定會有差友問了,這些問題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不是一樣能解決嗎?而且現在第三方支付用得好好的,DCEP 和它們有啥區別呢?
別急別急,且聽差評君娓娓道來。
DCEP 和第三方支付的不同與優勢。
首先差評君想說,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DCEP 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可能並沒有翻天覆地的改變。
未來我們可能只是多了一個數字錢包,多了一種支付方式,例如支付寶和微信中多了一個使用 DCEP 支付。
和其他第三方支付比較直觀的不同的是,DCEP 支持雙離線支付。也就是說,兩部沒聯網的設備也能完成付錢收錢。 ( 具體的技術細節還未公布 ) ,除了掃一掃之外還引入了 NFC 支付 ( 碰一碰 ) ,並且轉賬和提現都不需要手續費。
但如果拋開 DCEP 的表面, 深究起來的話,DCEP 這個玩意和第三方支付的區別可大著呢!
想要理解 DCEP 的不同,大夥們可能要先了解, 各位在支付寶和微信里的錢,和手上的現金還有 DCEP 的票子,並不是一回事兒。 ( 嫌內容太長可以跳過下面這部分 )
因為按照貨幣的供應量和流動性來說,我們一般把貨幣分成幾個層次:M0、M1、M2、M3。
簡單來說, M0 一般指的就是我們各位手中的現金,M1 = M0 + 單位活期存款,而 M2 = M1 + 各種准貨幣。
所以呀, 支付寶和微信里的余額一般被認為是 M1 ,現金和 DCEP 是 M0,個人的儲蓄存款是 M2。
央行可以通過統計市場上各層次的貨幣,預估經濟形勢,然後再採取相應的貨幣政策。 簡單來說,M0 多,就說明老百姓手頭有錢,M1 多,就表示公司和老百姓手頭都有錢。
其中 M1、M2 部分數字化早就在進行了,現在就差 M0 ,也就是大夥手中的現金還沒開始數字化了。
相信已經有盲生發現了華點,我們在用支付寶或微信剁手時,明明用的是余額 M1 或者是銀行卡儲蓄 M2 ,但它好像乾的是之前 M0 的活兒。
流通性應該是最高的現鈔 M0 反而躺在口袋裡,等待著大家的臨幸。 ( 也有一部分經濟學家把支付寶、微信等支付場景中的資金也算到 M0 )
這不就亂套了嗎,這樣的統計數據還有意義嗎?
對了,這就是推行 DCEP 的第二個意義, 將 M0 數字化,讓央行可以實時採集貨幣的流動數據,並且更加精準和高效地影響貨幣政策。
而且說起來大家可能不信,為了讓數據更加准確、讓支付體系更加規范化, 之前的央行可做過不少的努力,而 DCEP 可以說是大勢所趨。
支付行業發展五階段圖:
在移動支付的兩強時代,第三方支付平台和銀行之間的關系是這樣的, 第三方支付機構和商業銀行直連。
斷直連之前:
屬於大夥們的備付金*以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名義存在了商業銀行里,不少挪用備付金、洗錢、甚至是資金失竊的問題層出不窮。效率還行,但是安全性不高。
於是乎在 2017 年,監管部門推出了" 網聯 "平台,要求第三方支付機構和商業銀行 斷直連,資金流和數據也受到了央行的監管。
斷直連之後:
打個比方,差評君在用招行卡往支付寶里存了 925 元錢,背後就發生了這些:
差評君在招行的存款減少 ,從而間接減少招行在央行的存款准備金*,而以支付寶名義存放在央行的備付金增加。
而且斷直連之後,支付寶、微信之類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備付金 100% 集中存管在中央銀行。換句話說,兩位馬老闆想挪用大夥存在戶頭里的錢的可能性是 0% ,大夥們的錢變得安全不少。
是不是看得頭都大了,簡簡單單存取個錢,竟然這么復雜??
是的,央行也是這樣想的, 我們再來看看 DCEP 的簡單粗暴邏輯。直接把數字貨幣兌換給商業銀行,然後再兌換給老百姓。
所以呀,你說 DCEP 這玩意妙不妙?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安全性和效率都有了保證。
當然,還有一點就是和支付寶、微信的不同是,DCEP 具有無限法償性和強制性。其實就和現金一樣,因為有國家背書,沒有人能拒絕收取數字貨幣。
和比特幣、Libra的區別
看到這兒,大夥們肯定已經明白了 DCEP 和第三方支付的不同了。那麼它和同為數字貨幣的比特幣、Libra 有啥區別呢?
認真盤一盤,它們的區別還是挺大的。
首先比特幣這玩意兒其實是沒有政府背書的,它由一位名叫中本聰的神秘人士發明。如果樓下小賣部的大爺不想收比特幣,你還真的奈何不了他。
而且因為過分強調了去中心化和安全性,比特幣每秒最多隻能處理 7 筆交易。。。
要知道雙十一期間網聯的交易峰值達到了近 10 萬筆交易每秒。讓比特幣來體驗一把雙十一,可能能把各位剁手的病都治好吧。
再加上比特幣市場中投機者多、幣值不穩定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這玩意的應用場景還是挺窄的。
基於這些數字貨幣的表現,DCEP 除了有政府背書之外,便採取了傳統加密和區塊鏈相結合的框架。也就是說,交易速度這方面不需要擔心,而且能夠實現一定程度上的匿名性。
當然,因為是部分匿名,要是洗錢、貪污之類違法行為,還是能馬上揪到你的。
Libra 和 DCEP 則會更加相像一點。
Libra 是 Facebook 推出的一種加密數字貨幣,它不追求對美元匯率穩定,而追求實際購買力相對穩定。是計劃在全球范圍內推行數字貨幣。
和比特幣相比,Libra 的幣值就穩定多了,它和美元、歐元、日元等等一系列的貨幣掛鉤。而且每秒交易最高可達到 1000 筆,安全性、匿名性也都有一定保障。
但它和包括 DCEP 在內的其他法幣之間的差別也很明顯, 那就是沒有國家背書,無法受到各國央行的管控。
別說我們中國了,就連生它養它的美國也是在瘋狂打壓 Libra 。
因為 Libra 等等的超主權數字貨幣的推行,會損害各國的貨幣主權,大夥們可都不傻,上世紀的東南亞金融危機,貨幣主權的削弱可就是病因之一。
Libra 這一波挑戰全球各國央行的行為,也以各國的堅決抵制暫告一段落。
各國都在行動
不止是中國的 DCEP,最近各國也都在推出自家的數字貨幣計劃。
例如美國在今年上半年就公布了數字美元項目、日本央行也在今年的 7 月份宣布嘗試數字貨幣,還有法國、新加坡、加拿大、韓國等等國家也都正在路上。
而在六年前就提出數字貨幣計劃,並在三年前就開始研發的我們,一不小心就走在了數字貨幣的前列。不得不說,這一次我們率先站到了風口上。
目前,我們的 DCEP 也在緊鑼密鼓的試點之中。
根據中國銀行原行長的描述:未來的 DCEP 和已經普及的第三方支付會並行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誰能夠做得更好,更加便捷,更加可靠,成本更低,誰就會擁有更大的市場。
所以對我們消費者來說,未來多了的,可能只是 DCEP 這一個更方便的支付方式。對我們的貨幣體系而言的話,多了的則是一個更加嶄新、和高效的支付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