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我國目前實施怎麼樣的貨幣政策

我國目前實施怎麼樣的貨幣政策

發布時間: 2025-02-05 13:11:03

㈠ 我國的貨幣政策是什麼

我國的貨幣政策是穩健的貨幣政策


以下是對這一貨幣政策的詳細解釋:


一、穩健貨幣政策的定義


穩健的貨幣政策是指中央銀行通過調整貨幣供應量,以維持貨幣市場的穩定,同時促進經濟增長和平衡的一種政策。它旨在確保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避免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風險。


二、我國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


我國的貨幣政策主要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這意味著央行會根據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就業和國際收支等經濟目標來制定貨幣政策。


三、我國貨幣政策的實施手段


1. 調整存款准備金率:通過調整商業銀行存放在央行的存款准備金率,影響銀行信貸規模,進而影響貨幣供應量。


2. 調整利率:通過調整基準利率,如貸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影響市場利率水平,引導資金流向,影響投資和消費。


3. 公開市場操作:通過買賣國債或其他金融工具,調節市場流動性,影響貨幣供應量。


四、穩健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


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有助於保持經濟的平穩運行,避免經濟過熱或衰退。同時,通過調整貨幣政策工具,可以引導市場預期,促進市場主體合理調整經濟行為,從而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


總之,我國的貨幣政策是穩健的貨幣政策,旨在促進經濟增長、保持物價穩定、降低金融風險等目標。央行會根據經濟形勢靈活調整貨幣政策工具,以實現經濟健康發展。

㈡ 目前國家實施的是--- 的貨幣政策 A緊縮B穩健C適度寬松D積極

選B。

穩健的貨幣政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提法,它講的是制定貨幣政策的指導思想和方針,它不同於經濟學教科書關於貨幣政策操作層面的提法(如「寬松的」、「中性的」或「緊縮的」貨幣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與穩定幣值目標相聯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貨緊縮又防止通貨膨脹兩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礙根據經濟形勢需要對貨幣政策實行或擴張、或緊縮的操作。

㈢ 我國目前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我國目前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繼續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繼續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是要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坦嘩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而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貨幣政策要「靈活」,主要是由於當前我國仍然面臨著復雜形勢和多種風險挑戰,需要根據經濟形勢適時調節,尋求多種目標的平衡;「合理適度」則是指貨幣信貸增長要與高罩經濟發展所薯碧需相一致,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既不讓市場缺錢,也不讓市場的錢溢出來。

拓展資料:

1. 財政政策是國家制定的指導財政分配活動和處理各種財政分配讓念行關系的基本准則。它是客觀財政分配關系在國民意志中的反映。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政策也是國家干預經濟、實現宏觀經濟目標的工具。「所有剝削階級國家的財政政策都是為了維持它們的超級經濟剝削關系。當它們的統治者處於上升期時,往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順應歷史發展趨勢,採取更適合本國發展的財政政策。但是,隨著各種社會數纖舉矛盾的激化,財政政策將越來越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 本段指的是階級國家使用財政政策。

2. 財政政策是指政府財政支出、稅收和債務水平的選擇,或政府財政收支水平的決策,以促進就業水平的提高,減少經濟波動,防止通貨膨脹,實現穩定增長。換言之,財政政策是指政府通過改變稅收和支出來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改稅是指改變稅率和稅率結構。改變政府支出是指改變政府對商品和服務的購買支出和轉移支付。干預經濟是國家的主要政策豎滾之一。

3. 財政政策由國家制定,代表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它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受到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相應的經濟關系的制約。財政政策是整個國家經濟政策的組成部分,與其他經濟政策密切相關。財政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要與金融政策、產業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經濟政策相協調。政府支出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政府購買,是指政府在商品和服務上的支出——購買坦克、修路、支付法官工資等;另一種是政府轉移支付,稅收是另一種形式財政政策,從兩個方面影響整體經濟。首先,稅收影響人們的收入。此外,稅收還會影響商品和生產要素,因此也會影響激勵機制和行為。

㈣ 怎樣理解我國目前採用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怎樣理解我國目前採用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積極的松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適度放鬆的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目標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進而影響巨集觀經濟執行的各種方針措施。主要包括信貸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縮信貸和提高利率是「緊」的貨幣政策,能夠抑制社會總需求,但制約投資和短期內發展,反之,是「松」的貨幣政策,能擴大社會總需求,對投資和短期內發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貨膨脹率的上升。
財政政策包括國家稅收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增稅和減支是「緊」的財政政策,可以減少社會需求總量,但對投資不利。反之,是「松」的財政政策,有利於投資,但社會需求總量的擴大容易導致通貨膨脹。
經濟形勢: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和CPI回落、房價穩中趨升。
政策微調:降低存款准備金率,降低基準利率,允許存款利率上浮到10%,進行利率市場化的改革試行。
根據我國現有情況:總體是雙松,但貨幣政策放鬆必須是步伐緩慢,可以通過在放收結合中達到適當放鬆。財政政策則需要放鬆。
1.GDP增速繼續趨降。經濟增長減緩,會引起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主要為失業及由失業導致的社會穩定等一系列問題,通過放鬆的財政政策,減少稅收,達到提振經濟,解決就業,穩定職工收入,穩定社會的目的。放鬆的貨幣政策會使利率下降,企業經營成本下降,利潤率上升, *** 經濟增長,但放鬆貨幣政策引起信貸規模的一定增長,一是解決企業的資金鏈問題,在民營中小企業為主體GDP創造者的簡純納當今,可能效果不會明顯;二是在高准備率的環境下,金融機構通過金融工具的創新等已形成一定的繞過貨幣政策的做法,貨幣政策實際效果已打折扣。且現在房價這個社會問題還需要持續調控,一旦放鬆貨幣政策CPI會立即反彈,房價調控失效,需要適度放鬆,謹慎使用。
2.地方財政債券的發行等松的財政政策的實施,擠佔了貨幣流動性的釋放,擴大了投資但減少了消費。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擴張性的適度放鬆貨幣政策混合使用,使市場利率水平保持穩定,在CPI不穩定的情況下,存貸款利率不宜作大的松動,否則會使今年的調控(特別是對房價調控)付之東流。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是實現國家巨集觀經濟管理目標的客觀要求和必要條件。但兩大政策協調配合的效果,不僅取決於正確確定兩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體操作,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外部環境的協調配合。例攔沒如,需要有產業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貿政策、社會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協同;有良好的國際環境和穩定的國內社會政治環境;有合理的價格體系和企業(包括金融企業)的執行機制;還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門和地方 *** 的支援配合。

如何理解我國目前的財政政策?

我國目前的財政政策仍定性為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基於以下幾個因素
1前幾年的大規模投資的基建專案,按其基建周期看,還沒有完成,必須繼續追加投資。
2.我國目前的經濟增長引擎,仍然沒有以消費拉動為主,仍然是以投資與出口為主,在出口受到較大阻力時,內需沒有短期激發出來,必須堅持以投資為褲喚主。
3.目前的擴大內需的方針仍然要靠財政的轉移支出為主,通過再分配的方面向民生等方面傾斜。

2008年我國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

上半年,受制於通脹持續走高,所以財政政策是穩健,貨幣政策緊縮,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大量發行央票,緊縮貨幣供應
下半年,尤其是9月後,雖然金融危機的惡化,財政政策開始轉向積極,大幅增加支出,提高出口退稅率等政策出台,貨幣政策名義穩健,實際是寬鬆了,大幅降息,降低存款准備金率,減少央票發行

美國目前採用的貨幣政策

因為美國目前出現了次級債危機,,美圓的流通性出現了緊缺,所以美國目前採取加大流動性的策略,常用的就是減息--注資等!減息又會導致美圓匯率下降,經濟預期也會導致美圓貶值!

我國目前實施的財政和貨幣政策

我國目前實施的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積極的財政政策(又稱擴張性財政政策)是指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增加和 *** 社會的總需求;主要措施有:增加國債、降低稅率、提高 *** 購買和轉移支付。
穩健貨幣政策(緊縮性貨幣政策)是指,經濟過熱、通貨膨脹率太高時,中央銀行採取一系列措施減少貨幣供給,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資和消費,使總產出減少或放慢增長速度,使物價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稱為緊縮性貨幣政策。

qcslnzm15aeitl42nrl

我國2011年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依舊是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及穩健的貨幣政策

我國目前財政政策

積極的財政政策
穩健的貨幣政策
可以看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我國如何協調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目標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進而影響巨集觀經濟執行的各種方針措施。主要包括信貸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縮信貸和提高利率是「緊」的貨幣政策,能夠抑制社會總需求,但制約投資和短期內發展,反之,是「松」的貨幣政策,能擴大社會總需求,對投資和短期內發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貨膨脹率的上升。財政政策包括國家稅收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增稅和減支是「緊」的財政政策,可以減少社會需求總量,但對投資不利。反之,是「松」的財政政策,有利於投資,但社會需求總量的擴大容易導致通貨膨脹。
雖然這兩項政策在巨集觀經濟執行中都有較強的調節能力,但僅靠一項政策很難全面實現巨集觀經濟的調控目標,沒有雙方的配合,單個政策的實施效果將會大大減弱,這就要求二者相互協調,密切配合,充分發揮綜合優勢。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有四種不同的搭配組合, *** 究竟採用哪種取決於客觀的經濟環境,實際上主要取決於 *** 對客觀經濟情況的判斷。概括地說,「一松一緊」主要是解決結構問題;單獨使用「雙松」或「雙緊」主要為解決總量問題。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國家履行巨集觀經濟管理職能的兩個最重要的調節手段,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的市場經濟中,由於根本利益一致和統一的總體經濟目標,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實施具有堅實的基礎,同時這兩大政策具有內在的統一性,為它們之間的協調配合奠定了牢固的基礎。但由於這兩大政策在我國也是各有其特殊作用,調節的側重面也不同,因此,這兩大政策又具有相對獨立性,二者既不能簡單地等同或混同,又不能各行其是,而應該相互協調,密切配合,以實現巨集觀經濟管理的目標。
在我國,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需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兩大政策的協調配合要以實現社會總供求的基本平衡為共同目標。
第二,兩大政策的協調配合應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第三,兩大政策既要相互支援,又要保持相對獨立性。
第四,從實際出發進行兩大政策的搭配運用。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是實現國家巨集觀經濟管理目標的客觀要求和必要條件。但兩大政策協調配合的效果,不僅取決於正確確定兩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體操作,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外部環境的協調配合。例如,需要有產業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貿政策、社會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協同;有良好的國際環境和穩定的國內社會政治環境;有合理的價格體系和企業(包括金融企業)的執行機制;還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門和地方 *** 的支援配合。

如何理解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關系

都有緊縮和擴張經濟的作用
但使用方法不同
貨幣政策是中央銀行實施的通過利率調節貨幣發行量的政策,擴張性的可 *** 需求,降低利率,增加投資
而財政政策是 *** 購買和稅收的事,若總需求不足, *** 就可以減稅和增加購買,或給老百姓更多的補貼以 *** 消費投資

㈤ 我國現在實行的是什麼貨幣政策財政政策

1、我國現在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保持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2、積極的財政政策。2015年,中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空間大,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在經濟處於「三期疊加」和新常態階段,政府穩健的宏觀政策、靈活的微觀政策、社會政策托底的總體思路,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實現了經濟穩定增長與推進結構調整的平衡,保持了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中央政府穩步推進經濟體系市場化改革和政府職能轉型,打破了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在產業發展中的管制和壟斷,促進了要素市場化,支持了私有經濟發展,推動了教育與研究改革、鼓勵人力資本投資,提升了要素生產率水平。
3、穩健的貨幣政策。2015年,央行審視「新常態」的階段性含義與特徵,長遠且動態的看待金融穩定和系統性風險問題,在加快結構轉型和緩解增長過快下行之間取得了平衡。總體來看,受貨幣政策寬松推動,2015年固定資產投資放緩速度慢於之前預期,但是其他一些因素的負面影響超出預期,最重要因素是在房地產下行和傳統的采礦、製造業去產能周期中,國內銀行體系出現了自主性信用收縮。因而,依然維持之前的經濟預測,GDP同比增速由2014年的7.2%回落至2015年的6.9%。

㈥ 我國目前實施的財政和貨幣政策

一.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是通過稅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來實現一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等宏觀經濟目標的長期和短期財政戰略,是政府調控經濟的重要手段。根據財政政策在調節國民經濟總量方面的功能可將財政政策劃分為擴張性政策、緊縮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一個國家在一定經濟發展階段實施何種財政政策,要根據宏觀經濟運行態勢,相機抉擇。宏觀經濟運行千姿百態,但概括起來講,也就是三種類型。一種類型是社會總供給大於社會總需求,即「通貨緊縮」,表現為物價總水平下降。應對通貨緊縮局面,應該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和擴張性貨幣政策。第二種類型是社會總供給小於社會總需求,即「通貨膨脹」,表現為物價上漲。這種情況下,應該採取緊縮的財政政策和緊縮的貨幣政策。第三種類型就是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基本平衡,但在結構上有矛盾,冷熱並存,發展不均衡。此時應採取穩健財政政策,即在總量上不做太大的動作,但在結構上有保有壓,加強薄弱環節,壓縮過熱行業的投資。

我國自1998年以來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其實質就是一種擴張性財政政策。2005年根據我國國情和國內外經濟形勢的發展,從實際出發,我國實施了穩健的財政政策,現就兩種財政政策的實施背景、作用綜述如下。

(一)積極財政政策

1、實施背景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直接導致了國際市場需求萎縮,進而演變為全球經濟衰退.造成世界經濟普遍性的生產過剩和通貨緊縮。作為亞洲國家最大貿易夥伴,亞洲金融危機無疑對我國經濟運行產生重大沖擊。從當時國內經濟情況看,物價水平持續下跌,經濟增長速度回落,國內投資和消費需求出現不足,居民收入增長放慢、失業壓力增大;同時,國際市場需求低迷導致了我國出口不振.大大降低了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這些都充分說明我國經濟進入了通貨緊縮和經濟衰退的發展階段。面對這種從未出現過的極其復雜的經濟形勢,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及時果斷地做出了實施以增發國債、擴大內需、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刺激消費、擴大出口為主要內容的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措施包括:一是發行長期建設國債,帶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二是調整稅收政策,刺激需求增長。三是調整收入分配政策,改善居民消費心理預期。四是規范收費制度,減輕社會負擔,推動擴大消費。五是支持國民經濟戰略性調整,促進國有企業改革和產業結構優化。

2、積極作用

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近七年的時間里.在促進經濟增長、調節供求關系和克服通貨滯脹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1)促進經濟平穩發展。大規模的國債投資不僅有效遏制了經濟增速下滑的局面,而且抑制了通貨緊縮。1998-2004年間,國債建設資金年均拉動經濟增長為1.5個百分點-2個百分點,GDP年均增長8.56%,物價水平總體穩定。

(2)優化經濟結構。積極財政政策著眼於短期需求管理和長期供給管理有機的結合,在加強基礎設施的同時,通過國債資金的直接投入、稅收政策等措施,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改造傳統產業,支持一些符合產業結構發展方向的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的技術改造,推動了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

(3)增加就業。七年來,國債資金支持的一大批新項目及其配套項目的建設共增加就業崗位700萬-1000萬個,對拉動相關產業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刺激作用。

(4)促進區域經濟均衡發展。通過對中西部地區進行傾斜性財政資金安排,進行了諸如西電東送、青藏鐵路、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六小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建設,改善了這些地區的投資經營環境,加快了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步伐,使東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格局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總之,作為一項反周期宏觀政策,積極財政政策基本上是恰當的,它對中國經濟社會相對平衡發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3、負面效應

但積極財政政策畢竟是宏觀「反周期」操作,是適用於經濟低迷階段的一種政策。從2002年下半年起,我國經濟開始逐步走出通貨緊縮的陰影,呈現出加速發展的態勢。2003年國民經濟終於走過由相對低迷向穩定高漲的拐點,GDP增長速度躍為9%以上。此時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帶來一定的負面效應,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主要是部分行業和地區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的傾向有所加劇,貨幣信貸增長偏快,資源對經濟增長的制約越來越明顯,並帶來煤、電、油、運和原材料的供應緊張局面。

(二)穩健財政政策

1、實施背景

2003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開始走出通貨緊縮的陰影,經濟增長進入新一輪周期的上升階段。一是經濟增長接近潛在水平。2003年GDP增長9.3% ,2004年增長9.5%,部分行業瓶頸約束或資源約束的出現,表明GDP增幅已接近潛在產出水平。二是物價趨於上升。2003年居民消費價格和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分別上漲1.2%和0.1%,2004年則分別上漲3.9%和2.8%。三是失業率升勢趨緩。2003年全國城鎮就業增加85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3%;2004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98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比上年下降0.1%個百分點。四是出現局部投資過熱。2003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比消費品零售額增長速度高了17.6%個百分點。當年投資率上升到42.3%,比2002年增加了3.1個百分點,接近於1993年經濟嚴重過熱時的水平(當時投資率為43.5%)。為此,國家採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貨幣手段(如提高存款准備金率和提高利率等)和行政手段等,以逐步控制經濟局部過熱的跡象。雖然2004年5~6月在宏觀調控影響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明顯下降,但在2004年7~10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又出現明顯的反彈跡象,增長率分別為31.4% 、26.3% 、27.9% 、26.4%。在國民經濟已發生經濟周期階段轉換和出現局部過熱的形勢下,如果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將不利於控制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快增長和減輕通貨膨脹壓力。

同時,經濟運行中的深層次問題也凸現出來。一是經濟增長方式與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更加尖銳。目前中國石油、天然氣、煤炭、鐵礦石、銅和鋁等重要礦產資源人均儲量分別相當於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79% 、42%、18%和7.3%,特別是2003年中國GDP佔世界的4%,但消耗佔世界的比重:石油為7.4% ,原煤為31% ,鐵礦石為30%,鋼鐵為27%,氧化鋁為25%,水泥為40%,說明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已成為宏觀調控的一項緊迫任務。二是國內經濟和社會結構性矛盾也比較突出。投資佔GDP的比重過高,消費需求對GDP增長率的貢獻下降。此外,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擴大。

近年來財政收入雖然大幅增長,但由於中國轉型期財政支付改革成本不斷增加,支持經濟發展的任務十分繁重,以及加強宏觀調控的需要,因而伴隨積極財政政策而來的公共風險也在加大,財政赤字和債務規模增長很快。

由此可見,積極財政政策已完成其歷史使命,財政政策的調整、轉型勢在必行。
2、可行性

穩健財政政策的實施有它的可行性。表現在:

(1)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帶動了投資、信貸增長偏快,結構性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由此引發的通貨膨脹,勢必影響到宏觀經濟的發展,如果繼續實施這一政策,不僅不利於控制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快增長,而且易於形成逆向調節;不僅不利於減緩通貨膨脹的趨勢,而且易於加劇投資與消費比例失調程度,加大經濟健康運行的風險和阻力,對此,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已不合時宜,應當適時轉向。

(2)從規避風險的迫切性看,也需要加快調整現行的財政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主要是通過政府大量發行國債進行基礎建設投資而實現的,一方面使得經濟的增長過份依賴於國債的發行,另一方面,也使得國債的規模越來越大,到目前為止,僅長期建設國債累計額就達到了9100億元之巨,而且中央財政債務依存度偏高,經濟中積累了大量的或有負債,增加了財政運行的壓力。

(3)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使得我國經濟已基本上走出通貨緊縮期,進入新一輪的上升期,經濟自主增長的能力明顯增強,社會上已有大量的資金在涌動,人們的投資意識在逐漸增強,足以緩和由於政府減少投資而帶來的對經濟的波動。

二.貨幣政策

(一)轉型期中國貨幣政策操作實踐的回顧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宏觀經濟調控主要依靠計劃和財政手段,貨幣、信貸手段處於從屬地位。在「大一統」的金融格局下,中國人民銀行集中中央銀行與專業銀行、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諸多職能於一身,貨幣政策實際上就是綜合信貸政策。20世紀80年代,隨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金融改革和貨幣政策的操作方式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和變化。中國人民銀行於1984年開始專門履行中央銀行職能,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體制逐步轉變為以國家直接調控為主的宏觀調控體制。雖然信貸現金計劃管理仍居主導地位,但間接金融工具已開始啟用。這一期間是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大量超經濟增長發行的貨幣導致商品供需失衡,物價持續上漲。中國人民銀行針對三次貨幣擴張,進行了三次貨幣緊縮。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逐步深人,貨幣政策操作逐步向間接調控轉變。從1993年到2005年,中國貨幣政策操作可以明顯地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93年到1997年,通過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積極治理通貨膨脹,成功實現了「軟著陸」;第二階段從1998年開始到2002年,貨幣政策以適度放鬆為主要特徵,旨在治理通貨緊縮,促進經濟增長。第三階段,從2003年開始至今,貨幣政策調控的明顯特徵是為了防止出現新一輪的經濟過熱。

1.1993—1997年的貨幣政策操作

由於80年代中後期開始對國有企業的放權讓利以及軟預算約束的存在,中國經濟在90年代初期出現了明顯的「泡沫」勢頭,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一是投資與消費需求同時膨脹;二是通貨膨脹高達兩位數;三是貨幣供應量超常增長;四是金融秩序混亂。

針對1993—1994年出現的嚴重通貨膨脹現象,中央開始推行從1993—1997年長達4年之久的「軟著陸」宏觀調控。從治理金融秩序入手,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引導金融交易行為,完善金融法規建設,強化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能力,並且加強了宏觀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在這一時期採取的貨幣政策主要有:第一,整頓金融秩序。第二,強化了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能力。第三,調整了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採用新的貨幣政策工具。從1994年第三季度開始,中央銀行正式向社會公布季度貨幣供應量指標,1995年初宣布將貨幣供應量列為貨幣政策的控制目標之一,1996年開始公布貨幣供應量的年度調控目標。第四,靈活運用利率杠桿,加強利率監管。第五,實施匯率並軌,干預匯率形成,協調運用本外幣政策。通過以上貨幣政策的綜合運用以及其他政策的協調配合,從1993年下半年開始的以整頓金融秩序、治理通貨膨脹為首要任務的金融宏觀調控取得了明顯效果。通過4年的宏觀調控,我國經濟也成功實現了「軟著陸」.

2.1998--2002年的貨幣政策操作

1998——2002年,中國人民銀行針對中國面臨的通貨緊縮形勢,積極採用各種貨幣政策措施,主要有:第一,大幅度降低利率水平,擴大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1998年中央銀行共下調3次利率水平,1999年6月10日和2002年2月21日又下調2次利率水平後,居民儲蓄存款利率為1.98%。第二,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靈活調控基礎貨幣。中國人民銀行於1996年4月首次開展公開市場業務,1998年恢復後,公開市場業務日益成為貨幣政策操作的重要工具,1999年公開市場業務債券操作成交7076億元,凈投放基礎貨幣1919.7億元;2000年為控制商業銀行流動性,穩定貨幣增長率,人民銀行從前兩年以投放基礎貨幣為主轉向收回商業銀行過多的流動性。第三,取消貸款限額控制,靈活運用信貸政策,調整貸款結構。第四,加強對商業銀行的「窗口指導」。

3.2003--2005年的貨幣政策操作

這段時間中央銀行採取的貨幣政策主要有:第一,逐步完善公開市場操作體系,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業務,保持基礎貨幣的平穩增長。2003年開始我國外匯供給持續大於需求,且每年的外匯儲備持續增加(見表3)。第二,充分發揮利率的調節作用,逐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在2002年2月21日最後一次降低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利率後,隨著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中央銀行開始調高利率。同時,本著先放開貨幣市場利率和債券市場利率,再逐步推進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化的指導思想,存、貸款利率市場化按照「先外幣、後本幣;先貸款、後存款;先長期、大額,後短期、小額」的順序進行。第三,發揮信貸政策在經濟調整中的積極作用。第四,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逐步深化,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完善,外匯儲備穩步增長。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在匯率體制改革上不斷探索,採取了一系列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的措施。在匯率形成機制方面,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2005年7月21日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央行和外匯管理局也以此為契機,加快了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大力發展外匯市場。

三.當前經濟形勢下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2008年1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在世界金融危機日趨嚴峻、我國經濟遭受沖擊日益顯現的背景下,中國宏觀調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調整,將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並在今後兩年多時間內安排4萬億元資金強力啟動內需,促進經濟穩定增長。

會議指出,為抵禦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不利影響,必須採取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以應對復雜多變的形勢。當前要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確定出台進一步擴大內需的十項措施,涉及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後重建,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綜合各方專家判斷看,這次席捲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不利影響大於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當前外需減弱,一些企業出現經營困難,投資下滑,內需不振,如果不及時採取有力措施,中國經濟存在下滑的風險。此時重新啟用積極的財政政策,配合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擴大投資規模啟動國內需求,是應時之需、必要之策。

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是通過擴大財政支出,使財政政策在啟動經濟增長、優化經濟結構中發揮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這一政策曾在1998年後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國內遭遇特大洪災等沖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有效拉動了經濟增長。2005年,鑒於國內社會投資明顯加快,經濟活力充沛,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7年後正式退場,轉為穩健的財政政策。

適當寬松的貨幣政策意在增加貨幣供給,在繼續穩定價格總水平的同時,要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1998年在我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同時,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2007年下半年,針對經濟中呈現的物價上漲過快、投資信貸高增等現象,貨幣政策由「穩健」轉為「從緊」。如今,貨幣政策轉為「適當寬松」,意味在貨幣供給取向上進行重大轉變。
希望採納

熱點內容
互聯網理財有什麼壞處 發布:2025-02-05 15:30:13 瀏覽:703
鄭源基金怎麼樣 發布:2025-02-05 15:30:12 瀏覽:414
東軟集團股票歷史最高 發布:2025-02-05 15:29:58 瀏覽:454
嘉實邵健管理哪個基金 發布:2025-02-05 15:28:35 瀏覽:211
期貨怎麼算浮價 發布:2025-02-05 15:05:35 瀏覽:258
大東方投資了什麼股票 發布:2025-02-05 15:05:32 瀏覽:711
鴻鴻特科技股票 發布:2025-02-05 15:00:39 瀏覽:22
股票投資方式的特點是 發布:2025-02-05 14:55:39 瀏覽:825
怎麼設置股票交易系統 發布:2025-02-05 14:55:26 瀏覽:639
ios股票軟體排名 發布:2025-02-05 14:51:56 瀏覽: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