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的貨幣都有什麼年號
1. 在中國的元朝時期有鑄造過銅幣嗎
有的,元朝有鑄造過銅幣的。
以下幾種元朝比較重要的銅幣:
「大朝通寶」,是元代建元之前的貨幣,比較稀少。「中統元寶」,錢文有真、篆兩種字體,是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年間(公元1260~1263年)鑄造的年號錢,同時期有「中統鈔」紙幣。「至元通寶」,是世祖至元年間(公元1264~1294年)鑄造,同時期有「至元通行寶鈔」紙幣。「大元通寶」,不是年號錢,是元武宗至大年間(公元1308~1311年)鑄造的一種銅幣,錢文有蒙、漢兩種字體,還有「大元國寶」、「大元至治」錢文者,錢面有的飾四弧線紋。「至正通寶」,是元順帝至正年間(公元134~1368年)鑄的年號錢,背有蒙、漢文紀年、計值,既然有計值,說明此銅錢應當是流通貨幣。「至正之寶」,是元順帝至正年間鑄造的一種權鈔錢,正面有「至正之寶」四字,背面上部有「吉」字,右為「權鈔」,左分別有「伍分」、「壹錢」、「壹錢伍分」、「貳錢伍分」、「伍錢」字樣,分為大小五等的權鈔錢,此應是與鈔幣可換算的流通貨幣。
元末還有一些農民起義軍所鑄銅錢:韓林兒鑄有「龍鳳通寶」,徐壽輝鑄有「天啟通寶」、「天定通寶」,陳友諒鑄有「大義通寶」,張士誠鑄有「天佑通寶」。
2. 我國古代貨幣的演變有何規律
1、 最早的貨幣:天然海貝。
2、 商周時期的貨幣:銅貝、銅塊、天然海貝。
3、秦朝時期的貨幣: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
4、漢代的貨幣: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仍是法定貨幣單位,單位由鎰改斤,1斤=10000錢。西漢時期主要用於賞賜和饋贈,王莽時將黃金收歸國有,東漢以後黃金減少,賞賜用絲綢、布帛、銅錢。
5、兩晉的貨幣:西晉主要沿用漢魏之五銖及各種古錢,東晉元帝渡江後主要沿用孫吳地區流通的舊錢。
6、南北朝時期的貨幣:劉宋採用四銖錢,陳採用大貸六珠,北魏採用太和五銖、永安五銖,東魏沿永安五銖,北齊採用常平五銖,北周採用布泉、五行大布,冀州之北民間以絹布交易,五嶺以南則以鹽米布交易。
7、隋唐時期的貨幣:隋文帝鑄統一的標准五銖錢成為境內流通中統一的貨幣,唐法定貨幣流通制度時錢帛兼行,武德四年廢五銖鑄開元通寶錢,規定了成色標准脫離量名錢體系,以重量作為錢幣的名稱。
8、兩宋時期的貨幣:宋代的年號錢,在通寶錢規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號。北宋初發行的貨幣為宋元通寶與開元通寶無差別,之後還有太平通寶、淳化通寶,歷代皇帝每次改元都會重鑄新的年號錢。文字都是通寶、重寶、元寶等但是字體有所變化,真、草、隸、篆、行都有。
9、元代的貨幣:
統鈔時期:奠定元紙幣制度的基礎,元朝不鑄銅錢。中統元寶交鈔以絲為本錢以貫、文為單位 。
至元鈔時期:元朝最重要的貨幣,與中統鈔並行流通。
至正鈔時期:元代在制度上嚴禁白銀流通,但在民間已有不少使用,紙幣與白銀相聯系。
10、
明清時期的貨幣:銀鑄幣,形態有銀錠、銀元寶等。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為對付西方銀元流入,自鑄銀元。光緒十三年,鑄造光緒元寶,又稱「龍洋」,分單龍和雙龍,另外還有光緒帝半身像銀幣。
(2)元明清的貨幣都有什麼年號擴展閱讀:
信用貨幣
信用貨幣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由於世界性的經濟危機,許多國家被迫脫離金本位和銀本位,所發行的紙幣不再能兌換金屬貨幣,信用貨幣應運而生。
信用貨幣作為一般的交換媒介需要有兩個條件:一是人們對此貨幣的信心;二是貨幣發行的立法保障。二者缺一不可。信用貨幣又可分為以下幾種形態:
輔幣:其功能是擔任小額或零星交易中的媒介手段,多以賤金屬製造。
現金或紙幣:主要功能也是擔任人們日常生活用品的購買手段,一般為具有流通手段的紙幣,其發行權為政府或者金融機構專有。
銀行存款:又稱債務貨幣,存款人可藉助支票或其他支付指示,將本人的存款交付他人,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
電子貨幣
電子貨幣通常是指利用電腦或貯值卡所進行的金融活動。持有這種貯值卡就像持有現金一樣,每次消費可以從卡片的存款金額中扣除。
電子貨幣在方便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如何防範電子貨幣被盜,如何對個人資信情況進行保密等。因此,電子貨幣的全面應用尚需一段科技進步和其他保障措施完善的過程。紙幣
紙幣
作為現行的貨幣,執行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等職能。在現行貨幣制度即紙幣本位制下,紙幣的這些職能,是從它取代黃金的流通手段職能開始,然後逐步發展起來的。
3. 我們國家不同歷史時期不同貨幣有哪些
一、先秦貨幣中國貨幣以貝幣為最早。商代原以天然海貝作貨幣,其中較普遍的是齒貝,學名貨貝。後來由於真貝數量不夠,就用各種仿製貝代替,有珧貝、骨貝、石貝、陶貝、銅貝等。東周以後,金屬鑄幣開始流行,貝幣逐漸失去貨幣資格。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稱雄,貨幣形制各異,有布幣、刀幣、圜錢和蟻鼻錢四大形式。早期的布幣由農具「」演變而成,首可納柄,稱為「空首布」,因似鏟狀又稱「鏟布」。嗣後體型縮小,鑄成平首,有尖足布、方足布、圓足布、異形布等,流通以三晉地區為主齊、燕、趙等國鑄造刀幣,系實用刀「削」轉化而來,有尖首刀、齊刀、明刀、趙刀等,流通范圍次於布幣。圜錢為圓形貨幣,中有圓孔,起源於紡輪或璧環,多在秦、魏等國流通。戰國晚期,秦國已出現方孔圜錢,燕國和齊國亦有鑄造。蟻鼻錢是楚國貨幣,類似貝幣形狀,一般認為是銅貝的高級形態。此外,楚國還流通爰金,上鈐方形印記,有郢爰、陳爰、爰或盧金等,為中國最早有固定形式的黃金鑄幣。
二、秦漢至隋貨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貨幣。秦代以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銅錢圓型方孔,名稱為「半兩」,標准重量十二銖。方孔圓錢自此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通貨。西漢初期,錢幣沿襲半兩舊名,但實際重量逐步減輕。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始鑄五銖錢,旋因各地自由鑄造,大小輕重不一。元鼎四年(前113),政府專令上林三官(均輸、辨銅、鍾官)鑄錢,禁止郡國鑄造。實行統一鑄造政策後的五銖錢,製作精整,輕重適宜;
三、西漢末王莽稱帝期間(公元9~23)進行多次幣制改革,採用刀、布、龜、貝等形制,均因無法推行而失敗。東漢恢復鑄造五銖錢,至獻帝初平初年,董卓專權時壞五銖更鑄小錢,惡劣不堪。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長期戰亂與南北分裂過程中,貨幣流通混亂,不少地區以谷帛為幣,五銖錢則常被用來整頓幣制。當時銅錢開始以「文」計數,千文為「貫」,錢幣名稱也有所變化,出現年號錢
四、唐宋貨幣唐初沿用隋代舊錢高祖武德四年(621)廢五銖錢,鑄造「開元通寶」或讀「開通元寶」,每十文重一兩,量制改用兩、錢、分、厘十進位法,銅錢不再使用重量名稱,對中國古代衡法的改革影響深遠,後世錢幣以「通寶」或「元寶」為名蔚然成風。唐代雖然廣用銅錢,但嶺南用金銀,內地則錢帛並用。五代十國時期,大額鑄幣盛行,鉛、鐵錢也大量使用,貨幣流通具有明顯的地方性
五、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始發中統元寶交鈔,後又發至元通行寶鈔,以前者使用較久。至元三年(1266),所鑄銀錠鐫有「元寶」二字,元稱銀錠為元寶,有元朝之寶涵義。元代實行紙幣流通制度,銅錢鑄造不多,有漢字錢和蒙文錢兩類
六、明清貨幣明洪武八年(1375)起發行大明通行寶鈔,錢鈔兼用。後因紙幣流通受阻,至嘉靖年間又大鑄銅錢。明代將官爐銅錢稱為「制錢」,以示與流通中的舊朝錢和本朝的私爐錢相區別明中葉白銀上升為主要貨幣,制錢遂用於小額支付。清代大數用銀,小數用錢。制錢正面為漢文,背面為滿文。清初的鑄錢體制比明晚葉更趨完善,鑄造的制錢數量很大。白銀的鑄造形式不一,輕重不等。大錠一般重50兩,作馬蹄形,稱為「元寶」、「寶銀」或「馬蹄銀」;中錠重約10兩,多作衡錘形,元寶形的稱小元寶;小錠大體上呈饅頭形,重1~5兩左右;零碎的銀子統稱「碎銀」,重量大抵在1兩以下。
七、廣東於光緒十四至十五年間(1888~1889)用機器大量鑄造「光緒元寶」銀元,重庫平七錢二分,幣面圖案為蟠龍,俗稱「龍洋」
八、中華民國時期,北洋政府於1914年頒布《國幣條例》,國幣仍以元為單位,並據以開鑄袁世凱頭像銀元,流通頗廣,漸有取代龍洋和外國銀元的傾向,但銀兩制度的地位仍未動搖。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鑄造孫中山頭像銀元,與袁頭幣同時流通。1935年11月,南京政府實行法幣政策,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三行(後加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幣,禁止銀元流通。
九、1948年8月發行金圓券代替法幣
4. 貨幣的發展歷程
中國使用貨幣已有四千年歷史,是世界上使用貨幣最早的國家之一。
1、 最早的貨幣:天然海貝。
2、 金屬貨幣:銅仿貝與錢鎛(布)(黃帝後期黃河中下游開始充當等價物)。
3、 商周時期的貨幣。
天然海貝仍是重要貨幣。
金屬貨幣廣泛使用:
a、銅貝與銅塊;
b、錢與布在關洛三晉地區正完成向金屬貨幣的轉化 。
4、 春秋時期的貨幣
空首布:流通於關洛三晉地區,「周、鄭、晉、衛」主要為平尖空首布 。
刀化(貨):流通於東方齊國,模仿一種生產工具。
蟻鼻錢:流通於南方楚國的銅仿貝。
5、圓錢:圓形圓孔、圓形方孔。
秦圓錢:以兩為單位,一兩錢圓形圓孔無廓,半兩錢圓形方孔。
6、 戰國時期黃金的流通
戰國黃金流通以斤、益為單位,以南斤為主。
7、秦朝時期的貨幣
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8、 西漢時期的貨幣
三銖錢、四銖錢、五銖錢、皮幣、白金幣 。
9、 東漢時期的貨幣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從馬援建議恢復五銖錢 。
10、王莽時期的貨幣
二年:錯刀、契刀、大泉。
六年:廢錯刀、契刀、五銖錢發行小泉代替五銖錢,流通大五物:金、銀、銅、龜、貝五種幣材`
六名:金貸、銀貸、泉貸、布貸、龜貸、貝貸。
11、漢代的貨幣
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仍是法定貨幣單位,單位由鎰改斤,1斤=10000錢。
漢武帝時期模仿麒麟馬蹄有麟趾金(圓)和馬蹄金(橢圓)。
西漢時期主要用於賞賜和饋贈,王莽時將黃金收歸國有,東漢以後黃金減少,賞賜用絲綢、布帛、銅錢。
12、三國兩晉的貨幣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復五銖錢的流通;
蜀:直百錢;
吳:大泉五百、大泉當千。
兩晉:未鑄新錢,西晉主要沿用漢魏之五銖及各種古錢,東晉元帝渡江後主要沿用孫吳地區流通的舊錢。
十六國:河西涼州刺史張軌恢復五銖錢,漢興錢為我國最早的年號錢。
13、南北朝時期的貨幣
劉宋:四銖錢;
南齊、蕭梁:第一次大量鑄鐵錢,曾鑄銅錢、五銖錢、短百;
陳:大貸六珠;
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
東魏:沿永安五銖;
北齊:常平五銖;
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間以絹布交易,五嶺以南則以鹽米布交易。
14、隋唐時期的貨幣
隋文帝鑄統一的標准五銖錢成為境內流通中統一的貨幣。
唐法定貨幣流通制度時錢帛兼行
武德四年廢五銖鑄開元通寶錢,規定了成色標准脫離量名錢體系,以重量作為錢幣的名稱。
15、唐末五代的貨幣
會昌開元錢(背面有文字的開元通寶錢,後來各州都將州名鑄在錢的背面)。
五代十國總體比較混亂,周世宗鑄周元天寶為鑄錢最多的一次。
白銀開始進入流通(銅錢減少,絹帛較小的可行性,白銀逐漸進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為器飾或財富收藏(銀餅、銀鋌)、賄賂、謝禮、軍費供應、地方進獻,五代十國之後公私蓄積白銀的風氣逐漸形成。嶺南道、江西道產銀最多。
16、兩宋時期的貨幣
宋代的年號錢:在通寶錢規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號。北宋初發行的貨幣為宋元通寶與開元通寶無差別,之後還有太平通寶、淳化通寶,歷代皇帝每次改元都會重鑄新的年號錢。文字都是通寶、重寶、元寶等但是字體有所變化,真、草、隸、篆、行都有。
北宋銅錢區:開封府、京東西、河北、淮南、江南、兩浙、福建、廣東西等地。
北宋鐵錢區:四川
北宋鐵錢並用區:陝西、河東
南宋銅錢區:東南、
南宋鐵錢區:兩淮、京西、湖北
南宋鐵錢並用區:荊門,漢中等地
交子:完全可兌現的信用憑證,只能在四川使用。
錢引:不用作貨幣,只用來兌換,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為錢)
南宋會子:最初在東南地區民間發行,後來政|府設立會子庫,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發行會引。
地方性貨幣:淮交、湖會、川引、銀會子。
17、元代的貨幣
中統鈔時期:奠定元紙幣制度的基礎,元朝不鑄銅錢。中統元寶交鈔以絲為本錢以貫、文為單位 。
至元鈔時期:元朝最重要的貨幣,與中統鈔並行流通。
至正鈔時期:元代在制度上嚴禁白銀流通,但在民間已有不少使用,紙幣與白銀相聯系。
18、明清時期的貨幣
銀鑄幣:銀鑄幣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形態有銀錠、銀元寶等。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為對付西方銀元流入,自鑄銀元。光緒十三年,鑄造光緒元寶,又稱「龍洋」,分單龍和雙龍,另外還有光緒帝半身像銀幣。
19、近代的貨幣
銅鑄幣從制錢到銅元
銀幣從銀兩到銀元(流入中國最早的外國銀元是西班牙銀元,光緒十三年張之洞奏請在廣東設局鑄造銀元,光緒十六年正式批准開鑄)。
有時因為特殊原因,同一個國家內的不同自治體可能也會發行不同版本的貨幣,例如在英國,包括英格蘭、蘇格蘭或甚至偏遠離島的澤西島、根西島都擁有各自發行的不同版本英鎊,
並且互相可在英國境內的其他地區交易,但唯有英格蘭英鎊才是國際承認的交易貨幣,其他版本的英鎊在英國境外後可能會被拒絕收受。
由於歷史因素,中華人民共和國有三種不同的法定貨幣,大陸地區使用人民幣,港澳地區因為實行一國兩制,香港法定貨幣是港元,澳門則是澳門元;此二者並直接或間接與美元掛鉤。
中國台灣地區使用新台幣。
每個基本貨幣單位通常還可以分成更小的輔幣。最常用的比例是輔幣為主幣的1/100,比如,100 分 = 1 元。
在法國大革命推廣公制以前,歐洲歷史上曾經長期採用1/20/240進制,例如在英國,1英鎊等於20先令、240便士;法國的情況是12個但尼爾(denier)為1蘇(Sol),20個蘇為1里弗爾(livre,又稱鋰)。1:7、1:14、1:25、1:10 、1:1000 以及其他進位制也曾被使用。
18、物物交換
人類使用貨幣的歷史產生於物物交換的時代。在原始社會,人們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自己所需要的物資,比如一頭羊換一把石斧。
但是有時候受到用於交換的物資種類的限制,不得不尋找一種能夠為交換雙方都能夠接受的物品。這種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貨幣。牲畜、鹽、稀有的貝殼、珍稀鳥類羽毛、寶石、沙金、石頭等不容易大量獲取的物品都曾經作為貨幣使用過。
19、金屬貨幣
經過長年的自然淘汰,在絕大多數社會里,作為貨幣使用的物品逐漸被金屬所取代。使用金屬貨幣的好處是它的製造需要人工,無法從自然界大量獲取,同時還易儲存。
數量稀少的金、銀和冶煉困難的銅逐漸成為主要的貨幣金屬。某些國家和地區使用過鐵質貨幣。馬克思說過,貨幣天生不是金銀,但金銀天生是貨幣。
早期的金屬貨幣是塊狀的,使用時需要先用試金石測試其成色,同時還要秤量重量。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逐漸建立了更加復雜而先進的貨幣制度。
古代希臘、羅馬和波斯的人們鑄造重量、成色統一的硬幣。這樣,在使用貨幣的時候,既不需要秤量重量,也不需要測試成色,無疑方便得多。這些硬幣上面帶有國王或皇帝的頭像、復雜的紋章和印璽圖案,以免偽造。
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是商朝的銅貝。商代在我國歷史上也稱青銅器時代,當時相當發達的青銅冶煉業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交易活動的增加。於是,在當時最廣泛流通的貝幣由於來源的不穩定而使交易發生不便,人們便尋找更適宜的貨幣材料,自然而然集中到青銅上,青銅幣應運而生。
但這種用青銅製作的金屬貨幣在製作上很粗糙,設計簡單,形狀不固定,沒有使用單位,在市場上也未達到廣泛使用的程度。由於其外形很像作為貨幣的貝幣,因此人們大都將其稱為銅貝。
據考古材料分析,銅貝產生以後,是與貝幣同時流通的,銅貝發展到春秋中期,又出現了新的貨幣形式,即包金銅貝,它是在普通銅幣的外表包一層薄金,既華貴又耐磨。銅貝不僅是我國最早的金屬貨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屬貨幣。
20、金銀
西方國家的主幣為金幣和銀幣,輔幣以銅、銅合金製造。隨著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易量逐漸增大,到15世紀時,經濟發達的佛蘭德斯和義大利北部各邦國出現了通貨緊縮的恐慌。
從16世紀開始,大量來自美洲的黃金和白銀通過西班牙流入歐洲,挽救了歐洲的貨幣制度,並為其後歐洲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創造了起步的條件。
21、紙幣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金屬貨幣同樣顯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額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屬硬幣,其重量和體積都令人感到煩惱。
金屬貨幣使用中還會出現磨損的問題,據不完全的統計,自從人類使用黃金作為貨幣以來,已經有超過兩萬噸的黃金在鑄幣廠里、或者在人們的手中、錢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損掉。於是作為金屬貨幣的象徵符號的紙幣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是中國宋朝年間於中國四川地區出現的交子。
(4)元明清的貨幣都有什麼年號擴展閱讀:
由於貨幣屬於商品,因此他同所有商品一樣也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
當處在不同形式的價值運動中的時候,貨幣所表現出來的作用也不盡相同: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另外三種職能則是在兩者的基礎上形成的派生職能。
1、價值尺度
價值尺度是貨幣最基本、最重要的職能,即貨幣充當表現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尺度。商品價值量的大小,取決於它所包含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長短。在這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商品價值的內在尺度。
但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價值量的大小無法用勞動時間來直接表現,而只能通過作為價值代表的貨幣來簡介表現。可見,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實際上是充當商品價值的外在價值尺度。而通過一定數量的貨幣表現出來的商品價值,就是商品的價格。
換句話說,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貨幣之所以能夠充當價值尺度,是因為貨幣本身是商品,也具有價值,從而可以用來衡量其他商品的價值。
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職能,是通過價格標准來實現的。為了衡量各種商品的大小,貨幣自身必須先確定一個計量單位,即在技術上把一定重量的金或銀確定為一個貨幣單位,如斤、兩、錢、分等。這種包含一定金屬重量的貨幣單位就叫做價格標准。
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貨幣計量單位,從而有不同的價格標准。如在我國歷史上,「兩」、「銖」、「文」成為主要的貨幣單位,即價格標准。而在英國,貨幣單位則主要是「鎊」。
價格標准不是貨幣的一個獨立職能,而是從價值尺度職能派生出來的一種技術規定。雖然貨幣的價值尺度的職能要藉助價格標准來實現,但二者是不同的范疇。區別在於:作為價值尺度,貨幣是價值即凝結在商品中的社會勞動的化身,而價格標准則是貨幣的計量單位。
2、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就是指貨幣在商品流通中充當交換媒介的職能。在貨幣出現之前,商品交換是物物直接交換,即商品-商品。貨幣出現後,商品交換就通過貨幣作為媒介來進行,即商品-貨幣-商品。在這里,貨幣在兩種商品交換關系中起著媒介物的作用,執行著流通手段的職能。
作為價值尺度,可以是觀念上的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則必須是現實的貨幣,但不一定是足值的貨幣。這是因為,貨幣在執行流通手段職能時,每次都只是轉瞬即逝的事情,人們關心的是它是否能起到交換媒介的作用,而並不關心它的實足價值是多少。
只要社會公認它能代表一定數量的貨幣,代表一定的價值就行。這就產生了不足值貨幣代替足值貨幣,以及紙幣代替鑄幣作為流通手段的可能性。相對地說,紙幣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只是按照它所代表的金或銀的價值,即代表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
貨幣作為流通手段,一方面克服了物物交換中搜尋的困難,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商品經濟的內在矛盾。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使交換分成了買和賣兩個獨立的行為。二者在時間、空間上的脫節包含了危機的可能性。
3、貯藏手段
含義:貯藏財富(財富的象徵),不是觀念上的貨幣,而必須是足值的金銀條(如金屬條塊等)。
貨幣的貯藏手段職能即貨幣退出流通領域作為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來的職能。貨幣作為貯藏手段能夠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當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減少時,多餘的貨幣就退出流通;當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增加時,部分被貯存的貨幣就進入流通。
充當貯藏手段的貨幣,必須是實在的足值的金銀貨幣。只有金銀鑄幣或金銀條塊才能發揮貨幣的貯藏手段職能。
紙幣不具備貯藏手段的職能。只有當紙幣幣值長期保持穩定的條件下,人們才會儲藏紙幣。紙幣有儲存手段(在銀行)的職能,不具備貯藏手段的職能。
4、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是指貨幣在執行清償債務時所執行的職能。在商品交換中,商品買賣可以不用現款,採用賒賬的方式,到一定時期後再付現款。由於先購買,後支付,賣者成為債權人,買者成為債務人。到約定期限後,買者以貨幣清償對賣者的債務。
在這里,貨幣就起著支付手段的職能。貨幣作為支付手段先是在商品流通的范圍內,後來擴展到商品流通領域之外。
賒賬買賣實際上是一種借貸活動。隨著賒賬買賣的發展,產生了各種信用貨幣,如期票、支票、匯票、銀行券等。各種信用貨幣也發揮著支付手段的職能,同時,它們所代表的債務可以相互抵消,這就大大減少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
支付手段是在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基礎上進一步產生的。由於貨幣作為價值尺度,才能使商品與貨幣相交換;由於貨幣作為流通手段,才能產生商品買和賣的行為;
只有在買賣進一步發展的情況下,才會出現買賣商品時的賒銷方式,支付手段的職能才會產生。為了到期支付,必須進行貨幣貯藏。可見,支付手段必須以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貨幣貯藏職能的存在為前提。
5、世界貨幣
含義:貨幣在世界市場作為一般等價物發揮作用時,我們稱其為世界貨幣。作為世界貨幣,必須有十足的價值,並且是貴金屬塊,按其實際重量來發揮其職能。實際上,發揮世界貨幣職能的就是金塊,銀塊。紙幣不能充當世界貨幣。
作用:在世界市場上購買國外商品、支付國際收支差額。需要現實的貨幣,是作為社會財富的代表在國與國之間轉移時產生的。
5. 中國古代貨幣的發展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幣,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
布幣
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後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刀幣
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
環幣
秦國獨用環幣,其形製取象於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
蟻鼻錢
楚國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錢文「」形似鬼臉,為「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幣的國家。
秦漢貨幣
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20 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
戰國幣錢文「半兩」為大篆,秦朝幣錢文「半兩」為小篆。宋朝還出現皇帝御書錢。
漢幣
漢「五銖錢」
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鍾官、辨銅、均輸,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銖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幣混亂現象。從漢武帝起歷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銖長期為歷朝法定貨幣。因五鐵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銖」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日本、安南、朝鮮等國。
新莽幣制
西漢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濫發貨幣。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後為解決經濟危機而鑄行的一種大錢。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漢五銖錢重量的二個半,卻要當五十個五銖錢用。意味著每發行一枚大錢就要從百姓手中奪走四十七個半五銖錢財富,引起人民不滿,於是民間仍用五銖錢交易。王莽以重刑酷法規定:凡敢私藏五銖錢者將作為犯人充軍戊邊。
此外還有一種大錢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錢當五千個五銖錢。為防盜鑄私錢,除頒行刑法重治外,另創造了一種新幣形,即把古代刀幣和圓錢結合,創造出世界上第一枚雙色金屬錢幣。為防假私鑄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幣「做工精絕」。
六朝五銖
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了省銅,五銖錢越做越小,有「鵝眼」、「雞目」之稱,更有剪鑿邊圈,稱剪邊五銖,一枚錢改二枚,面額卻大,百當千用。錢幣界把這一時期五銖錢統稱為「六朝五銖」。
隋唐貨幣
隋五銖錢
隋代隋文帝鑄造「開皇五銖」結束了漢末以來三百多年錢制龐雜局面,這也是最後一個使用五銖錢的朝代。隋煬帝暴政,有人辯認隋「五銖錢」五銖的 「五」即「X」字左邊加豎|為「|X」,放倒後似為「凶」字。於是有人說是隋的凶兆,預示其滅亡為時不遠了。故隋朝「五銖錢」較好辨認。其實這種寫法北魏也曾有過,這不過是老百姓藉此詛咒隋暴政而已。
唐文錢
唐高祖武德年間鑄行「開元通寶」錢,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銖兩定名的錢幣體系,而開創了唐宋以後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銅鑄幣,「通寶」即流通的寶貨。「開元通寶」開創十進位制,每枚重二銖四為一文錢,積十文錢重一兩,即十錢一兩「以錢代銖」。開元通寶在唐代鑄行二百多年而使幣制長期穩定。唐以「文」計數,以錢兩為重量單位的寶文錢體系沿襲到清朝歷時千年。
乾元重寶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為對付財政困難、鑄造大錢,稱「乾元重寶」。這是最早稱「重寶」的錢,一文重寶當開元錢十文,引起通貨貶值,物價飛漲,盜鑄嚴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廢佛,取佛銅大量鑄「會昌開元」錢,使延續了半個世紀的通貨緊縮現象才有所緩和。「乾元」,「會昌」均為紀年。
五代十國是軍閥割據混戰分裂時期,由於政權林立,貨幣五花八門,是一個貨幣混亂時期。幣材除銅外還有錫、鐵等。大額錢幣當十當百,甚至當千當萬流行。
宋元貨幣
年號錢
兩宋的銅鑄幣以採用年號為顯著特點。據考證年號首創於漢武帝,而「年號錢」始於十六國時四川成都李壽的「漢興錢」。最後一枚年號錢為袁世凱復辟帝制鑄行的「洪憲元年,當十銅元」。此錢隨袁世凱垮台,存在不到四個月。「年號錢」因鑄有年號,標明鑄造時間,使人在考證古幣年代時可一目瞭然,這在錢幣形式發展上是一個進步。歷朝年號錢中宋、明、清三朝的錢幣最容易收集。
御書錢
宋哲宗年間司馬光和蘇東坡用篆、行兩種書法寫過對文錢「元裕通寶」。使宋朝流行書幣幣對文錢。擅長書法的皇帝在錢文上書寫的「御書錢」。宋朝年號御書錢流行。此錢文風到明朝有變。
紙幣
北宋的紙幣主要有交子,南宋有會子、關子。
元代曾鑄行過少量銅錢,但貨幣主要流通紙幣。這在中國古代是較突出的。元代的紙幣稱為鈔。原鈔本不許挪用,紙鈔發行量有嚴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敗,政府只好靠濫發紙幣來彌補,引起物價飛漲。
明清貨幣
明「銀」
明朝初朱元璋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准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如明朝「班匠」以銀代役、僱工工資,富豪積家產等都主要用銀量了。銀量被鑄為一定標準的銀錠從元朝開始,從元朝至元年間開始,銀錠自名「元寶」,這是中國稱銀錠為「元寶」的開始。同時民間流行銅制錢,質材由青銅轉黃銅,鑄行以年號為號的通寶錢。
清朝貨幣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復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
清初一百年以銀錠為主幣,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到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中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出現機制銅元,又稱「銅板」。
清代發行的紙幣品種復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紙鈔又可分銅錢票(可兌換方孔銅錢)、銅元票(可兌換銅元)、銀兩票(可兌換白銀)、銀元票(可兌換銀元)四種。發行紙幣開始有庫銀准備金、鈔本來憑證。
6. 清朝都發行過的哪些錢幣
一共7種
老滿文錢幣
清太祖努爾哈赤於天命元年(1616)年鑄滿文「天命汗錢」和漢文「天命通寶」。清太宗皇太極於天聰元年(1627年)鑄滿文「天聰汗錢」。此時的滿文為舊 滿文,是1599年借用蒙文的音節進行拼音而創制,又稱無圈點滿文,文字結構和語法尚不完善,因此「天聰汗錢」尚有不同三種的讀法:天聰汗錢、天聰通寶、 聰汗之錢。這一時期鑄幣種類少,鑄量也不多,因為當時長城以北地區以實物貿易為主。1632年對舊滿文進行改造,成為有圈點的新滿文。順治以後的錢幣,使 用的都是新滿文。
順治通寶
1664年,清朝定鼎北京統一中國後,隨著經濟文化的不斷向前發展,鑄錢的種類和數量也隨之增大。因此順治以後流傳下來的錢幣最多、最常見,幾乎每個家庭都能找出幾枚清代的錢幣。
清世祖福臨於順治元年(1644年)設工部寶源局和戶部寶泉局開鑄「順治通寶」。順治通寶共有五種形式:第一種是初鑄的依照明錢形制的「順治通寶」,分 小平、折二、折十共三種。小平為光背,鑄量不多,寶字內從缶者更少。折二錢背右二,折十錢背穿上十,穿右一兩者世存稀少。當時國內大部分地區仍沿用明錢, 採用這種形制,有利於新舊錢之間的兌換和經濟文化的交流。第二種背有一個漢字,代表各地區名。有戶、工、河、臨、宣、薊、延、原、同、雲、荊、昌、寧、 浙、東、福、陽、襄,共18種,延字者最少,而穿上延、宣、薊等更少。第三種世稱「一厘錢」,即背穿右漢文局名,穿左一厘二字,有戶、工、同、福、臨、 東、江、宣、原、陝、薊、昌、陽、河、寧、雲、浙,共17種,以同一厘及東字上下一厘者最少。第四種是背滿文錢,僅工部寶源局與戶部寶泉局所鑄兩種,種類 雖少,鑄量卻很大,惟寶泉折二型錢極為罕見。第五種是背滿漢文錢,均記局名,有同、浙、臨、東、江、宣、原、陝、薊、昌、寧、河,共12種,鑄量也多。清 代錢幣恢復了宋代錢幣形制的某些特點,如錢背平淺,外廓較寬。
康熙通寶
清聖祖玄燁在位六十一年,實現了全國的統一,經濟穩定,商業發達,因此錢幣的發行量很大。「康熙通寶」厚重圓大,寶源、寶泉局所鑄錢幣背有兩個滿文記局名, 外省各局鑄錢穿左滿文、穿右漢文記局名,有同、福、寧、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臨、廣、浙、台、桂、陝、雲、漳、鞏,共21種。鞏指甘肅寶 鞏局,鑄量極少,台指台灣,鑄量也極少,為紅銅質的小型錢,由於既小又少,有人於清代中期鑄了一些黃銅的大型台字錢,同時也仿鑄了少量西字、北字錢,但西 北二字為楷書,與其它錢局字體不同。背廣字錢小字小形者多,大字形者較少見,大字大形又分宋體、美字、狹廣等數種版別。寶泉局的「康熙通寶」熙字左面少一 豎的稱羅漢錢,字體與當時的一種宮錢相同,它不含黃金,也不特別稀少。
從康熙開始,清代的鑄幣形式正式固定下來,據《清史稿•食貨志》記載:「康熙元年鑄紀元錢,後凡嗣位改元,皆鑄如例。」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各朝均鑄通寶年號錢,各朝通寶紀局多用滿文,少用漢字。道光以前的錢幣實行一等制,咸豐之後出現了大錢。
咸豐雕母
咸豐時,錢幣種類繁多,鑄造精美,流傳下來的祖錢(雕母)、母錢、樣錢也多於其它各朝,且錢文多出書家之手,局面為之一新。據《大錢圖錄》載:清代鑄錢的順 序是先選至潔之象牙玉石為原材料,刻作錢樣,呈錢法堂侍郎鑒定再請皇帝裁定,然後以精銅鑿成祖錢(雕母),再用祖錢翻沙鑄母錢,以後開鑄則悉用母錢印范。 未經批准鑄行的祖錢(雕母),中間僅一小圓孔,凡正式鑄錢的雕母中間已開成方孔,錢局內稱方孔為金口,開金口需要很高的技術,否則鑄造時容易粘沙。凡正式 開鑄的初鑄品大樣精美,仍需送交有關部門審核。
清代銀元
光緒年間,盡管方孔錢依然鑄行,先後出現了銅元和銀元這兩種新的金屬貨幣。銅元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在廣東始鑄;清代自鑄銀元始於吉林,但大規模機鑄 銀元自光緒十五年(1889年)廣東造幣廠開始。今見銅元有兩大類:一類面文為「大清銅幣」,另一類面文為「光緒元寶」或「宣統元寶」。銅元和銀元的圖案 設計精美,僅錢背「龍」的圖案就有立龍、坐龍、飛龍、長須龍、反龍、大尾龍、曲須龍、游龍、駝背龍等十餘種。尤其是宣統年間的第二套「大清銅幣」,設計新 穎,圖案精緻,在晚清錢幣中獨佔一幟,惹人喜愛。又因其流通時間短,鑄量少,而成為收藏之珍品。
清代厭勝錢
清代的厭勝錢(即花錢、玩錢),經過二千多年的品類繁衍,文字與圖案較之歷代更加豐富多彩,各臻其妙。從吉語、祝辭、避邪、十二生肖、人物故事、花卉圖案到供養錢、符咒錢、秘戲錢等等,可謂包羅萬象,無所不有。
清代皇宮中常以銅錢做裝飾品,其品種數量之多,遠遠超過其它各朝。從乾隆開始,每當新皇帝繼位,鑄造背文為「天下太平」的大錢,作為清官中奉先殿帷幕下角的 墜錢。錢背有八卦圖案的是上樑錢,據《大錢圖錄》載:「光緒通寶幕作八卦,案每遇修葺、各殿上樑時,安置寶合(盒),合中皆貯此錢」。八卦代表天、地、 水、火、風、雷、山、澤。古人以樑上安放八卦錢,有避兵火、鎮風水的功用。每逢春節、元宵,宮燈下懸掛大小各式銅錢,也稱掛燈錢,此種錢多有龍鳳花紋和吉 語。每逢皇帝生辰(稱為萬壽年)錢局要鑄精美的「萬壽錢」以呈進,「光緒通寶」背福壽錢是光緒二十年慈禧太後六十大壽時鑄的「萬壽錢」。每逢年節或國家慶 典,由錢局鑄「祝聖錢」,乾隆以前的祝聖錢多有龍鳳花紋,乾隆以後逐漸以文字代替,背多吉語、頌詞,「嘉慶萬年」,背有「五世同堂」、「十全老人」等吉語 頌詞的,是嘉慶初年專為已是太上皇的乾隆鑄造的。
清代刻花錢
在銅錢的錢郭及地張上進行再加工,雕刻出花紋圖案的稱為刻花錢。我國民間歷來有在日用小銅器上鐫刻吉祥圖案的習俗,顯示了人們祈求安居樂業,生活美滿的心 願,銅錢上刻花其意亦源於此。早期刻花錢並不多見,明清以後多了起來,尤以清代為最,特別是康熙和咸豐二朝,咸豐刻花則多見於咸豐大錢。由於咸豐大錢的錢 型大,外緣寬闊,加之銅質較好,容易施展刻花技能。咸豐刻花錢的錢紋圖案種類繁多,還有雕刻各種吉語的,如「平安吉慶」、「風調雨順」、「長生不老」、 「壽比南山」等。銅錢刻花後,一般不再作流通貨幣用,往往充當佩飾或觀賞之用。刻花錢不同於鑄造的「花錢」,刻花錢是選用流通貨幣為材,而花錢是非流通貨 幣,但兩者都是屬於壓勝錢。刻花錢客觀地反映了當時的民風民俗,是研究我國傳統民俗文化的珍貴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