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的貨幣制度是什麼
『壹』 魏晉南北朝時的一兩銀子是現在的多少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經濟與錢幣流通
三國時期劉備的益州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東漢末年遭受的戰亂也較中原為輕,故社會經濟比北方發展較快。蜀漢建國以後,諸葛亮又派人整修和護理都江堰,保障了成都平原的農業灌溉。北伐曹魏之始,諸葛亮又先後在漢中一帶實行屯田制度,不僅減少了軍糧運輸,也促進了北方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蜀漢的手工業以鹽、鐵和織錦業等最為發達。特別是成都的織錦「技巧之家,百室離房,機杼相和」,遠銷吳、魏,是軍費的一大來源。蜀都成都也是當時最大的商業都市之一,「市廛所會,萬商之淵;列隧百里,羅肆巨千;財貨山積,纖麗星繁。」其興盛景象可以想見。
孫吳所在江淮地區的社會經濟起步較晚,故最為落後。但由於這里戰亂較少,加之北方人民大量遷居江南,給這里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大量的勞動力,使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加之吳國建立前期又大力推行屯田制度,遂使耕田面積顯著擴大,耕作技術和農產量也有了很大提高。
魏國創立後,在經濟上採取了一些措施,如推行屯田制,招募無地或無生畜的農民,統一組織耕種官田,這是組織流民歸農的有效辦法,在客觀上起了進步作用,對組織生產、恢復社會秩序、增強魏國的實力、統一南方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與此同時,在江南地廣人稀的地方,擴大開辟面積,興修水利,提高產量;建置大規模的官營手工業作坊,發展手工業生產。當時江南的武昌是冶煉中心,連銅合金銀製造業也很發達,此外造船業、陶瓷業、絲織業、制鹽業等等也都十分發達。當時魏國有很多的商業交通貿易中心城市,還和海外的一些國家有貿易交往,商業經濟也很發達。
西晉統一全國後,農業上推出了占田制和課田制 ,這是西晉的主要土地制度。當時的西晉面臨著經過三國長期戰爭後的經濟蕭條局面。西晉採取了獎勵農桑、表彰生產的經濟政策,召迴流民,增加農業人口,表彰生產搞得好的官吏。此外興修水利也取得了好的效果,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發展。到了東晉時,我國南方經濟得到了一定的開發,農業上生產技術有所提高,大量開墾荒地。實行精耕細作,推廣牛耕使耕田的速度加快了,產量大為提高。興修的水利工程擴大了灌溉面積,防治水患災害,使得農作物得到更好的生長。手工業方面,冶煉業得到了發展,「灌鋼」技術的發明,把生鐵和熟鐵混雜在一起,工藝簡便,生產效率更高,鋼鐵的質量也更好。 紡織業用麻織成的布,品種增加了,質量提高了。 當時紙張已經完全替代了竹簡和絹錦。貿易也有很大發展,南北互市和海外貿易主要由官府掌握,私人經營商業的很多,交易的大宗物品是糧食、布帛、魚、鹽等生活用品和一些奢侈品。總之三國之後由於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逐漸穩定,經濟上有所恢復和發展,人們經歷了長時間的戰亂之後發展經濟的願望更加迫切了。
在我國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全國各地競相鑄錢,鑄錢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前所未有。據史書記載,當時鑄錢「堆積如丘山,市上交易,用車載錢」。當時曾經把鑄錢用的原材料——鐵,拿出來「數千萬斤塞浮山堰決口」。可見錢幣之多,已到了何等程度。當時人們的思想認為錢能操縱人的命運,主要表現在社會風氣貪財如命。晉武帝賣官,錢入私門。私門(有權勢人)出賣官爵,是貪財的一種方法。士族自矜門第清高,對商賈極其賤視。法令規定市儈都得戴頭巾,巾上寫明姓名及所賣物品名,一腳著白鞋,一腳著黑鞋。商賈的社會地位很低,可是士族多兼做商賈,並不因為商是賤業而不屑為。例如大名士王戎有許多園田,親自拿著籌碼算賬,晝夜忙得不得了。家有好李,怕買者得好種,鑽破李核才拿到市上出賣。有勢力人家霸佔水利造水碓,替別人舂米取酬,稱為舂稅。潘岳《閑居賦序》說他住在園里賣鮮魚、蔬菜和羊酪,並收舂稅,一家人生活舒適。可見經營商業是貪財的又一方法。晉惠帝時,石崇做荊州刺史,劫奪外國使者和商客,積財物成巨富。家有水碓三十餘區,奴八百餘人,還有大量的珍寶錢財和田宅。可見劫奪是貪財的又一方法。《晉律》規定自死罪以下都可以用錢贖罪。貪財即使犯了罪,不一定是死罪,贖死罪也不過黃金二斤,所以只要有錢財可得,任何一種方法他們都敢採用。
晉國統治階級愛錢,唯錢是求,後世稱為「錢鬼」。而這些也影響了社會上的人,金錢支配了人們的交往、言談、行事等等。
我國古代用穀物、布帛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這種情況早在西漢就已出現,東漢時更加盛行。到我國西晉、東晉和南北朝時期,這種情況顯得更加突出了。
據史書記載,我國南北朝時期,在南北長期對立中,盡管戰爭總是不斷,但在戰爭的空隙,經濟的交往總是連綿不斷,商品交換非常活躍;而在南朝、北朝的商品交換中,貨幣的使用幾乎廢棄,在商品交換中都是使用絹帛。
從當時南朝、北朝商品交換的品種來看,北朝需要南朝的物品有甘蔗、橘柚,以及北方官員、貴族享用的高級奢侈品;南朝急需北朝的物品有:馬匹、駱駝、皮毛製品等等。
當時南朝、北朝商品交換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官方主辦的「通市」,由南朝、北朝的官方主持;二是走私,這種走私在民間、官員、軍隊中間都有。據史書記載,宋文帝劉義隆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也就是宋國、魏國戰後的第二年,北魏向宋國提出兩國「互市」的要求,朝廷徵求大臣們的意見,江夏王義恭、建平王宏、何尚之、何偃等,都表示贊成互市,但柳元景、王玄謨等大臣反對馬上互市,理由是「虜雖說互市,實為窺測國情,答應了他們,必生邊患」。但朝廷考慮到兩國互市可取得不少的經濟利益,最後還是同意了。
我國古時候經常用穀物、布帛代替貨幣在市場上流通。在王莽篡位及東漢時期,有時在市場上谷帛也代替貨幣充當過流通領域內的支付手段,只是到了南北朝時期,谷帛代替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時間最長、范圍較廣,以致在社會上曾經出現「廢棄貨幣」、「忘記貨幣」、「不準使貨幣」的現象。這是因為市場上錢幣缺乏。晉朝統治者主要沿用漢朝的「五銖錢」貨幣,因此,鑄幣數量不多,遠遠滿足不了當時市場流通的需要。據《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宋文》記載,當時南朝的宋大臣范泰,曾寫奏議反映國庫貨幣減少,市場流通使用的貨幣奇缺的情況,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因此,人們在市場上不得不用谷帛當做貨幣流通,而且貨幣制度也不統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較大,魏晉前期,東晉、宋、齊、梁、陳偏安江南;後來,北方先有五胡十六國,後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朝代相繼更替。由於朝代不斷改換,致使貨幣制度很不統一,南朝的貨幣制度在北朝行不通,北朝的貨幣制度在南朝也不能實行,所以人們寧肯在南朝、北朝商品交換中收受谷帛,而不願意收受貨幣。當時市場物價波動劇烈,北魏孝文帝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南齊大臣劉纘看到北魏的市場上金、玉、珠寶價格比南朝低了好幾倍,感到奇怪,北魏派出接待的主客令謊稱:「我朝不重金玉,所以賤同瓦礫。」還有,北魏文成帝興安元年(公元452年),陝城鎮將崔寬看到弘農這個地方出產的漆、蠟、竹、木價錢比南朝市場上便宜好幾倍,於是他利用職權走私,發了大財。由此可見,當時南朝、北朝市場物價差別如此之大,人們認為在南朝、北朝的商品交換中,收受谷帛比收受貨幣風險小,安全有可靠保證。以上這些就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貨幣流通情況的一些特點。
可以看出,當時是起碼是沒有文這個貨幣單位的!
基本單位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里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數據的。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九錢五分
『貳』 五銖錢在歷史上是如何發展的
五銖錢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流通時間最長的貨幣,從漢武帝時期開始到唐高祖時廢罷,流行了700多年。在此期間,先後有10多個王朝和政權,20多個帝王鑄行過五銖錢。
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同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形態,導致不同的貨幣流通形勢。隋文帝受周禪即位建隋後,於581年鑄行統一的標准五銖錢,文曰「五株」。這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次鑄行五銖錢。隋五銖,史稱「自是錢貨始一,所在流布,百姓便之」。
唐王朝建立後,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鑄幣政策,行開元通寶錢,並確立其朝廷鑄幣的法幣地位。五銖錢從此退出歷史舞台。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動亂,金屬貨幣的流通范圍減小,而且形制多樣,幣值不一,出現了重物輕幣的現象。三國時期的曹魏實行的實物貨幣政策,魏明帝時恢復鑄行五銖錢,形制與東漢時期五銖相似。魏五銖錢錢徑2.5厘米,重3.4克至3.5克。錢幣上的「五」字交筆彎曲,「朱」字頭圓行,外郭寬,字畫顯得比較肥大。魏明帝時期鑄行的五銖錢,對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劉備入蜀後鑄造直百五銖錢大而厚重,後來鑄逐漸減重,最輕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書「直百五銖」4個字,寄廓直讀,即價值「100枚五銖錢」。
少數直百五銖背銘篆書「為」字,以示鑄地益州犍為郡,這是方孔圓錢中最早刻記的錢。常背鑄或背刻陰文和文飾,也有背鑄陽文,如「為」、「工」、「王」、「十三」、「七」等字或四齣文。
兩晉是我國貨幣史上唯一沒有鑄造貨幣的朝代。西晉因為繼承的是曹魏,所以用的是魏國的五銖錢。至東晉,大將軍王敦手下的一名叫沈充的參軍所鑄五銖錢,所以,這種錢幣又稱「沈郎五銖」。沈郎五銖的錢文「五銖」兩字橫讀,有外形。面有外郭。錢的直徑大概1.9厘米,重1.15克。此錢製作工藝為模鑄,既輕且小,如同柳絮和榆莢。
區區一個小吏,卻有鑄幣行世的權利,不難看出,東晉時期對於貨幣的管制是十分鬆弛的,估計自行鑄造地方貨幣的也不止沈充一個。
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的一段分裂時期,該時期幣制十分混亂,各個地方鑄造的五銖錢在形態、重量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區別。
南朝宋國鑄造了一種大錢,這種大錢被稱為「當兩五銖錢」。當兩五銖錢直徑2.7厘米,穿徑一厘米,厚肉,重5克,面文「五銖」文字粗壯,面有外郭無內郭,背有內外郭;錢重量均不同兩漢五銖錢。
南朝的齊國一直實行貨幣緊縮的政策,很少鑄錢。齊高帝蕭道成曾計劃鑄錢,但沒有實行。齊武帝蕭頤曾經派人到四川鑄銅錢,後來因為成本過高而停止。
南朝的梁國在梁武帝蕭衍建國之初即鑄行新錢,不僅製造銅錢,而且還製造鐵錢,當時的幣制相當混亂。南朝的陳國鑄幣不是很多,史載僅鑄陳五銖、太貨六銖兩種錢幣。陳五銖也被稱為「天嘉五銖」,這種錢幣直徑約為2.4厘米,重為3.4克左右。
「五銖」兩字篆書章法稍異:「五」字交筆平直,形同兩個對頂等腰三角形;「銖」頭圓折而高出「金」頭,外廓較寬。陳五銖後來雖然貶值,但在南朝仍屬相對穩定、流通較廣的貨幣。
南朝陳宣帝陳頊鑄行一種新的錢幣太貨六銖,這種錢銅質優良,輪廓整齊,錢文瑰麗勻稱,鑄造精妙絕倫,居南朝之冠。
北朝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曾經在洛陽鑄行年號錢太和五銖。其形制與漢五銖類似。
太和五銖的錢體大小輕重不一,大者直徑2.5厘米,重3.4克;小者直徑兩厘米,重2.5克。太和五北魏宣武帝時曾改鑄永平五銖。永平錢版式復雜,大小輕重不一,大型者多為朝廷鑄造,小型者多為民間私鑄。錢直徑一般為2.2厘米至2.5厘米,重2.2克至3.2克;面文「五銖」,橫讀,製作比較工整。
北魏孝庄帝鑄永安五銖,共有3種:一種是永安年間鑄行的光背錢;第二種是永熙年間鑄行的背「土」字錢;第三種是東魏孝靜帝於興和年間所鑄行的背四齣文錢。
在這3種永安五銖錢中,以北魏孝武帝鑄行的背土字錢最具特色。該錢背部穿孔上方鑄有一個「土」字,「土」字與背穿孔相連,正好組成一個「吉」字,所以當時又稱吉錢,人人佩戴,以為吉祥。
北周武帝宇文邕曾經3次鑄錢。561年鑄布泉;574年鑄五行大布和永通萬國。這三種錢幣形制精妙,筆法華美,素有「三大美泉」之稱,被譽為六朝錢幣之冠,在我國和世界的鑄幣史上均佔有重要地位。
北周三種貨幣均為方孔圓錢,錢文「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均為玉箸篆,筆畫肥瘦均勻,末端不出筆鋒,就像是用玉石製成的筷子寫成的,肥滿、圓潤、溫厚、勻稱。
布泉一枚當西魏五銖5枚,五行大布當布泉10枚,永通萬國又當五行大布10枚,即一枚永通萬國要合500枚五銖錢。
北周靜帝鑄的永通萬國錢,「永通」是永遠通行,「萬國」表示天下萬國。可惜鑄行不到四年,就隨著北周的滅亡而被銷毀。
楊堅於581年在北周稱帝,改國號隋,這就是隋文帝。他曾經鑄行了一種合乎標準的五銖錢,並禁止舊錢的流通。隋代的五銖錢與前代相比,有著自己的特點,也有深刻的歷史意義。
隋代五銖面文上的「五」字筆畫挺直,與明顯的穿廓豎錢,組成一個橫寫「凶」字形,錢面外輪較漢五銖錢略寬。錢背外輪內廓肉厚,錢文清晰,形制莊重大方,有上承漢五銖,下啟唐開元錢幣鑄造風格。隋代五銖錢幣厚薄、輕重、大小差異懸殊極大,有學者曾挑出3枚較為規范的隋五銖作對比,分別為外徑1.2厘米,重1.23克;外徑2.2厘米,重1.92克;外徑2.3厘米,重2.87克。
隋代初期嚴格鑄行足值五銖,反映了隋文帝勵精圖治、使民休養生息的治國戰略,取得了全國經濟的較大發展。
隋文帝頒布統一幣制,並強制推行。針對私鑄濫造錢幣情況,一律融化為銅,依法沒收。凡查出舊錢使用的地區,縣令要受到扣除半年俸祿的處罰。除此之外,隋代初期還嚴厲打擊摻假使劣。
唐王朝建立後,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鑄幣政策。621年,「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確立了朝廷鑄幣的法幣地位。同時,唐代又繼承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絹帛為貨幣的傳統,實行了「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
唐代不僅制訂了鑄幣官營、私鑄非法的法律,而且實行了由朝廷買斷銅、錫等鑄幣材料,不準私自買賣的政策,並配套出台了禁銅令、禁鑄銅器令、禁銷錢鑄器令等法令。這樣,五銖錢從漢武帝鑄造直至唐高祖時的621年廢罷,流行了700多年。
唐王朝的開元通寶錢
『叄』 中國從古至今流通過的貨幣有哪些,列出來
中國的貨幣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種類繁多,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貨幣文化。先秦時期的貨幣,各諸侯國實行不同的貨幣制度:在不同地區使用形制各異的刀幣、布幣、環錢。秦統一中國後,中國貨幣主要以環錢為主要形制。到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到明代,白銀成了最主要的流通貨幣。 [編輯本段]【商代錢幣】在中國的商代,已經開始以貝殼作為貨幣使用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天然的貝殼作為貨幣漸漸供不應求了,於是出現人工貝幣,如石貝幣、骨貝幣、蚌貝幣等。到了商代晚期,出現了用銅質的金屬貝幣。 [編輯本段]【先秦錢幣】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貝幣則完全退出了歷史舞台,各地區因社會條件和文化差異而形成了不同的貨幣。主要有:楚國地區的蟻鼻錢、黃河流域的布幣、齊燕地區的刀幣和三晉兩周地區的環錢。 [編輯本段]【秦漢錢幣】秦半兩銅錢秦滅六國後,廢除各國的布幣、刀幣等舊幣,將方孔半兩錢作為法定貨幣,中國古貨幣的形態從此固定下來了,一直沿用到清末。
漢承秦制,並允許民間自鑄。西漢的銅錢仍然是用其重量來命名的,但重量與名稱漸漸地不符了。西漢的銅錢主要有三種:半兩、三銖、五銖。
西漢末年,王莽攝政和新朝統治時期,托古改制,十餘年間就進行了四次大的幣制改革,王莽錢名目等級繁雜,其幣制改革以失敗告終。
東漢所鑄的錢,都是五銖錢。 [編輯本段]【三國魏晉南北朝錢幣】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動亂,金屬貨幣的流通范圍減小,且形制多樣,幣值不一,出現了重物輕幣的現象。
三國時期的曹魏實行的實物貨幣政策,魏明帝時恢復鑄行五銖錢,形制與東漢時期五銖相似。蜀漢和東吳多實行大錢。屬幣主要有:直百五銖、直百等。吳幣主要有: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大泉二千等。
西晉成立後主要沿用漢魏舊錢,兼用谷帛等實物;東晉成立之初則沿用用吳國舊錢,後來出現了五銖小錢,相傳是吳興沈充所鑄,所以又稱:「沈郎五銖」。
十六國期間的成漢李壽鑄行了中國最早的年號錢「漢興」錢;南北朝時期的社會十分動盪,幣值混亂,私鑄現象嚴重。北朝從北魏開始,錢文逐漸擺脫紀重局限,逐步向年號錢制過渡。 [編輯本段]【隋唐五代十國錢幣】隋朝的建立,使中國混亂的貨幣趨向於統一,隋文帝開皇三年鑄行了一種合乎標準的五銖錢,並禁止舊錢的流通。
開元通寶唐武德四年鑄行的年號錢——開元通寶,以前的紀值紀重錢幣一去不復返,代之的是寶文幣制(主要是通寶、元寶和重寶)。開元通寶是唐朝三百年的主要鑄幣,另外還鑄有乾封重寶、乾元重寶、大歷元寶、建中通寶、咸通玄寶及史思明所鑄順天元寶、得壹元寶等。
五代十國政治分裂割據,改朝換代像走馬燈一樣,各國以鑄惡錢來增強自身實力,以達到削弱他國力量的目的,故錢幣甚多,但質量不高。 [編輯本段]【宋遼金西夏錢幣】中國宋代是鑄幣業比較發達的時期,從數量和質量上都超過了前代,是繼王莽錢之後的又一個高峰。宋朝貨幣以銅錢為主,南宋以鐵錢為主。北宋以後的年號錢才真正開始盛行,幾乎每改年號就鑄新錢,錢文有多種書體。同時,白銀的流通亦取得了重要的地位。在北宋年間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其後陸續出現有別的紙幣:會子和關子,且占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此外,對子錢、記監錢、記爐錢、記年錢亦應運而生。宋徽宗趙佶瘦金體御書錢堪稱一絕。
遼國是由契丹族建立的國家,起初使用中原地區的貨幣,後來自鑄幣,以漢文作為為錢文,所鑄的錢幣多為不精。
西夏曾鑄行過兩種文字貨幣,一種是西夏文,叫「屋馱錢」;一種是漢文錢,形制大小與宋錢相似。西夏的錢幣鑄制精整,文字秀麗。
金國由女真族所建,曾統治過中國北方廣大地區,其所鑄 錢幣種類繁多,除用銅錢外,亦用紙幣,均以漢文為幣文。金國的錢幣受南宋的影響較大。 [編輯本段]【元明清錢幣】在元代,紙幣在流通中成了主要的貨幣,銅錢的地位減弱,與此同時白銀的流通量佔有很大的比例。元朝的統治者信奉佛教,因此鑄行一些小型的供養錢、廟宇錢供寺觀供佛之用。
明代大力推行紙幣——鈔,明初只用鈔不用錢,後來改為錢鈔兼用,但明代只發行了一種紙幣——大明寶鈔。白銀在明代成為了法定的流通貨幣,大我交易多用銀,小交易用鈔或錢。明代共有十個皇帝鑄過年號錢,因避諱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錢幣統稱「通寶」,忌用「元寶」。
清朝主要以白銀為主,小額交易往往用錢。清初鑄錢沿襲兩千多年前的傳統,採用模具制錢,後期則仿效國外,用機器制錢。清末,太平天國攻進南京後,亦鑄銅錢,其錢幣受宗教影響較大,稱為「聖寶」
『肆』 古代的貨幣有什麼
先秦時期的刀幣、貝幣、布幣、古泉
秦朝的秦半兩銅錢,西漢的三銖錢、四銖錢、五銖錢、八銖錢,隋朝的隋半兩,唐朝開元通寶、飛錢,宋朝的鹽引、交子,明朝的大明寶鈔,清朝的康熙通寶、乾隆通寶以及清朝末期的銀元等等,其中飛錢、鹽引、交子是紙幣,還有後來的銀兩、金子和銀票
『伍』 關於古代的貨幣政策和鑄幣權
那歐洲來說,中世紀鐵匠鋪熔爐能夠達到銅礦,鐵礦熔點沸點1000-3000°的場所非常有限。不是隨便一個沿街小店就可以開匠鋪的。一般擁有鑄幣權的國王領主只需控制鑄幣磨具和極少數的高級匠鋪就行了。合法的外部貨幣流入都是折換兌價,最後重新回爐,非法的領主沒收,最後還是回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