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中如何控股股
『壹』 在中國股市散戶可能成為控股股東嗎
可能。
狹義:散戶指在股市中,那些投入股市資金量較小的個人投資者。
廣義:散戶是相對與機構而言的,個人投資者(無論資金的多少)都可以稱為散戶。這主要是因為無論個人擁有多少資金在資本市場面前都是及其少量的。90年代中,眾多散戶的交易集中在一層的大廳中,稱為「散戶大廳」,配有若干自主委託系統進行自主交易。商務印書館<英漢證券投資詞典>解釋:散戶indivialinvestor。亦稱:股民,個人投資者。通過證券公司為自己購買證券進行投資的人。
控股股東,是指其出資額佔有限責任公司資本總額百分之五十以上或者其持有的股份占股份有限公司股本總額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股東。
『貳』 資本家控制股票價格的原因
影響股票價格的因素10種手段--財富贏家論壇(bbs.cf8.com.cn)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生動精闢地指出: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都滴著骯臟的血。他還形象地指出:為了牟取暴利,資本敢於藐視法律,敢於鋌而走險,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在證券市場中,利用資本,操縱股價的現象也是屢屢出現的。他們操縱股價的主要手段有10種。
1、挖空心思,炮製題材
對操縱市場者來說,所謂的題材就是他們事先設計的一場誘導中小投資者跟風上當的騙局和事先掘好的一口陷阱,是一朵絢麗多彩的罌栗花。而事實上,不明就裡的中小投資者經常落入操縱市場者的彀中,成為他們的犧牲品。
在1999年的「5.19」行情中,受美國NASDAQ網路股大幅上揚的刺激,國內的某些莊家在一些網路股中大舉建倉。2000年,我國股市出現回暖跡象,那些在「5.19」行情中被網路股套牢的莊家以及其他套牢莊家便開始緊急啟動網路經濟和新經濟這一法寶,將自己炒作的個股紛紛披上網路這一美麗動人的外衣,一些個股標榜自己進軍網路,介入新經濟,同時大幅拉升股價,有些也借納米概念、光谷概念哄抬股價。但是,時至今日,這些所謂的概念、題材最終兌現的能有幾家?真正能為上市公司帶來效益、為股東創造回報的又有幾家呢?
2、上市公司,傾力配合
欲話說:蒼蠅不盯沒縫的雞蛋。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相關的上市公司緊密配合,沒有上市公司一些高管人員的別有用心,操縱市場者在二級市場上將寸步難行,一事無成。為了一己私利,部分上市公司與操縱市場者配合得天衣無縫,要利潤包裝利潤,要洗盤時製造利空,要出局時炮製題材,就是公司未來的經營能力不容樂觀也不遺餘力地高比例的送股和利用資本公積金轉贈股本,更有甚者部分上市公司還拿出發行新股、配股或從銀行借貸的資金交給莊家們委託理財,而莊家們炒做的股票正是該家上市公司,於是上市公司與操縱市場者便結成了榮辱與共、休戚相關的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這就是部分上市公司為莊家鞍前馬後,樂此不疲的根本原因。
3、內幕交易,黑箱操作
所謂的內幕交易就是內幕知情人士利用內幕消息在二級市場上賺取非法利潤的行為。而操縱市場者操縱股價之所以大行其道,很重要的手段就是通過內幕交易和黑箱操作來實現的。我們撇開部分券商炒做自身承銷的新股和配股不說,僅僅以發生控制權,第一大股東移位的重組類公司為例來揭開操縱市場者利用內幕交易,黑箱操作操縱股價,操縱市場的冰山一角。
一般來說,重組類公司的內幕人士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被收購方的高層人士;二是收購方的高層人士;三是財務顧問;四是所謂的二級市場炒做方,即所謂的莊家。
一般來說,收購方和二級市場的炒作者是合二為一的。如果二級市場無利可圖,收購方收購所謂殼資源公司的積極性將大打折扣。收購方和二級市場的炒作者合二為一便構成了完完全全的內幕交易。我們以億安科技(0008)為例。
億安科技的前身為深錦興,從K線圖可以看出,莊家開始進駐億安科技的時間為1998年10月下旬,完成建倉的時間為1999年1月。在1998年11月29日至1999年1月14日的55個交易日里,億安科技的累計成交量高達8191萬股,換手率高達232.12%。按此計算,主力莊家底位倉的成本為10元。1999年5月,第一大股東易主為廣東億安科技發展控股有限公司。這說明內幕人士和莊家至少在1998年10月後就得知了億安科技的重組內幕。
4、聯手操縱,翻雲覆雨
2001年2月5日的《粵港信息日報》轉載了肖進安的一篇文章,作者利用2000年深滬證券交易所公布的信息資料,通過實證分析揭露了莊家們(該文主要針對券商)是怎樣通過聯手操縱,在二級市場上翻雲覆雨的。該文將聯手操縱分為單一券商營業部之間的關聯關系、同城(地)券商之間的關聯關系和關聯關系中的異類三種。他發現某某證券公司在12隻股票中存在關聯關系、某某證券公司在26隻股票中存在關聯關系、其他一些證券公司也有不少類似的情況。
該文還披露了一批券商聯手操縱行為。
5、控盤操作,虛擬價格
所謂的莊家,依照筆者的理解,是指高度控制上市公司二級市場流通籌碼的機構或大戶,這里的高度控制是指控制的流通籌碼至少佔流通股本的60%以上。截止1999年12月31日,億安科技(0008)的籌碼集中度達82.91%,中科創業(0048)的籌碼集中度達81.13%。
由於莊家們控制了某隻股票的流通籌碼,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了該只股票的供求關系,其價格制定就不再取決於該股的經營業績和內在的投資價值,而是完全決定於莊家的操作計劃和資金實力,因此,扭曲了該只股票的價格定位,出現了虛幻的價格,從而放大了股市的泡沫。2000年超過1000倍市盈率的個股,多達30隻。
6、多開帳戶,逃避監管
為了隱蔽操作,逃避監管,莊家們通過在多家營業部利用多個個人帳戶分散籌碼,這已成為公開的秘密。例如被中國證監會查處的信達信託公司自1998年4月8日起,集中5億元資金,利用101個個人股東帳戶及2個法人股帳戶,通過其下屬的北京、成都、長沙、鄭州、南京、太原等營業部,大量買入「陝國投
A」股票。持倉量從4月8日的81萬股,占總本的0.5%,到最高時的8月24日的4,389萬股,占總股本的25%。但是,信達信託對上述事實未向陝西省國際信託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證券交易所和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作出書面報告並公告。
7、空穴來風,虛假造市
要達到誘騙中小投資者跟風炒做的目的,操縱市場者除為炒做的股票編織無數美麗的題材外,還必須向外擴散這些題材。在資訊時代十分發達的今天,操縱市場者要達到這一目的確實不費吹灰之力,於是我們便看到大量的網上傳聞。此外,操縱市場者還利用所謂股評家和咨詢機構的市場影響力,拚命推薦即將出貨的股票,於是我們便看到了大量的投資價值分析報告。試想一想,這些投資價值分析報告為什麼在股票的底部沒有出籠而在股票的頂部卻連篇累牘地奉獻給投資者了呢?我們再看看中科創業的操縱者是怎樣利用輿論蒙騙投資者的。
在2000年12月25日之前,關於中科創業的好評如潮,有記者認為中科創業正在進行二次創業,前景輝煌;有股評家認為,中科創業是大市下跌的避風港。1999年8月31日《中國××報》發表了一篇有關康達爾的投資價值分析報告,報告稱新入主的股東將通過大規模的資產重組,將康達爾打造成介入金融+農業、生物醫葯、網路信息設備、網路電信服務、高技術產業投資等多個新興產業領域,通過項目投資和股權投資等多種投資方式以及其它資本運作手段,康達爾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將有望發展成為「中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
然而事實上,中科創業的現實情況卻給了這些抬轎者一記有力的耳光。
8、大膽逼空,小心誘多
操縱市場者為了達到充分吸籌,拉高出貨的目的,近年來紛紛採取了大膽逼空,小心誘多的操作手法,我們以海虹控股
(0503)為例。
從海虹控股2000年的日K線圖,我們可以看出,主力莊家在1月4日至1月18日吸籌完畢後,採取了期貨式的逼空手法,1月18日至2月22日,連續拉出了17個漲停,2月24日至3月1日又連續拉出了5個漲停。莊家一邊拉漲停,一邊又在悄悄出貨,而等一些頭腦簡單的投資者在最後的漲停板被打開「勇敢」地殺進的時候,那便是世紀之套。
9、漲也對倒,跌也對倒
關於莊家的對倒行為,2000年第十期發表的《基金黑幕》一文多有披露,本文不再贅述。根據筆者的觀察和莊家一般的操作手法,不論是拉抬,還是洗盤,不論是做開盤價,還是做收市價均存在嚴重的對倒行為。試想一想,莊家的資金實力總是有限的,他不可能將所有的籌碼全裝進口袋,而且莊家最終出貨才能將帳面利潤實現實際利潤。要用有限的資金推動股價,必須通過對倒才能完成。
10、打老鼠倉,送大禮包
所謂的「老鼠倉」,排除內幕人士在莊家的成本區建倉的籌碼外,還有很重要的一條途徑就是莊家為了達到某一目的,在開盤、盤中或收盤時打出的比上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便宜的多(有的甚至就是跌停板)的籌碼,而當老鼠倉打出後,該股在未來的幾個交易日後便開始瘋漲。因此,一般來說,老鼠倉就是將巨額利潤送給某些重要人物的重要手段。
『叄』 請問怎麼練習股票控倉技巧和能力
1.
大盤穩步上升時保持七成倉位,待手中股票都獲利時,增加倉位,可滿倉持有。如果後買的股票被套,可拋出已獲利的部分股票,騰出資金來補倉,攤低被套股票的成本,使之早日解套。
2.
大盤處在箱體震盪中或調整初期,保持四成至六成倉位,手中股票逢高及時減磅,急跌時果斷買進,見利就收,快進快出。
3.
在大盤陰跌處於低迷時,不要抱有僥幸心理,要忍痛割肉,落袋為安,等待時機。
『肆』 5億如何操縱股票
你們老師腦子進水了。這種題他能評分?
將8億的大米裝到5個莊家的肚裡
2007-01-11 15:10:32
今天說點不算閑話的閑話。說了這么多買點,對於小資金來說,出現跟著買就可以了,但對於大資金來說,具體的情況要復雜點,因為一個大資金要進去,又不想變莊家,這是需要很高技巧的。下面是本ID發的一個夢,各位就權當夢話聽,如果現實中有任何對應物,那純屬巧合,本ID不背負任何的法律責任。
12月20日,突然天下掉下夠8億農民一人一口的大米,然後就玩了這樣一個游戲,把這八億大米裝到5個叫莊家的某類面首的肚子里:撐活他。首先,不能把8億都一起塞進去,留了1億機動,就是哪個莊家不聽話,想折騰,就要出手教訓他。這部分的大米是不能固定在任何一個莊家肚子里,要每天在5個莊家肚子里流動,有時候會變成1.5億,有時候可能變成5千萬,這都根據盤面的情況來的。當然,這都是後話,前提是另外那7億已經塞到5個莊家的肚子里。
現在,面首都愛用葯,所以要治面首,當然首先要擁有葯。這葯,剛好是一個典型的第三類買點,而月線上一個典型的圓底呼之欲出,看著圓底上那高高的山崖在上面,耳邊一些精確的風聲精確地晃動,那還有什麼可怕的,乾死算了。先把他干到圓底的邊緣再說。然後就大幹起來,體液橫飛。把裡面那傢伙搞得很沖-動,不斷有東西噴湧出來,本ID就用一個大痰盂接著,兩天後,那傢伙怕起來了,有點精-盡人亡的感覺,但周圍那些叫基金的物體,聞到體液的味道,都忒興-奮,蜂擁而至,上下不斷摩-擦,然後又堅挺起來,一挺就挺到月線圓底的邊緣,好性感的圓底呀。
第二個,五個手指夾著一個異物,這么委瑣的代碼,真是活該被人面首了。還賤著說自己能,耳邊的風聲吹過來:「我們不光要部分被面首,還要整體上來被大家面首」,這么犯賤的物體,還要晃動著第三類買點,那不是天生就想挨揍嗎?所以他就被揍了。第一天,輕輕碰了一下,沒什麼體液,這莊家夠摳門的,性-冷-淡?第二天,輕輕突破一下,體液多了點,其後兩天,盤中上竄下跳的,但就是體液不多,碰到一個更年期的主。一般這種主,不能硬搞,閃一個身,讓他擺擺莊家的威風,一根吸管,順著慢慢往下邊走邊吸。跌破某整數位後,那傢伙也被吸的沒了力,下不去了,本ID突然晃動明晃晃的大刀,一副搶籌狀。嚇得這摳門的傢伙飛一樣就起來了,對付這種摳門的傢伙,更-年-期的傢伙,就要這樣,以吸為主,偶爾恐-嚇。這種摳門的傢伙,一般都自以為自己的題材很牛,怕自己損失了什麼低價籌碼,一恐嚇就飛得比鴨子還快。對這種人,就要天天弄他的短差,砸得狠就頂死他,拉得狠就先躲在傍邊,瞧好機會就突然襲擊他,讓他難受。對這種莊家,要像蚊子一樣不斷地出擊,更要像趕鴨子一樣往上趕。
『伍』 股掌櫃是如何操盤控股的有什麼典型的案例
股掌櫃,覆蓋全球市場、實時信息、快速交易、實時數據、智能工具等豐富功能,滿足用戶的選股、選股、診斷、交易、預警、互動咨詢等投資需求。通過智能投資工具+投資咨詢服務的緊密結合和迭代創新,提供了APP (Android和IOS版本)、客戶端(Windows和Mac版本)、web版本等多平台終端,適合用戶在不同場合查看盤。
銷售和分析師表示,由於近期市場受到沖擊所造成的影響。後來讓老李繼續升級會員級別,表示升級後可以讓首席分析師帶單。又過了半個月回本,老李很著急,只想趕緊回本,答應支付30000,結果付了費用後,但最終結果還是一樣,沒有改善,聯系他們,他們給我的解釋是市場不好,希望我有耐心繼續操作,並免費延長我的手術期限。這樣,我反復協商退款沒有結果,在網上搜索了相關文章後,我知道我被騙了。再加上范顧問的微信,以試著信任他們的心態進行咨詢,然後真的沒有讓我失望,真的幫我挽回了損失。
『陸』 股市中莊家是如何給散戶下套的
莊家的目的就是賺走散戶的錢,通過操控股票來獲利。
分析莊家的指導思想:
1、是莊家,都跑不了吃貨、拉高、出貨;
2、吃貨的手段就是躲避買盤,吸引賣盤;出貨的手段就是增強散戶持股信心,吸引買盤;
3、莊家做股票的習慣、手法和信心;
4、莊家的共同心理:預期獲利幅度、不願賠錢、不願認輸;
5、大盤走勢、板塊聯動、周邊消息等對該股買賣盤的影響。
利用漲跌板進行誘多或誘空。有些股票由於盤子小,莊家很容易將股價拉到漲停板,或跌停板,特別是在高度控股的情況之下。在強者恆強的觀念下,在這種情況之下,放量漲停,特別是在高位的時候,要格外小心。
『柒』 國家控股股票有主力進入嗎
首先不是所有的股票都有主力在裡面,在一定時間段只有很少很少的股票有主力資金在裡面興風作浪,但是任何一隻股票都有可能被主力看中。
其實國有控股股票有時候很容易被主力控制,我們來講講主力操控股票的基本原理。真正的長庄股,主力往往會鎖定80%左右的股份,只有20%左右在散戶手裡,在這種情況下才上推股價。怎麼才能鎖定80%的股份呢?一種是主力在市場上慢慢吸籌,直接買下80%的股份,隨著上市公司規模越來越大,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少。另一種就是主力和大股東達成默契,主力在市場上買下了40%的籌碼,達成默契的大股東手裡有40%籌碼,散戶手裡有20%,這時候的主力其實和大股東合成了一個大主力,一起搏傻散戶。
如何與大股東達成默契呢?很難!需要艱難的談判,股價拉高後大股東也想賺錢減持,跌下來後再買回來,博取了差價,又能保持自己的股份額度。你主力沒辦法不讓大股東做這樣的事情,所以談判要談的就是,大股東在高價減持時要聽主力的安排,甚至直接由主力操盤手幫你操作,而且減持額度也是一個雙方討價還價的東西。當然一般還是能各讓一步的,大股東如果一味不讓步,主力只好不做,大股東也得不到什麼好處。
呵呵,國有控股股票就簡單了,國有股票誰負責?誰代表?股價拉高了,國有股票的操控者減持,低價購回,博得的利潤算誰的?還是國家的!對於國有股票的負責人半分好處沒有,還冒著巨大風險,萬一你減持了,股價不跌回去,甚至還漲了,你買回來,虧的錢算誰的?股價拉得再高國有股票的負責人有一萬條理由可以不減持!
現在股票已經進入全流通時代,假如某股票國有股佔了60%,那麼主力只需要在市場上買下20%左右的股份,然後和這個股票國有股的負責人達成默契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控制這個股票的價格。
『捌』 股市上買一個公司的股票可以控制該公司嗎
肯定不行的。
股市有規定。當你持有一個公司10%的股票的時候,必須馬上發布公告,說明情況。
比如,南方證券已經控股了哈葯、哈飛兩家上市公司90%的股票,還是進不了這兩個公司的董事會。原因就是,「偷偷」收購的,證監會不認可。
只承認你的利益,股票有效,但是沒有參與公司管理的權力。
『玖』 我買了某個公司50%以上的股票,是不是就可以操控公司了
結論:你如果購買了某公司50%以上的股票,一般情況下確實有可能控制這家公司,但是也不絕對!分析:
1、一般情況下。 影響公司控制權的有三分之一、50%、三分之二,其中50%基本上可以控制或影響公司的日常事務表決,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影響公司重大事務表決。在一般情況下,持股50%以上的股東,可以看作是公司的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
2、特殊情況下。 有關公司控制權的,除了上面的一般情況,還有某些特殊情況,例如同股不同權、表決權代理等。以阿里巴巴為例,馬雲持股7%左右,軟銀和雅虎一度合計持股近60%,那是不是說如果軟銀和雅虎聯手,就可以趕走馬雲等管理層並控制公司呢?不能,因為阿里巴巴是同股不同權,且馬雲等合夥人擁有半數以上董事提名權,這是列入公司章程的。對軟銀和雅虎而言,它們持股比例很高,但是投票權少,董事席位也不多,馬雲和管理層雖然持有少量股份,但仍然控制著阿里巴巴。美國香港等海外資本市場不必說,國內A股已有科創板和創業板開始實施了注冊制,它們允許同股不同權的公司上市。
可能你是想問,如果購買了公司50%以上的股票,你能不能就操控公司的股價了,如果能買入公司的50%以上的股票,是成功掌握了公司的控制權,但是距離操控股價還有一定的距離。因為這個時候你雖然持有了50%的股份,但是剩下的50%的股票變化的很大的,不然很多股東持有50%以上的股東在質押股票之後就不會被跌的平倉。
這個,還真不是。
在公司的股權架構上,有四個神奇的數字需要了解:67%、51%、33.34%和10%。
根據我國《公司法》第43條規定,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減少注冊資本、公司合並、分立、解散或變更公司形式這些公司重大事項,必須經三分之二以上的有表決權的股東通過才行。
股東持有公司股權比例佔67%以上,就達到了「三分之二以上」的比例,此時,這個股東就掌握了公司的生命線,這個公司的「憲法」——也就是章程可以隨它的意志而改寫,甚至公司的生死存亡都由這個股東說了算。這就叫絕對控制。
如果一個股東持有的股權達到51%,那麼雖然沒有成為67%這樣的絕對控制人,但相對的,除了他也沒有其他人是公司的大股東了。此時,這個股東就享有了公司的相對控制權,雖然在修改章程或者解散公司這些重大事項上,他還不能說一是一,但公司的日常事務,他都可以決定了。
這個和67%是反著的,如果股東的股權達到33.34%,也就代表他的股權超過了表決權的「三分之二」,此時,公司里就沒有絕對控股人了,因為其他股東都不能達到絕對控股的「三分之二以上」。這個股東雖然不能控制公司,但在公司的重大事項上有一票否決的權利,他要是不點頭,章程就修改不了。因此,這個地位還是很重要的。
根據《公司法》100條和182條的規定,持有10%以上股權的股東,可以要求召開臨時股東會,討論自己關心的事項,這就有了說話的權利,可以參與到公司的決策當中。另外,如果公司開不下去,持有10%以上股權的股東還可以向法院申請解散公司。
這么一看,如果題主買了公司50%的股權,那麼將擁有在公司重大事項上一票否決的權利,以及可以較為深度地參與公司日常決策中,但是說到控制公司,還真談不上。
首先這個問題可以直接回答你, 不一定 。
如果這個公司的股東協議上明確,這家公司的最大持有股份者就掌控這個公司的所有經營權利,那麼你所說的,買了公司50%以上的股票是可以操控這個公司的。
二、其次看股東協議中的條款。
有些公司股東協議很明確的規定,50%以上可以操控這個公司的控制,但是如果有超過30%票數可以否定,這種操控也並不是完全的。也就是說,你掌握了50%股票數量,你可以在支持一件事情上,可以獲得最大的票數。但如果股東協議上面明確公司30%以上的票數否定這該協議,是不能執行的,那麼這個50%的控股其實也不一定能夠對公司起到完全操控的作用。因此,股東協議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像騰訊,就是京東的大股東,但是股東協議裡面規定了,雖然他是持股的大股東,但是公司的經營權還在劉強東的手中。
綜上所述,控制一家公司,並不是直接去買50%以上的股票數量,就可以了,而是要詳細的去研讀它的股東協議。有些公司你可能只需要持有20%的股份,你就可以對這家公司進行操控。但有些上市公司,即便你持有了它70%以上的股份,你仍然對這家公司無法操控,這就看這家公司當時的股權協議,以及收購協議當中的具體的體現到底是什麼。
甚至有些公司整個管理團隊雖然佔比不高,但是他們對整個公司的影響其實是比較大的。比如像萬科當年被收購的事件。其實從股權的角度來講,可能門口的野蠻人其實已經獲得了這個公司最大的股份。但最後,整個上市公司的經營團隊不滿意投資人,因此,他其實也無法對這個公司形成操控。
應當分四個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第一,按照通常股份公司的設計,持有超過50%以上的股份,構成了對公司的絕對控股,當然就是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對公司擁有控制權。所以大家可以理解,為什麼早期的時候,我們在引進外資時,有持股50%的限制。
第二,從實踐的層面上看,往往並不需要50%的股份,就可以成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因為很多公司的持股是比較分散的,你可能只需要持有百分之二三十的股份,就可以控制一家公司,有的時候,甚至只需要十個百分點,甚至更少的股份,你也可以是公司的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比如,我們A股上很著名的老三股,曾經長期處於實際控制人只有很少股份的狀態。
第三,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持有50%以上的股份,也未必能成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這里的主要原因是公司進行了同股不同權的設計,存在占股份少數比例的創始人股東始終實際控制公司的情況。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小米、京東,還有華為等等,他們都是以相對比較小的股權比例,牢牢地控制著公司。
第四,還必須提醒的是,即使你成為了公司地實際控制人,也不能隨心所欲地操控公司。現代公司治理結構中,對於大股東地權利依然是有監督有限制的,大股東一旦越界,同樣要受到懲罰。畢竟,公司還有其他股東,所有股東的權利都應當得到維護。
你的胃口相當大啊,實際上,如果持股達到5%,就需要公告。市場上就會知道你對這家公司有意向,上市公司,大股東,交易所,都會發來問詢函。
與此同時,市場上其它資金,就會覺得這家公司可能有故事,然後就是瘋狂的一字板,
而你因為買入5%甚至更多的股票,而進入鎖定期,
然後股價一路瘋漲,你要不出更高的價格買進,
要麼等禁售期結束,再行拋出。
實際上,游資多少靠合理做莊,短線合計持股往往超過實際流通盤的10%以上,
而如果單一賬戶,根本無法進行這樣的操作。
大家可以看看之前寶能舉牌南寧百貨,引起國資股東增持應對時,股價的表現。
這個主要看公司採用什麼樣的股權結構,作為一般的同股同權的上市公司來說,成為第一大股東就意味著擁有企業的控制權,購買公司50%以上的股票,已經是公司的控股股東,可以擁有對應的經營權、收益權。不過對於採用雙極股權結構的公司來說,50%以上的股票只意味著擁有相應的收益權,沒有公司的控制權。
雙級股權結構現在應用的非常普遍,這種特殊的股權結構可以讓公司創始人及其大股東在公司上市以後仍然可以保留絕對的表決權來控制公司。在美國比較大的上市公司,比如臉書、谷歌都是採用雙極股權結構。
採用雙極股權結構的好處在於,創始人及其管理團隊可以有絕對的控制權而不受資本的影響,在國內比如阿里、騰訊這些都是雙極股權結構,背後的都有外資的大股東,但是控制權還是在原始創始人團隊手裡。
所以說,買了公司50%以上的股票,大部分情況下可以對企業有絕對控制權,但也有個別例外的情況,具體看股權結構怎麼設置,怎麼約定。
你不知道有同股不同權么?你有沒有對公司控制權要看公司章程和你購買股份時有沒有特殊約定的協議。馬老師在阿里巴巴持股只有7%左右,而曰本人孫正義持有股權30%多,馬老師任董事長,孫正義什麼職務也沒有,是因為孫正義在入股時馬老師與他約定,允許孫正義入股的條件是孫正義持有的股份的會議投票權要委託馬老師所有,孫正義只保留財務收益權,即只管賺錢收錢,企業的經營管理決策權委託馬老師負責,孫正義不入董事會,只做甩手掌櫃,這樣加上馬老師自己7%的股份,他就拿到37%的投票權,還有大量投資機構和散戶也只能財務投資不參與企業決策,所以馬老師成為持有投票權最多的個人,取得公司相對控股權,成為董事長。
不能,雖然股東會就是最高決策機構,但沒有經營權。
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類,是現代企業的根本原則,你有了51%的股份,只是代表有一定的任命權,或者是把握一定的大方向,但經營還得靠管理層一般決議事項。比如做什麼項目,由誰來做,這個也許可以由你可以決定,但是真正怎麼做,那麼是總經理的事情。當然啦,你可以任命自己為董事長,總經理。但是重大決議事項,比如注銷公司,決定分紅,變賣資產,對外擔保,這些還是得有2/3以上的決策權。
你說了算,但是沒人去執行又有什麼用呢?
再說了,即使是小股東,甚至沒有股份,但供應鏈在別人手裡,或者主要盈利渠道在某個員工手裡,你能去否人家嗎?恐怕很難吧?得要有共贏的思維,地位不代表一切。其實51%的投票權,在公司法中代表的是任命權,但是現在同股不同權,比如科創板,以及香港股市已經認同了,更不用說納斯達克板塊,創業板據說也在考慮修改條例。決策權,任命權,經營權,分紅權,所有權,處分權等等,這些權力要分別對待。
如果是上市公司更麻煩,將面臨退市!
最後,你說的是股票,而不是股權,那麼也就代表著這是一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是嚴格按照公司法以及證券法運行的。你控制了50%,代表著實際控制人的變更,那麼估計離退市不遠了。好好的一個上市公司,讓你搞到退市,你又何苦呢?除非這是你的競爭對手,打不贏就毀了它,那倒是一種策略,但付出是否和回報是否對等,又是另外一件事情。這些內容,你可以查查什麼叫做觸動《收購要約》,在這里就不多說了。
當然,百分之五十絕對能夠操控公司,事實上公司非你操控不可了,公司一半都是你的,你不操控誰操控。
你的利益最大,你最希望公司價值提高,所以必須你來操控。
從法律層面,從股東章程層面,你都有絕對操控權。
除非,你在購買股票的時候,與其他股東達成協議,你放棄或者委託公司表決與操控權。並將之寫如公司章程。一般來說沒人這么做,如果這么做,只有一個原因。你認為其他股東比你更優秀,或者其他股東掌握公司核心競爭力,或者對行業特別能把控,而這不是你擅長,所以甘願委託操控權。
這種數量的買入都發生在一級市場,二級市場,你買不起。
因為你買了超過5%以上的股票,就得公示,以後每次買每次公示,還沒等你買到20%,股價早到天上去了。
『拾』 我買了某個公司的股票,我是不是就是他的股東了我可不可以通過多買股票,實現對公司的控股,成為董事長
你買了某個公司的股票,就是擁有了公司的股份,可以說,你就是公司的股東了,能夠從公司分紅了。
理論上來說,通過多買上市公司的股票,是有可能實現對公司控股的,甚至成為董事長。但是現實中,根本不可能。即便是一些小公司,想要通過購買股票達到進入公司管理層或者控制公司的目的,難度同樣也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