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股市沒什麼概念了
① 你認為現在的股票形式嚴峻嗎還有在購買嗎
現在的股票形勢比較嚴峻,沒有再購買了,基本上把錢都存在銀行了。
② 近期證券倒了,科技倒了、白酒崩了,股市還剩下什麼
每天都有新股
③ 中國現在的股票市場上存在哪些問題
一、指導思想
就我的理解,西方的股票市場是老百姓(投資者)發展起來的,然後才有政府介入;中國股票市場從一開始就是政府催生的,甚至是政府生出來的。所以,西方的股票市場無所謂什麼指導思想,只有賺錢的思想。每人都想賺錢,交易就做成了;而中國的股票市場既然是在政府的操縱下發展的,指導思想就特別重要。
到目前為止,中國發展股票市場的指導思想仍然是幫國有企業解困。我想,是不是至少應該換個說法,說是幫助國有企業實現民營化,這比說幫助國有企業解困好一點。幫助國有企業解困,是怎麼讓老百姓的錢流到最困難的國有企業;而幫助國有企業民營化,是怎麼使國有企業轉到最能經營好它的人手裡。這就是不同的指導思想。
二、證監會的兩項功能
中國證監會副主席高西慶先生說,證監會專門防止騙子。這講得很好。證監會就是干這個事的。或者說得好聽一點,叫作保護投資者免受上市公司經理的欺騙。但實際上證監會的用處不是這樣。因為實際工作中,證監會的主要作用還是幫助國有企業解困,即怎麼使錢流向困難的國有企業。到了1999年,證監會又增加了第二個功能,就是幫助提高社會總需求。去年要保GDP增長,怎麼保呢?就是刺激投資需求或者消費需求。消費需求怎麼上去呢?有人出主意,股票市場越熱,大家收入預期就好,消費就可以上去。
暫不談這個邏輯對與不對,在證監會承擔著這兩個功能的情況下,怎麼抓騙子?根本沒辦法。保護投資者,談何容易!
三、產權問題
中國的上市公司主要由國家控制,由國家任命董事長和總經理,這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第一,企業不會注意信譽機制(reputation)。
當博弈是可以重復的時候,博弈者才會注意聲譽。而國有企業的問題是使得每個人都在玩一次性博弈——明天誰當總經理誰也不知道,我幹嘛不在今天撈一把?
資本市場之所以在西方能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騙人的錢騙一次可以,騙兩次也許行,騙三次就很難了,所以,要想在市場上生存下去,你要特別注意聲譽。但是,中國國有企業的經理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只要在任期內能撈到一把錢,以後這個企業能不能再融到資,就不是他所關心的問題。
第二,不可能從法律上保護投資者。
以關聯交易為例。在現有國有企業制度下,不可能制止關聯交易。大家知道,關聯交易是根據交易者定義的,而不是根據業務定義的。中國的國有企業的所有者都是一個,因此國有企業間的所有交易都是關聯交易。比如說,一個高科技企業上市了,融了幾個億,然後政府發現,別處有個低科技企業處於困境,職工工資都發不出來,於是政府說,你把它兼並了吧。這就是關聯交易。如果產權制度不改革,關聯交易的現象是不可能解決的。香港的上市規則規定,關聯交易需要小股東審批,把這一點拿到內地來,恐怕小股東們日夜審批都批不過來。
第三,如果產權問題不解決的話,企業內部的權力斗爭就會非常嚴重。
為什麼國有企業內部的權力斗爭或者說「內耗」這么嚴重?主要是產權問題,因為在國有企業中,管理者掌握這個企業但並不持有這個企業的股份,只有拿到控制權才會有實際利益,所以大家就為了爭奪控制權而斗爭,把精力主要用於權力斗爭而不是生產性的投資和生產性的努力上。上市公司當中這種現象尤為嚴重。
權力斗爭在西方的上市公司中也存在,但常常是改進效率的一種手段。如果一個上市公司的總經理幹得不好,就會被人推翻。中國上市公司的斗爭可能是搞垮企業的一種措施。
第四,股票市場的游戲規則沒法制定出來。
中國許多有關上市公司的條例在制訂的時候,因為考慮到企業的前身一般是國有企業,所以制訂出許多特殊的約束性條款。比如說,有一個規定是,只有三年贏利的企業才能夠上市。這相當於說,只能賣好看的西紅柿,長得不好看的就不能賣。這沒有道理。講道理的做法是,只要信息披露是真實的,誰想上市誰就可以上市。
此外,還有一系列因擔心所謂國有資產流失而作出的規定。其實,什麼叫資產流失?如果是公開叫賣,誰出價格高誰拿走,那麼哪怕只出一塊錢,也不能叫流失。但是,由於企業是國有的,如果不遵守某種硬性規則的話,就將真的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所以大量的規則就出台了。規定注冊企業時無形資產不能超過總資產的20%,也是出於同樣的考慮。
這樣一來,如果私營企業真要上市的話,一定會感到特別累。這些規則並不是根據它的情況制定的,但是它還必須走這個程序。
四、地方股票市場
西方的股票市場是從地方到集中。集中的股票市場有前提:法律體系要更為完善,信息的傳輸要更為暢通。如果這些做不到的話,要追求建立一個全國的股票市場,而且認為地方的股票市場更混亂,至少在理論上講不通。
如果法律制度不健全,信息傳輸不暢通,理性的借貸者只會把錢借給認識的人、村裡的人、周圍的人。而現在的規定相當於說,村裡的人不能互相借錢,要借錢的話,廣東的人必須借給陝西那邊的不認識的人,這才是國家應該允許的,這個道理完全反了。正因為我們國家法律不健全,信息傳輸扭曲得太厲害,所以應該是出錢的人和花錢的人離得更近一點。如果我買了你的股票,那麼我至少還有機會看看你是不是已經垮了。現在的情況正相反,有好多企業已經成爛泥了,但是大家都不知道,報紙上還宣傳它是好企業,這樣才真正造成金融危機。
五、經理、股東與職業道德
經理和股東是委託人-代理人關系。經理作為代理人,對股東負有一定的法律責任,就是誠信(fidelity)。誠信如何在法律上得到保證?對中國的法律隊伍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英國公司法的整個現代制度是從最原始的信託法(trust law)走過來的。英國人所自豪的對法學所作的最重要貢獻,就是發展了信託(trust)這個概念。而我們沒有這個概念。中國法官、律師對trust的文化背景、案例都沒有足夠的積累。對於中國有沒有一個能夠保護資本市場的真正的法律隊伍這個問題,我是存疑的。
經理人的職業道德問題與此相關。經理人的職業道德在表面是一個道德問題,實則是一個制度問題。經理其實是「保姆」,但現在被認為是「老闆」,而且他自己也覺得是。其實不然,好比一個保姆,主人不在,保姆就覺得自己是主人了。從長遠來看,職業道德是非常重要的,發展資本市場,簡單地說,就是把你的錢交給別人花,別人用。如果你對用錢的人的道德沒有基本信賴的話,你怎麼願意把自己的錢交給別人用?
職業道德問題不僅是經理的問題。假設在一個企業裡面,總經理持有10%的股,如果他為了這部分股權損害企業利益的話,是違法的。但是在國有企業里,假如一個國有企業有200個工人,所有者說要賣掉這個企業,但200個工人不同意賣這個企業,這卻並不被認為是違法的。這沒有道理。因為這企業是全國12億人的,200個工人只佔了其中的那百分之零點零幾,難道就能決定這個企業的命運?就可以為了自己的私利阻礙這個企業的出賣?這應該是違法的。■
④ 如果關閉中國股市是什麼概念
意味著很多單位不能融資,資金鏈將會出現問題,必將危及很多企業的生存。
⑤ 什麼叫股市清盤
股市清盤是指股市交易過程中的一種極端情況,當股市中所有的股票都被賣出,市場幾乎沒有任何買家時,就稱之為股市清盤。
詳細解釋如下:
1. 股市清盤的概念:
股市清盤並不常見,但一旦發生,意味著市場參與者幾乎全部離場,交易活動幾乎停滯。這種情況通常是由於市場信心嚴重缺失、重大利空消息影響或經濟環境極端惡劣導致的。當大多數投資者選擇賣出股票,而購買意願極弱時,股票的供給遠超過需求,價格會迅速下跌,市場流動性急劇下降,最終可能導致股市清盤。
2. 清盤的原因:
股市清盤的原因通常與市場的整體狀況緊密相關。例如,極端的經濟衰退、政治不穩定或市場信心崩潰都可能引發大量拋售,導致投資者紛紛離場。此外,一些特定的市場事件,如大規模的上市公司破產或戰爭等不可抗力因素也可能促使股市清盤。
3. 清盤的影響:
股市清盤對投資者而言意味著巨大的損失。由於幾乎沒有人願意購買股票,股票價格會迅速貶值,持有股票的投資者可能面臨巨大的資本損失。同時,清盤也意味著市場的融資功能幾乎失效,企業難以通過股市融資來支持運營和發展,經濟活動可能會進一步減緩。此外,清盤還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影響金融系統的穩定。
總的來說,股市清盤是市場極端情況的反映,通常伴隨著嚴重的經濟或社會事件。投資者應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做好風險管理,以避免在清盤等極端情況下遭受重大損失。
⑥ 為什麼中國的股市這么不好
最近一個月來,中國A股大盤(滬指)從接近3300點的兩年來高點附近回落下跌,再次逼近3000點整數關口。雖然大盤只是回落10%不到的技術性調整,可卻引來了市場極大的埋怨和責任推脫,畢竟這一輪調整下跌造成了滬深兩市近4萬億市值的蒸發,特別是一些之前還吸引普通投資者瘋狂追捧的概念類股票,突然拐頭向下,甚至與之前的追捧高點相比,已經腰斬。更有超過1200隻個股的價格重回2638點下方,弄得市場人心惶惶。
市場的埋怨之聲不絕於耳,主攻方向是政府監管部門的嚴查徹查。更有一些所謂的財經專業人士,或財經網紅們,大談政府監管部門忽視市場感受,「只講規則不講情分」式的監管操作,弄的一些機構和個人不敢再去製造和追捧市場概念,造成A股市場交易清淡,投資謹慎。
我們對這類不負責的市場埋怨感到吃驚,更對這種「中國A股病因」責任的推脫感到不安。為啥每次A股的下跌都要怪罪於政府監管?可能惟有宣洩於政府監管,才能達成深刻認識中國資本市場的共識?
中國投資者不太願意認真反思A股為何缺乏持續穩定的中長線投資者,而是大資金抱團兒、私募基金聯合、獨立大戶暗箱操縱等頻頻得手,製造著一次又一次的概念炒作,讓投機交易一直占據著中國A股市場的主流。這與剛剛開過股東大會的巴菲特、芒格給出的,對中國股市問題的解釋卻截然相反。
巴菲特直言:「投機是一個不太聰明的做法。中國現在作為一個比較新興的市場,現在也是有全民參與的股市。中國可能會有更多使得市場變得投機的麻煩,會在這方面變得投機,需要非常多的運氣才能做成這件事。」而芒格更直接:「我們有這樣一個機會,但是我們卻沒有一個約束某一個市場發展的准則。」這就是為啥巴菲特和芒格不願意參與中國A股的根本原因。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巴菲特和芒格對中國A股的評價,也代表了國際投資者對中國A股的看法。在一個規則不完善,缺乏有效監管,信息的急時性、准確性、全面性都得不到保障的市場里,誰還敢做中長線的投資者呢?MSCI(明晟指數)考察中國A股多年,卻至今沒有將A股納入其中,究其原因也就不難理解了。
同樣的中國公司,在香港、在美國、在歐洲的中資概念股雖然也有價格的震盪起伏,但完善的市場管理機制,還是讓他們的股價得到了國際投資者的認可。與在國際市場同樣概念的中國A股上市公司,以及有著香港、美國、歐洲等多地同時上市的中國企業,在A股中的股價表現要遠激烈於其它市場,這就是市場投機氛圍太重,投資者自身對市場監管環境和規則漠視造成的。
中國央行關於貨幣流動性的管理,對A股的影響是技術層面上的討論,是對宏觀經濟發展的綜合考量,不能簡單的理解為A股市場表現低迷的根本原因。銀、證、保三會集中整治金融亂象,規範金融市場資金用途,理順金融秩序,營造一個更規范、更有效率的中國金融市場,這是中國金融改革的進一步完善。唯有如此,才能得到國際投資者的認可,才能讓更多資金願意長期駐足A股市場,形成一個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健康中國股市。這樣的監管操作,不應被市場誤解和埋怨。
還記得不久前的「鳥巢20萬人領錢」騙局嗎?全國各地數千人集結北京國家體育場(鳥巢),即使在警方及時辟謠澄清和現場勸阻的情況下,依然有數百位老人不願離去。以此為鑒,中國投資者又有多少人與這些受騙的老人類似呢?他們不願意相信真相,更願意停留的美好的設想和騙局之中。哪怕有人揭穿騙局還原真相,他們不但不去反思自己的過失,而是責怪揭露者的「啥事都管」。
正如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所言,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通常是矛盾的。中國古語也有「長痛不如短痛」這說。所以,中國金融市場的加強監管,中國A股的制度完善,是長期痛苦結束,更是長期利益的開始。我們應正視和支持政府監管工作,更期望能盡快建立一個被全世界都認可和信任的中國資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