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雛鷹農牧市值最多是多少

雛鷹農牧市值最多是多少

發布時間: 2025-01-21 09:03:52

⑴ 亞洲第一養殖戶,年入500億培養48個億萬富翁,保潔阿姨身價千萬

在去年的1月9日,胡潤研究院對外公開了一份榜單:《2019年胡潤中國500強民營企業》,這份榜單以市值為指標對中國當下所有民營企業進行了排名。

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榜單之上,赫然出現了一個讓人十分陌生的名字—— 溫氏食品集團

鮮少有人知道這個溫氏集團是做什麼的,從事哪些業務,但在此次榜單上,溫氏集團「異軍突起」,以市值1900億元高巨榜單第26位。

雖然此次上榜,但受股市漲跌影響,沒過多久就又反彈了回去。

但這也讓人不禁好奇,溫氏集團「何德何能」能夠取得如此成就?在這家企業的背後,究竟有哪些故事?

溫氏集團的主營業務,說起來,其實並不是那麼「高大上」—— 那就是養豬

在我們如今的文化觀念上,養豬這個行業談不上多麼光彩,更算不上是什麼暴利,但為何溫氏集團能夠做到如此龐大的規模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我們能從溫氏集團的誕生歷程找到。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受改革開放浪潮的影響,廣東省雲浮市的一個名叫溫北英的雞農在當地開設了一家養雞場,但由於經驗不足,這家養雞場沒過多久便陷入了資金危機之中。

當時的溫北英十分氣餒,甚至一度動了關閉養雞場的打算。

然而恰在此時,另一位農戶找了上來,向溫北英提出購買一些雞苗自己在家養殖,當時的溫北英已經不打算再繼續在生意場上「掙扎」了,見到有人幫自己「回血」,十分高興。

索性直接賒給了這位農戶一批雞苗同時還附帶飼料,葯品,以及相關技術,臨走之前,他還交代農戶,如果有不懂的問題,可以隨時向他請教。

在他的幫助之下,這位農戶的雞苗很快便出欄了,溫北英還主動幫他聯系了買家,這一來二去,兩人都賺了一筆小錢。

事實上,直到此時他仍然沒有發現這其中的商機,可是當農戶賺錢的消息傳回村莊以後,村子裡卻炸開了鍋。

越來越多的人找到了溫北英想要跟他一起做生意,溫北英手上的雞苗,很快就被搶購一空,那滿足村民的需要,他甚至還專門進了一批貨……

直到這時,溫北英才恍然大悟,這不正是自己苦苦尋求的生意之路嘛?

就這樣,在機緣巧合之下,「公司農戶」的養殖商業模式被 探索 了出來。

溫北英聯合了七位農戶,集資八千元,共同創辦了雷竹畜牧聯營公司,這便是溫氏集團的前身。憑借獨特的商業模式,公司很快迎來了壯大,逐漸成長為當地頗有名望的企業。

溫氏集團的領導層深切地知道,如果沒有無數農戶的支持,公司是無論如何也運行不下去的,前任董事長溫鵬程曾經公開表示,公司在創辦理念,始終都是「共享」,讓更多人吃到蛋糕,讓員工們能夠在公司的發展中分享到紅利。

為此,在公司成立以後,溫氏集團採用了員工持股的股份合作制,從管理人員到普通員工,溫氏集團的持股人數目前已經高達七千多人。

這一舉措雖然使得公司的所有者利益減少,但是卻極大地激發了員工們的積極性和奉獻精神,最大程度上實現了員工與股東的利益統一,使得溫氏集團在決策和具體實施上,都處於內部團結一致的狀態。而這也就是溫氏集團成功的秘籍。

去年,溫氏集團養殖業收入就已經高達700億人民幣,其市值更是超過萬科,成為了中國養殖業上的一個神話。

在溫氏集團內,持股員工佔了很大的比例。溫氏集團內曾經有一個負責打掃衛生的保潔阿姨,單單是在這位保潔阿姨的手上,就有超過上千萬的集團股票!

在溫氏集團的所有員工和股東之中一共誕生了48個億萬富翁。

更有無數普通農戶因此而受益,這種「還利於民」的精神,放眼全世界,也很難找出第二個。

但與一般民營企業不同的是,溫氏集團及其重視創新和業務擴展。

養雞項目穩定以後,集團內部召開會議,認為養雞已經達到了自身上限,即使再怎麼加大投入,也沒有多少回報。

最終經過一系列調研與討論,集團決定向養豬業進行擴展。立馬著手張羅起了這件事,從選購豬苗到銷售渠道,公司全部解決,農戶們只需要把豬養大就可以了。

最終,公司按照約定價向農民進行回購,還會在在託管費上予以額外補償。

溫北英發明的這套商業模式在當時可謂是十分新穎,從好的一面上來看,它集合了采購,配送,能夠節約一定成本,也能規避農民所承擔的風險。

但是從壞的一面上來看,集團所面臨的風險則會大大增加,畢竟市場變化無常,誰也不敢保證從簽訂合約到豬出欄期間,市場上豬肉價格會不會產生波動。

不少人都勸溫北英謹慎行事,但溫北英卻斷然拒絕,他表示,集團就是為農民所服務的,所有利潤都要與農戶進行分成,所有風險,都要由集團自己來承擔。

2004年的時候,我國爆發了嚴重的禽流感,溫氏集團合作的養雞戶們,幾乎全部遭受重創,損失慘重。

為了穩定人們的情緒,當年溫氏集團就拿出44億利潤中的36億作為補償,安撫農戶們。

2013年,禽流感再次爆發,如瘟疫的影響,市場信心大大降低,溫氏集團收上來的活雞堆積如山,沒有一個人敢買,可在此時集團仍向農民們保證每隻雞都至少有一元錢的收益。

在這樣近乎賠錢的借用模式之下,溫室集團名聲大噪,短短幾年,已經在全國二十多個省建立了自己的分公司,成為亞洲最大,世界排名第五的養殖企業。

從一個地方性的小廠成長為一方巨頭,溫氏集團徹底完成了自身的蛻變。

這種經營模式的優勢直接體現在它的抗壓能力上,2018年非洲豬瘟爆發,中國養豬業受到極大的波及,幾乎所有人都損失慘重。

中國「養豬業第一股」牧原集團在當年虧損了一個多億,雛鷹農牧也虧損了五個多億,唯獨溫氏集團在風暴中穩步前行,甚至在當年還賺了幾十億。儼然已經成為了國內最強大的養殖業集團。

為何溫氏集團能屢屢抗住疫情的沖擊?這主要得益於其經營者的前瞻性。

溫氏集團及其注重 科技 對於養殖業的加持作用,早在1991年,溫室集團就已經開始搞起了信息化管理,當年的溫氏集團,只有90萬元資產,可那一年,他們足足投資了17萬元,為公司配備電腦,以此用來記錄所有的苗種資料和飼料數據。

在1991年做出如此布局,是什麼樣的概念?要知道那一年世界上才有了第一個「www」網站,電腦對於所有中國人而言,還只是一個科幻概念,日後為人所熟知的騰訊,阿里集團,直到七八年以後才紛紛涌現。

溫氏集團緊抓「互聯網」這一時代機遇,開發出了一套方便農戶的管理方式,他們曾經投入重金,開發了「中央控制箱」 ,負責養殖動物的喂養和清理護欄工作。

同時還設置有自動報警系統,如果動物存在異常情況,或是護欄,水質資料出現問題,他們都會第一時間接到消息,其實對此做出應對。

發展到了今天,溫氏集團合作的農戶,只需要打開手機,便能了解養殖場內動物的溫度,濕度情況,一個人便可以輕松管理上千頭豬,每頭豬的人工成本已經不足50元。

為企業和個人都贏得了極大的競爭力,這便是溫氏集團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溫氏集團每年都投入大量研發資金,與各大高校合作,尋求更為高效的養殖業技術手段,早在1992年,溫北英就拿出一部分股份,與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系緊行合作,研發更具營養的新型飼料。

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如今溫氏集團已經徹底實現了飼料自給,其集團內自製的飼料不但效果更好,營養更高,甚至比市場上的其他飼料還要便宜。

養殖行業內都有一個通用指標叫「料肉比」,也就是說,多少斤飼料能夠產出一斤肉。

目前世界養豬行業平均水平是2.8,2.8斤飼料換來一斤豬肉,如果用料高於2.8,那麼所屬企業在市場上就很難保持自身的競爭力,如果用量少於這個數字的話,那麼企業將可以獲得比同行更多的利潤。

那麼溫氏集團的料肉比是多少呢?答案是2.3 。也就是說,單單是在飼料方面,溫氏集團就能比同行少18%的開支。得益於此,溫氏集團也被人們稱之為養殖業中的「華為」。

如今溫氏集團每年活豬出欄數已經高達2000萬頭,佔全國市場的4%,堪稱中國養殖業的龍頭企業。

一直以來,有關溫氏集團養豬騙國家補貼的消息在互聯網上傳播很廣,這種看法不能完全說是空穴來風,根據今年最新的養豬補貼政策上來看,每頭豬國家可以補貼兩百元左右。

如果溫氏集團的兩千萬頭豬全部拿到相關補貼的話,那麼他們可以拿到四十億元左右,在考慮到溫氏集團每年肉豬總利潤只有七十億元,這樣的數字可以說是很誇張的了。

但如果我們深入了解就會發現,其中的問題並不簡單。養豬是一項辛苦活,2020年溫氏集團在肉豬方面的總營收為五百億元,利潤率只有14%。

刨去這四十億補貼不談,那麼利潤率就只有百分之六,幾乎已經等同於普通理財產品了。

如果沒有國家相關補貼的話,那麼勢必會導致更多資本流出養殖業,轉向其他領域,進而使得整個中國養殖業很難 健康 發展下去,中國人想要吃肉,只能花更多的錢從國外進口肉類。因此,對相關企業進行補貼是有必要也有利於民生的。

對於溫氏集團而言,四十億的補貼只佔其豬肉營收得不到十分之一,根據2020年,溫氏集團財報顯示,當年集團的總營收為749億元,國家肉豬方面的補貼只其總營業額的百分之五左右。

這個數字不算少,但要是說溫氏集團是靠著騙國家補貼做大做強的,顯然也是不符合邏輯的。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做出這樣一個市值上千億的企業,單單靠國家補貼是完全不可能的。

溫氏集團固然受到了國家的關照,但是更多的原因是由於企業自身的努力和創新,這點值得我們肯定。

溫氏集團作為一家民營企業,多年以來,一直立足於實業,從宏觀上來看,這樣的企業對於經濟穩定也有著巨大的作用。

去年世界總產值為80萬億美元,而股市上的證券股票總額卻超過3000萬億美元。

一個互聯網企業,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便可以做到市值上千億,而相比之下,絕大多數實體企業則面臨著更多的風險,經常在所在領域默默耕耘數十年人就默默無聞的,大有人在。

這背後的現實值得我們反思,也值得我們警惕,這些實體企業的強盛與否關繫到國家的硬實力,說溫氏集團是「 養殖業的華為」 ,這句話一點也不誇張。

溫氏集團最早是由七家農戶共同組織成立的,通過合作共贏的模式,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才做大做強的,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它不單單是一家企業,更是一種經營模式的象徵。

他證明廣大勞動人民能夠在不依賴或是只擁有極少資本加持的情況下,也能夠取得成功。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給這些處境艱難的民營企業多一些寬容。

參考資料

[1]豬、雞業務雙增長,溫氏股份2019年凈利潤增長2.5倍.新京報

[2] 溫氏股份擬8.1億元控股新大牧業,實現河南市場零突破.新京報

⑵ 「養豬大戶」巨虧212億,超5億元商票逾期

「養豬大戶」巨虧212億,超5億元商票逾期

「養豬大戶」巨虧212億,超5億元商票逾期,正邦科技於2022年4月30日披露年報,公司2021年實現營業總收入476.7億元,同比下降3%,「養豬大戶」巨虧212億,超5億元商票逾期。

「養豬大戶」巨虧212億,超5億元商票逾期1

豬周期曙光漸現之時,一位「養豬大戶」卻栽在了黎明之前。6月8日晚間,頭部豬企正邦科技自曝因流動資金緊張導致5.42億元商票逾期,引發了行業熱議。

6月9日-10日兩天,正邦科技股價跌去11.18%,探底近三年來最低股價。截至6月10日收盤,公司股價報5.48元/股,市值172億元,相較於2020年巔峰時期的800億元市值,已蒸發80%。

2021年,正邦科技全年虧損188億元,在頭部豬企中虧損額居於首位;而公司自2007年上市以來凈利潤合計才99億元,這意味著,其14年盈利在去年「一朝清零」。

此外,正邦科技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還面臨近200億元有息負債。有投資者乾脆在投資平台建議,為避免重蹈雛鷹農牧的覆轍,「正邦科技應該提早進入債務重組,保住產能,否則豬』起飛』的時候沒錢買飼料」。

而在其內部員工看來,正邦科技也正是栽在了其之前「躍進式」舉債擴張之下。「公司近年來力爭行業第一,開啟野蠻式擴張,許多舉措甚至有違現實考慮。最終因為形勢誤判,導致公司深陷債務危機。」

2021年,除了牧原股份外,另外三家頭部生豬養殖企業均錄得不同程度虧損。在前述業內人士看來,豬企們的業績危機想要緩和,「關鍵還在於豬價何時回溫」。

近日,各大生豬養殖上市企業陸續公布2022年5月生豬銷售簡報,牧原股份、溫氏股份、正邦科技及新希望5月份合計出欄生豬396萬頭,其中僅正邦科技生豬出欄量錄得同比下滑55%,其餘三家同期出欄量均有所增長。

同期,四家頭部生豬養殖企業生豬銷售價格雖均略有增長,但仍未能實現盈利。若按照今年5月正邦科技在投資者互動平台回復公司一季度養殖完全成本(包含生豬養殖、銷售過程中發生與承擔的所有費用)為20元/公斤計算,公司每賣一頭豬虧損5.33元/公斤。而同期牧原股份單頭生豬售賣每公斤虧損不足1元。

今年4月時,牧原股份表示,公司養殖完全成本已略低於16元/公斤。溫氏股份和新希望今年一季度的養殖完全成本則分別為18元/公斤和18.7元/公斤,其中溫氏股份更是提出力爭在今年底,將養殖完全成本能控制在16元/公斤左右。相比之下,正邦科技的20元/公斤養殖完全成本距離其他頭部生豬養殖企業差距不小。

豬價的持續回溫為不少生豬養殖企業帶來信心。前不久,新希望明確作出了盈利規劃,「今年下半年會好於上半年」,基於公司年底養殖完全成本控制在16元/公斤,且明年沒有過多考慮周期上行的基礎上,「新希望預計每頭豬會有150元以上的基礎利潤,對於1850萬頭出欄的'規模大概會有27億元盈利。」

牧原股份也在今年6月底投資者網上集體接待日活動中表示,公司經營性現金流穩健,公司將在2021年4026.3萬頭生豬出欄量基礎上,預計新增1000-1600萬頭左右。同時公司2022年全年屠宰目標1000萬頭以上。

「養豬大戶」巨虧212億,超5億元商票逾期2

截止今日收盤,正邦科技(002157)報5.7元/股,暴跌7.32%,換手率為5.65%,總市值為179.3億元。網友在股 吧紛紛表示,「不割肉,陪你ST」、「天雷滾滾」、「一個月工資虧完了」、「一地雞毛!」。

正邦科技逾期未兌付5.4億元

6月8日晚,正邦科技發布《部分商業承兌匯票逾期未兌付的公告》稱,受豬周期影響,公司及子公司江西正邦養殖有限公司等近期因流動資金緊張出現部分商票逾期未兌付的情形,截至本公告披露日,逾期未兌付余額合計約5.4億元。

公告表示,公司將持續與債權人積極協商,妥善處理相關商票逾期未兌付事項。同時,正邦科技還提醒,公司可能因上述逾期面臨訴訟、仲裁等風險。敬請廣大投資者理性投資,注意投資風險。

業績巨虧188億元

正邦科技於2022年4月30日披露年報,公司2021年實現營業總收入476.7億元,同比下降3%;實現歸母凈利潤-188.19億元,上年同期為57.4億元,未能維持盈利狀態。

正邦科技於2022年4月30日披露一季報,報告期內,正邦科技實現營業收入64.9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48.9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4.33億元,上年同期為2.12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23.14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436.86%;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3.6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2.80%。

收年報問詢函

2022年5月24日,深交所向正邦科技下發年報問詢函表示,深交所要求說明公司的償債能力,是否存在流動性風險?結合報告期賬齡超過1年的重要應付賬款和重要其他應付款尚未結算的原因,說明公司就相關事項是否存在應計提而未計提的罰息、違約金?是否存在無法按期付息或兌付的風險?

截止我發稿,正邦科技至今未回復。

正邦科技:5月銷售收入同比下降80.83%

正邦科技6月8日晚間公告顯示,

5月銷售生豬74.97萬頭(其中仔豬31.24萬頭,商品豬43.73萬頭),環比下降18.39%,同比下降54.52%;銷售收入7.00億元,環比下降8.99%,同比下降80.83%。商品豬(扣除仔豬後)銷售均價14.67元/公斤,較上月增長18.03%;均重86.58公斤/頭,較上月下降0.44%。2022年1-5月,公司累計銷售生豬409.44萬頭,同比下降24.34%;累計銷售收入42.50億元,同比下降71.07%。

「養豬大戶」巨虧212億,超5億元商票逾期3

6 月 8 日晚間,頭部養豬企業正邦科技承認,因為流動資金緊張,5.42 億元商票逾期。

6 月 9-10 日兩天,正邦科技股價跌至近三年最低,跌幅達 11.18%。

截至 6 月 10 日收盤,正邦科技股價 5.48 元 / 股,市值 172 億元,相較於 2020 年巔峰時期的 800 億元市值,已蒸發 80%。

財報數據顯示,正邦科技 2021 年虧損 188 億元,在頭部豬企中居首,今年一季度再次虧損 24.33 億元,凈資產只剩 6.53 億元。

15 個月之內,正邦科技的虧損額已合計達到 212 億元。

而自從 2007 年上市以來,正邦科技 14 年的凈利潤總和才 99 億元。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截至 2022 年一季度末,正邦科技還有 200 億元的有息負債。已有投資者建議盡快債務重組,保住產能。

2019 年 10 月," 養豬第一股 " 雛鷹農牧因資金鏈斷裂,數百萬生豬餓死,破產退市。

正邦科技將虧損的原因歸結為豬價大幅下滑。

因為非洲豬瘟引發的全球豬肉供應緊張,豬價曾連續瘋漲 19 個月,直到 2021 年我國生豬、能繁母豬存欄量逐步恢復正常,生豬價格大幅回落。

數據顯示,2022 年 6 月第一周,全國生豬價格 8.2 元 / 斤,3 月底以來連續 11 周增長,合計增幅超過 40%。

2021 年,正邦科技銷售生豬 1492.67 萬頭,位列全國第二,但毛利率從 2020 年的 27.4% 下滑至 -45.88%。

是時候,生豬養殖企業在 2021 年幾乎全軍覆沒,溫氏股份、新希望分別虧損 134 億元和 96 億元,只有牧原股份凈賺 69 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正邦科技創始人林印孫曾在 2020 年以 320 億元財富成為江西首富,但到 2022 年縮水至 245 億元。

熱點內容
貨幣如何向資本跨越 發布:2025-01-21 12:01:32 瀏覽:614
華僑城歷史減持股票 發布:2025-01-21 12:00:53 瀏覽:499
易方達基金哪裡買好 發布:2025-01-21 11:58:25 瀏覽:897
金融中的圍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1-21 11:57:06 瀏覽:917
歷史上新股長停最多的股票 發布:2025-01-21 11:56:57 瀏覽:925
本金多少合適理財 發布:2025-01-21 11:40:15 瀏覽:501
本金少做理財怎麼樣 發布:2025-01-21 11:37:25 瀏覽:56
股票漲停後買入戰法 發布:2025-01-21 11:21:54 瀏覽:133
支付寶的定期理財怎麼能搶到 發布:2025-01-21 11:13:07 瀏覽:616
一隻股票創出歷史新高 發布:2025-01-21 11:10:16 瀏覽: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