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貨幣交換用什麼
㈠ 我國現在的錢叫人民幣,,那在國民政府時期那個貨幣叫啥
一般通行的是叫法幣
中華民國時期國民政府發行的貨幣。1935年11月4日,規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 家銀行(後增加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的鈔票為法幣,禁止白銀流通,發行國家信用法定貨幣,取代銀本位的銀圓。各金融機關和民間儲藏之白銀、銀元統由中央銀行收兌,同時規定法幣匯價為1元等於英鎊1先令2.5便士,由中央、中國、交通三行無限制買賣外匯,是一種金匯兌本位制。抗日戰爭爆發後,政府實行外匯統制政策,法幣成為紙幣本位制貨幣。限期收回其他紙幣。並且規定一切公私款項必須以法幣收付,將市面銀圓收歸國有,以一法幣換銀圓一元。法幣初期與英鎊掛勾,可在指定銀行無限兌換。1936年國民政府與美國談判後,由中國向美國出售白銀,換取美元作為法幣發行的外匯儲備,法幣改為與英鎊及美元掛鉤。 1948年8月19日被金圓券替代。
㈡ 解放前的一塊銀元換多少銅板,還有一貫是多少錢
解放前通用銀元一元得換銅錢一千零二十二文,一貫是一千文。
民國時期市面流通貨幣共分銀元、台伏(捧番)、小洋、銅元、銅錢五種,而財政廳對於各徵收局所收銀兩,先摺合台伏,再摺合銀元,其互相兌換之市價,台伏一元得換銅錢一千文,小洋每毫得換銅錢九十六文,銅元每枚得換銅錢八文。
不同時期,銀元的含銀量不同,發行的銀元大小也不同、兌換的數目自然也不一樣。錢庄貨幣兌換業務,主要有銀元換銅錢,1元銀元換1000~1300文銅錢,最多時換3300文。銀元換銀毫,1元銀元換10個銀角,每角值銅錢100~130文。
(2)民國時期貨幣交換用什麼擴展閱讀:
兌換比值 清朝兩吊銅錢(2000枚)換銀1兩。但市面有制錢與雜錢、紋銀與次銀之分,交易時按商業習慣互有「貼水」。
銅元進入市場以後,「當制錢十文」的銅元換銅錢10枚,「當制錢二十文」的銅元換銅錢20枚。銀元進入市場以後,每元換輔幣10角,換「當十」的銅元300枚,但商店兌換價格不一,市場銅元充斥時,每塊銀元能換到「當十」的銅元320~360枚。
民國28年11月,安徽省政府規定每元法幣兌換「當十」的銅元200枚,次年改為兌換100枚。
㈢ 從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錢是怎麼轉換的
簡單的說下,清末當時主幣是兩,後來又並行使用元做單位,民國發行法幣廢兩改元,1元法幣=1銀元,中間雜七雜八的地方貨幣,共產黨我就不說了,後來法幣迅速貶值,國民黨發行金圓券和法幣匯率是1元金圓券=300萬法幣,後來金圓券也貶值,胎死腹中的銀圓券我也不說了,解放初老人民幣兌換金圓券是1元老人民幣=10萬元金圓券,後來人民幣幣值改革,比率是1萬舊人民幣=1元新人民幣,這個新人民幣一直發行了5套,就是我們今天在用的錢,地方貨幣和其他很多貨幣不是不想說,是3天3夜都說不完。。。可見民國幣制之混亂。。
㈣ 中華民國時期中國人用的什麼錢
民國初期以銅元(俗稱「銅鐳」)代清末銅錢為輔幣,原來規定每個銅元可當銅錢10文(枚)用,10個銅元為1角,但以後1角只換得12個銅元。大約在1930年左右,竟貶值至1角只可換得32個銅元。
㈤ 法幣(中國民國時期的一種貨幣,不是法國的)兌換RMB的匯率是神馬
1. 匯率是可以兌換的人民幣總值,但是法幣是舊中國1935年11月4日至1948年8月19日流通貨幣,所以二者不能兌換。法幣是「法定貨幣」或「法償幣」的簡稱。國家以法律形式賦予其強制流通使用的貨幣。其中,主幣為無限法償幣,可以自由鑄造;輔幣為有限法償幣,國家實行限制鑄造。舊中國1935年11月4日至1948年8月19日流通貨幣的名稱。
2. 舊中國長期採用銀本位制,1933年4月「廢兩改元」以前,實際上是銀兩與銀元並用。「廢兩改元」後,雖然貨幣得到統一,但國民黨政府財政經濟上的困難並未得到解決,英美兩國為控制舊中國的貨幣權,又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拓展資料
兌換制度
1. 這次貨幣改革使中國貨幣徹底與白銀脫鉤。但當時中國政府缺少足夠的黃金或白銀來確定法幣的含金量,於是政府計劃集中國庫和民間的白銀和黃金,在紐約和倫敦市場出售換得外匯作為保證法幣發行的准備金,以外匯作為確定法幣價值的基點。11月5日,中央銀行公布法幣對英鎊比價:1法幣=1先令2.5便士(根據1930-1934年外匯匯價的平均數確定)。從這一天開始,外匯匯率逐日公布,而上述三家銀行則承擔穩定市場匯率的責任。這一規定實際上標志著國民政府加入了英鎊集團,中國經濟和英國經濟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
2. 美國政府對中國加入英鎊集團大為不滿。在國民政府推行法幣改革以前,美國曾以收購中國1億盎司白銀為條件,要求法幣與美元之間確立固定匯率,但國民政府沒有接受。於是同年12月9日,美國停止在倫敦市場收購白銀,國際市場白銀價格隨之下跌,這樣國民政府若按市價出售白銀,中國將蒙受巨大損失。通過出售白銀換取法幣准備金的單邊計劃受挫。
3.根據協定,美國政府以每盎司50美分的價格從中國收購白銀5000萬盎司;法幣和美元掛鉤,100法幣=30美元;為使英、美兩國貨幣匯率漲落不超過幅度限額,防止出現三角套利,中國擴大外匯買賣差價幅度。該協定使國民政府在貨幣改革上重新獲得了美國的支持,維持了法幣對外價值的穩定
4. 國民政府雖然確立了與英鎊和美元的固定比價關系,但是法幣並非釘住英鎊和美元不變。事實上,國民政府實施的是可調整的匯率制度。法幣政策實施以後,法幣對外價值通過釘住英鎊和美元得以實現。中央銀行、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無限制買賣外匯,賣出價14.625便士,買入價14.375便士。1936年9月,國民政府根據需要擴大了匯率買賣差價,賣出價14.75便士,買入價 14.25便士,仍由上述三銀行無限供應外匯以保持匯價穩定。隨後,法幣對外價值逐漸下滑。抗日戰爭爆發後,為減少外匯需要,防止資金逃避,國民政府實施安定金融辦法,限制存戶提存。期間,法幣對外比價逐漸下調。1938年3月,為防止偽組織以偽幣兌換法幣,套取外匯,又實施購買外匯請核辦法,開始戰爭期間的外匯管理。
5. 在主幣連續改革的基礎上,國民政府也統一了輔幣的標准,並於1936年1月11日公布了輔幣條例,完成了本輪改革的最後一步。至此國民政府的貨幣現代化改革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