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和外國交易用什麼貨幣
㈠ 清朝時期貨幣是什麼樣的
1. 清代銅錢繼承了明朝的制度,主要鑄造的是小平錢。
2. 清代銅錢的種類繁多,其中咸豐錢最為復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和錢值也不盡相同。
3. 在清朝時期,民間商務交易大多使用銀兩,小額交易則使用銅錢,兩者並行流通。
4. 清初的100年間,以銀錠作為主幣,征稅時一兩以上的稅款必須收取銀兩。
5. 清朝各州縣每年的田賦徵收分為夏、秋兩季,必須繳納足銀。
6. 由於中央並未鑄造統一的流通銀兩,民間使用的銀子質量參差不齊,各地銀錠的形狀、成色和平碼各不相同。
7. 納稅前,銀匠和銀鋪會將民間散銀熔鑄成足銀,但過程中一些銀匠和吏役勾結,苛剝百姓,引發諸多社會問題。
8. 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變。從明朝中葉開始,外國銀元在我國流行,尤其是在對外貿易中。
9. 清朝道光年間,因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賠款使用的外來銀元,即「洋錢」,開始廣泛流通,而我國當時並未鑄造銀元。
10. 庫存洋錢不足以抵消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行鑄造銀元。我國最早的機制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
11. 同時,機制銅元,又稱「銅板」,也開始流通,對傳統的銀兩貨幣和銅錢制度造成了巨大沖擊。
12. 清代發行的紙幣種類繁多,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則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
13. 紙幣可以分為銅錢票、銅元票、銀兩票、銀元票四種,發行時開始有庫銀准備金和鈔本來憑證。
14. 從兩宋到明清,紙幣的產生和流通,以及白銀貨幣地位的提高,確立了銀本位制的紙幣制度。
15. 晚清機制幣體系的出現,標志著我國貨幣史發展的第二階段後期。
16. 除了流通錢幣,錢幣界還有許多非流通性貨幣,如壓邪用的壓勝錢、鎮墓錢,以及紀念重大歷史事件和傑出人物的紀念幣等。
17. 這些非流通性錢幣,俗稱「花錢」,在貨幣流通中的作用不大,但對民俗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㈡ 清朝中外經商錢怎麼結算
清朝的外貿結算很有意思,其實是民間帶動官方的。
起初,官方嚴禁海外貿易,當然沒有結算制度。但是,民間的外貿活動頻繁,主要結算方式就是原始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即為當場交易。交易的場所往往在偏遠邊境、遠離中國岸邊的海上、或者日本、南洋等地的碼頭。主要結算貨幣為單純的金銀(可以使用本國金銀幣,但全部折算為等重黃金或者白銀)。
中期,清政府在民間海事商務日益繁華的情況下,為增加國家收入,不得已開始一些外貿管理實踐,於是,在中俄邊境、沿海城市中,開始制定規則,其中包括外貿規則。政府的外貿規則偏重於稅收,幾乎沒有涉及商人之間的結算方式。而此時民間外貿的實際情況已經非常活躍,一些起源於西方,流行於現代的結算方式逐步被採用。這個時期結算的貨幣仍然以金銀為主,但更加偏向白銀。
後期,列強逐步侵入中國,對外貿易管理中清政府幾乎完全喪失了發言權。此時的外貿結算完全按照西方方式進行,近現代的多種交易付款方式都已出現。此時的結算貨幣不再局限於白銀,匯率概念在中國對外貿易中完全形成,多個國家的多種貨幣湧入中國。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