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的貨幣增量問題怎麼解決
A. 區塊鏈怎麼拯救危機(區塊鏈解決的問題)
數字貨幣:星辰大海還是終極霸權邵宇
以Libra為代表的私人發行的數字貨幣是非商品、非主權的超級貨幣形態。如果數據是未來最大的資產,那麼數字貨幣一定是未來的終極貨幣形式。數字貨幣必將最終成為新一輪的技術革命產生的新經濟和新(數據)資產的價值量度、支付手段、財富儲備和世界貨幣。
如果由其任意發展,它的發展趨勢或許是先幹掉小國貨幣,再幹掉小數字貨幣,再幹掉(跨境銀行端)支付系統,然後幹掉霸權貨幣,而屠龍的勇士或許變為最終的巨龍。
數字貨幣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我們對數字貨幣誕生之前的各種貨幣形態都很熟悉,要麼是商品貨幣,例如黃金、白銀,要麼是信用貨幣,如法幣(紙幣)。新的數字貨幣如果只是比特幣,它的總量有限,影響可控。但如果像Libra或者央行主權貨幣大規模發行的話,故事就很不一樣了。
這些數字貨幣是真正全新的基於演算法而形成的信任和共識的產物,還是基於有形的傳統的積累,不過是它的一個數字升級,這是完全不同的路徑。未來貨幣的主流一定是數字貨幣,只是不確定它究竟是央行的主權延伸,還是Libra這種商業的,或者全部開源或者全部去中心的,更像最初的私人貨幣。
區塊鏈也就十年的歷史,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幣有很多的問題。其局限性與金銀類似,金銀也是非主權的,其實也是。Libra與其有相似之處,但是它們的派生體系不一樣。Libra是一種妥協和折衷,它必須要徵得現有利益主體的同意才能往更高的層次發展,但總有一天會脫離它的母體,數字貨幣大概率是這樣的發展趨勢。
每一種貨幣都要有理論基礎,才能支撐整個金融邏輯的進化。比如說金銀時代,邏輯很簡單,一個簡單的貨幣數量論,再加上所謂的黃金運輸點,我們既能搞定匯率,又能搞定利率。但問題是,從信用貨幣或者主權貨幣開始,世界就完全不一樣了。這種變異所帶來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人類現在沒有辦法控制它,或者說完全失去控制(對應的微觀的定價理論又應該如何進化也是個巨大挑戰)。
信用貨幣是雙重構架,理論上高能的貨幣是由央行來控制的,但廣義貨幣是基於動物精神,怎麼樣創造它?M2實際上是內生的。一旦出現危機,央行肯定會挺身而出,因為那個時候整個市場的動物精神全部被嚇沒了,你只能走凱恩斯道路,其實現在還是這樣子。大部分貨幣政策都是控制信用總量(杠桿的)。
現代貨幣理論下,債務與貨幣同源,往下走,在全世界主權信用貨幣情況下,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什麼呢?是貨幣幻覺,資產的泡沫,最終進入到龐氏騙局,要麼是通貨膨脹(產能不足),泡沫破滅(一再出現),甚至是國家破產(除非大而不倒)。只不過這個龐氏可能是由主權經濟體來主導。
當前債務積累的狀態,以及過去十年為了拯救危機的方法,很荒謬的,過去的危機是因為在2008年之前放了太多的貨幣,而拯救危機的方式是釋放更多的貨幣,大家知道到了現在整個經濟要進入到新一輪衰退,大家所做的唯一動作是什麼?就是繼續放水。什麼叫瘋狂?就是你不斷重復做一件事情,但又期望不同的結果,全球正在往這個方向繼續努力。
理論也作出了新的迎合,成為權力的奴僕,發明了所謂現代貨幣理論(MMT),有了MMT,最終的底線就全沒有了,只要沒有通脹,印鈔是沒有極限的。就是因為我們現在整個信用理論的基礎,債務跟貨幣是同源的,是信用創造了債務,所以它產生的結果要麼是通脹,這是德國在1923年遇到的情況,因為產能不足。
二是泡沫的破滅,或國家的破產,當然這個在不斷地出現,除非你是全球貨幣,也就是全球儲備的主權貨幣像美元,美國現在的債務大家都知道巨大,為什麼沒問題呢?因為沒有選擇,你不能選宇宙幣吧,美國是最大的最後的全球「貸款人」。
經典的謬誤
我們現在的問題,坦率地說,是基於一個非常錯誤的著名恆等式,在信用經濟體里,廣義貨幣M2=GDP+CPI+資產CPI,這是經典的謬誤。
很簡單的道理,我們覺得似乎大部分M2都應該為我們的GDP+CPI,就是名義的產出消化掉,而剩下來部分進入到資產泡沫領域,看過去30年的樣本,藍色線代表創造財富的能力(名義GDP),紅色線代表M2,也就是創造貨幣的能力。
M2與名義GDP增速的差,人們大致認為它可能會進入泡沫領域,其實並不是。因為這樣看,每年只有額外5%的貨幣供應會進入泡沫領域。有證據顯示,在M2里頭10%是進入GDP的創生,10%進入到CPI,80%進入到的資產價格,一般的認知其實是一個重大的謬誤。
可以想見,當上個季度的名義GDP增長是8.5%,M2卻變成8%的時候,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金融亂象,包括跑路違約和資產價格縮水。跑路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央行還發出數字貨幣,而是在於流動性快速的縮緊。你看到第一個反應是金融市場的反應和泡沫的去化,實體經濟當然是連帶傷害。
所以我們被困在這樣一個錯誤的信用經濟模型或者公式里頭,而更重要的是,我們可能生活在一個巨大的貨幣幻覺,而這些貨幣幻覺來自於信用系統或者自身膨脹的速度,在過去40年裡,經濟體膨脹了240倍,很了不起的奇跡。大家穿的用的,這些物資財富我們創造了200多倍,同時投放出來的貨幣高達1000多倍,這就是經典的信用貨幣帶來的困境。發達經濟體也是如此。
為什麼所謂貨幣中性理論一開始就錯了,它絕對不可能是中性的,從短期來看,從長期來看都不是中性的,如果貨幣真的就只是交易的媒介,那時候談貨幣中性是合適的,但貨幣怎麼可能只是交易的媒介呢?如果貨幣不是中性的,那宏觀經濟學的基礎在哪裡?就沒有了,而且沒有公允的法則去判斷誰能夠得到最大的財富,一定會引起分化,但是技術的精英或者新的科技會帶來更好的世界嗎?在回答這個的時候要特別地小心。如果各國貨幣當局不太靠譜的話,那麼類似Facebook這樣的互聯網巨頭企業就會更靠譜一點嗎?
Libra會靠譜點嗎
Libra會偽裝得更靠譜一點,基於的理論是什麼呢?基於的是SDR,也就是所謂的ESDR,用不用分布式技術?它會用,它強調五年以後就會交出來使用,現在其實是基於自己的網路、自己的用戶,再加上100個大玩家(現在是24個),構成了實際上是一個聯盟鏈,但它跟現實的妥協在於拿了現實資產作為抵押1:1發行。
我個人的理解,它就是定義了Move的語言,把一些資產包不斷地移動,但這個移動可能會在演算法上帶來優勢,也就是它很難出現很多的漏洞,比如說憑空消失或者被攻擊,當然這個取決於那個26歲程序員寫的計算機語言有多麼美妙,現在看來未必見得比現有的區塊鏈技術進展更優異。
但是100家企業所發行的基於多種幣種的ESDR就比幾個大國一起發行的SDR更加靠譜嗎?大家知道SDR基本上完蛋了,除了用於最頂級的國家之間的小部分清算,後來發現也沒啥用處。因為到了危機的時候大家索性就拋棄SDR,直接上強力幣種的互換就完了,美元做了互換,人民幣也在做。
如果Libra成功,這就是一個分水嶺,它將創造一個終極的企業帝國,它做到的就是去掉主權的政治中心化,但是強化了商業中心,它會成為Libra最優貨幣區(類似歐元)。我們認為一開始它一定小心翼翼的聽從監管的安排,但1比1的復制僅僅是開始,創造貨幣早晚會來臨,品格再良好的私人中央銀行也會試圖獲取鑄幣稅。
理想主義會讓位於現實利益。如果由其任意發展,它未來趨勢一定是先幹掉小國貨幣,再幹掉小數字貨幣,再幹掉(跨境銀行端)支付系統,最終幹掉霸權貨幣,成為全球的私人央行。
但是它不穩定,不穩定不僅是來自於其架構的不穩定,也就是它採用哪幾種來構成SDR的籃子,更重要的是如果臉書發了,估計谷歌也會發,騰訊、阿里也會發。而且估計當局也會支持他們發,這樣又變成了多種貨幣區在網路空間中不斷地競爭,就像已經看到幾千種區塊鏈貨幣在不斷地競爭,最終取決於聯盟鏈究竟有多大,底層的應用場景究竟有多麼的廣泛,以及最後的貸款人究竟是誰。
如同不同經濟體之間實力差異變化所帶來的匯率波動,哪怕都常用一樣的數字貨幣基礎技術。這個場景,好像跟哈耶克在《貨幣的非國家化》中描述的情形有些相似。
現在看Facebook擁有5000億美元市值大而不倒,但我們也看到過原來市值很大的公司,最後消失變零的情況,那時候找誰去兌現呢?如果說數字貨幣最終會取代實體貨幣黃金白銀,也取代主權貨幣,總之挑戰的是現有貨幣當局和背後重大的利益分布。
當然我們認為也許演算法(數學)是代表一種更高層級的,大家都能共用的語言,網路也是這樣,它更多是一種信任機制,信任機制恐怕也是一種演算法和凝聚共識的敘事。
原來我們基於真金白銀的原始狀態,後來基於主權利維坦發行的信任,現在明顯都已經辜負了我們,難道數字貨幣就能不辜負我們了?實際上所有技術精英的都會有自己的盤算,不管它們偽裝出來是多麼的普世或者具有人本精神。
Libra也可能會屈服於資本的訴求和精英內心黑暗的部分。這都需要保持警覺。
關鍵的變化會出現在哪裡?假設未來Libra能夠通過各種各樣的監管並開始慢慢的運營,開始用戶的轉化,我們覺得第五年才是真正的關鍵,因為它承諾在第五年的時候將放棄中心化,變成非許可鏈,交出了控制權,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比特幣或者演算法貨幣,這個時候可能是一個巨大的分水嶺的開始。
如果它真正交出控制權,它的權力並不足以讓大家擔心,因為它都已經公開了,反正沒有私利,但是在這樣一個轉換的關頭會出現什麼樣的問題?如同央行推出數字貨幣會引發什麼樣的重大的變化,我們要小心的觀察。
我們的應對
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首先,就像SDR一樣,中國可以要求更多的份額,因為有100個節點,那你願不願意放中國重要的節點在這里頭。因為1000萬一個嘛,可以進入先佔個坑。不是說普世、開放、最後奔向分布式網路,那能不能夠開放給中國人?這就測試它的理想純度非常好的試金石。
第二個,當然BATJ可以創造自己的Libra,為什麼這次引起了全球央行比較激烈的反應呢?包括中國現在變得非常開放,其實中國一定會把中國互聯網巨頭加上央行,來發行中國全社交、全部應用場景的一個數字貨幣。Libra找的那24個節點企業,基本上都是在關鍵領域內的非傳統金融巨頭,比如說打車場景、信用卡場景、匯款場景。當然我們也有強有力的電商場景、社交場景、匯兌場景,這些就是形成了數字貨幣所需要的更多應用的良好的生態結構。
另一方面,我自己在上海在長三角,因為這個區域有比較充分的金融基礎設施和實體產業,因此有非常多的應用場景,可以學習創造Libra。選擇非互聯網巨頭,來自於實業產業的企業發起的數字貨幣聯盟,或者產業與金融的聯盟區塊鏈。因為它有更實在的應用場景,比如說在供應鏈里、在票據、在徵信、在證券化、在土地確權等方面,提供出充分的應用場景,讓這樣一個數字貨幣能夠運營起來,先按照聯盟鏈2B的方式運營起來。再假定十年以後開放給其他關鍵的玩家或者變成完全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系統。
最後就是央行數字貨幣,其實它就是主權Libra,它實際上主要應該是M0,為什麼主要控制M0取代現金呢?很簡單,M2還是讓市場決定,交給經濟體內生的動物精神,交給商業銀行自己管。
M0已經有很多東西可以做了,比如說點對點的交易、有合規的問題,反洗錢的問題,甚至負利率的問題都可以試驗解決。如果立即就插手到更高的貨幣派生層次,可能會引發央行對所有經濟體進行計劃經濟式的全面的點對點的控制,這個難以想像且沒有必要,而且其實它也沒有能力做到這一點。
所以,我們要用更開放的眼光看待數字貨幣問題。中國往往技術干不過別人,以前可能是堅船利炮,現在是數字貨幣,其本質都是關於科技與產業革命的力量的競爭,所有必須在技術上做更多的投入和創新。即便是在全球貨幣競爭方面,例如人民幣做國際化,不光是做人民幣向海外的應用,還要做到它的數字化應用。
也可以考慮SDR或者ESDR方案,不僅僅只走人民幣這條線,多儲備幣種接受度可能會更高些。這樣才能人民幣既國際化也人民幣數字化、科技化、網路化。從最新消息來看,Libra籃子里的五種貨幣,包括美元(50%)、歐元(18%)、日元(14%)、英鎊(11%)和新加坡元(7%),就是沒有人民幣,據稱是考慮到了中美關系,這樣更容易獲得美國當局的「通行證」。
顯然Libra的發行超越了主權,這一穩定幣和現有的貨幣體系相補充,它支持美元或者以美元為主要掛鉤貨幣,就會強化現有貨幣市場格局,也就是說美國是在用科技的力量來加強其主權貨幣的能力,因為Libra隱含的最後貸款人仍然是美聯儲,貨幣天然就是權力的象徵。
如果只是空談數字貨幣,並不能創造更多的價值,還是要讓金融回歸實體,特別是對產業的支持。在中國過去70年經驗裡面,最大的成功應該說是完成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那麼中國是否能夠繼續成功取決於如何引發新一輪的技術和產業革命,在此過程中完成中國經濟的轉型和升級,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究竟誰會成為它必備的金融基礎設施?
我相信演算法也好、存儲也好、算力也好、帶寬也好,在5G、量子計算等技術進步之下都可以解決,數字貨幣將最終成為新一輪的技術革命產生的新經濟和新(數據)資產的價值量度、支付手段、財富儲備和世界貨幣,未來一定屬於數字貨幣的新世界。
(作者邵宇為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本期編輯周玉華
區塊鏈網路擁堵怎麼辦1
什麼是網路擁堵
通常指的是一種網路故障現象:某辦公區域網計算機使用一個帶路由功能的ADSLModem+HUB共享上網。當同一時間上網人數較少的時候網路比較通暢,上網人數多了以後網路會時斷時通,並且HUB的Collision指示燈會閃爍不停。
而在區塊鏈的應用程序中,無論是數字貨幣、智能合約、去中心的交易系統等,它們的網路都是由一個個獨立的節點組成的,發生在節點中的各種操作,比如轉賬交易、合約狀態的變更等,都會以交易事務的數據形式廣播到網路中,通過礦工打包到新的區塊,作為主鏈的一部分而最終確認所有的這些操作。
當節點很多,使用量很多的時候,大量發生的交易就會來不及在正常期望的時間內被打包,因為它們都擁堵在網路中,這些等待的被確認的交易數據通常會維持在節點的內存池中。這個就是區塊鏈的擁堵。
2
網路擁堵是怎麼發生的
目前比特幣區塊大小為1M,每秒大約只能處理7個交易。隨著交易量不斷增長,比特幣網路已經難以迅速地進行轉賬交易確認,區塊鏈網路時常出現擁堵。
區塊鏈網路上最高時有上萬筆交易積壓,某些轉賬交易手續費高達幾十美元,網路擁堵時,交易甚至需要花費好幾天才能被打包。
實際上對於每一類區塊鏈應用來說,這個問題都是存在的,造成不斷有用戶抱怨交易延遲的問題,但也側面證明了應用的廣泛,以及用戶體量的增加。
那麼發生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3
網路擁堵怎麼解決
解決的方法,無非有如下幾種。
第一種擴容,提高處理能力。
第二種截流,限制區塊鏈包的數量。
通過將上述兩種方法進行綜合。
悉尼大學研究者研發了一種新型的區塊鏈系統,在100台機器中能夠實現每秒44萬筆交易的吞吐量,而Visa每秒的交易處理器是5.6萬筆。相比之下,比特幣每秒的交易限制在7筆,以太坊區塊鏈則為20筆。
JadeChain公鏈系統上線後,將徹底解決JADE生態應用中的網路擁堵問題。
為什麼很多人都會陷入虛擬幣的騙局?該如何拯救他們?
為什麼很多人都會陷入虛擬幣的騙局?該如何拯救他們?
虛擬貨幣傳銷類案件的模式主要包括交易所模式、錢包模式、虛報「區塊鏈」模式、區塊鏈模式、礦機租賃模式、雲礦機模式、量化機器人模式、小視頻模式、引流矩陣DAPP模式、鏈游元宇宙概念模式這10種典型性狀況。比傳統金融衍生工具,虛擬貨幣銷售市場尚不夠成熟,外匯投機強、蹭熱點性強、不確定性大,造成操縱價錢、淘寶虛假交易、平台跑路等事件經常發生。應對虛擬貨幣的市場亂象,管控趨緊是大勢所趨,從而需多方協力以減少風險。從投資人的角度來看,提高自己危機意識,不參加、不輕信,才算是長久之法。
樹立正確的貸幣意識犯罪分子會裝扮成數字貨幣投資權威專家、託身「虛擬貨幣」、「區塊鏈技術」、「金融改革」新項目內部員工,藉助互聯網技術,根據社交軟體、交友網站和休閑論壇,大肆宣揚虛擬貨幣、虛擬資產等非法資產。扇動眾多投資人把握機遇,參加虛擬貨幣買賣。目前市面上所謂虛擬貨幣均無具有貸幣特性,群眾要理性看待虛擬貨幣,看清經營風險,當心違法騙術。
回絕「高回報、高收益」詐騙分子充分利用網路傳播虛假信息,經常應用「穩賺不賠」、「巨額收益」等字眼引誘受害者。服務承諾給與投資人高收益以獲得其信賴,隨後待很多資金分配該虛擬貨幣以後,馬上收市運用系統問題圈起資產,最終沖走股本金。當心「我國、政府部門為名」詐騙分子常常手舉「我國發售」、「中央銀行受權」這一類的旗號誘發投資人,rmb是中國唯一合理合法貸幣,未發行別的法定貨幣,群眾要保持警惕,鑒別真偽。
區塊鏈安全問題應該怎麼解決?區塊鏈項目(尤其是公有鏈)的一個特點是開源。通過開放源代碼,來提高項目的可信性,也使更多的人可以參與進來。但源代碼的開放也使得攻擊者對於區塊鏈系統的攻擊變得更加容易。近兩年就發生多起黑客攻擊事件,近日就有匿名幣Verge(XVG)再次遭到攻擊,攻擊者鎖定了XVG代碼中的某個漏洞,該漏洞允許惡意礦工在區塊上添加虛假的時間戳,隨後快速挖出新塊,短短的幾個小時內謀取了近價值175萬美元的數字貨幣。雖然隨後攻擊就被成功制止,然而沒人能夠保證未來攻擊者是否會再次出擊。
當然,區塊鏈開發者們也可以採取一些措施
一是使用專業的代碼審計服務,
二是了解安全編碼規范,防患於未然。
密碼演算法的安全性
隨著量子計算機的發展將會給現在使用的密碼體系帶來重大的安全威脅。區塊鏈主要依賴橢圓曲線公鑰加密演算法生成數字簽名來安全地交易,目前最常用的ECDSA、RSA、DSA等在理論上都不能承受量子攻擊,將會存在較大的風險,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開始關注能夠抵抗量子攻擊的密碼演算法。
當然,除了改變演算法,還有一個方法可以提升一定的安全性:
參考比特幣對於公鑰地址的處理方式,降低公鑰泄露所帶來的潛在的風險。作為用戶,尤其是比特幣用戶,每次交易後的余額都採用新的地址進行存儲,確保有比特幣資金存儲的地址的公鑰不外泄。
共識機制的安全性
當前的共識機制有工作量證明(ProofofWork,PoW)、權益證明(ProofofStake,PoS)、授權權益證明(DelegatedProofofStake,DPoS)、實用拜占庭容錯(,PBFT)等。
PoW面臨51%攻擊問題。由於PoW依賴於算力,當攻擊者具備算力優勢時,找到新的區塊的概率將會大於其他節點,這時其具備了撤銷已經發生的交易的能力。需要說明的是,即便在這種情況下,攻擊者也只能修改自己的交易而不能修改其他用戶的交易(攻擊者沒有其他用戶的私鑰)。
在PoS中,攻擊者在持有超過51%的Token量時才能夠攻擊成功,這相對於PoW中的51%算力來說,更加困難。
在PBFT中,惡意節點小於總節點的1/3時系統是安全的。總的來說,任何共識機制都有其成立的條件,作為攻擊者,還需要考慮的是,一旦攻擊成功,將會造成該系統的價值歸零,這時攻擊者除了破壞之外,並沒有得到其他有價值的回報。
對於區塊鏈項目的設計者而言,應該了解清楚各個共識機制的優劣,從而選擇出合適的共識機制或者根據場景需要,設計新的共識機制。
智能合約的安全性
智能合約具備運行成本低、人為干預風險小等優勢,但如果智能合約的設計存在問題,將有可能帶來較大的損失。2016年6月,以太坊最大眾籌項目TheDAO被攻擊,黑客獲得超過350萬個以太幣,後來導致以太坊分叉為ETH和ETC。
對此提出的措施有兩個方面:
一是對智能合約進行安全審計,
二是遵循智能合約安全開發原則。
智能合約的安全開發原則有:對可能的錯誤有所准備,確保代碼能夠正確的處理出現的bug和漏洞;謹慎發布智能合約,做好功能測試與安全測試,充分考慮邊界;保持智能合約的簡潔;關注區塊鏈威脅情報,並及時檢查更新;清楚區塊鏈的特性,如謹慎調用外部合約等。
數字錢包的安全性
數字錢包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安全隱患:第一,設計缺陷。2014年底,某簽報因一個嚴重的隨機數問題(R值重復)造成用戶丟失數百枚數字資產。第二,數字錢包中包含惡意代碼。第三,電腦、手機丟失或損壞導致的丟失資產。
應對措施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確保私鑰的隨機性;
二是在軟體安裝前進行散列值校驗,確保數字錢包軟體沒有被篡改過;
三是使用冷錢包;
四是對私鑰進行備份。
區塊鏈信息越來越大怎麼辦?當初中本聰也考慮了這個問題,他認為技術也在不斷發展中,更好的存儲和網路技術有能力存儲和傳輸日益增長的區塊鏈。即使如此,中本聰還是設置了每個區塊1M大小的限制,防止區塊鏈過度膨脹。讓我們做一個計算:每十分鍾產生一個區塊鏈,那麼比特幣誕生10年以後,也就是到2019年,區塊鏈的大小可能會有多大:10*365*24*6≈525G。再過10年到2029年,差不多1T。即使在現在看來,問題也不大。所以倒是不必太擔心。
但區塊鏈的空間,不僅僅會隨著時間增長。現在每個區塊1M的空間,已經有些不能夠滿足比特幣的發展了。為什麼?因為交易量大了,每個區塊空間只有1M,能容納的交易數量有限,所以就要考慮擴容區塊鏈來突破這個限制。2015年,社區對區塊鏈的擴容討論了多次。最終,仍然保持1M大小的區塊鏈空間,但可以容納更多交易的「隔離見證」技術生出,可能會作為區塊鏈擴容的第一步。後續還會有「閃電網路」其他技術來緩解區塊鏈空間緊張的問題。但無論如何,比特幣區塊鏈也不可能無限擴容。在我的思考中,比特幣區塊鏈最終會成為一個錨,其他應用有自己的數據保存方式,不必都保存在比特幣區塊鏈上,但可以把數據的Merkle根保存在比特幣區塊鏈,一次來保證數據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