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貨幣均衡的標志是什麼與什麼
① 衡量貨幣是否均衡的標志
衡量貨幣是否均衡的標志有三個:
1.物價變動率與貨幣流通速度相結合。
2.物價水平變動率。
3.貨幣流通速度變動率。
在市場經濟制度下,綜合物價水平取決於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對比關系,而貨幣均衡又是總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前提條件。所以,我們可以利用綜合物價變動率來判斷貨幣是否均衡。如果物價基本穩定(物價指數在3%以內),說明貨幣均衡;如果物價指數超過3%,說明貨幣失衡。
② 貨幣均衡的意義
貨幣的需求與供給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貨幣的均衡狀況是這兩者對立統一的結果。
貨幣均衡即貨幣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時期經濟運行中的貨幣需求與貨幣供給在動態上保持一致的狀態。貨幣均衡是用來說明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的關系,貨幣供給符合經濟生活對貨幣的需求則達到均衡。
貨幣均衡的理解
1)貨幣均衡是貨幣供求作用的一種狀態,使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的大體一致,而非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在價值上的完全相等。
2)貨幣均衡是一個動態過程,在短期內貨幣供求可能不一致,但在長期內是大體一致的。
3)貨幣均衡不是貨幣供給量和實際貨幣需求量一致,而是貨幣供給量與適度貨幣需要量基本一致。
2.貨幣均衡的標志
貨幣均衡的標志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商品市場物價穩定。
2)商品供求平衡。社會上既沒有商品供給過多引起的積壓,也沒有商品供給不知道引起的短缺。
3)金融市場資金供求平衡,形成均衡利率。社會有限資源得到合理配置,貨幣購買力既非過多,也非不足。
3.利率與貨幣均衡
市場經濟條件下貨幣均衡的實現有賴於三個條件,即健全的利率機制、發達的金融市場以及有效的中央銀行調控機制。
在完全市場經濟條件下,貨幣均衡最主要的實現機制是利率機制。除利率機制之外,還有:①中央銀行的調控手段;②國家財政收支狀況;③生產部門結構是否合理;④國際收支是否基本平衡等四個因素。(3)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率不僅是貨幣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信號,而且對貨幣供求具有明顯的調節功能。因此,貨幣均衡便可以通過利率機制的作用而實現。
就貨幣供給而言,當市場利率升高時,一方面社會公眾因持幣機會成本加大而減少現金提取,這樣就使現金比率縮小,貨幣乘數加大,貨幣供給增加;另一方面,銀行因貸款收益增加而減少超額准備來擴大貸款規模,這樣就使超額准備金率下降,貨幣乘數變大,貨幣供給增加。所以,利率與貨幣供給量之間存在著同方向變動關系。就貨幣需求來說,當市場利率升高時,人們的持幣機會成本加大,必然導致人們對金融生息資產需求的增加和對貨幣需求的減少。所以利率同貨幣需求之間存在反方向變動關系。當貨幣市場上出現均衡利率水平時,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相等,貨幣均衡狀態便得以實現。當市場均衡利率變化時,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也會隨之變化,最終在新的均衡貨幣量上實現新的貨幣均衡。
③ 貨幣均衡的標志與條件是什麼
1. 國民收入等於國民支出
國民收入等於國民支出,國民收入沒有超額分配現象,則貨幣均衡能夠實現。否則,財政超額分配,即財政赤字,並發行貨幣彌補;銀行超額分配,即信用膨脹,則會導致貨幣供給>貨幣需求,通貨膨脹。
2.利率水平達到均衡狀態
均衡利率水平的形成是由貨幣供求的條件決定的,是指在貨幣供給水平既定的條件下,貨幣需求正好等於貨幣供給時的利息率。一方面,貨幣供不應求,利率上升;貨幣供過於求,利率下降。另一方面,通過調節利率可以調節貨幣供求,從而使貨幣供求達到均衡(貨幣供給>貨幣需求,降低利率可以刺激投資、增加國民收入、增加貨幣需求; 貨幣供給<貨幣需求,提高利率可以減少投資、減少貨幣需求)
④ 物價水平是衡量貨幣均衡的重要標志嗎
是。物價水平是衡量貨幣均衡的重要標志,貨幣流通速度是衡量貨幣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標志:貨幣流通速度穩定。物價通常所說的物價就是物品的價格,而生產價格是由部門平均生產成本加上社會平均利潤構成的價格。
⑤ 貨幣均衡的主要標志是什麼
主要標志是:商品市場物價穩定、商品供求平衡、金融市場資金供求平衡。
貨幣均衡是貨幣供應量與國民經濟正常發展所必需的貨幣量間保持基本平衡。一般來說貨幣供應量可由政府金融機構外生決定,而貨幣必需量則由商品和勞務交易所產生的對貨幣的客觀需求內生地決定。
拓展資料:
貨幣(Money)是商品交換的產物,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從商品世界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俗稱金錢。
最新的貨幣理論認為:貨幣是一種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場,換吾之所需」,貨幣就是這一過程的約定。這一理論能夠經受嚴格證偽和邏輯論證,解釋所有貨幣有關的經濟學現象,並為所有的經濟學實踐所檢驗,為幾百年的貨幣本質之爭劃上了句號。
關於貨幣的本質,學術界仍存在大量的爭論。經濟學的貨幣概念五花八門,最初是以貨幣的職能下定義,後來又形成了作為一種經濟變數或政策變數的貨幣定義,專業術語為通貨,主指「流通中的貨幣」。傳統上,貨幣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1.人們普遍接受的用於支付商品勞務和清償債務的物品;
2.充當交換媒介,價值、貯藏、價格標准和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
3.超額供給或需求會引起對其它資產超額需求或供給資產;
4.購買力的暫棲處;
5.無需支付利息,作為公眾凈財富的流動資產;
6.與國民收入相關最大的流動性資產等等。
實際上,上述6條都屬於貨幣的職能定義。
最新的貨幣理論認為:貨幣是一種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場,換吾之所需」,貨幣就是這一過程的約定。這一理論能夠經受嚴格證偽和邏輯論證,解釋所有貨幣有關的經濟學現象,並為所有的經濟學實踐所檢驗,為幾百年的貨幣本質之爭劃上了句號。
貨幣本質的邏輯推理和證明:
當市場處於物物交換階段時,交換能否發生取決於交換雙方的供給與需求互補性,這種互補性並不總是存在的,可能甲余A 缺B,而乙余B缺D,如果只存在甲乙雙方,那麼交換就無法進行。假定存在丙,他余D缺A,那麼在某個約定下,交換就可以在甲乙丙三者間以雙方交換的形式發生。 這個約定就是:乙與丙約定可以用A來換取D,這樣他就可以用B來和甲交換A,盡管A並不是他最終需要的,它充當了交換媒介的角色。我們把在這個事例中的角色延伸開來,把甲指代成買家,乙指代成賣家,丙指代成市場,它既可以是某個丙,也可以是內部存在交換的組合。這樣A就充當了通貨的角色,即甲用A來向乙購買他所需的B,而乙則持有A並用它來和丙交換D。
⑥ 貨幣供求均衡判斷
一、貨幣均衡的標志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商品市場物價穩定。
2、商品供求平衡。社會上既沒有商品供給過多引起的積壓,也沒有商品供給不足引起的短缺。
3、金融市場資金供求平衡,形成均衡利率。社會有限資源得到合理配置,貨幣購買力既非過多,也非不足。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貨幣均衡的實現有賴於三個條件,即健全的利率機制、發達的金融市場以及有效的中央銀行調控機制。
三、在完全市場經濟條件下,貨幣均衡最主要的實現機制是利率機制。除利率機制之外,還有:
1、中央銀行的調控手段;
2、國家財政收支狀況;
3、生產部門結構是否合理;
4、國際收支是否基本平衡等四個因素。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率不僅是貨幣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信號,而且對貨幣供求具有明顯的調節功能。因此,貨幣均衡便可以通過利率機制的作用而實現。
貨幣供求均衡,社會總供求也處於均衡狀態。
(6)衡量貨幣均衡的標志是什麼與什麼擴展閱讀
貨幣供求狀況可能有幾種情況:
一、是貨幣供求均衡,社會總供求也處於均衡狀態。此時,社會物價穩定,生產發展,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二、是貨幣供給不足,客觀的貨幣需求得不到滿足,整個經濟必然會處於萎縮或蕭條狀態,資源大量閑置,企業開工不足,社會經濟的發展因需求不足而受阻。
這種情況下,中央銀行就應採取一種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應,降低市場利率,刺激社會總需求的增加,從而促進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促使貨幣的供求保持其均衡。
三、是貨幣供給量過多,超過貨幣需求量,整個經濟必然會處於過度膨脹的狀態,生產發展很快,各種投資急劇增加,市場商品物資供應不足,大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商品,物價上漲。
這時中央銀行就應採取一種緊縮的政策,縮減貨幣供應量,提高市場利率,抑制社會的總需求的增加,從而使物價趨於穩定,社會的貨幣供應與貨幣需求趨於均衡。
四、是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構成不相適應,一些經濟部門由於需求不足,商品積壓,一些商品不能順利實現其價值和使用價值,生產停滯。
而另一些經濟部門則需求過度,商品供不應求,價格上漲,生產發展速度很慢。這表明整個經濟結構失調,發展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