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萬億新貨幣如何注入經濟體
1. 中央四萬億投資的財政政策分析
(1) 財政政策中採取投資津貼的方式,是如何增加GDP的,請幫忙從理論方面具體闡明?
政府增加企業投資津貼,一是通過減少稅收,二是通過加速折舊。第一種方法,他們已經說的很詳細了,我就不再贅述。關鍵來分析下第二種方法——加速折舊:
投資津貼的第二種方法即加速折舊,這種方法在我國使用率很高,企業通過延長每天固定資產的作業時間來加速周轉。值得注意的是,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必然迫使勞動者加大勞動強度和勞動時間,一般情況,政府不允許企業這么做,《勞動法》也限制了企業的加速折舊。但是,政府通過財政政策允許企業加速折舊時,企業在繳納所得稅時,可抵減的所得額是越來越小的。也就是前期抵扣的多。雖然企業繳納的所得稅便呈遞增的狀態。但與直接法相比,所得稅的現值總和更低,這實質上相當於使企業獲得一筆無息貸款。有利於企業經營剩餘的增加和增加投資。從這個意義上講,折舊是國家的一項宏觀經濟政策,可用於鼓勵某一行業的發展或刺激投資,進而增加GDP。
(2) 應從哪個角度來考慮它對消費的影響?
擴張性財政投資政策能夠刺激經濟增長,這是因為投資拉動的需求具有乘數作用。不知道你乘數理論學過沒,我簡單介紹下:所謂投資乘數理論,當總投資增加時,可以使總收入的增加若干倍於投資的增加。因為增加了投資,就要增加投資所需要的生產資料的生產,從而可以增加就業,增加企業和工人的收入;企業和工人把這一收入再用於生產和生活消費,又轉化為另一些企業的工人收入。如此循環往復,投資的增加可以導致收入的成倍增加和消費需求的成倍增加,刺激生產,增加就業。然而,這一循環往復的過程長短,投資乘數的大小,是和人們取得收入後把多少錢用於消費,多少錢用於儲蓄聯系在一起的。
(3) 為什麼在經濟蕭條時期和擠出效應中,政府同樣是增加支出,但是消費有不同的變化呢?
擠出效應一直是個容易引起爭論的話題,這個問題也涉及到乘數理論:
對IS-LM模型分析可知的,影響擠出效應的因素有:支出乘數的大小、投資需求對利率的敏感程度、貨幣需求對產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以及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等。其中,支出乘數、貨幣需求對產出水平的敏感程度及投資需求時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與擠出效應成正比,而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則與擠出效應成反比。
經濟蕭條時,就意味著沒有實現充分就業時,投資者對預期利潤率的敏感程度大於對利率的敏感程度,不會發生擠出效應,擴張性財政政策能夠誘導民間消費和投資的增加,從而帶動產出總量和提高就業率;而當發生擠出效應時,伴隨著利率的提高,乘數會變大,當投資者對利率上升的敏感程度超過預期利潤率的敏感程度時,發生擠出,從而減少投資與消費!
理解擠出效應的關鍵在於要掌握它的產生條件!另外,乘數理論也是理解這個問題的關鍵因素!
希望採納
2. 政府投資4萬億人民幣,這4萬億錢從哪裡來的
政府4萬億投資怎麼來的詳細如下:
赤字+國債+貸款+債券
如圖所示:
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報告《關於對4萬億元投資的說明》。開篇提出的4萬億元投資的內涵,即從2008年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央政府擬通過增加中央基建投資、中央政府性基金投資、中央政府其他公共投資和災後重建投資等,安排1.18萬億元投資,加上地方配套和社會投資,形成4萬億元的投資規模。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為彌補財政減收增支形成的缺口,擬安排中央財政赤字7500億元,比上年增加5700億元,同時國務院同意地方發行2000億元債券,由財政部代理發行,列入省級預算管理。」
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人民銀行和銀監會商量了一個具體辦法,發放一些期限比較長、利率比較低的政策性貸款,作為項目資本金用於充實3萬億元的配套。
總結:中央財政拿出:1.18萬億元,另外配套資金3萬億元。在實際的刺激政策中,加上地方財政配套、銀行信貸、企業票據等,流向市場的資金可能不止4萬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