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期的貨幣名稱叫什麼
『壹』 漢朝的貨幣
西漢時期的貨幣
三銖錢:中國貨幣史上流通時間最短的貨幣。鑄於漢武帝建元元年上有「三銖」二字故名。三銖錢重8銖,銖字金旁從王,背無輪廓。三銖錢剛鑄一年,武帝又令停鑄三銖,改鑄五銖,錢背增加了輪廓,重5銖。
四銖錢:又稱漢半兩。其直徑為2.4-2.6厘米,重2.2-2.8克,錢穿孔比較小,無內外廓,錢文製作比較規范。四銖半兩因順應了當時的國勢民情,一直被沿用了四十年。
五銖錢:五銖錢輕重適中,合乎古代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與價格水平對貨幣單位的要求,因而在漢武帝以後的西漢、東漢、蜀、魏、晉、南齊、梁、陳、北魏、隋均有過鑄造,歷時長達739年,是我國歷史上鑄行數量最多、時間最長最為成功的長壽錢。
皮幣:武帝於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發行皮幣,用宮苑中的白鹿皮製成。
白金幣 :亦稱白金三品」。西漢的銀錫合金幣。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鑄造。當時以為天用莫如龍,地用莫如馬,人用獒如龜,故用為白金幣花紋。
東漢時期的貨幣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從馬援建議恢復五銖錢 。
(1)漢武帝時期的貨幣名稱叫什麼擴展閱讀:
漢初鑄造的銅幣比較輕,重三株,後來越來越輕。文帝時期,三銖錢的弊端越來越明顯,於是文帝下令使用四株錢,重四分之一兩,可是幣值標的卻是半兩。漢朝的貨幣危機其實源自於朝廷放任民間私自鑄錢的政策,原本意欲加速貨幣流通,好改善財政收入。
可是這項政策的弊端遠遠超過利處,錢本來用銅鑄造,但鑄幣者摻雜了價值低的鉛和鐵之類的金屬,貨幣漸漸的貶值,民間的經濟逐漸紊亂。許多人趁此機會鑄造貨幣發財,如文帝的寵臣鄧通依靠鑄銅幣家產超過王侯。
另外諸侯們都開挖礦山鑄造銅幣,吳王劉濞憑借銅礦鑄幣富比天子,他也因此有發動「七王之亂」的底氣。漢武帝由於對匈奴的連年征戰耗資巨大,文景之治積累的財富也逐漸用完,財政危機已經到了必須解決的問題。
從建元年間開始,武帝開始對貨幣動手,期間把四株錢改成三銖錢,後來又改回來。來回一改相當於沒變,問題自然沒解決。元狩四年,一次規模較大的貨幣改革出現。漢朝發行了白鹿幣和白金貨幣。下令嚴令禁止民間私自鑄造錢幣,違者死罪。
元狩五年,武帝下令鑄造五銖錢,鑄幣技術上也有了改進,有效防止私鑄造貨幣的發生。此後經歷一些探索之後武帝決定一勞永逸的解決,下令嚴禁各個諸侯國私自鑄造貨幣,把貨幣鑄造權收歸中央政府所有,此項政策一直沿用至今。
『貳』 漢朝至唐朝各朝用什麼錢幣
漢朝前期用的是秦制半兩錢,約12銖(一兩24銖)
漢武帝時,定五銖錢,即五銖重的銅錢
唐朝時,李淵制開元通寶(不是李隆基的開元年號那個開元),直徑八分,重二銖,積十錢為一兩,千錢重六斤四兩。因為唐代一斤比西漢一斤重一倍多,故開元通寶比西漢五銖錢略重
『叄』 漢武帝時期統一使用的貨幣是什麼
漢武帝時期統一使用的貨幣是五銖錢。
五銖錢是我國錢幣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也是用重量作為貨幣單位的錢幣,在我國五千年的貨幣發展史上起到了一定的影響。
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在中原開始發行五銖錢,從此開啟了漢五銖錢的先河。一直到東漢末年為止,除了中間有些小的變動之外,西漢、東漢上下四百年內,五銖錢一統天下。
五銖錢奠定了中國圓形方孔的傳統。這種小銅錢外圓內方,象徵著天地乾坤。在下面用篆字鑄出五銖二字。
(3)漢武帝時期的貨幣名稱叫什麼擴展閱讀:
漢武帝元狩年間,面對巨額的財政虧空,面對豪商巨賈居奇取利,操縱貨幣,再加上關東地區遭受水災,亟須巨款賑貸,中央政府決定進行幣制改革。
元狩四年初,採用了新的白金和皮幣。所謂白金,實際上是銀和錫的合金,皮幣的原料是用皇家上林苑中養的白鹿的皮,長寬各一尺,上面有彩色的繪圖,作錢40萬。
與此同時,銷毀了文帝時的半兩錢,另鑄重如其文的三銖錢,嚴禁私人鑄錢。由於白金幣定值過高,三銖錢較輕,易作奸詐,盜鑄仍然盛行。
因此,西漢武帝元狩五年罷三銖錢、半兩錢,首次行用五銖錢,因於元狩五年詔令郡國鑄行,所以,將歷史上這第一代五銖錢稱為郡國五銖或 元狩五銖。
五銖錢的出現,是繼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又一次重大貨幣改革,這種錢已趨向成熟,面、背均有外廓,穿孔背有廓面無廓,而在五銖錢尚未出現以前的三銖錢。
有些面背均無內外廓,因此容易被盜磨,即被人磨取銅屑另行鑄錢謀利。而五銖錢的鑄行則大大避免了這些弊端,這一先進的形制是經過長期的探索才逐步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