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通不通用由什麼決定的
㈠ 紙幣流通量由什麼決定
紙幣的發行量是一個國家貨幣政策的核心。它們的投放量與經濟環境息息相關,因此,它們會根據不同需求而變化。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紙幣流通量也會有所變化。 下面是紙幣流通量所受影響的三個主要方面。
第一,經濟活動。 政府的發行紙幣的最大原因是推動經濟活動。 在經濟活動增加時,人們有更多工作,買賣活動增加,因此需要更多的錢來支付貨款。這時政府就會立即增加發行量。經濟衰退時,政府會通過降低流通量增加赤字來刺激經濟活動。
第二,政府政策。 政府政策重要影響著紙幣流通量。政府可以通過引入稅收來增加貨幣流動,以刺激經濟。如果政策制定的不好,則貨幣減少會導致經濟放緩。這時,政府可以通過增加錢的供應來增加流動性和貨幣流動。
第三,金融機構。 金融機構是貨幣政策的核心。金融機構通過放貸來幫助人們購買房屋、汽車等物品。如果供應太少,則會影響發展,而供應過多則會導致通貨膨脹。金融機構通過調整利率和央行交易,從而直接影響著紙幣流通量和市場利率。
㈡ 1.什麼是貨幣流通規律貨幣流通規律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
(1)貨幣流通規律,是決定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的規律。(2)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取決於三個因素:一是待售商品的總量,二是商品的價格水平,三是貨幣的流通速度。待售商品總量和商品的價格水平和乘積等於商品的價格總額,所以,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也可以說是由商品的價格總額與貨幣流通速度兩因素決定的。用公式表示為:
待售的商品價格水平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同一貨幣單位流通的平均速度
這一公式表明: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與商品的價格總額成正比,與貨幣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㈢ 在紙幣流通的條件下,兩國貨幣匯率決定的基礎是什麼
紙幣是價值的符號,在金本位制度下,它因黃金不足而代表或代替金幣流通。在與黃金脫鉤了的紙幣本位制度下,紙幣不再是代表或代替黃金流通,它已經取得了所有的貨幣職能,本身就能夠作為貨幣而流通。雖然,很多國家政府都參照過去金屬貨幣流通時的做法,用法令規定了紙幣所代表的含金量,即金平價(Gold Parity)。但是在紙幣流通的背景下,這種人為的規定並不能代表紙幣本身真正的價值。法定金平價不能成為決定匯率的基礎。
一國通貨膨脹程度越高,其貨幣的實際價值越低;一國通貨膨脹程度越低,其貨幣的實際價值就越高。用通貨膨脹程度所衡量的貨幣實際價值是貨幣的對內價值,對內價值是決定對外價值(即匯率)的基礎。對內價值具體體現在貨幣在國內的購買力高低,而貨幣購買力可以用表明膨脹程度的物價指數來計算。一國物價指數上漲,通貨膨脹水平就提高,該國貨幣購買力就相應下降,它在國際市場的匯率也會相應下跌;反之,當一國物價指數上漲程度較其他國家緩慢,通貨膨脹水平較低,意味著該國貨幣購買力提高,它在國際市場的匯率相應也會上升。
進一步地說,貨幣的對內價值即購買力的變化取決於流通中的貨幣量。如果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與貨幣的實際需要量相一致,則本國物價和貨幣購買力穩定,貨幣對內不發生貶值;如果流通中的貨幣量超過貨幣需要量,則會發生通貨膨脹,貨幣購買力下降,本幣對內貶值。
在紙幣制度下,兩國貨幣之間的匯率取決於它們各自在國內所代表的實際價值,也就是說,貨幣的對內價值決定其對外價值;而對內價值又是用其購買力來衡量的。因此,貨幣購買力的對比就成為了紙幣制度下匯率決定的基礎。這個論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廣泛接受和運用,也是西方匯率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流派。
㈣ 貨幣流通相關知識
貨幣流通規律
Law of the Circulation of Money
是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中所需貨幣量的規律。它取決於三個因素:一是參加流通的商品數量;二是商品的價格水平;三是貨幣的流通速度。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與商品的價格總額成正比,與同一單位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
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次數),其中,商品價格總額=待售商品總量×商品的價格水平。這是金屬貨幣作為流通手段時的貨幣流通規律。在紙幣流通的情況下,紙幣的發行量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幣量相適應,如果紙幣的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就會造成紙幣貶值和物價上漲的通貨膨脹。
在貨幣作為支付手段職能產生以後,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會發生變化。因為在本期內用延期支付方式賒購的商品無須支付貨幣;前期用延期支付方式賒購而在本期內到期的貨款需要支付貨幣;交易雙方互相賒購的商品可以彼此抵消。所以,貨幣流通規律的內容發生了變化:
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待售商品價格總額-賒售商品價格總額+到期支付總額-彼此抵消的支付總額)/同一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次數) 貨幣流通是指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在經濟活動中所形成的連續不斷的收支運動 貨幣流通,在商品流通過程中,貨幣不斷在賣主和買主之間轉手,這種連續不斷的貨幣轉手,便形成一個與商品流通W—G—W相伴隨的貨幣流通G—W—G。 社會上的貨幣流通量是由貨幣發行和流通兩個環節共同決定的。通常發行是由國家控制,流通主要是通過銀行進行。銀行在開展住房按揭貸款等業務時可以創造出大量流通貨幣,這是現代金融體系運轉的一個基本原理。在高效率的金融體系當中,國家只要發行/回收少量的基礎貨幣,就可以通過銀行的信用擴張來增加/縮減大量的社會流通貨幣。
編輯本段貨幣流通的形式
(一)貨幣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和資金流動引起的、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貨幣運動 (二)貨幣流通的形式包括現金與非現金流通 現金流通是直接以現金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貨幣的運動,主要是同消費資料零售市場的商品流通、居民個人的小額支付相聯系的貨幣流通。 非現金流通或存款轉賬結算主要是同生產資料市場和消費資料批發市場的商品流通、企事業單位的大額支付以及與金融交易相聯系的貨幣流通。 (三)貨幣充當流通手段,根據其靈活程度不同,分為三個層次: M0=現金 M1 = M0 + + 企事業單位的存款+城鄉居民的活期存款 M2 = M1 + 城鄉居民的定期存款 + 企業專項基金存款+可貼現的國庫券
編輯本段貨幣流通與商品流通的關系
(1)貨幣流通實質上商品流通的實現形式和表現形式,商品流通是貨幣流通的基礎和實質內容。在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的關繫上,商品流通始終是第一位的,它不但決定貨幣流通的速度,也決定其流通的方向和速度。 (2)現實中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具有相對獨立性,貨幣流通還能夠反作用與商品流通,兩者之間存在著差異性主要表現在:一是商品與貨幣的呼喚不具有強制性,商品流通決定貨幣流通是有條件的;二是商品流通與貨幣流通在時間上有不一致性,商品轉化為貨幣和貨幣再轉化為商品是兩個不同的過程;三是商品流通與貨幣流通在量上有不一致性,貨幣流通量總是小於商品流通量,商品流通與貨幣流通的決定因素也不相同。 (3)雖然從本質上說貨幣流通是由商品流通決定的,但在形式上商品流通卻通過貨幣流通反映出來,並通過貨幣流通來實現,貨幣流通是否正常和穩定,直接影響著商品流通和國民經濟運行。
㈤ 紙幣流通規律和貨幣流通規律的關系是什麼
紙幣流通規律實質上就是貨幣流通規律。這一規律體現的是紙幣和貨幣金屬之間的比例關系,即單位紙幣所代表的貨幣金屬量=流通中所必須的貨幣金屬量/流通中的紙幣總量。
從上面的公式可知,單位紙幣所代表的貨幣金屬量即單位紙幣的購買力水平,決定單位紙幣的交換價值,當一個時期社會所需要的貨幣金屬量確定之後,單位紙幣的交換價值就取決於紙幣的流通量了.而紙幣的流通量又取決於紙幣的發行量.因為紙幣是沒有內在價值的,它是因為流通才體現出價值,所以紙幣不能退出流通. 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為限度。
拓展資料
紙幣流通規律
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強制流通的貨幣符號,它產生於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
紙幣流通規律是指紙幣流通條件下的特殊流通規律.其基本內容是:
1、流通中全部紙幣所代表的價值量=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
2、單位紙幣所代表的價值量=流通中貨幣需要量/紙幣發行總量
貨幣流通規律:是指商品流通所決定的貨幣需要量的規律.
貨幣流通規律的內容是:貨幣需要量與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與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商品價格總額/同名貨幣的流通速度=執行流通手段職能的貨幣量.
如果考慮到貨幣執行支付職能的情況,則分子項的商品價格總額可調整為:商品的價格總額—賒銷商品價格總額+到期應支付總額—相互抵消的支付總額.
紙幣流通規律實質上就是貨幣流通規律。張亦春認為:所謂兩個規律實質上一樣,是「指兩個規律的基本要求和方向一致,它是從貨幣流通必須與商品流通相適應這個根本點上說的。」但實質上一樣,並不是說兩個規律就是一個規律,並不是所說的那樣「兩個截然不同的規律變得彼此不分,混為一體」。兩者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特殊的關系。貨幣流通規律是各個幣材形態貨幣流通領域的共同點的概括。
它適用於條塊金屬形態貨幣流通、鑄幣金屬形態貨幣流通、銀行券和紙幣形態的價值符號流通。而紙幣流通規律僅僅適用於以紙幣為幣材的價值符號流通。貨幣流通規律「是普遍適用的」,而「紙幣流通的特殊規律」只能是適用於紙幣流通這個特殊的領域。「貨幣流通規律是總規律,它制約紙幣流通規律;紙幣流通規律是貨幣流通規律派生的規律,它的作用反映貨幣流通規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