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百萬市值企業什麼檔次

百萬市值企業什麼檔次

發布時間: 2024-11-01 04:29:29

1. 我想問一下,韓國的整個三星集團和蘋果公司到底哪個實力更強大

如果拿整個三星集團和蘋果公司來做比較的話,其實沒有什麼可比性,因為三星集團是韓國最大的集團企業,旗下大大小小公司幾十上百家,所涉及的業務亦十分的廣泛,而蘋果公司只是一家主要從事電腦硬體、軟體、消費電子產品、數字發布等電子工業公司,和整個三星集團不能相提並論。

三星集團和蘋果公司交集最大的莫過於其旗下的最大的子公司——三星電子,它也是一家電子工業類公司。和蘋果公司相比,它的實力還是稍遜一籌。根據財富公布的2018年世界五百強強顯示,蘋果公司以2292.34億美元的營收位列五百強第11名,三星電子則以2119.4億美元的營收位列第12,差距還不算大。但除了營收以外,凈利潤、市值、 科技 實力等三星電子也還是不如蘋果公司的,即使三星的手機市場份額比蘋果高,但是凈利潤與蘋果公司仍然有著很大的差距。

三星集團是韓國最大的財團,其旗下就有三星電子、三星人壽保險、以及三星物產三家世界五百強企業,整個集團的營收超過3000億美元,據說它的產值貢獻了韓國GDP的20%以上。三星已經成了一個商業帝國,觸角已經伸到韓國的各個角落,電子、造船、化工、機械、保險、金融、醫療、物產、航空等。它貢獻了韓國最多的稅收,最多的出口,僱傭了最多的員工,也極大的提升了韓國的國際地位。而蘋果公司只是美國一家實力雄厚的 科技 公司,它在美國的地位自然比不上三星集團之於韓國的地位。

當我們比較實力的時候,其實缺乏一個標准,以下我主要從公司的技術實力、邊緣業務實力、集群實力、經濟實力、品牌實力等方面,對三星和蘋果進行比較。

第一,技術實力。

其實這也是最大的爭議。

在人們的固有印象中,蘋果象徵著高大上(高端大氣上檔次),三星象徵著高大全(高端大屏全產業鏈),似乎兩者在技術上各有千秋,難分伯仲。

其實不然。

蘋果的技術其實不僅僅代表自身,更是矽谷 科技 的一個代言人,矽谷模式有一個特別突出的特徵——知識產權輸出。

蘋果在硬體方面確實缺乏如三星一般的生產製造業務,但蘋果做的是頂端設計,它不需要製造生產,它只需要把產品設計出來,然後把生產製造環節交給下游公司去執行即可。三星在半導體領域比蘋果要更全面,它不但涉及到頂端設計,在生產製造方面還能與同行業老大台積電掰手腕,三星相當於兼顧了蘋果設計和台積電生產工藝兩方面的技術能力。

至於富士康,富士康只是個代工廠,論技術難度跟台積電還有不小距離。

但即便如此,三星在硬體上的技術實力還是不如蘋果,因為我前邊說過,蘋果不僅僅是蘋果,它代表的是矽谷眾多 科技 公司,它讓蘋果在硬體的工業設計方面遠遠超過三星,所以蘋果的產品才能獲得同行業利潤的大頭,所以蘋果的產品才能僅發力中高端市場就已經占據世界智能手機市場的前列,多年保持銷量利潤第一,一直保持利潤第一。

這里說的僅僅值指的是硬體技術實力。

而軟體技術實力上,我僅僅講一個事實:Windows和IOS是全球使用人數最多的兩大PC端桌面操作系統,Android 和IOS是全球使用人數最多的兩大智能終端操作系統。

第二,邊緣業務實力

所謂邊緣業務,指的是一家企業在標桿業務之外的其他業務,通俗點講就像一棵樹主幹外的旁枝。

一般而言比較大的企業集團都會開展邊緣性業務,這是出於利益最大化而所作的發展決策。

三星的邊緣性業務范圍極廣,幾乎牽涉 社會 民生各個領域,甚至牽扯到軍事領域。但蘋果的邊緣性業務可以說高度聚焦 科技 領域。

這是兩種不同思維造成的,三星這類企業發展邊緣性業務的主要目的是把自身掌握的資源最大程度變現,同時為企業多一種選擇,如果主幹死了,旁枝就能夠保證這棵樹不死。在現代企業中,三星這類企業可以說占據絕大多數,國內如BAT,其實也是這類企業。

而蘋果則是集中注意力在主幹上,它要保持資源對主幹的強支撐性,所以它的邊緣性業務很少,或者說邊緣性業務最終都變成了主幹性業務。比如說iPad等。

相較而言,三星的邊緣性業務在體量和實力上確實勝出蘋果。

第三,集群實力

這里要說的是產品帶動的產業鏈資源方面的實力。

其實兩者之間難分伯仲,因為蘋果和三星本身即使競爭對手也是合作夥伴,三星更類似於蘋果全球供應鏈庫中的一員,並且是大客戶級別的。

但是三星得益於安卓龐大的用戶基數,也帶動和引導了安卓系統下的智能手機的發展,並且建立起自己獨有的供應鏈庫。

這方面,蘋果跟三星難分誰勝誰敗。

第四,經濟實力

三星集團其實很難用簡單的股價來衡量其價值,因為它的一部分屬於製造業。製造業的特徵就是重資產,重資產很容易被低估。

而純以市值來看,蘋果毫無疑問經濟實力更強。

而實際上,將三星集團各部分資產進行統計後,鑒於三星龐大的員工基數,其實三星集團可調配資金遠不如蘋果。

所以即便以現金流和可調配資金來說,蘋果的經濟實力也遠大於三星,並且遠超同行。

最後,通過以上比較,相信大家也看到了我的觀點——三星的實力與蘋果仍存在差距。

而這種差距的根本在於兩家企業的理念不同。三星是一家重視重資產的企業,它並非典型的互聯網 科技 企業,它更傳統。蘋果則是重視思想創新的公司,它的立足點已經不僅僅是創造好產品,而是更高遠的理念。

以上。

其實以三星集團和蘋果公司來對比,完全是不在一個檔次上,三星集團目前來說占據著整個韓國經濟GDP的1/5左右,這與蘋果相比來說有著天壤之別,三星才是嚴格意義上的寡頭公司。



從類別上來說,三星的手機只是三星集團一個比較重要的部門而已。三星集團除了農業之外幾乎各個領域都有涉及,包括電子工業、機械和重工業、化學工業、金融服務和包括物流!

除此之外三星集團還有一些附屬公司這些附屬公司所延展的行業就更為廣泛了。造船、精密化學、石油、保險、風險投資、酒店、醫療院、物業、福利院、經濟研究院,在重工業方面,包括三星重工以及三星精密化學等,韓國都是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在世界上也是很有名氣。



與此同時,三星在手機這個比較重要的部門上,也是掌握著絕大多數半導體的供應鏈,比如說三星不是壟斷了快閃記憶體顆粒的一家手機廠商,除此之外三星在屏幕方面也接近於壟斷。

除此之外三星還有自己的攝像頭,處理器等等,凡是手機上使用的三星幾乎都可以自給自足,這是非常恐怖的地方。



相比來說蘋果雖然凈利潤非常高,但與三星相比來說,蘋果依舊還是一家硬體企業,也沒有在供應鏈體系的絕對話語權綜合來說的話,蘋果方面還是在於品牌和ls的軟實力方面,做的比三星好,,尤其是iPhone的手機利潤是整個智能手機界最高的。

所以綜合來說的話,蘋果肯定是與三星集團沒有辦法相比,但相比來說蘋果在手機部分包括智能硬體已經幾乎是做到極致了,要知道如此高額的利潤空間,簡直是國產廠商們想都不敢想的。

我的看法是,三星集團和蘋果公司,都屬於頂級強大的 科技 公司,但是它們的強大各自體現在不同的層面——

三星集團的強大,主要是硬體更強大,三星應該是目前唯一一家擁有一部智能手機全產業鏈產品的企業,沒有之一,CPU、內存、攝像頭、顯示屏等等,尤其是它把每一個產品都做到了一流甚至頂級地位,在全球都佔有一個不小的市場份額。

如果放眼全三星公司,就是不僅僅談論三星手機所涉及的三星電子,那麼三星就更龐大、更強大了,但仍然還是以硬體為主,三星電子、三星物產、三星保險等,還有什麼火災、重工、機械等等。

蘋果的強大,完全局限於 科技 產業,目前為止還沒有聽說它的業務超出 科技 行業的。但是,蘋果公司最近幾年好幾次成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企業,好幾次市值超過萬億美元,這個強大,恐怕將三星公司旗下所有公司的市值加起來都沒有蘋果公司高,這是蘋果的第一強;蘋果手機在高端品牌上占據了全球一半市場,雖然手機總銷量比三星手機要少的多,甚至被華為趕超了,可是總銷售額卻仍然高於三星手機,更遠超華為,這是蘋果公司的第二強;蘋果公司首創電腦上的圖形界面的操作系統,在以後的很多年間也一直領先瘟都死,同時,蘋果也是首創了最美最佳的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安卓學習模仿後才後來居上,但總體上,蘋果的電腦操作系統和瘟都死兩強並立,蘋果的手機操作系統和安卓兩強並立,這是蘋果公司的第三強。

三星之強,蘋果不具備,所以蘋果手機也是可能受制於人的,比如蘋果公司除了自家研發設計CPU外,幾乎所有硬體來得采購人家的東西,連CPU都要讓專門的代工廠生產,蘋果只是設計而已。從這一個層面上說,蘋果比三星弱爆了。

但是蘋果之強,三星也不具備,蘋果在高端電腦和手機品牌方面的建設水平,遠超三星,蘋果似乎在這方面的工作極具天賦,看看這幾年蘋果公司在影視劇方面的投入,今年搞出了幾部影視劇,也非常的像模像樣了,蘋果TV已經可以和亞馬遜、奈飛、迪士尼+、HULU、HBO等一起被評論家奉為流媒體六大,而 三星在這方面毫無動作,所以三星在網上無法形成自家的生態世界,而蘋果公司的封閉生態世界已經做到了世界第一,沒有一家 科技 企業可以與之匹敵,蘋果公司在營造自家的網路世界上,其野心幾乎要和整個互聯網世界相抗衡。

——三星集團和蘋果公司的發展模式不一樣,走了不同的道路,但總體來說,兩家公司都屬於當今世界頂級企業之一,實力之強大,也都屬於當今世界最高層面,一個重在硬體和傳統業務,一個重在 科技 領域、網路和系統以及高端品牌。蘋果公司總市值更高,三星集團更龐大。如此而已。

聽說過海爾集團不?恐怕很多人的意識種只知道青島海爾,就是做冰箱那個。蘋果和三星集團比,就相當於之前有人拿格力和海爾比,想想就想笑。

千禧年後,最大的壟斷就是生態鏈的壟斷。就像眾所周知的寶潔。潘婷,飄柔,海飛絲,吉列,佳潔士,護舒寶,幫寶適,這些都是寶潔旗下品牌,不說不知道,一說,發現用的全是寶潔。一條完整的生態鏈,就是一瓶慢性毒葯,讓你慢慢中毒,從此再也離不開他。這就是生態鏈的價值。

三星集團的生產鏈遍布各行各業,從出生到死亡,一直離不開三星產品。就算其中一截鏈條斷掉,也不會傷筋動骨,可一旦生態鏈成熟,那麼就是一座很難逾越的大山。就如同Windows系統,蘋果的生態,這些都是很難超越的。為什麼蘋果不止生產手機,還生產電腦,手環等等?

很多成熟的企業都會尋求多元化發展,從拳頭產品不斷延伸出去,擴大生產鏈,即使虧錢也要去做。董姐姐為什麼要去做 汽車 ?因為在製冷系中,空調已經做到瓶頸了,冰箱有巨頭海爾在,很難去分一杯羹,而國內 汽車 ,新能源這塊基本處於高速發展階段。

至於說市值,市場價值。泰囧裡面提過一詞,油霸。油霸一出,石油價格巨降。這從側面說出,假如手機界一旦發生類似變化,而蘋果沒有抓住,那麼蘋果的市值就會巨降,三星集團則不會。這就是完整的生態鏈和單一產品的區別。

能看懂的自然知道三星集團和蘋果公司的區別,目前的強與弱。

很多人用過三星手機,但是對三星集團並不太了解,只是覺得很大,畢竟號稱 「三星帝國」 ,那麼這個帝國究竟多少份量?能不能幹過蘋果呢?

三星集團:1938年由李秉哲創立,是一家業務涉及電子、金融、機械、化學等行業的跨國企業集團,旗下子公司眾多,占據了韓國國民收入的20%,有著「三星帝國」之稱。

三星電子:1969年成立,韓國最大的電子工業企業,也是三星集團旗下最大的子公司。主營業務有:智能手機、半導體製造、PC、顯示屏、通訊、智能家電等。 三星電子是整個三星集團最核心的業務,營業額佔到整個集團的70%,凈利潤佔比更是超過80%,2018年最高達到93.5%。

可以看出三星電子無論是營業額還是凈利潤都在整個集團佔比非常大,是 整個集團的支柱產業

我們只要對比三星電子和蘋果,就知道三星集團和蘋果誰強誰弱了。

1、營業收入和凈利潤:三星電子 2019年營業額2215億美元,利潤399億美元,世界500強第15位。蘋果2019年營業額達到2601億美元,凈利潤552億美元,世界500強第11位。營業額超過了三星電子,但距離三星集團的3100億美元還是有差距,但是凈利潤絕對打敗三星。

2、 科技 實力: 可以說三星電子是一家硬體公司,而蘋果則是軟體公司

三星電子硬體:半導體製造、顯示屏製造、晶元代工。顯示屏製造世界第一,尤其在 手機OLED屏幕中市場佔比高達93.3%,柔性OLED中的佔比更是達到94.2%,晶元代工技術世界第二,盡管和第一的台積電仍有差距。

蘋果iOS系統2007年發布,目前手機端市場佔有率為22%,同時iOS還是電腦端的第二大操作系統,並且拿走了整個手機行業的凈利潤的66%,這足見蘋果的軟體實力絕對強大。

3、產業鏈:三星的產業鏈主要集中在硬體,依靠顯示屏世界第一和手機銷量世界第一打開了整個硬體產業鏈。

蘋果則依靠iOS操作系統和iPhone建立起世界級的產業鏈,尤其在中國的iPhone產業鏈及其龐大。而三星電子則失去了中國市場。

沒有中國的市場算不上世界市場,所以產業鏈上還是蘋果獲勝。

4、抗風險能力:目前全球仍處在新冠疫情中,可以說風險一觸即發,引發金融危機也是有可能的。巴菲特說過「 現金就是氧氣 」,危機中只有現金能讓你活下來。

三星現金儲備:三星電子的現金儲備已經超過100萬億韓元(888億美元)

蘋果現金儲備:蘋果擁有約2600億美元現金(約合人民幣16625萬億元),真是 富可敵國

而三星電子號稱30萬員工,蘋果公司員工137000人, 一旦發生風險,蘋果公司的抗風險能力遠超過三星電子。

可以說三星集團非常強大,可以稱得上「三星帝國」,但是實力仍不敵蘋果。

這根本不需要對比,只要看看三星在韓國是怎麼樣的地位,有哪些產業,就知道蘋果在三星面前是個小弟弟!

1、政府背景: 韓國經濟總量2018年排名全球11,而三星這一家公司占據了韓國GDP的20%,可見三星在韓國是一個舉足輕重,是一個行業巨頭,它發展的好壞將會嚴重影響整個韓國。可以說三星和韓國政府的利益是直接捆綁在一起的,一旦三星出問題,將對韓國政府出現致命的打擊,僅三星的失業人口就能讓韓國出現混亂。因此,韓國政府對於三星是不余遺力的支持。整個三星發展史,就是韓國官商合作的典範,三星能在半導體行業出人頭地,韓國政府功不可沒。

2、工業化實力: 題主可能只知道三星 科技 領域的內容,比如手機、電腦、內存、屏幕等等,但其實整個三星集團的業務范圍要比這廣泛的多, 三星是有自己完整的工業化產業鏈, 可以說韓國人的生老病死均離不開三星。整個三星包括65個下屬公司,業務涉及電子、金融、機械、化學、 汽車 、交通等數百個領域,甚至三星還是韓國第一大軍火商,比如K9自行火炮在全球銷量不錯,搶了我國火炮的不少生意。

3、半導體方面: 以上是整個三星的實力!那我們再來看看三星在半導體產業上的實力,或許單獨拿這塊出來比對也更合適。這塊其實包括了三星電子和三星半導體兩塊業務,存儲晶元三星排名世界第一、液晶面板全球第一、晶元代工全球第四,前兩項也都算是手機、電腦等產品的必備配件。

對於以上這些內容,我想蘋果都是不具備的,不可否認蘋果的 科技 實力很強,能自己研發手機晶元,能打造出iPhone、Mac這樣的 科技 產品,但是在現代化 社會 中,工業基礎以及製造業才是這個 社會 的基石,沒有這些基礎就是無根之水(尤其是對一個現代化國家來說)。而三星現在就是這樣擁有了完整工業化產業鏈,有自己的製造產業,自己掌控上下游產業鏈。簡單說,蘋果和三星比,其實就是一個企業和一個國家在對比(美國某雜志曾以「韓國三星共和國」為題報道三星),因此往大里說,蘋果在三星面前其實就是渣渣!

財富中文網發布了2019年美國《財富》500強排行榜,沃爾瑪以5144億美元的營收位居第一,蘋果公司以2656億美元的營收位居第三,同時蘋果在2018年市值突破了萬億美元。


三星電子在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243萬億韓元,摺合2190億美元(約1.5萬億元人民幣),營業利潤為530億美元,凈利潤為340億美元。


三星電子的營收占據三星集團80%,所以從市值來說,三星集團還是差蘋果公司不少。


很多人說三星集團不止壟斷電子,作為全韓最大的企業,其業務還涉及金融、酒店、軍工、機械等領域。


其實那都是老黃歷了,三星真正領先的,其實也就是乘著美國打壓日本時期成長起來的半導體和面板產業了。


而隨著華為+海思麒麟+紫光+京東方+中芯國際的崛起,三星的優勢又能保持到什麼時候?


相比而言,蘋果公司在行業的壟斷地位、領先程度要厲害的多。


盡管喬布斯過世之後,一路唱衰,手機行業又面臨華為、小米等強勁沖擊,蘋果業績還是一路飆升,2018年甚至到達萬億美元市值。


而這一切都是由十幾萬員工的蘋果創造的,其產品研發、創新能力,供應鏈整合能力簡直不可想像。


就算蘋果影響力在減小,但其領先優勢沒有5-10年其他公司超越不了。


結論就是,單純講公司實力,三星集團比不上蘋果公司。如果不是考慮韓國政府的扶持,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在以後的日子裡,真正雙雄爭雄的只會是中美企業,其他國家只能是爭老三罷了。


送一條五年後的提問:


我想問一下,中國哪家公司和蘋果公司實力一樣強大?

蘋果比三星強,在2018年二季度的一次全球智能手機營收比重中,三星手機比重只有17%,而蘋果占總營收的62%。在世界五百強中,三星排名第12,蘋果排名第11位,從這個角度,三星是比不過蘋果的。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其實,三星手機屬於三星電子中的業務,而三星電子確實三星集團中的一份子,僅僅三星電子就讓蘋果公司疲於應付。三星集團和蘋果公司的區別,有點像西瓜和蘋果的區別!三星集團的體量,不是蘋果可以相比擬的。

我們先看看兩者在500強中的比較,就能看到兩者的差異。

蘋果:


三星電子:

可以看到,蘋果的總資產為3753.19億美元;而三星電子總資產為2819.05億美元。確實,蘋果更多一些,可是我們要知道三星電子只是三星集團的一份子!

三星從1938年成立,如今已經過了81年的 歷史 ,它基本上已經滲透到韓國方方面面,它有眾多的公司,比如三星電子、三星物產、三星航空、三星人壽保險、雷諾三星 汽車 等,關鍵它的領域涉及電子、金融、機械、化學等方面。
這是一個巨無霸,而蘋果相比它就遜色許多。所以,我們說三星是西瓜,蘋果公司確實是一個屏幕,畢竟,三星基本上和韓國息息相關,而蘋果可沒有和美國休戚相關!

先分析一下兩家優勢,美國蘋果公司是一家更注重軟體設計的公司,其市值曾高達一萬億美金,現金流為2300多億美金,營業利潤排全球500之首,2018年全年營收達到2655億美金,為名副其實的巨無霸企業,反觀三星電子,他的優勢在於全方位縱向一體化的垂直產業鏈,是一家注重硬體生產的企業,背後依附集團內其他兄弟企業,和韓國政府加成,確實實力不容小視,三星電子的營收占據三星集團80%,2018年達到2200億美金,利潤不及蘋果公司,現金流更是不如,只有1000億最多,連整個三星集團總市值也只有三千多億美金,不過三星目前來說趕超的力度很大,且三星集團的總體營收應該達到三千億美金左右,超過蘋果公司兩千六百多億,總體而言,蘋果大而精,三星大而全

2. 全棉時代什麼檔次

全棉時代應該是屬於中檔次的這個產品吧,他們家的東西都基本上比較的便宜。但是質量還是可以的。

全棉時代是指深圳全棉時代科技有限公司(簡稱Purcotton全棉時代)是穩健醫療集團的全資子公司。成立於2009年,創始人李建全。

Purcotton全棉時代,取自Pure+Cotton的單片語合,意為用天然棉花生產出健康、親膚、高品質的生活護理用品。

深圳全棉時代科技有限公司(簡稱Purcotton全棉時代)是穩健醫療集團的全資公司,傳承了穩健醫療集團在醫用棉製品行業20餘年的專業技術和生產經驗,以「全棉水刺無紡布工藝」為核心技術載體,成功實現了醫用產品向民用產品的拓展。

2020年8月,全棉時代以100億元人民幣市值位列《蘇州高新區·2020胡潤全球獨角獸榜》第256位。

以全棉水刺無紡布為原材料開發出的Purcotton全棉系列生活用品,如純棉柔巾、奈絲公主衛生巾、奈絲寶寶棉尿褲、全棉化妝棉、全棉面膜等產品。

3. 聽朋友說有個股權投資,是一家快上市的公司入行7000,還能拉下線,那贏利是多少聽著像傳銷呢

始建於20世紀90年代初的中國股市,經過十餘年的超速發展,上市公司總數已突破1000家。單就這一點來看,可以說,中國股市僅用十年左右時間,便跨越
了發達國家曾花一、兩百年時間走過的股市歷程。這的確是值得我們驕傲和自豪的,但與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成熟股市相比,我國股市在質與量上卻還存在著相當大的
一段差距,這些差距正是我國股市前進道路上需要攻克的堡壘。
一、上市公司規模

眾所周知,企業規模是與企業內在素質相關聯的。所謂適度規模或經濟規模,正是由企業或企業家的內在素質所決定的,即他們有能力駕馭的資本或資產總規模。事實上,企業的成長是有一個過程的,它不僅需要優秀的企業家,更需要有生命力極強的市場競爭力和資本擴張力。打一個比方,一個企業本來經營好1個億的資本就相當不錯了,但你卻硬要一下子給它10個億的資本讓它經營,其結果一定是不如將這部分"多餘"的資本存入銀行坐收利息來得好。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報告:1998年,中國工業500強的總資產平均值折算成美元為7.11億美元,銷售收入平均值為3.98億美元,分別僅相當於當年世界500強平均規模的0.88%和1.74%。1998年中國最大工業企業的銷售收入為61.13億美元,僅相當同年世界500強最小企業銷售收入89.02億美元的68.7%。即使以中國工業100強同世界500強比較,差距也仍然是顯著的。1998年中國工業100強的總資產平均值折算成美元為19.48億美元,銷售收入平均值為10.89億美元,分別僅相當於當年世界500強平均規模的2.44%和4.75%。

1999年我國四大全資國有商業銀行首次全部進入世界500強,但相比之下,它們在其中的表現卻是"大而不強"。其中的原因不言自明:我國四大全資國有商業銀行的龐大規模是政府過去用巨額財政資金和壟斷經營政策做大的。因此,我們的國有銀行雖有世界級大銀行的外殼,但尚缺乏跨國大銀行的內在素質,當然也就不能算作名符其實的世界500強。

不難想像,從上述企業中產生的上市公司,其規模也必然會是偏小的。以上市公司的總股本規模為例,上海30指數所含30隻成份股的可流通股本規模普遍都是偏小的。以2001年4月底的統計數據為准,在30隻成份股中,可流通股本不足1億股的就有2隻;1~2億股有12隻;2~4億股有8隻;4~6億股有6 只;6億股以上有2隻。從統計結果看,有近一半成份股的可流通股規模不足2億股,而且沒有一隻股的可流通股本達到10億股。即便從這30家上市公司的總股本來看,公司規模也是偏小的。其中,總股本大於20億的只佔2家;而總股本不足7億的則佔18家;總股本介於7~20億之間的有10家。

再以香港股市為例,在香港恆生指數所含的33隻成份股中,大多屬於藍籌股,它們的總股本(即可流通股本)規模現狀是:5億股以下只有1隻;5~10 億股有6隻;10~20億股有7隻;20~30億股有12隻;30~50億股有4隻;50億股以上有2隻;100億股以上有1隻。
應該承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的確立也還不到十年的時間,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企業,仍處在改革與成長初級階段,尤其是上市公司中有相當部分是計劃經濟時代的國企改制而來,"底子"還很薄弱,尚有待於進一步規范與發展。事實上,我國上市公司通過送股、配股、增發等方式正在不斷地擴張股本規模,上市公司之間以及上市公司對非上市公司之間的並購正在興起。不難設想,上市公司總股本因送配增發將不斷增大,總資產也會隨著經營與並購而不斷擴張。

二、上市公司股本結構

依世界各國的先例,股本一般只有普通股與優先股之分,而我國上市公司總股本卻異樣地分割為國有股、法人股和社會公眾股三大塊,而且,只有社會公眾股才能上市流通,可流通股占總股本的比重僅30%多一點。原本偏小的總股本規模,當其中的60%以上又不能上市流通時,至少會引發以下後果:

其一,由於股市的實際股本流通量狹小,易於大戶操縱控盤,從而形成"投資不足、投機過剩"的格局,最終導致股價失真。曾經製造中國股市"天價奇跡" 的億安科技,為何能與其業績如此不符地沖上126元的"天價"?後來人們從證監會的公告中才得知,原來是南方四個大戶聯手操縱的結果。其實,只要看一下億安科技的股本結構,我們就不難發現問題所在:7000多萬的總股本已是夠小的了,而可流通股更是少得可憐,僅有3500萬股。正是由於流通股本太小,易於操縱,因此,經常的現象是,大戶"坐莊",散戶"抬庄",賺者投機,套者投資。

其二,由於上市公司總股本不能整體上市流通,尤其是處於控股地位的國有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一方面,它不僅造成了上市公司與上市股本的不對稱,而且還導致了流通股與非流通股的不平等待遇以及市場並購的難度加大;另一方面,它不利於國有資產的存量活化與結構調整,易於造成國有資產的沉澱與流失。換言之,上市公司總股本不能整體上市流通,嚴重障礙了股市的資源配置功能,同時,退化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機能。

此外,國有股與法人股的不能上市流通,易於形成內部人控制下的"一股獨大"。由於股權的過分集中,監督與決策機制失衡,經常發生的現象是,與上市公司控股股東不正常的關聯交易經常發生,強制上市公司為控股母公司擔保、私分上市公司財產、抽逃上市公司資金,甚至大肆掏空上市公司,中飽私囊或滿足小集體的利益。

我國上市公司這種特殊的股權結構,是我國股市在特定條件下形成的歷史遺留問題。應該看到,我國目前尚處於經濟體制轉軌與法制完善的過程中,國有股與法人股暫未上市的原因,主要是基於以下三方面考慮:一是龐大的國有股和法人股一下子上市相當於股市擴容數倍,市場承接乏力;二是國有資產管理機制尚不完善,國有股匆忙上市,國有資產有可能嚴重流失或被侵吞;三是有相當的國有股分布在國民經濟關鍵行業,國有股上市後有可能失去控股地位。盡管如此,國有股及法人股最終總歸還是要上市的。

實際上,國家股東和法人股東要想轉讓股權,目前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經證券主管部門批准,與合格的機構投資者簽訂轉讓協議,可以一次性完成大宗股權的轉讓。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有股和法人股的這種轉讓主要是通過兼並收購、買殼、借殼等資產重組行為而展開的。業已開始試點的國有股減持方案顯示:國有股減持將採取二級市場配售、增量發行、上市公司回購、向非國有企業協議轉讓等四種方式進行。我們相信,隨著這一重大改革舉措的推行,中國股市的國有股與法人股的類別劃分,將最終從上市公司股本結構中消失。

三、上市公司盈利能力

一般地,本土上市公司應該是本土民族企業中的佼佼者,它們是本國或本地區優秀企業的代表。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講,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反映了該國或地區企業盈利能力的強弱。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強弱,是企業內在素質和外在規模的綜合體現。反映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主要指標有每股收益和每股凈資產等。每股收益(也稱每股盈利或每股稅後利潤)側重反映企業當前經營業績的好壞;每股凈資產則著重反映企業經營的現實資本,及其未來創造利潤並能抵禦風險的能力。

縱觀世界各國股市,凡屬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其股市發展史差不多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史一樣,長達一、兩百年,因此,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上市公司(其中有不少是跨國公司)一般都有著較高的國際競爭力和盈利水平。以美國為例,1999年,在世界500強中,美國獨佔185家,我國大陸地區則只佔5 家。正因如此,美國股市有著大批業績優良的上市公司,如J.P摩根1999年每股收益竟高達11.16美元。美國類似公司,80年代有通用汽車、通用電氣、可口可樂等;90年代則有IBM、英特爾、微軟、戴爾等。正是有了這一批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績優股,美國股市與股指才能不斷地成長壯大。

再以香港股市為例,恆指33隻成份股中,絕大部分每股收益都在1港元以上,也有不少在2港元以上。其中,長江實業每股收益曾高達7.66港元。類似業績的藍籌股還有匯豐控股、九龍倉、恆生銀行、和記黃浦、新鴻基地產等。這些上市公司的每股凈資產一般都達20港元以上,有的每股凈資產甚至接近50港元。

我國上市公司則沒有這么幸運。以2000年度業績為例,滬深兩市1000餘家上市公司加權平均每股收益僅0.20元,每股凈資產為2.65元,凈資產收益率為7.66%,虧損面8.55%(剔除年內新上市公司後則虧損面將達10%)。其中,業績最差的每股收益為-3.12元,每股凈資產最低的為- 8.93元,每股未分配利潤最少的為-10.96元;即便業績最好的上市公司(一家釀酒公司)每股收益只有1.60元,每股凈資產最高的公司(當年才增發新股)也沒有達到10元。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同世界500強相比,中國工業500強的盈利能力明顯偏低。1998年,中國工業500強的平均資產利潤率、人均利潤和人均收入分別為2.78%、1366美元/人和27456美元/人,而當年世界500強的同類指標分別為11.29%、11093美元/人和 288855美元/人,前者分別僅相當於後者的24.62%、12.31%和9.51%。由此可見,作為上市公司基礎的我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水平,與國際一流水平相比尚有較大差距。

但可以相信,加入WTO後,隨著我國企業產權制度改革與國際化經營戰略的不斷推進,已有二十年成功改革經驗的中國人民將會創造出大批國際水平的跨國公司來。業已進入世界500強的將會更強,尚且進入的將會不斷擠身於世界500強之列。到那時,我們的企業品牌不單是"國內知名"品牌,它們更多地將成為國際知名品牌,享譽世界。

四、上市公司利潤分配

按照國際慣例,上市公司必須在兼顧眼前和長遠利益的前提下,先行對稅後利潤至少作出如下幾項必要的扣除後,才能對股東進行最後的利潤分配。第一項扣除是抵補以前歷年虧損;第二項扣除是留作法定公積金;第三項扣除是留作法定公益金。

從國外發達股市來看,上市公司利潤分配基本上是以派息為主的,而派息的多少則是依盈利水平而定的。例如,從香港恆生指數的33隻成份股來看,公司對股東進行利潤分配的主要形式是派息,而且絕大多數公司的派息水平都在每10股派5港元之上。其中,派息最多的是恆生銀行,從網上可查閱到的1995—— 1998年的資料來看,該公司連續4年派息都是最高的,其每年派息都在每10股派30港元之上。匯豐控股每年每10股派息則都在20港元之上。對股東如此豐厚的利潤分配,如果沒有極強的盈利能力,那的確是很難想像的。

相比之下,大陸股市上市公司的利潤分配則以送股、配股、或直接增發新股為主要形式,而派息不過是象徵性的,派息面與派息率均很低,例如,每10股派 1元,甚至只有幾角錢。這種現象在我國股市中可能還要持續相當長一段時期,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上市公司股本偏小,客觀上只有通過不斷地送配或增發新股,才能"做大"股本規模,尤其配股和增發還能同時提高每股凈資產含量;其二,上市公司普遍盈利能力較弱,每股盈利水平不高,若強制性要求所有上市公司的派息最低限,勢必影響企業資本積累與投資擴張。因此,送配增發形式的分配方式是目前我國上市公司一舉兩得的現實選擇。

五、機構投資者

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成熟股市一般都有著龐大的機構投資者,其中,尤以證券投資基金為主體,這種以證券投資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由於它們是集合投資、規模經營、專家管理、風險分散,而且有著強大的專家隊伍、分析技術和快捷信息作保障,因此,它們不僅是中小投資者的集合體和保護傘,更是股市的中流砥柱。機構投資者隊伍的大小及其內在素質高低,是股市能否健康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據統計,1996年2月,美國共有5000多個開放式共同基金和500多個封閉式共同基金,持有基金股東有1億多人,共同基金資產總額達3.01萬億美元,相當於1995年美國GDP(7.4萬億美元)的40%;1997年6月,日本有基金管理公司44家,管理基金5300多個,管理資產近45萬億日元;1997年底,英國有單位信託基金管理公司154個,管理單位信託基金近1600個,管理資產1500億英鎊,另有投資信託公司570多個,管理資產 580億英鎊;1997年底,我國香港特區共有46家基金管理公司、788個投資基金,基金資產總值約為600多億美元。

另據統計,在美國股市中,個人直接持有的股票占股票總市值的20%,個人通過共同基金持有的股票占股票總市值的27%;機構直接持有的股票占股票總市值的 28%,機構通過共同基金持有的股票占股票總市值的25%;共同基金持有的股票占股票總市值的比例約為55%。1997年英國機構投資者持有的股票占上市股票總值的79.5%。日本的機構投資者持股比率增長很快,1960年為40.9%,1984年為64.4%,1989年為72%,1997年即增加到 81%。

相比之下,我國的證券投資基金也起步較晚,規模相對較小。1998年初,我國真正意義上的證券投資基金誕生。截止2001年5月初統計,滬深證交所掛牌的證券投資基金僅有33隻,而且全部都屬於封閉式基金。其中,最小規模只有5億個基金單位(佔11隻);最大的基金規模也不過30億個基金單位。

按照加入WTO談判的承諾,中國的資本市場也將逐步對外國投資者開放。一旦置於WTO的開放環境下,在一個以散戶為主的市場,由於散戶抗風險能力較弱,他們將無法成為市場穩定的力量,因此,培育大批機構投資者的工作非常重要。事實上,為了滿足股市超常發展的需要,我國證券監管部門正在大力培植機構投資者隊伍。例如,已經推出的一系列改革舉措包括: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取代"老基金"、券商資本擴容、企業准入放寬限制、保險基金入市等;隨後還將推出的其他舉措包括:開放式基金面世、社保基金與養老金入市、外資設立基金入市、混業經營下的銀行資金直接入市等,直至完全開放的外資機構入市。到那時,我國機構投資者將是股市最龐大的投資者群體,它們將支撐著我們股市的健康發展,並逐步走向完全的國際化。

六、股價分布

股價作為虛擬資本的一種價格,它是股票市場最重要的信號之一。股價只有在市場給予合理定位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成為國民經濟的"晴雨表",從而做到准確有效地反映宏觀基本面和微觀景氣度。反之,失真的股價,則不僅會失去"晴雨表"的作用,而且更為嚴重的是還會誤導股市投資和社會資源配置,進而削弱或退化股市的經濟功能。

一般地,股市較為成熟的國家或地區,其股市價格分布大多表現為極差(即最高價與最低價之差)較大的均勻分布。例如,美國股市最高股價為100多美元,股價僅有1美元多的也不少,甚至還有不足1美元的。很顯然,其股價最高值與最低值之比均超出了100倍之多。

相比之下,我國股市價格分布則不妙。以2001年5月11日(星期五,年報出盡後的第一周)收盤價為例,最高股價為華工科技53.35元,最低股價為馬鋼股份3.94元,二者相差僅12.5倍。在1091隻上市A股中(不含PT股),站在50元之上的有1隻,介於40~50元之間的有9隻,介於 30~40元之間的有31隻;而落在7元以下的僅有20隻;介於7~10元間有84隻;其餘的946隻股票的價格則分布在10~30元之間,佔全部股票的 86.7%。其中727隻股價高度密集在10~20元之間。也就是說,我國股市的股價分布是"一窩蜂",是"大鍋飯",股價基本上沒有拉開應有的檔次,這樣的股價分布,當然也就反映不出上市公司質量的優劣與差異性來。反過來講,上市公司整體質量不高,正是股價普遍拉不開檔次的根本原因。

我國A股上市公司股價分布結構(2001年5月11日收盤價)
價格(元) 合計 7以下 7~10 10~20 20~30 30~40 40以上
股票(只) 1091 20 84 727 219 31 10
佔比(%) 100.0 1.8 7.7 66.6 20.1 2.8 0.01

另一方面,由於我國上市公司可流通股本規模偏小,這就使得股市客觀上供不應求,而流通盤過小的股票則更成為投機者的追逐對象,無論公司業績好壞,其股價均居高不下;相反,為數不多的流通大盤股,即便是績優大盤股,其股價由於流通盤較大不易炒作而始終偏低,例如,10元以下股價中大盤股佔多數。這種因股本而排列的股價嚴重偏離了上市公司的業績和投資價值。過度的投機行情及短期財富效應,使進入股市的人們大多熱衷於"短平快",希望能一夜之間暴富,每天都想逮住"黑馬——庄股",投資往往成為"被套"的代名詞。客觀上的股市投資不足和投機過剩,勢必造成股價整體水平高企,股價嚴重扭曲。以同時發行A股和 H股的上市公司股價比較,同股卻不能同價,普遍情形是,上市公司在大陸流通的A股市價無一例外地高於在香港流通的H股市價5~10倍,有的甚至達到近20 倍。例如,2000年最後一個交易日,昆明機床的A股和H股收盤價分別為17.69元人民幣和0.88港元。可以肯定的是,香港股市顯然比大陸股市成熟而規范。

七、股價指數的成長性

股價指數是衡量並記錄一國或地區股市成長歷程的重要指標。股市的成長,意味著股指不斷地向上"長大"。眾所周知,上市公司是股市的基礎,是股市的生命力之所在。股指"長大"正是上市公司不斷成長壯大的必然結果。因此,優良上市公司群體是推動股市成長的生力軍。與此同時,反映股市漲落的股指,又是國民經濟波動的"晴雨表"。一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必然會帶動股指長期性上漲;反之,一國經濟經常"大起大落",必然會導致股市對應地"同起同落"、難以長大。

上個世紀最後10年,美國經濟經歷了戰後少見的長達100多個月的經濟持續增長,這也許是西方世界的奇跡,但正是這一奇跡製造了美國所謂的"新經濟"時代的到來,也正是這股動力推動了道瓊斯指數在近10年中的超常"生長"。美國道瓊斯指數每次突破1000點整數位收盤的日子:1991年4月17日首破 3000點;1995年2月23日首破4000點;1995年11月21日首破5000點;1996年10月14日首破6000點;1997年2月 13日首破7000點;1997年7月16日首破8000點;1998年4月6日首破9000點;1999年3月29日首破10000點;1999年5月 3日首破11000點。盡管目前該指數已回落至10000點附近,但它仍算是"不斷壯大"的。

而僅有十年發展歷程的我國股市的確還很年輕。如上所述,我國股市價格分布過於集中,在股價普遍偏高且拉不開檔次差別的情況下,宏觀面上稍有風吹草動,極易導致股市大起大落,進而形成股價上的普遍性同漲同跌,投資者方面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格局。在股價反復的齊漲齊跌中,股指似乎很難長大。

以滬市綜合指數為例,1992年股指從最低293點猛竄至1429點,但年末卻又徒落至386點;1993年新年剛開市股指又猛升至1558點,隨後又快速步入逐波下跌之路,直至1994年7月底跌至325點,隨後上海綜指強勁反彈至9月13日達1052點,在不到一個半月的時間里股指累計漲幅達 223%,而年末收市又跌至600多點;在經歷了一年多的沉寂之後,1996年初股指從550點逐步啟動,1997年6月股指直逼此波行情的最高點 1510點;隨後股指退守至1000點附近,這種進退兩難的格局又維持了近兩年,直到1999年6月我國連續第七次降息及《證券法》的即將實施,終於推動股指快速上揚至1756點的歷史新高。

在經歷了近十年的曲折後,股指終於第一次擺脫1500點的歷史大箱頂,進而大步沖向2000年的最高點2125點,2001年5月份繼續沖高至 2200點之上。很顯然,自1996年啟動的這一波超長大牛市,一直沒有大回頭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宏觀經濟成功"軟著陸"後的買方市場時代的到來,使我國國民經濟擺脫了過去長期以來的"大起大落"的格局;二是上市公司在市場經濟改革大潮中,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在此我們可以作出如下基本判斷:隨著這一波牛市的必然終結,下一波熊市的最低點如果能站穩在1750點之上,我們就有理由相信:我國股市已經告別了過去"大起大落"、難以"長大"的歷史,這將是我國股市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八、股市的國際地位

國際股票市場,不僅擁有來自世界各地優秀的上市公司,而且還有著廣闊的國際資本供給空間。一國或地區要想將國內或地區內的股票市場變成國際股票市場,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完全開放的貿易和金融制度、充分發達的經濟和金融、規范的法治和有力的管制。從當今的國際股票市場來看,如紐約、倫敦、東京等地的國際性股票市場,它們無一例外地建在國際金融中心或開放的國度里。

以國別而論,美國在股市上佔有多項世界第一。其一,上市公司總數最多。1998年底,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擁有上市公司3000多家,在NASDAQ 注冊的企業有5068家,再加上其它全國性和地方性股票交易中心,實際上,美國共有28000家公司的股票直接在二級市場上交易。其二,股票年發行額最大。1996年美、英、日三國的股票發行額分別以84844億美元、30888億美元、17402億美元占據世界的前三位。其三,股票年交易額最大。 1996年美、日、英三國的股票交易額分別為71215億美元、12520億美元、5785億美元。

1996年,美、日、英三國股市股票總市值分別為88272億美元、32842億美元、17405億美元,它們佔GDP的比重分別為115.6%、 71.4%、151.9%。1994年全球共有43個國家285家公司在美國發行了ADR,共籌資達200億美元,交易額達2480億美元。在這些國家的開放股市中,既有大批來自世界各國的優質上市公司,也有來自世界各地規模龐大的機構投資群體,它們共同促進了這些國家股市的發展與繁榮。

目前,大陸股市的股票總市值已超過香港股市,僅次於日本東京股市,成為亞洲第二大股市。截止2000年底,我國境內上市公司總數為1088家,比 1993年的183家增長了近5倍;股票(A、B股)市價總值達48090億元,比1993年的3531億元增長了12.6倍;股票總市值佔GDP比重為 53.8%,比1993年的10.2%提高了40多個百分點;流通市值為16087億元,比1993年的862億元增長了17.7倍;股票當年交易額為 60826億元,比1993年的3627億元增長了15.8倍;股票當年籌資額1554億元,比1993年的315億元增長了近4倍。從動態看,我國股市在短短十年中的發展是十分迅猛的,但與發達國家和地區股市在質上作橫向比較則仍存在較大差距。目前,尚無外國企業直接來大陸上市,而且除在香港上市外,我國在海外直接上市的公司也很少,僅有10餘家。

我國是一個擁有近13億人口的國家。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前進,我國經濟的現代化指日可待。事實上,我國經濟的持續高增長正在不斷地提升國民經濟的綜合實力。加入WTO,將進一步推動中國證券市場對外開放。隨著中國加入WTO、人民幣可自由兌換、外企直接上市、外資直接入市的逐步推進,人民幣將會演變成國際性貨幣,中國也將會有若干城市成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到那時我國國內股市將會變成名副其實的國際股票市場。

熱點內容
淘寶如何看基金估值 發布:2024-11-01 05:52:19 瀏覽:60
銀寶山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 發布:2024-11-01 05:48:40 瀏覽:135
獨角獸指市值多少 發布:2024-11-01 04:53:06 瀏覽:974
如何上好理財實訓課 發布:2024-11-01 04:46:50 瀏覽:538
上海新蘭德股票投資怎麼樣 發布:2024-11-01 04:41:01 瀏覽:829
農業科技股票價格 發布:2024-11-01 04:37:32 瀏覽:45
百萬市值企業什麼檔次 發布:2024-11-01 04:29:29 瀏覽:51
清晗基金鹿晗投資多少 發布:2024-11-01 04:28:05 瀏覽:259
四川上市公司市值有什麼用 發布:2024-11-01 04:24:54 瀏覽:386
以大幣市值多少 發布:2024-11-01 04:08:31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