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默克爾為什麼支持歐洲貨幣

默克爾為什麼支持歐洲貨幣

發布時間: 2024-10-06 06:06:06

1. 德國大選為什麼引歐洲廣泛關注

據報道,德國將於9月24日舉行大選。最近幾個月以來,默克爾支持率遙遙領先。自2005年至今默克爾已執政12年,成為了歐洲乃至全球執政時間最長的女性國家領導人。有分析指出,這位「鐵娘子」連任在望,將延續自己的內政外交理念,帶領在歐洲一向居於領先地位的德國繼續走向強大,為歐洲復興貢獻力量。

德大選助推歐洲復興

有評論認為,隨著法德兩國的大選逐漸落幕,歐盟正在從各種危機集中爆發的最黑暗的低谷逐漸走出,走向光明。以法德為主導推進的歐洲一體化也為歐洲注入了新活力。

德國大選之後,歐洲可能邁入新時期。馮仲平認為,如果默克爾成功連任,她會延續之前的內政外交政策,對待歐盟和整個歐洲的態度也不會有太大改變。這將為歐洲地區的和平與發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此外,馮仲平還說:「德國也能帶領歐洲各國聯合起來,成為世界多極化中的一極,從而來平衡美國。這樣強大的實力是歐洲其他國家不具備的。」

德國的快速發展也能夠加速歐洲經濟復甦的進程。據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第一季度,歐盟28國GDP同比增長1.9%,繼續在緩步復甦的通道中行走;而長期困擾歐元區經濟的通脹問題,也在歐洲央行持續的量化寬松政策下恢復到了略低於2%的水平。

專家稱,未來的歐洲雖然面對各種內外挑戰,但德國大選是一個良好的契機。未來,在德國這個「領頭羊」的帶領下,歐洲復興值得期待。

2. 電視里經常可以看到薩科奇和默克爾私下交流,誰知道他們是用什麼語言交流的,法語德語英語

法國,一個在世界歷史進程中舉足輕重作用的國家,如今仍然是歐洲乃至世界的一個強大的存在。在當今世界國際政治領域,無人可以忽視法國的存在。中法關系,在幾十年的時間內被津津樂道。當前,中法雙邊關系出現了一些問題。我們不禁要問,法國究竟怎麼了?由這個疑問出發,解讀法國外交當前的狀態及趨勢,必然有利於中法關系的未來。

無論是戴高樂主義,還是今天的所謂薩科齊主義,都脫離不了一個本質目的,那就是讓法蘭西得益。如果其政策不具備這個特徵,也就不是一個稱職的國家領導人。法國,由於兩次世界大戰,從世界一流強國的位置上跌落了。毫無疑問,法國所追求的,正是國家地位的復興。這是法蘭西民族的理想,不能簡單地用經濟利益來代替的東西。

戴高樂主義,讓法國國家地位得到了顯著提高。可是,如今的法國也已經認識到了一個現實,單單靠自己的力量無法保證未來更為激烈的世界角逐中占據一個有利位置。國家規模上的因素讓法國不得不尋求更多的夥伴來共同促成其國際影響力的提升。

法國曾經的死敵,德國也有類似的要求。甚至,德國的處境,也並不比法國好多少,即便德國的國家規模相對於法國要大一些。他們都在美國的剝削體系下生存著,成為這個體系的第二等級。這也是當年施羅德和希拉克能夠走到一起的原因。一個不得不面對的殘酷現實擺在面前,即便法國和德國加到一起,也無法與當今世界的超一流勢力抗衡。

歐盟,成為了法國和德國實現自身抱負的載體。作為有著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希拉克和施羅德都意識到了,一個以法德為核心的歐洲集團,是可以抗衡美國,並建立自身獨立體系的。於是,很自然地出現了2003年法德共同反對伊拉克戰爭的一幕。

可是,隨著法德兩國領導人的更替,共同核心的政策沒有得到延續。一個對於歐洲未來致命的不利因素出現了,那就是德國總理默克爾。

隨著默克爾的投降,薩科齊也投降了。這並不奇怪,失去了德國,法國單獨抗衡美國的壓力,未免太勉強了。薩科齊很難做到。戴高樂如果復生,卻可以做到。薩科齊與戴高樂有一個區別,那就是薩科齊沒有戴高樂的輝煌歷史及在法蘭西少有的威望。一個解放了法國的英雄顯然讓可以讓人民具備更大的忍耐力。而一個改革不利的薩科齊,顯然無法做到這一點。因此,在內部問題短期內無法解決的時候,薩科齊選擇了外部突破來緩解內部壓力。

一個無可厚非的選擇。作為一個政客,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首先要擁有政權。失去了政權,任何政治理想都不過是空談。

當然,不能因為默克爾選擇了緩和與美國的關系就說默克爾首先放棄了法德核心的歐洲一體化思路。可是,需要注意到,默克爾成為德國總理之後,利用法美關系惡劣,法國全民公決否決《歐盟憲法條約》等諸多因素,搶先改善對美關系。很明顯,這是一種拋棄盟友的行為。這也就不難理解薩科齊之後力圖以各種舉措奪回被德國人搶走的風頭了。不僅僅是一種現實利益的抉擇,更是對於背叛的反擊。

薩科齊後面還有更大的動作,那便是地中海聯盟計劃。既然出手了,薩科齊也不含糊,利用地中海聯盟這一概念加強自身影響力的同時,卻在很大程度上排斥了德國影響力的發揮。法國也看出來了,歐盟東擴使德國影響力的提升。非洲方向顯然不符合歐洲這一地理概念。地中海聯盟恰恰又可以涵蓋歐盟國家。如果這一聯盟真正形成一個類似歐盟的群體,則會削弱歐盟發揮影響力的范疇。法國一系列的積極舉措,都說明了法國在地中海聯盟計劃上的不遺餘力,同時也說明了法國寧願法德軸心裂痕擴大也要首先加強法國自身在歐洲的影響力,為歐洲未來的前進方向定下一個基調。畢竟,當「先歐洲,後中心」的遠大計劃碰上了默克爾無法實現情況下,也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先中心,後歐洲」。

法國的以上反應,都是不得已而為之,可以說是碰到默克爾這樣一位德國總理的情況下,不得已的應對之法。問題就出在薩科齊對於中國不夠友好的態度上。

法國是什麼國家?作為首先承認中國並與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法國的對華態度被中國用來作為中歐關系的榜樣。波蘭那種歷來反華,野心極大的國家我們從來不指望它的狗嘴裡吐出象牙來。

作為美國剝削體系下的組成部分,歐洲要想建立一個獨立的體系並不簡單。如果沒有體系外的牽制,體系內的力量要想超脫美國的控制,難度相當大。法國和德國並不是沒有嘗試過,可是,歐元遭遇的殘酷現實說明了這一點。在俄羅斯陷入低谷,中國尚未真正以強者姿態站立在世界舞台的時候,德國和法國顯得那麼無助。科索沃戰爭,正是一場對歐元的戰爭。伊拉克戰爭,又是一場對歐元的戰爭。伊朗危機,還是一次對於歐元的綁架。

筆者在上一篇文章中曾有敘述。伊朗在採用非美元結算體系下還能安然存在,一方面是美國自身的准備不夠成分,另一方面,也是美國將伊朗的石油貨幣利益轉讓給歐洲,換取了法德在奧運會問題上對中國的不友好態度。

不可否認,通過對中國的不友好態度,歐洲得到了來自於美國的施捨——一筆價值千萬億的石油歐元財富。可是,薩科齊可能沒有考慮過,美國為什麼要施捨法國?當然是中國的牽製作用!美國害怕中國的復興對美國的霸權形成挑戰。如果中國對於美國霸權的潛在挑戰不存在了,美國還會施捨嗎?

法國手中的中國牌,原本就是一隻績優股,同時還是一隻潛力股。作為一張牌,作為一支國際關系的股票,拋出也未必不可以,可是卻應當堅持利益最大化的原則。中國的綜合國力處於持續上升之中,中國牌的分量也必然越來越重。有朝一日,當這張牌能夠給法國甚至歐洲集團帶來足夠利益的時候拋出,有利於法國和歐洲,也會有利於中國。而且,那個時候,不用拋得這么多,對於雙邊關系的傷害也不會像今天這么大。美國所需要的,也許不再是公開的不友好,而只是一個私下的承諾。一個三極的穩定狀態,對於中國,對於法國,對於歐洲,對於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是有利的。

筆者不敢肯定中美歐三極的必然性,畢竟這個世界是存在戰略意外的。可是,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且不論其得以實現的時間。一旦三極世界得以實現,那麼與中美兩國的關系主導權都將成為歐洲主導權爭奪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美國希望出現一個精力集中在東歐的德國中心。德國會遏制俄羅斯影響力的發揮,讓美國少一個同等級的戰略對手。中國,選擇就困難一些。德國成為歐洲中心,我國來自俄羅斯方向的壓力將可以小一些,甚至中俄的友好關系可以維系更長時間。法國成為歐洲中心,必然更注重世界范圍內的利益,則對美國的牽制又大一些。在現實利益無法痕量清楚的情況下,感情因素很可能左右最後的選擇。原本,法國在這個問題上掌握著對德國的優勢。特別是在默克爾破壞了中德關系之後,法國的這種優勢更為明顯。這也就意味著,即便德國掌握了對美關系的主軸,法國也仍然有資本與德國抗衡。只是,法國輕而易舉地拋棄了這種資本——或許看起來,得到了不小的利益。可是,與歐洲中心之爭比起來,這個利益真的不算大。

薩科齊身處局中,大概並沒有注意到其已經站在了深淵的邊緣,而法國也成為了這個錯誤的犧牲品。他的行為,已經給法國未來歐洲主導權的爭奪埋下了一個重大的不利因素。此刻,也許布希和默克爾正看著薩科齊偷笑著。不過,中法關系並非沒有波折,深淵邊緣也並非深淵之中。中法關系的未來,仍然值得期待。中法友誼的大門,也並不會就此關上。就看薩科齊怎麼做了。他的歷史,終究是由他自己來書寫。是成為第二個戴高樂,還是成為第二個貝當,都將由薩科齊自己做出抉擇。

戴高樂主義的精髓,並非某種固定的手段,而是堅持法國恢復大國地位目標的外交政策。拋棄戴高樂主義,就拋棄了自由的法蘭西。要想拋棄戴高樂主義,結果必然是被戴高樂主義的自由法蘭西所拋棄!

3. 默克爾是如何回應馬克龍的

默克爾隔空回應馬克龍:這是我心中的歐盟改 革方案。

對於美國,默克爾也是直言不諱:

美國仍是超級大國,但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對歐盟徵收高額關稅等一系列決定表明,目前它拒絕承認所有領域上的多邊協議。

來源:網易財經

4. 關於英國和歐盟的問題

英國與歐盟之間的關系,對於許多常掛在嘴邊的事情,大家心裡都清楚。比如,歐盟現有27個成員國,英國是其中之一。但是,它既不使用已有17個歐盟國家使用的統一貨幣歐元,也不加入已有25個歐洲國家參加的申根簽證協定。這就給人一個印象,英國在歐盟顯得有些「別扭」。
再比如,歐盟不久前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對此,絕大多數歐盟公民都感到高興和驕傲。法國總統奧朗德和德國總理默克爾還專門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聲明。但英國首相卡梅倫直到今天仍一言不發,好像歐盟獲獎這件事從來沒發生過似的。這又給人一個印象,英國對歐盟的榮譽「漠不關心」。
還比如,2011年12月,歐盟25個成員國(英國和捷克除外)簽署了旨在加強歐盟財政紀律的「財政契約」。但直到今天,英國(和捷克)仍然不簽署該契約,致使該契約只能是歐盟成員國政府之間的一個協定,而不能轉變成歐盟成員國都遵守的法律。這給人留下的印象是,英國是歐盟一體化進程深入發展的「阻礙者」。
如果說,這些事例和印象還相當零散,不足以讓人們聯想到英國要退出歐盟的話,那麼,近期一些英國領導人的言論卻似乎給「這種躍然欲飛的聯想」插上了翅膀:
6月30日,卡梅倫在英國《星期日電訊報》上撰文說,他希望英國在歐盟內能獲得一個更加不同以往、更加靈活、所承擔責任義務也更加適中的地位。如果英國公民計劃就英國與歐盟之間關系進行重新談判而舉行全民公投,他支持這樣的計劃。但卡梅倫不支持英國脫離歐盟。
10月17日,卡梅倫的話得到了英國教育大臣邁克爾·戈夫的聲援。他說,除非英國能先理清和歐盟的關系,否則,再趟渾水只會拖垮自己的經濟。英國獨立黨領導人、歐洲議會議員法拉吉也表示,納稅人的錢不能濫用,應交由民眾公投決定。
可以看出,這些英國領導人沒明說英國要退出歐盟,只是強調要調整英國與歐盟的關系。但用「全民公決」的極端方法來促使英國與歐盟關系發生轉變,這從另一方面顯示,英國已有相當大比例的民眾對英國在歐盟中的現有地位不滿。最近的一份民調顯示,51%的英國人支持英國脫離歐盟,人數創近30年來新高;僅有34%的英國人認為留在歐盟對英國的未來有「正面影響」。
芬蘭歐洲事務部部長亞歷克斯·斯圖布說:「英國對歐洲的政策已經越來越令人難以理解。我甚至有種感覺,英國正在慢慢地告別歐盟。」斯圖布還幽默地說,歐盟成員國不像27個,更像26+1。
此間有媒體指出,英國與歐盟離心離德不是現在才出現的問題。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菲利普·斯蒂芬斯撰文指出,英國從來就沒有愛上歐盟。這個經濟麻煩稍顯少一些的國家頗為自負,始終覺得自己和其他歐盟國家不同。
關於這一點,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在上世紀60年代就有過精闢的論述:「英國事實上是個島國,以海為生,經由對外貿易和海外市場與極其遙遠的國家保持聯系。它基本上是個商業國,只有一小部分農業。在一切活動中,它都要顯示其特色,表現出英國人固有的習慣與傳統。總而言之,在民族性格、國家結構和生活環境各方面,英國人和歐洲大陸人是很不相同的。」
或許,也正是由於英國對歐洲的三心二意才使它加入歐盟的努力碰了兩次壁。
1961年8月,英國的麥克米倫政府申請加入歐盟(當時叫「歐共體」)。麥克米倫對戴高樂說:「讓我們把歐洲團結起來吧,親愛的朋友!你、我和阿登納(西德總理),我們三個人可以一起干。」但英國的申請遭到了法國戴高樂政府的否決。1967年5月,英國的威爾遜政府再次提出申請,戴高樂政府再次否決。因為戴高樂認為,英國對歐洲大陸搞了400多年「均勢」政策,弄得西歐紛爭不斷,現在英國申請加入歐盟又是來「搗亂」的。
戴高樂下台後,英國的希思政府於1970年6月第三次提出申請。這時,法國總統已換成了蓬皮杜,法國沒有再次反對。於是,英國於1973年1月正式成為歐盟成員國。
但有趣的是,英國國內卻存在不同聲音。許多「疑歐派」意見領袖認為,英國加入歐盟不符合英國利益。於是,英國議會決定在1975年舉行全民公決。公決結果顯示,支持英國加入歐盟的人數是反對者的兩倍。
此間觀察人士指出,「疑歐派」在英國有根深蒂固的傳統,影響也相當大。就英國目前的主流政治家而言,他們並不主張脫離歐盟,但迫於「疑歐派」的壓力,他們變相主張改變與歐盟的關系。也就是說,在歐債危機沒有好轉的情況下,英國不想受歐洲一體化的約束,也不願意為救助歐洲負擔更大的資金投入。
10月29日,默克爾發表講話:「英國在歐盟是一個重要的合作夥伴。在某種程度上,英國(對歐洲)有其他想法,不希望歐洲是如此密切的聯盟。但從德國和我們共同利益的角度看,英國是歐盟的一個重要成員國。」據報道,默克爾將於11月10日與卡梅倫見面。屆時,默克爾還會「挽留英國留在歐盟」。
前一陣子,國際社會討論的是希臘是否離開歐元區的問題。但當時的事實就很清楚,希臘多數人不願意離開歐元區。他們想要的是盡量多地免除舊債和盡量多地獲得新資金援助。現在,在英國是否退出歐盟問題上,英國的意圖也很明顯:不想退出歐元區,但也不願意過多地受歐盟條條框框的約束。
再過一段時間,如果歐洲經濟恢復了,像過去二三十年一樣,有錢同賺、有福同享,歐盟成員國之間又會變得和諧一片。Grexit 、Brexit之類的詞彙自然也就銷聲匿跡了。

5. 為什麼德國從美國法國搬回黃金,《貨幣戰爭》作

這是一個詭異的信號!

經過了半年多的急行軍,今天,德國央行終於可以鬆口氣了。

剛剛,德國央行宣布,已經提前完成了黃金的轉移,將保存在美國紐約的黃金提前轉移到了德國國內。這是一件讓全德國人民一直提心吊膽的驚天大事,默克爾政府終於如釋重負的完成了!

原本,這一時間是定在2020年搬回的。但是,今年德國央行突然宣布:搬回黃金的速度,要比原計劃大大加快!

德國是一個很有錢的國家,這個地球人都知道。但估計又很多人不知道,德國還是一個「多金」的國家,擁有世界上第二大的黃金儲備。現在,德國擁有3378噸、價值1278億美元黃金儲備。

不過,這些黃金,大部分放在國外,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又放在了法國央行和紐約聯儲金庫。在西德東德統一之前,德國有98%黃金存放在外國。

為啥放在國外?那是因為冷戰期間,德國怕蘇聯萬一打過來,把德國的黃金一下子扛回去。為了避免家當落入蘇聯之手,德國就把黃金分散儲藏在海外,作為雙保險。同時,德國也有將黃金質押給美國的意思,好讓美國放心。

好好的國外不放,為啥急吼吼地往國內搬運?

事出反常必有妖!



不要小瞧黃金,在亂世之中,當紙幣被打回原形成了一張紙,黃金就是一個國家金融體系的壓倉石。有了黃金,就有了信心,進而也就有了信用!

這也就是為什麼凡是能夠成為超級大國的國家,往往都是「多金之國」,腰包的最深處,都藏著大量的金子。比如人口只有1100萬的葡萄牙帝國,人口只有1700萬的荷蘭帝國,都曾擁有令人羨慕的黃金儲備。

更不用說,當今的超級大國美國,黃金儲備也是世界第一。大家叫美元為「美金」,就在於背後,美國有著龐大的黃金儲備。當黃金的影子投射到美元上,美元就多了一層金色,無形中變成了「美金」。

從德國的歷史來看,除非是有特殊的原因,德國是不會如此急切地搬運黃金回家的。

那麼,是啥原因讓德國做出如此舉動呢?

內參君認為原因有二:一是怕黃金放在美國手裡,被特朗普逼宮打劫了。二是德國估計感覺到歐盟搖搖欲墜,歐洲銀行業危機可能爆發,手裡留點硬通貨,才好防備不時之需!



把黃金統統運回本國,一個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因素,那就是:現在,德國和美國的矛盾,是越來越大,也越來越表面化了。

自從特朗普上台後,特朗普不斷的攻擊德國,連續指責德國操縱匯率,從歐元匯率低估中獲益,讓德國的產品大量出口到美國。特朗普還多次針對德國的企業進行了懲罰性的天價罰款,包括大眾汽車、德意志銀行都被美國罰怕了。

尤其是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等於公開和歐洲分道揚鑣。默克爾在演講中流淚說到,歐洲以後只能依靠自己,美國已經不是歐洲的朋友。
最直觀的是,放下身段、千里迢迢跑到華盛頓拜碼頭的默克爾,卻慘遭特朗普的冷預。

在白宮訪問後,默克爾和特朗普一起會見記者,本該握手擺pose顯示友好,結果特朗普不但不與默克爾握手擺pose,甚至連看都不看默克爾一眼,一副很不耐煩、很不待見的態度。

在此期間,默克爾曾多次向特朗普拋去「求握手」的眼神,甚至後來忍不下去了,還直接問特朗普「咱倆要不要握個手」,但都被板著臉的特朗普徹底無視了,那真叫一個高冷!

這次,將黃金轉移完成後,德國就沒有任何被美國、被特朗普抓在手裡的人質了。默克爾終於開罵,狠狠地攻擊了特朗普,說特朗普的當選是美國自身不安的產物,美國已經墮落了。

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默克爾當然知道這種話有多狠,可是,默克爾已經憋得太久了。
借著黃金回國的時機,默克爾終於發泄了一把胸中的窩囊氣!

德國央行這么急吼吼地運黃金回國,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未雨綢繆,防範可能發生的金融風險。
這幾年,歐洲真是走了霉運,歐盟可謂沉痾纏身、病入膏肓。
自從英國脫歐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之後,歐盟就一直出在搖搖欲墜之中:法國「國民陣線」、荷蘭自由黨、義大利「五星運動」等政黨都在紛紛極速右轉,攪得歐洲天翻地覆。連大嘴特朗普也來橫添一刀,吆喝歐盟散架是替天行道。

今年9月24日,德國即將迎來大選。已經執政11年之久的默克爾已經宣布參選。對於這場選舉,默克爾承認,她面對的是「德國統一以來最艱難的選舉」。

如果德國領導換人了,那麼歐洲將面臨更大挑戰。而要知道,原本默克爾是歐洲一體化最堅定的支持者!

比政治領域更讓人擔心的,是歐洲的金融業。

銀行業危機已經是歐洲必須面對的非常嚴峻的事實,這比英國脫歐帶來的後果還嚴重。歐洲銀行業危機的根源在於,銀行業壞賬太高,高達近16%,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壞賬數據。

現在,無論是義大利的銀行業,還是德國的銀行都發生了危機,可以說,歐洲的銀行業危機是全面的,將席捲整個歐洲。

而如果歐洲的銀行業爆發危機,必然導致歐洲新一輪的被動信貸緊縮,而這將形成一個漩渦,讓歐洲經濟雪上加霜,導致歐洲進一步社會動盪。


再加上特朗普的上台,也讓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增加。正如前德州共和黨眾議員Ron Paul所言:一個「不可預測的總統」和那些傾向於「把他撕碎」的人,把華盛頓弄得太混亂了。我們體系的根基建在沙子上,一陣大風就會把它吹倒。

而這,或許正是德國全速搬運黃金回歸的奧秘所在:黃金是最好的硬通貨之一。一旦出現類似歐盟瓦解、歐元退位或債務危機的時刻,作為一種最後的支付手段,沒有任何一種貨幣能比黃金更有價值。

到那時,德國一旦重新恢復使用馬克,有龐大的黃金儲備作為靠山,有強大的製造業作為基礎,德國馬克仍然可以成為有資格與美元媲美的強勢貨幣。

或正因如此,一向富有先見之明的德國,正在緊鑼密鼓地做好一切准備。



德國火速運黃金回家,發出了一個強有力的信號:這是一個充斥著黑天鵝的時代,即使是像歐元和美股這樣看似堅硬和神聖的東西,都有可能在某一刻呼喇喇似大廈傾!

一個強悍而粗暴的變革時代,正橫亘在我們面前!

美國衰落,歐洲沉淪,恐怖襲擊,人間地獄……凄風冷雨中,全球除了中國之外,已經沒有多少大國有安全感了。在這個黑天鵝不斷飛出的世界,穩健發展的中國,是一道難得的美麗的風景線!

6. 亞元的歷程

1997年在東盟國家首腦會議上,基於東南亞各國尤其是東盟成員國從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得到的直接教訓,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最早提出了「亞元區」設想。2001 年上海APEC會議期間,「歐元之父」蒙代爾(Robert A. Mundell)發表了自己對未來世界貨幣格局變化的看法:「世界將出現三大貨幣區,即歐元區、美元區和亞洲貨幣區(亞元區)。」2003年蒙代爾建議,設立由亞洲地區某一組貨幣組成的共同貨幣,爭取在每個國家不放棄本幣的情況下,能讓一種叫做「亞元」的區域性貨幣在亞洲流通。這個建議獲得許多亞洲國家的積極響應。
2006 年初,亞洲開發銀行曾推出一種名為「亞洲貨幣單位」(Asia Currency Unit,ACU)的貨幣符號概念。與歐元推出前的「歐洲貨幣單位」相似,這不是可以流通使用的實際貨幣,而是一種根據亞洲若干國家貨幣價值、各國國內生產總值及貿易規模等的加權值制定的虛擬貨幣。亞行將核定其對美元及歐元的匯率,通過網站對外公布,藉以衡量亞洲貨幣匯率變化規律及波動可控性;有關國家可以據此調整金融和貨幣政策,使貨幣機制逐步向「亞洲貨幣單位」靠攏,從而為將來亞元正式出台奠定基礎。但因亞洲貨幣單位應包括哪些貨幣以及它們的權重如何分配等問題上存在政治和技術上的爭論,該計劃已被推遲。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金融危機爆發,催促亞洲國家和全球范圍最高決策層,充分正視亞洲貨幣聯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亞洲有關國家應將謀建亞元大業提到正式議事日程上來,設置專職機構主司其事,積極推進亞洲貨幣合作框架的設計和建設。
借鑒歐元發展過程的經驗,區域性貨幣一體化趨於成熟的前提是經濟一體化、共同的政治意願、以及文化上的廣泛認同和必要的凝聚力。
經濟上大體的均衡發展是建立「亞元」的基礎性條件。亞洲已經擁有一些自由貿易協議網路,可以在條件較為成熟的地方,各方保持自己的貨幣,從經濟一體化入手,分地區、分階段,實行區域整合。通過建立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自由貿易區、經濟共同體,貨幣合作同盟,以及金融危機防範體系等,加強區域內經濟合作,尋求共同穩定發展,採行相對固定的匯率機制,大幅降低內部交易成本,縮小國家之間經濟體制和發展水平的差距,並為跨越地區,擴大合作范圍創造條件。
為此應及早推出與政治主權相分離的「亞洲貨幣單位」型虛擬貨幣,在貿易計賬、清算和儲備領域由對照觀察發展至實際試用,經由「虛擬亞元」、「貿易亞元」、「小亞元」而「大亞元」,分階段過渡、提升,最終實現亞洲單一貨幣區。
與歐洲相比,亞洲幅員廣大,國家眾多,經濟發展、社會制度、地緣政治、價值觀差異懸殊(包括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差異),以及存在領土糾紛、恩怨紛爭的歷史性深刻隔閡,致使這些前提的成熟程度相去甚遠。因此,建立一個統一的亞元將是各國經歷反復磋商磨合的、艱辛的、漸進的、長期的過程;但可以從條件較為成熟的地方做起。
這個「條件較為成熟的地方」,首先應為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十國的「10+3」東亞地區。「10+3」領導人在2004年就已經將「東亞共同體」作為一種長遠的目標和共同的努力方向。(蒙古和朝鮮也是東亞國家,適當時候也可加入。)此外,印度地處南亞,不是APEC成員,但已成為東盟的觀察員,近年頗為積極地參與東盟的談判,表現出了加入亞洲貨幣一體化的強烈興趣,可能會成為「東亞共同體」的近期合作夥伴。
東盟是實行地區一體化的積極推手;中國以非常明確的立場,尊重和支持東盟推進地區一體化的主導作用。東盟內部的多元性是很明顯的,宗教傳統、民族習慣、社會制度、政治制度等差別極大,內部常常會有很多矛盾,但是東盟似乎特別善於把多元特徵作為一種正面資源利用,在許多重大問題上還是能夠形成共識。東盟的這些特點,對於東亞地區的一體化,具有非常好的經驗借鑒作用。
東盟10國的領導人已達成共識,在2015年前消除貿易壁壘,以創建一個類似歐盟那樣的經濟共同體。
1997年,日本提出了建立亞洲貨幣基金的設想,並承諾為這一基礎提供1000億美元的資金。2000年5月亞洲開發銀行年會上,各國財政部長在泰國清邁簽訂了「清邁協議」,協商通過了將東盟成員國之間的貨幣互換協議范圍擴展到中國、日本和韓國的金融合作條款。在此基礎上,2004年推出亞洲債券基金,亞洲債券市場協定得到強有力的推進。目前各成員國在「10+3」框架下先後簽署了16項雙邊貨幣互換協議,總規模達365億美元。
2002年11月4日,中國與東盟十國在柬埔寨首都金邊簽署了《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雙方達成時間表規定,2010年中國與東盟老成員,即汶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將建成自貿區,2015年和東盟新成員,即越南、寮國、柬埔寨和緬甸,將建成自貿區,屆時,中國與東盟的絕大多數產品將實行零關稅,雙方的貿易將實現自由化。該自由貿易區涵蓋逾18億人口,GDP總量近4萬億美元,面積約 140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的自由貿易區,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最具經濟潛力和發展活力的地區之一。
中國、日本、韓國,以及東盟等亞洲13國領袖2008年10月24日在北京達成協議,將於2009年6月前成立800億美元的聯合基金,以防止區域金融危機與捍衛本國貨幣,特別是針對出口蕭條等引發的美元枯竭問題,確保成立外匯的共享渠道。其中,中、日、韓已同意提供80%資金,約640億美元,其餘160億美元由東盟會員國共同出資。這個舉措,無疑意味著朝成立亞洲貨幣基金的方向邁前一大步。
亞洲地域遼闊,情況復雜,就近期前景而言,亞元的現實性在於首先推出東亞共同體的虛擬貨幣、貿易貨幣,以至統一貨幣;而非包含西亞、中東,以及獨聯體各國的整個亞洲。名正而言順也,這個由東亞共同體發軔的統一貨幣,嚴格地說,應稱之為「一期亞元」;但作為亞洲地區經濟最強,人口最多、起步最早,意在擴容全亞的區域性統一貨幣,直呼亞元,並無不可。對照歐元,從起步至今,不也是一直沒有包括全部歐洲國家,那大英帝國還堅守著英鎊陣容嗎。
就眼前利益而言,美國不會希望世界金融市場出現美元、歐元和亞洲圈的三極化局面,但美國不可能阻擋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東亞一體化不會排斥美國的合法利益,而將尊重美國參與東亞地區多邊事務的必要權利。因此,美國雖然最初表示過反對,但現在已經不再反對。2006年06月19日,美國副財長蒂姆·亞當斯在東京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會議上表示,美國不反對創建亞洲貨幣單位,這顯示美國對這個問題的態度發生了改變。亞當斯表示,有關美國對於亞洲貨幣單位的態度上存在「一些混淆」,美國並不懼怕亞洲崛起中的經濟體之間增強貨幣合作,「我們並不反對創造一個亞洲貨幣,相反我們希望能夠在此過程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幫助亞洲貨幣成形」。
面對金融危機沖擊波,國際社會當務之急必定要大力推進全球合作協力救市,爭取及早恢復金融系統正常運轉;並聚焦於改革金融監管事宜。至於改革現行國際貨幣體系,涉及美元地位和發展多元化世界貨幣體系這一重要議題,也要提上日程,而且非常需要世界主要經濟體領袖建立明確共識,大開綠燈,通力支持,創造有利條件,特別是當今世界金融霸主美國有擔當的承諾,將是走向國際結算貨幣多元化的重要一步。但不能期望某個神仙會作出回歸金本位那樣的決策;也無可能就此脫離開放市場的基本原則,在缺乏剛性價值保證的情況下強行規定必須接受的非美元主導貨幣。
最近歐洲領導人強力提出了重建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口號。法國總統薩科齊表現格外突出,他說,應該「重新建立自二戰以來統治整個國際金融交易的資本主義體系」。「我們沒有權利讓建立在21世紀的金融體系的運氣與機會從我們手中流走」。而歐洲的另外兩位政治巨頭,英國首相布朗和德國總理默克爾都是薩科齊的堅定支持者。
以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等為代表的一些歐洲官員則提出,為了重塑世界金融體系,各國有必要重新制定類似於二戰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相關原則。
顯然,這些雄心勃勃的領導人希望建立起一個歐元大有作為的全新國際金融體系,取代如今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金融體系。而歐元和所有自由兌換的國際貨幣一樣,在今天的「無體系的體系」中的實際地位或分量,系由市場決定。如果歐元表現出色,本來可以在市場運行中與美元分庭抗禮;事實上這次金融危機爆發前,已有一些歐盟之外的國家接受歐元為國際貿易結算貨幣。維德角共和國、波斯尼亞及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葛摩以及法國海外法郎、中非法郎、西非法郎的匯率都直接與歐元掛鉤。石油輸出國組織也經常討論用歐元標價石油,委內瑞拉和薩達姆統治時期的伊拉克都支持歐元石油計劃。
然而,歐洲在稱為人類史上第三次浪潮的信息革命中顯示,創造力和競爭力遠遠落後於美國;歐盟成員國之間缺乏統一的政治環境,以及採取統一行動的能力;歐元創立後一直存在內在的貶值趨勢,它一度顯現對美元增值的強勢,很大程度上是美元主動貶值襯托出來的結果。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公布的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Currency Composition of Official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COFER)數據,近年來歐元在官方外匯儲備中的比重有所上升,但是遠未達到取代美元主導地位的程度;2007年底,美元外匯儲備佔比仍達63.9%。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工業國或是新型發展中國家的官方外匯儲備的幣種構成並沒有出現根本性的變化。美元仍然是國際信貸和計價結算的標准,仍然是國際清算的主要支付手段,仍然是國際儲備貨幣的主體,美國的規則制定權並沒有變化。
這場金融危機中,美元沒有像不少經濟學家相信的那樣倒地不起,恰恰相反,美元被視為風暴中的安全港灣,受持續的避險買盤推動,美元升勢愈益明顯。2008年年8月初以來,即便美國不斷降息,美元對歐元匯率上漲了23%,對英鎊上漲了34%,對一些發展中國家貨幣的升幅甚至更大。美元再次走強說明次貸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並沒有帶來美國整體實力的迅速衰落,而且可期最先走出困境的也還會是美國。盡管雄心勃勃、咄咄逼人的法國總統薩科齊急於帶領歐元出位,但是面對依然強大的美國,面對難以化解的歐元區內部矛盾,薩科齊們恐怕還是力不從心。
換言之,歐洲單挑美元爭雄,其實有心乏力,難成氣候。當今世界經濟總量業已形成美國、歐洲和亞洲三分天下的大格局,東亞新興經濟體是帶動全球增長的主要力量,唯有三者在現代多元化世界貨幣體系中以相當的份量共同發揮應有的作用,方能有效建立一個更為公平、公正、健康、穩定的國際金融新秩序。
很難設想中國和日本等亞洲主要國家會願意放棄自己的貨幣,但可以首先設立由亞洲地區某一組貨幣組成的共同貨幣,爭取在每個國家不放棄本幣的情況下,讓一種區域性貨幣在亞洲流通;進而擴大效應,從「小亞元」而「大亞元」,逐步形成一個美元、歐元、亞元鼎立的多元化世界貨幣體系。
與此同時,由於金融危機的震懾、敦促作用,本來似乎非常遙遠的統一世界貨幣前景,也出現了構建某種初級「世界元」的可能性。這就是類似於上述「亞洲貨幣單位」,或曾經流行過的「歐洲貨幣單位」的全球化運用;好比「瓦格納歌劇的序曲」,在世界上近兩百個國家和地區,獨立使用各自的主權貨幣的情況下,發揮虛擬測試、對照標准,以至國際貿易記賬、清算和貨幣儲備的實用功能。對此作者另有專文進行論證。
初級「世界元」一旦就道,同創設亞元的前期任務在不同層次上異曲同工、相互呼應,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焉。

7. 現在美元和人民幣相比怎麼樣

6月30日,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繼續上漲。至此,人民幣已經連續4天顯著升值,走勢是這樣的:

上圖是人民幣對日元的走勢,最近日元比較弱,人民幣略有升值。

由此可見,這一輪美元匯率的突然貶值,跟特朗普新政受阻有關,而中國希望中美貿易走向平衡、教訓「換匯黨」,所以樂見人民幣對美元升值。

但與此同時,人民幣對其他主要貨幣貶值,以對沖可能對實體經濟造成的影響。

美元的弱勢,可能激發大宗商品尤其是有色金屬國際價格的反彈,並帶動國內有色股反彈一波。

熱點內容
怎麼能看出期貨是賣空 發布:2024-10-06 08:28:20 瀏覽:787
如何看懂炒股的真實感受 發布:2024-10-06 08:13:10 瀏覽:591
ps如何把照片修成金融感 發布:2024-10-06 08:13:09 瀏覽:544
金融聯考書有哪些 發布:2024-10-06 07:55:37 瀏覽:384
000625長安汽車股票歷史行情 發布:2024-10-06 07:55:33 瀏覽:122
限售解禁股對股票的影響 發布:2024-10-06 07:38:40 瀏覽:715
市值小於3億的股票退市了怎麼辦 發布:2024-10-06 07:24:29 瀏覽:311
西南證券歷史股票行情 發布:2024-10-06 07:18:46 瀏覽:461
股票基金怎麼分散 發布:2024-10-06 07:06:59 瀏覽:551
股票競價掛漲停價賣出 發布:2024-10-06 07:04:24 瀏覽: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