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貨幣供給是怎麼到消費者手裡的

貨幣供給是怎麼到消費者手裡的

發布時間: 2024-09-27 17:43:37

1. 中央銀行從公眾手中買入債券,貨幣供給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變化:市場上貨幣供給就增加了,釋放了流動性。
中央銀行從公眾手中買入債券,就是把資金又還回到老百姓手中,並卻比老百姓購買債券時所付出的資金還要多一點點(利息),所以市場上貨幣供給就增加了,釋放了流動性。具體如下:
1)是中央銀行買入有價證券:→直接增加基礎貨幣→調控貨幣供應量;
2)影響(提高)有價證券價格→調節(增加)社會信用量。
中央銀行從公眾手裡買債券,如果公眾持有支票,則儲備金增加,如果公眾將此兌換成現金,則通貨增加,不管是哪個,基礎貨幣Mb=儲備+通貨,都會相應增加;而下調法定存款准備金率,rd/D下降,貨幣乘數m增加,貨幣供應量M=m*Mb,因此從公眾手裡買債券,下調法定存款准備金率都會增加貨幣供應量。
貨幣供給的主要內容包括:貨幣層次的劃分,貨幣創造過程,貨幣供給的決定因素等。在現代市場經濟中,貨幣流通的范圍和形式不斷擴大,現金和活期存款普遍認為是貨幣,定期存款和某些可以隨時轉化為現金的信用工具(如公債、人壽保險單、信用卡)也被認為具有貨幣性質。
拓展資料:
1.貨幣供給的過程:
1)通貨供給:通常包括三個步驟:由一國貨幣當局下屬的印製部門(隸屬於中央銀行或隸屬於財政部)印刷和鑄造通貨;商業銀行因其業務經營活動而需要通貨進行支付時,便按規定程序通知中央銀行,由中央銀行運出通貨,並相應貸給商業銀行帳戶;商業銀行通過存款兌現方式對客戶進行支付,將通貨注入流通,供給到非銀行部門手中。
2)存款貨幣供給
商業銀行的存款負債有多種類型,其中究竟哪些屬於存款貨幣,而應當歸入貨幣供應量之中尚無定論。但公認活期存款屬於存款貨幣。

2. 銀行發行的貨幣是如何流通到社會上的

銀行發行的貨幣是如何流通到社會上的

一個最簡單的是,增加 *** 支出,這些新貨幣就流入市場了。
減稅。這樣也可以間接讓新發行貨幣進入市場。
新發行貨幣,央行貨幣多了,就可以調低准備金了,商行錢多了,增加貸款輸出了,企業投資多了,自然市面貨幣也多了。
央行也可以把新發行的貨幣拿去外匯市場購買外幣。
等等。

銀行發行的錢(貨幣)一開始是怎麼流到社會上的呢?

各地都有人行,各家政策性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外資銀行都會在所在地人民銀行開戶,各家銀行有提現需要就到人行去提取;各家銀行也有自己的金庫,當他們自己的金庫存款過多,頭寸過大,會往人行去繳存;這是從現金來說;另一個角度就是貸款了。

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幣流通到市場的流程是怎樣的

在現代經濟中,每個國家的基礎貨幣都來源於貨幣當局的投放。貨幣當局投放基礎貨幣的渠道主要有如下三條:一是直接發行通貨;二是變動黃金、外匯儲備;三是實行貨幣政策(其中以公開市場業務為最主要)。由基礎貨幣的投放渠道,我們可以看出,基礎貨幣的決定因素主要有:(1)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買進證券;(2)中央銀行收購黃金、外匯;(3)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再貼現或再貸款;(4)財政部發行通貨;(5)中央銀行的應收未收款項;(6)中央銀行的其他資產;(7) *** 持有的通貨;(8) *** 存款;(9)外國存款;(10)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賣出證券;(11)中央銀行的其他負債。
在以上這11個因素中,前6個為增加基礎貨幣的因素,後5個為減少基礎貨幣的因素,而且這些因素均集中地反映於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我們不難看出,在以上這些因素中,有些是中央銀行所能直接控制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公開市場買賣;而有些則是中央銀行不能直接控制的。但是,對於這些不能直接控制的因素,中央銀行可通過運用其公開市場業務,來抵消這些因素對基礎貨幣的影響。因此,一般認為,基礎貨幣在相當程度上能為中央銀行所直接控制。

發行一套新版貨幣,貨幣是如何流到市場上的?

新發行的貨幣主要通過三條途徑流入社會:1.央行回購國債和央行票據,以及償付外債(財政緊缺難以周轉時才會使用);2.央行從商業銀行手中購進外幣,形成央行的外匯儲備(並不是所有購進的外幣都使用新印的貨幣,經常使用的是央行的存量貨幣資產);3.成為 *** 的收入,並經過 *** 支出進入流通領域( *** 財政緊缺時使用)以上方法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通貨膨脹,但只要是輕微的物價上漲就無關大礙,畢竟物價上漲是一個大趨勢。

中央銀行是如何通過三大貨幣政策工具調節社會上貨幣流通數量的?

調整法定存款准備率可以迅速改變商業銀行的存款擴張倍數和貨幣乘數,以調控貨幣供給量。但該工具的效果過於猛烈,不宜經常使用。
調整再貼現率:→商業銀行借入資金的成本→商業銀行對社會提供的信用量→ 貨幣供給總量;改變再貼現資格的條件→改變資金流向→抑制或扶持部門經濟。
◇但該工具的主動性差、調節作用有限
通過公開市場業務買賣有價證券:→直接增減基礎貨幣→調控貨幣供應量 影響有價證券價格→調節社會信用量。
◇公開市場業務具有主動性強、靈活性高、調控效果和緩、告示效應好、影響范圍廣等特點。
◇公開市場業務作用的有效發揮是有條件的 。

銀行發行的錢(貨幣)一開始是怎麼流到社會上的呢,如果是單位發工資,為什麼銀行要給單位錢呢?

銀行並沒有白白給哪家單位送錢!只是由中央調控經濟總量,預計後才增加發行新的貨幣!到於是怎樣流到社會的,你可以想像一下:你在做生意,10萬元的成本讓你賺到了13萬,那你就生產了3萬元的利潤,那國家就得多發行3萬元錢才能讓你拿到現金!道理是一樣的,國民的生產總值增加了,銀行就得發行更多的貨幣,只是大多的錢在人們手中轉來轉去,個人不覺得明顯.但總量還是要增長的!

人民銀行是如何發行的貨幣的,原理是什麼

貨幣發行是指發行銀行向流通界投放的貨幣數量超過從流通界回籠到發行庫的貨幣數量。按其性質可分為經濟發行和財政發行。我國人民幣的發行是由中國人民銀行根據國務院批準的貨幣發行計劃,統一組織和管理的。人民銀行的發行庫和專業銀行的業務庫共同組成貨幣發行機構。人民幣的發行業務通過發行庫和業務庫之間的調撥往來進行。
貨幣發行有兩重涵義:一是貨幣從中央銀行的發行庫通過各家銀行的業務庫流向社會,二是貨幣從央行流出的數量大於流入的數量。是中央銀行重要的負債。
貨幣發行就其性質來說,可以分為經濟發行和財政發行。經濟發行是為了滿足商品流通的需要而發行的貨幣。這種發行是符合貨幣流通規律要求的,因此,它既能滿足國民經濟需要,又能保持幣值穩定。財政發行是為彌補財政赤字(見財政收支)而發行的貨幣。這種發行超過商品流通的實際需要,往往會導致通貨膨脹。

國家每年要發行多少人民幣?又是怎樣流通到社會上的呢?

大概每年幾千億元吧,應當比發行的國債稍微少點。
人民幣發行的主要目的是回籠破損的舊幣吧,通常情況下主要不是以增發為目的。
流通到社會上的渠道當然是通過商業銀行了。商業銀行在與央行進行現金帳戶的往來時,新發行的人民幣就像其他的人民幣一樣流通至商業銀行,繼而流通至社會。
如果央行希望加速人民幣的流通到社會中(包括新幣和舊幣,呵呵),主要方法就是購進國債、降低利率和降低存款准備金率。
1.購進國債(從商業銀行手中)---商業銀行帳戶存款增加----商業銀行可以貸出更多貸款----准備更多的現金用於支付----人民幣流通到社會。
2.利率降低----貸款需求增大----商業銀行可以貸出更多貸款----准備更多的現金用於支付----人民幣流通到社會。
3.存款准備金率降低----商業銀行可以貸出更多貸款----准備更多的現金用於支付----人民幣流通到社會。

網路虛擬貨幣是如何發行的

虛擬貨幣是指在網路虛擬世界中所流通的代用貨幣。除了各大網路游戲公司所發行的、冠有各種品名的虛擬貨幣外,使用較普遍的虛擬貨幣還包括騰訊Q幣等。 目前虛擬世界的網路交易已經大大超出了人們的設想,已經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的龐大網上交易市場。而且,產生了專門從事「打幣」的職業打工一族;也出現了專門兌換各種游戲幣的兌換店。

央行新發行的貨幣是如何投如市場的?

一般是根據現實購買力確定發行貨幣。
發行新貨幣,如果現在的貨幣流通量符合市場需求,就只能是收回多少舊紙幣,投放多少新紙幣。
增發貨幣要等貨幣流通量小於市場需求時。

3. 貨幣供給的內生性和外生性,其政策含義是什麼

貨幣供給的內生論者認為是物價、利率、產出等直接或間接地決定貨幣供應量,也就是說,貨幣供應量從屬或適應於貨幣需求。持貨幣供給外生還是內生的不同理念對貨幣政策應如何實施以及實施效果都有重大影響。 一、外生性貨幣供給理論 19世紀初,以大衛李嘉圖為首的「金塊論者」是早期外生論的代表。在其後的通貨論爭中,以奧維爾斯頓、英國首相皮爾為首的通貨學派獲得了勝利,他們主張「銀行券的發行決定於黃金數量」,也就是認為貨幣供給是外生的。1844年開始在英國實行的《皮爾條例》,使外生性的貨幣供給理論為多數人所接受。凱恩斯本人也認為貨幣供給是外生的,貨幣數量決定於中央銀行的行動。但堅持外生性貨幣供給最為有力的莫過於貨幣主義者。 根據MV≡Py的恆等式,貨幣主義者在貨幣流通速度V穩定、真實產出y長期內不受M變動影響的前提下,得出貨幣量(M)決定價格(P)或名義收入(Py)的因果關系。中央銀行應當實行「不變增長率」的貨幣控制規則。因此,他們必須首先從理論上證明貨幣供給是能夠被中央銀行所控制的外生變數。貨幣主義者利用一般所公認的存款與貨幣創造模型Ms=MBm,在統計數據的支持下得出了以下幾個結論:(1)基礎貨幣(MB)與貨幣乘數(m1、m2)相互獨立,互不影響;(2)影響貨幣乘數的各因素在短期內是穩定的,長期而言也常會起反向作用而相互抵消,因而貨幣乘數可看作是常數;(3)基礎貨幣比貨幣乘數對貨幣供給量的影響要大:(4)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等政策工具,不但可以主動增減基礎貨幣量,還可抵消貨幣乘數內某些系數變動的影響。由此,貨幣供給外生。 表面上看,貨幣主義者得出的這些結論可以很好地證明貨幣供給的外生性,但仔細分析可知,這些結論是站不住腳的。考慮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購入國債以增加基礎貨幣的行為,在基礎貨幣增加的同時,利率下降,貨幣乘數的許多相關系數,如超額准備金率、現金漏損率等都會發生變化,貨幣乘數與基礎貨幣無法完全隔離;再者,影響貨幣乘數的諸多因素中,如超額准備金率、現金漏損率、定期存款與活期存款的比例等都取決於商業銀行和公眾的資產選擇行為,在短期內是經常發生變化的,不可能由中央銀行完全控制;此外,20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央行的貨幣量目標屢屢失准,也說明貨幣供給並非完全由央行決定。 二、早期的內生性貨幣供給理論 內生性貨幣供給的思想可追溯至早期的貨幣名目主義者詹姆斯斯圖亞特。他在1767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原理的研究》一書中指出,一國經濟活動水平使貨幣供給量與之相適應。這一原理後來被亞當斯密加以繼承,又被銀行學派加以發展。馬克思從勞動價值論出發,認為在金屬貨幣時代是商品和黃金的內在價值決定了商品的價格,從而又同流通的商品量共同決定了社會的「必要貨幣量」,因此也持貨幣供給的內生性觀點。 銀行學派的代表人物圖克和富拉頓認為,通貨(銀行學派的通貨概念已包括了黃金、銀行券、支票存款、匯票和賬簿信用等其他信用形態)數量的增減不是物價變動的原因,而是其結果;通貨的增減不是先行於物價,而是追隨於物價。發行銀行處於被動的地位,既不能任意增加銀行券發行的數量,也不能任意減少。銀行學派區分了貨幣流通的三種情形對此點加以論述。(1)純粹金幣流通情況下,多餘的金幣可以通過其貯藏手段的職能加以解決;(2)銀行券和其他信用形態與金幣混合流通時,以貼現放款方式發行的銀行券必因償付貸款而流回。又因各種通貨之間存在代替性,由某種原因引起減少的銀行券會被支票、匯票、賬簿信用甚至相消結演算法所代替,所以通貨的數量不能由銀行任意增減;(3)不兌現紙幣流通的情形下,若是紙幣由銀行以票據貼現或短期放款的形式發行,則會象銀行券一樣,隨著貸款的償還而迴流;即使是由政府發行,只要為之安排好確實可靠的還流渠道,其發行也不至於過多。 瑞典經濟學家米爾達爾打破了傳統貨幣數量說所堅持的貨幣流通速度穩定的結論,將銀行學派的貨幣供給內生論進一步加以發展,從而把紙幣本位制下M與P(或PY)的單向前因後果重塑為雙向的相互作用。在1939年的《貨幣均衡》一書中指出,「支付手段數量同物價水平之間的頗為復雜的數量關系,決不是可稱為前者決定後者的關系,而寧可說是反其道而行的關系」,「因為支付手段的流通速度,在動態過程中不能被看成是固定不變的」。 三、貨幣供給的「新觀點」 「新觀點」這一用語是托賓在1963年首次提出的,它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是相對於傳統的貨幣基數-貨幣乘數分析法而言的。「新觀點」強調商業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的同一性,以及貨幣與其他金融資產的同一性,主張貨幣供給的內生性。對這一理論作出貢獻的主要是英國《拉德克利夫報告》的作者、美國的格雷和肖以及托賓等人。 1959年的英國《拉德克利夫報告》提出的中心論點是,對經濟有真正影響的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貨幣供給,而且是包括這一貨幣供給在內的整個社會的流動性;決定貨幣供給的不僅僅是商業銀行,而且是包括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在內的整個金融系統;貨幣當局所應控制的應該是包括貨幣供給在內的整個社會的流動性。在這一報告中雖然沒有明確出現「內生貨幣供給」的字眼,但其內生觀點與米爾達爾相一致。 1960年,美國經濟學家格雷和肖在《金融理論中的貨幣》一書中,通過對原始和現代金融市場運行的比較研究,得出兩個支持貨幣供給內生的結論:一是私人經濟主體發行的「初級證券」可以向金融中介機構換取存款單、基金股份等「間接證券」,而這些間接證券在發達金融市場上已有不少種類與通貨同樣起著支付手段的作用;二是當貨幣當局承擔了買進某種私人初級證券的義務(如再貼現)時,初級證券的發行可直接導致法定貨幣的增加。商業銀行在貨幣創造過程中,會受到其他金融機構的競爭,於是貨幣供給不僅決定於商業銀行本身,而且決定於其他金融機構和社會公眾的行為。貨幣統計的口徑越大,貨幣供給的內生性越大。 托賓是當代貨幣供給內生論的最著名代表。他認為,貨幣當局與一般銀行不是可以任意創造貨幣與信用,也不是每新增一筆准備金就得增加一筆或一連串的貸款,一切都得依據成本與收益的比較來決定,其信用創造受其貸款邊際收益與存款邊際成本相等的制約。貨幣同其他金融資產一樣,其供給和需求不僅取決於這種資產本身的價格和收益,且決定於其他所有資產的價格和收益。在托賓看來,若是各經濟主體根據收入、利息率、風險等選擇資產結構的結果是貨幣需求增加,則利率會提高,銀行會千方百計解決准備金問題(如壓縮超額准備、提高定期存款減少活期存款以釋放部分准備金、借款等),從而以更多的貨幣供給來滿足這一需求;若貨幣需求縮減,銀行就無法強迫公眾接受貨幣供給,多餘的貨幣供給會被公眾以還債等方式退回來。因此,貨幣供給與其他金融資產的供給一樣,決定於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過程本身,貨幣供給因受到貨幣需求的制約而內生。

4. 貨幣供給的過程

由於貨幣供應量包括通貨與存款貨幣,貨幣供給的過程也分解為通貨供給和存款貨幣供給兩個環節。 通常包括三個步驟:①由一國貨幣當局下屬的印製部門(隸屬於中央銀行或隸屬於財政部)印刷和鑄造通貨;②商業銀行因其業務經營活動而需要通貨進行支付時,便按規定程序通知中央銀行,由中央銀行運出通貨,並相應貸給商業銀行帳戶;③商業銀行通過存款兌現方式對客戶進行支付,將通貨注入流通,供給到非銀行部門手中。
特點:①通貨雖然由中央銀行供給,但中央銀行並不直接把通貨送到非銀行部門手中,而是以商業銀行為中介,藉助於存款兌現途徑間接將通貨送到非銀行部門手中。②由於通貨供給在程序上是經由商業銀行的客戶兌現存款的途徑實現的,因此通貨的供給數量完全取決於非銀行部門的通貨持有意願。非銀行部門有權隨時將所持存款兌現為通貨,商業銀行有義務隨時滿足非銀行部門的存款兌現需求。如果非銀行部門的通貨持有意願得不到滿足,商業銀行就會因其不能履行保證清償的法定義務,而被迫停業或破產。
上述通貨供給是就擴張過程而言的,從收縮過程說明通貨供給,程序正好相反。 商業銀行的存款負債有多種類型,其中究竟哪些屬於存款貨幣,而應當歸入貨幣供應量之中尚無定論。但公認活期存款屬於存款貨幣。
在不兌現信用貨幣制度下,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與通貨一樣,充當完全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存款者可據以簽發支票進行購買、支付和清償債務。因此,客戶在得到商業銀行的貸款和投資以後,一般並不立即提現,而是把所得到的款項作為活期存款存入同自己有業務往來的商業銀行之中,以便隨時據以簽發支票。這樣,商業銀行在對客戶放款和投資時,就可以直接貸入客戶的活期存款。所以,商業銀行一旦獲得相應的准備金,就可以通過帳戶的分錄使自己的資產(放款與投資)和負債(活期存款)同時增加。從整個商業銀行體系看,即使每家商業銀行只能貸出它所收受的存款的一部分,全部商業銀行卻能把它們的貸款與投資擴大為其所收受的存款的許多倍。換言之,從整個商業銀行體系看,一旦中央銀行供給的基礎貨幣被注入商業銀行內,為某一商業銀行收受為活期存款,在扣除相應的存款准備金之後,就會在各家商業銀行之間輾轉使用,從而最終被放大為多倍的活期存款。

5. 經濟學常識:央行如何使增發的貨幣進入市場

也許這是國家剝削百姓大眾的手段,所以保密,不然在網路上都查不到這些答案呢!

6. 請問中央銀行印製貨幣、發行貨幣的前提條件是什麼所發行的貨幣是通過什麼渠道流到個人手中的

為了形象的理解,可以做一個極端的假設
比如說,我去采礦,找到一堆價值巨大的鑽石,有1萬億人民幣這么多,然後到社會上去賣,換回了1萬億的人民幣現金,那麼這時候全國經濟體系就少了1萬億的貨幣
如果中央銀行不發行新的貨幣或者通過其他手段增加廣義貨幣的供給,那麼由於貨幣的減少,就會導致物價的下跌,中央銀行為了穩定物價就會運用貨幣政策來增加貨幣供給
意思就是發行更多的貨幣是因為社會財富在不斷增長,如果不增加新的貨幣供給就會導致物價的持續下跌,不利於經濟發展
中央銀行新發的貨幣會通過銀行系統的貸款流入居民手中

7. 貨幣最開始是如何進入流通市場的

你的問題比較多,我一條一條回答:

1、你說:「央行發行貨幣通過買國債,再貼現,外匯等方式把錢注入了流通環節,但是這些方式的票據都有時間期限啊,到期的時候,央行都要把票據、國債券還給原持有人,同時收回人民幣。這樣的話,發放到流通市場的錢又回到央行。外匯也有人拿人民幣買,這部分人民幣也回到央行了。所以也沒有增加新的流通貨幣總量。」

是這樣,你看我國的國債規模,是每年都在增加的,就是說舊的國債到期了,新的更大規模的國債又發出去了,國債是國家發的,大家買,然後國家有錢了,就搞建設,比如蓋醫院,修公園等。
央行發貨幣,最直接的就是逆回購,用錢買銀行的票據,銀行有錢了,通過貸款,貼現,就發出貨幣了。「

2、你說:」我的問題是,之前在市場上一直流通的貨幣是以何種方式來的?打個比方說,有個國家剛建立,還沒有貨幣,那這個國家怎麼發貨幣給人民,讓人們拿貨幣來進行各種購買交易呢?「

最早的貨幣肯定是由少到多,攢起來的,比如人們最早使用白銀做貨幣,一開始白銀少,後來越開采越多,同時社會上東西也在增多,所以物價變化並不大。
至於你的假設,一個國家剛成立,沒有貨幣,那大家都不是長毛野人吧,上個政權肯定也有貨幣啊。舉個例子,共產黨趕跑國民黨後,就用新貨幣更換了國民黨時的貨幣(銀元券),百姓可以到共產黨的銀行,去按照一定比例兌換。

3、你說:」每人免費發一份肯定不行,那麼用手裡的東西做抵押,從央行換錢嗎,那手裡無產的人怎麼辦?還是怎麼個方式?「

錢不會免費發,想要可以拿東西換,家裡有棉布,可以給你換錢,你去買鹽吃。多幹活才能攢錢。無產就沒有錢,這個沒有辦法。政黨會給你活路的,你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會,那你就去修水庫,抬石頭,政黨會給你錢。

4、你說:」有了基礎流通的貨幣,以後要不斷增加它的量,是靠現在的票據到期後再發新票據,周而復始的循環的方式增加供給量嗎?「

你說的很對,貨幣發行就是周而復始,一刻不停的,好比越開越大的水龍頭,這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因為社會在發展,比如出現了一個新行業,叫做大數據分析,這就需要資金才能去建設發展啊。

回答完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8. 經濟學 更多的貨幣是怎麼流通到社會的

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中所需貨幣量的規律。它取決於三個因素:一是參加流通的商品數量;二是商品的價格水平;三是貨幣的流通速度。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與商品的價格總額成正比,與同一單位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
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次數)。其中,商品價格總額=待售商品總量×商品的價格水平。這是金屬貨幣作為流通手段時的貨幣流通規律。
在紙幣流通的情況下,紙幣的發行量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幣量相適應,如果紙幣的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就會造成紙幣貶值和物價上漲的通貨膨脹。
在貨幣作為支付手段職能產生以後,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會發生變化。因為在本期內用延期支付方式賒購的商品無須支付貨幣;前期用延期支付方式賒購而在本期內到期的貨款需要支付貨幣;交易雙方互相賒購的商品可以彼此抵消。所以,貨幣流通規律的內容發生了變化:
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待售商品價格總額-賒售商品價格總額+到期支付總額-彼此抵消的支付總額)/同一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次數)

9. 貨幣供給的原理是什麼

貨幣供給是某一國或貨幣區的銀行系統向經濟體中投入、創造、擴張(或收縮)貨幣的金融過程。貨幣供給問題,歷來受到各國中央銀行和貨幣管理當局高度重視,也是各國經濟學家一直關注的重大課題。其原因皆在於貨幣供給是否適當會直接影響各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貨幣供給過多容易引起通貨膨脹,貨幣供給不足又容易引起通貨緊縮。無論是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都不利於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在追求經濟可持續增長和建設和諧社會的時期,討論貨幣供給的適度增長問題,有更加重要的現實意義。長期以來,人們在討論貨幣供給問題時,大多關注其結果,無論是凱恩斯學派的「相機抉擇」主張,還是現代貨幣學派的「單一法則」主張,無論是貨幣供給「外生論」還是貨幣供給「內生論」,都非常重視控制貨幣供給的結果,以保持貨幣供給的適度性。弗里德曼、施瓦茲、卡甘、布倫納、梅爾茲等貨幣供給理論的名家重點研究了影響貨幣供給結果的因素,他們在選擇影響貨幣供給因素方面取行了重要的成果,這為後來的貨幣給研究提了重要的依據和指引,喬頓發展了弗里德曼等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著名的喬頓模型,該模型集中反映了各個主要因素對貨幣供給的重要影響,問世以來,一直被奉為了解和研究貨幣供給的主要工具。隨著貨幣與經濟的關系日益復雜,也隨著對貨幣供給問題研究的深入,人們需要更多地了解各個因素對貨幣供給影響的過程。後凱恩斯學派的學者大力主張貨幣「內生論」,認為貨幣供給是經濟運行的一個應變數,不是貨幣管理當局能夠任意改變的。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8-0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熱點內容
基金買新能源晶元等哪個好 發布:2025-01-12 17:14:52 瀏覽:542
識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股票代碼 發布:2025-01-12 17:00:41 瀏覽:499
基金歷史走勢怎麼看 發布:2025-01-12 16:57:18 瀏覽:355
元利科技股票怎樣 發布:2025-01-12 16:53:22 瀏覽:895
理財產品日利率533怎麼算 發布:2025-01-12 16:46:47 瀏覽:494
什麼基金適合定投題目 發布:2025-01-12 16:40:02 瀏覽:1
基金會如何建立信息化平台 發布:2025-01-12 16:28:44 瀏覽:382
春節前股票交易日期 發布:2025-01-12 16:10:39 瀏覽:183
一個股票漲停之後跟一個跌停 發布:2025-01-12 15:49:53 瀏覽:285
貨幣計量前提建在什麼的基礎之上 發布:2025-01-12 15:49:44 瀏覽: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