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市場支付怎麼發展
⑴ 中國的錢幣怎麼發展的
古代
古代鑄造方法比較粗放,殷商冶煉技術出現,鑄造了模擬貝的銅貝,其范圍尚有一定局限。春秋時期簡單的手工冶鑄作坊已發展成具有一定規模的鑄造工場。侯馬春秋鑄銅遣址出土的煉爐、坩堝以及空首布的陶范和泥內范,顯示出一座古代鑄幣工場的規模與工藝水平。泥范由泥沙加工製成,錢幣銘文反刻范內,經澆鑄取出銅幣,范即毀壞,一范只用一次。幣材多為青銅,含銅70-80%,余為錫、鉛、鋅等。晚期布幣多為各諸侯國所鑄,鑄有城邑名稱,初要在本城邑內流通,後范圍逐漸擴大。
秦
秦半兩亦用泥范澆鑄,鑄出的錢輕重相差很大,秦半兩與布幣不同之處在於秦半兩是國家統一和度量衡統一情況下多為官爐所鑄,布幣則是各城邑自造。西漢鑄錢技術略有提高,所鑄四銖半兩始採用銅范,鑄出錢大小一致。漢代五銖錢鑄造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已十分工整。山西有多處漢代五銖錢范出土,可知漢代山西仍是鑄錢重地。山西定襄曾出土一具五銖鐵范,很少見。
北魏
北魏時,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冬十二月,尚書崔亮奏請於王屋等山采銅鑄錢,「詔從之。自後所行之錢,民多私鑄,銷就小薄、價用彌賤」。王屋就在山西垣曲縣境內。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詔漢王諒,聽於並州立五爐鑄錢」。唐高祖武德四年(621),「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仍置錢監於洛、並、幽、益等州」。到唐天寶年間,「天一爐九十九:絳州三十……」,山西已是全國主要鑄錢之地。乾元二年(759)絳州諸爐「更鑄重輪乾元錢」,徑一寸二分,其文亦曰乾元重寶,「一當五十,二十二斤成貫」,「於是新錢與乾元、開元通寶錢三品並行」。其時,「每爐歲鑄三千三百緡(每千文為一緡),役丁匠三十,費銅二萬一千二百斤、邋三千七百斤、錫五百斤。每千錢費錢七百五十。天下歲鑄三十二萬七千緡」。山西所鑄錢約為全國的四分之一多一些。唐錢私鑄多,錢濫惡,「河東舊使錫錢,民頗為弊,宜於蔚州置五爐鑄錢」,「自是河東錫錢皆廢」。足見當時惡錢充斥山西。
宋
宋鑄錢規定「凡鑄錢用銅三斤十兩、鉛一斤八、錫八兩,得錢千,重五斤」。初對「諸州輕小惡錢及鐵邋錢悉禁之」,但難以禁住。「又請因晉州積鐵鑄小錢。及奎徙河東,又鑄大鐵錢於晉、澤二州,亦以一當十,助關中軍費。……於是奎復奏晉、澤、石三州……鑄小鐵錢,獨留用河東。河東鐵錢既行,盜鑄獲利什六,錢輕貨重……」。民間私鑄鐵錢,甚至使官爐罷鑄,對這種情況,熙寧八年(1075)「詔河東鑄錢七十萬緡外,增鑄小錢三十萬緡,於是知太原韓絳請仿陝西令本重模精,以息私鑄之弊」。山西宋錢官家鑄額頗大,如張州垣曲監每年鑄26萬貫銅錢,鑄額在全國鑄錢監中居前。北宋末年,「唯河東三路聽存舊監,以鑄銅、鐵錢;產銅郡縣聽存,用改鑄小平錢」。並「俄詔並河東罷鑄夾錫錢,止用舊法鼓鑄」。南宋時山西在金統漢下設有阜通監,在代州,鑄大定通寶。宋錢鑄行數量極大,大額交易用錢已不便,往往用銀,錢只為小額買賣所用。金元
金元鑄錢基本襲用舊制,因銀、紙幣行用漸漸盛行,鑄錢自然相對減少。明鑄造錢較少,山西有爐局鼓鑄,母錢有用銅、錫製成的,鑄錢用范鑄,錢幣輕重、成色有匠頭專司其職,鑄費較高。萬曆五年(1577)山西巡撫高文《錢法十議》中,提到鑄錢費用為:工料銅價每百斤值銀七兩,工匠雜費二兩二錢,可鑄錢10000餘文。明鑄爐規模已擴大,每爐每年7832貫,較唐代每爐每年3300貫多了一倍多。洪武二十六的(1893),山西有鑄爐40座,每年鑄錢23328000文。山西明初用鈔少用錢多,後錢鈔兼用,以紙幣為主,錢為輔;紙幣膨脹跌價後,一切以銀、錢支付。
清代
清代制錢在山西的鑄造可上溯到順治年間,當時戶部設寶泉局,工部設寶源局,鑄順治通寶錢,並「頒行各省,開爐鼓鑄」,錢文為漢、滿兩種,正面鑄「順治通寶」四個漢字,北面鑄「寶泉」兩個滿文。「直省則以局名……山西曰原」。「雍正七年更定各省錢文……山西曰『寶晉』」,此後,山西鑄錢局名「寶晉局」。寶晉局原設六爐,乾隆五十九年(1794)以後「只開四爐」。道光四年(1824)後因銀貴錢賤,全國鑄爐漸減至道光九年,山西鑄錢爐「一並停止」,後道光二十三年又「遵戶部咨,先以四爐開鑄」。咸豐初年,全國各鑄錢局開鑄當十到當千大錢。寶晉局在咸豐四年(1854)亦開鑄當十大錢,因「成本過重」,「每年共虧折錢五萬九百餘串,合銀二萬余兩」。只得暫行停鑄,並「移爐就鐵,……在平定州設局安爐,鑄鐵錢解京」。「原由戶部派員督辦,在准部改為晉省接辦」。鐵錢鑄出「無法暢使,難以流通」。後鑄爐時有停開,光緒十三年(1887)山西「寶晉避遵旨派員赴天津買銅(進口銅)開爐鼓鑄」,「光緒二十五年十一月先開一爐」,「光緒二十六年添一爐鼓鑄制錢」。以後,制錢漸被銅元所代,各省競相改鑄銅元,制錢鑄爐即告終結。清白銀地位更加重要,山西多有銀元寶鑄造,上嵌有縣名,由當地銀爐鑄造,尤其是五十兩一錠的大寶,山西所鑄數量之多居全國之首。
清末民初銀元漸多,廣為流通,銀兩雖依然在山西部分地區使用,但已不如以前,制錢仍有少量行用,據載民國6年(1917)流行在山西境內的制錢經約有3億枚左右。
山西銅元鑄於民國5年(1916),當時閻錫山為適應市場流通需要和從中取利,在陸軍修械所內設銅元局,用制錢改鑄銅元,當十銅元(即一枚銅元相當制錢十文)共造451608172枚,當二十銅元共造23257023枚。銀元鑄造目前發現山西僅有二角銀輔幣一種,因製作粗劣,當為私鑄。
紙幣印行可上溯至宋,據記載,潞州設交子務專管山西交子一應事務。
金是先印行紙幣,紙幣交樂印行權交由各路單管,交鈔上印有準流通區域,並規定兌換之州、府,如陝西東路交鈔可在河中府(今永濟)、潞州(今長治)兌換;平陽、太原府路印行交鈔可在平了、太原路官倒換錢券。元代紙幣印行也襲舊制,但其借貸、勞務、物價、交易都用銀,並以銀作紙幣發行手段,低幣印製用木版或銅版,加蓋印鑒。元各種鈔發行額較大,並已不限流通年月。官票寶鈔「先於京師行用,後流通漸廣……頒布各省,一律遵辦」同時對民間的銀錢私票行用仍聽其便。
清官票寶鈔行用於山西,已是咸豐十一年(1816),其行用也不是當做完全法償幣,商民繳納厘稅、官兵俸餉都是只能搭用幾成,一般是三成左右。晚清山西交納田糧賦稅,分為銀四成、制錢三成、米豆三成,內中三成制錢即准搭用鈔票,就是這樣,鈔票的行用依然令「商民恐慌,市肆混亂」。及至咸豐末年,對官票寶鈔不得不加以清理。到同治年間,除捐稅、納官、贖當偶有搭配使用外,基本上已停用。值得一提的是大清寶鈔負責制多用山西白色雙抄毛頭紙。金、元、明、清山西紙幣發行機關多為政府或稍後的官錢局、官辦銀行等(如大清銀行)。民國初年統計山西官銀號官錢局發行紙幣2077236元。稍後,山西紙幣更加復雜,種類繁多,幣值各異。直至民國8年(1919)山西省政府統一幣制後,才禁止各種雜鈔的發行,由山西省銀行及鐵路墾業、鹽業銀號發行的晉鈔取代。山西四銀行號發行的鈔票壟斷山西貨幣市場達20年之久。
人民幣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同時發行人民幣,這是我國建國以來首次發行人民幣。人民幣的發行至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至目前為止,已先後發行了五套人民幣。文中所提人民幣昨天、今天、明天的界定劃分是:昨天是指第一至第四套人民幣,今天指第五套人民幣,明天指今後發行的人民幣。筆者希望通過對各套人民幣的發行背景、發行券別、版別及特點等方面的分析,與大家共同回顧人民幣的過去,展望人民幣美好的明天。
人民幣的昨天
第一套人民幣的發行
1、發行背景
第一套人民幣是在統一各解放區貨幣的基礎上發行的。1948年,人民解放軍以排山倒海之勢,解放了祖國大片土地,華北、西北、東北各解放區已連成一片,發展生產、商品貿易等都要用錢、花錢、收付貨幣,但由於當時各解放區發行的貨幣不統一,貨幣比價不固定,貨幣間相互兌換十分繁難,迫切需要發行一種獨立、統一、穩定的貨幣。
2、發行券別與版別
第一套人民幣發行時間從1948年12月1日至1953年12月止,期間共發行12種券別,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和50000元券。有62種版別,其中,1元券2種;5元券4種;10元券4種;20元券7種;50元券7種;100元券10種;200元券5種;500元券6種;1000元券6種;5000元券5種;10000元券4種;50000元券2種。
3、特點
第一套人民幣帶有明顯的戰爭時代色彩。一是印製質量粗糙,印製技術、工藝不統一,紙張易磨損;二是票面設計圖案比較單調,色彩變化少;三是票券的面額、版制種類繁多;四是面額大(最大的50000元),單位價值低,在流通中計算時以萬元為單位,不利於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給人們帶來不便;五是票券防偽功能差。
第二套人民幣的發行
1、發行背景
第二套人民幣是在第一套人民幣統一全國貨幣的基礎上於1955年3月開始發行的。50年代初,醫治了戰爭創傷,制止了通貨膨脹,國民經濟逐漸恢復,工農業生產發展,商品經濟日益活躍,財政收支基本平衡,市場物價趨於穩定,貨幣制度也相應鞏固和健全,一個獨立、統一的貨幣制度已建立起來。但是,由於解放前連續多年的通脹遺留的影響沒有完全消除,加上第一套人民幣面額大、種類多、質量差、破損嚴重等弊病,國家決定發行第二套人民幣,同時收回第一套人民幣。
2、發行券別與版別
第二套人民幣發行從1955年3月至1962年4月,共發行了11種券別,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5元、10元券。共16種版別,其中:1分、2分、5分2種(紙、硬幣各一種);1角、2角、5角各1種;1元、2元券各2種;3元券1種;5元券2種;10元券1種。
3、特點
一是消除了戰時痕跡和通貨膨脹的影響。版別少,面額小,單位價值大,方便流通;二是版面圖案體現了各民族大團結,共同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風貌,具有好看、好認、好算、好使用「四好」特點;三是精心製作,印製技術和紙張質量都比第一套人民幣好,防偽性能增強;四是鈔券的印製,由部分依靠外援過渡到本國獨立印製,1961年我國自製的水印紙研製成功,即用在第二套人民幣鈔券上。
第三套人民幣的發行
1、發行背景
第三套人民幣是1962年4月15日開始發行的,60年代初,我國經歷了連續三年的經濟困難,國民經濟開始好轉,工農業生產逐步恢復,國家財政金融狀況逐漸好轉,為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促進生產建設和商品流通的進一步發展,方便各單位和人民群眾的貨幣使用,國務院決定發行第三套人民幣。第三套人民幣的發行使我國貨幣制度進一步完善。
2、發行券別與版別
第三套人民幣在第二套人民幣的基礎上,經過了18年的逐步調整和更換,共陸續發行7種券別,有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券。13種版別,其中:1角4種(紙3種、硬1種),2角、5角、1元各2種(紙、硬各1種),2元、5元券各1種。至此,我國第三套人民幣各券別、版別發行齊全。
3、特點
一是體現了當時的建設方針和我國特有的民族風格;二是採用了手雕與機雕相結合等多種先進技術,印製精細,對各券別近似圖案顏色進行調整,使不同面額鈔券有所區別,既方便使用又美觀大方;三是體現了我國全部自行印製鈔券的能力,實現了從設計、製版到紙張、原材料、印製設備全部國產化,同時,由於油墨、紙張、製版、印刷等技術的提高,進一步增強了防偽性能;四是各種券別結構,經過調整,進一步趨於合理,加之紙幣、硬幣品種豐富,更加方便人民群眾和市場貨幣流通的需要。
第四套人民幣的發行
1、發行背景
第四套人民幣是在國民經濟迅猛發展,商品零售額大幅增長,貨幣需要量大量增加的情況下發行的。第四套人民幣的發行使我國貨幣制度更進一步得以完善。
2、發行券別與版別
第四套人民幣採取「一次公布,分次發行」的辦法,從1987年4月至1992年8月發行完畢。共發行9種券別,有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6種主幣和1角、5角3種輔幣。版別有80版和90版兩種,在80年代陸續發行的各種券別人民幣,均為1980年版,此外,50元、100元、1元、2元券開始發行1990年版。
3、特點
一是體現了政治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結合;二是突出了防偽性能,反映了我國印鈔技術水平的提高。
人民幣的今天
第五套人民幣的發行
1、發行背景
為了適應經濟發展中國家需要,進一步提高人民幣的設計、印刷和防偽技術。第五套人民幣的發行標志著我國貨幣制度更加完善。
2、發行券別與版別
第五套人民幣共有8種券別,至目前為止,共發行20元、100元50元、10元四種紙幣和1元、1角兩種硬幣。
3、特點
首先,其特點體現在:一是設計先進。第五套人民幣將國際先進的計算機輔助設計方法與我國傳統手工繪制有機結合,既保留了中國傳統鈔票的設計特點,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既突出「三大」,即大人像、大水印、大面額數字,既便於群眾識別,又增強防偽功能;二是取消了傳統設計中以花邊、花球為框的設計形式,整個票面呈開放式結構,增加了防偽設計空間;三是增加了機讀技術,便於現代化機具清分處理;四是背面主景設計採取組合風景方式、焦點透視和散點透視相結合的技藝,體現了中國文化特色,圖紋花邊設計既保持了貨幣的傳統風格和特點,又具有防偽功能;五是票面簡潔、線紋清晰,色彩亮麗。
其次,第五套人民幣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防偽功能增加,防偽技術先進。第五套人民幣防偽種類比第四套人民幣多,如100元券僅公眾能掌握的防偽措施就有10種,20元券有8種,且公眾掌握的防偽特徵設在鈔票主要圖案的明顯處,只要通過直觀的眼看、手摸就能識別,便於群眾反假、防假。
再次,隨著經濟發展,市場貨幣需求量增大,大面額支付多,原有的貨幣結構已不適應貨幣流通的需要,如1元、2元券原作為主幣起大額支付作用,而現在只能起找零作用,同時還必須增加印刷、調運、發行費用,因此,第五套人民幣在保留第四套人民幣的大部分面額外,取消2元券、2角券,增加20元券,適應了現階段經濟發展的需要。
3、特點
第五套人民幣具有券種少,單位價值大,方便流通的特點。
人民幣的明天
人民幣的明天將是怎樣,筆者試從人民幣的設計特徵、設計特點、防偽特徵、券別與版別、發行流通時間等方面談點個人意見。
一、設計特徵:第五套100元券主景採用人民幣大會堂,讓人們有一定的親切感,便於辨認,其他圖案搭配非常合理,有一定的觀賞性,今後發行的人民幣也可採用此特徵,並建議人物頭像可以換近代領袖或者著名的建築風景作主景,因為毛澤東去世已30年,意味著30-40歲年齡的人對毛澤東的人像已不是十分熟悉,這是換主景的原由。
二、設計特點。今後的人民幣仍採用國際的先進技術和我國傳統手工繪制相結合,既體現國際的先進性,又體現中國傳統的民族特點。
三、防偽特徵。第五套人民幣的防偽技術非常先進,防造者很難模擬,群眾比較容易鑒別,應該說是歷套貨幣中防偽技術最好的一套。今後的人民幣會有更先進的防偽技術,但值得一提的是,對公眾能掌握的防偽特徵,還應選一、兩處大的、更為明顯的特徵,讓群眾一看就能識別,一般情況下不需利用機器和專業人員鑒別。
四、人民幣券別與版別。人民幣的券別是隨著經濟發展、市場貨幣需要量決定的,如第五套人民幣50、100元券的發行適應了現階段經濟發展和貨幣流通的需要。筆者認為,我國經濟發展較快,市場商品交換對貨幣需求結構不斷發生變化,應該不斷調整貨幣結構,如目前分幣不再起支付作用,輔幣應該到角即可,同時也減少不必要的印刷、發行、調撥等費用。而對因一些特殊需要,如銀行支付利息需要,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解決。筆者建議,今後人民幣的其他券別在保留現有第五套人民幣券別的基礎上,根據貨幣需要量的增加,適時往大面額結構調整,如相應增加200元、500元券別。關於人民幣版別,按照慣例可以一種券別多種版別,如第五套人民幣100元券偏紅,流通過程中容易變舊,流通次數少,可以改版為深色。
五、縮短人民幣的發行和流通時間。人民幣的發行和流通時間長短,與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密切相關,鈔票稱為國家的「名片」,意味著代表著國家的形象。同時,鈔票發行、流通時間長,容易破損,不利於防偽,如第一套發行6年,流通8年,第二套發行7年,流通7年,第三套發行18年,流通25年,第四套發行5年,流通12年,這些鈔票更新換代的時間長,帶來了許多弊病,因此,今後人民幣的發行和流通時間應相應縮短,更新快,既有利於提高人民幣的整潔度,又有利於反假防假。
我們相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明天的人民幣票面特徵更亮麗,設計特點更突出,防偽技術更先進,將以更嶄新的面貌展示在人們面前。
⑵ 影響貨幣發展的因素
影響貨幣發展的因素
一、技術進步和創新
技術是推動貨幣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金融科技的崛起對貨幣形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電子貨幣、數字貨幣的出現,大大降低了貨幣流通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
二、經濟環境變化
經濟的發展與變革是貨幣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國際貿易的增長促使貨幣在地域和國界間的流通需求增加。另外,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通貨膨脹、經濟蕭條等因素,也促使貨幣政策的調整以及貨幣形式的創新。
三、政府政策與法規影響
政府對於金融市場的監管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制定,直接影響著貨幣的發行和流通。例如,某些國家採取的貨幣政策、匯率政策以及反洗錢法規等,都會對貨幣的流通和使用產生影響。此外,央行數字貨幣的推廣和發展,也是政府對貨幣發展的一個重要影響方向。
四、市場需求與社交習慣變遷
隨著消費模式的轉變和社會習慣的變遷,市場對貨幣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例如,電子商務的興起推動了電子支付的發展,移動支付、第三方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的出現,滿足了現代社會的快速支付需求。此外,人們的儲蓄習慣和投資需求也對貨幣發展產生影響。
綜上所述,貨幣的發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包括技術進步、經濟環境變化、政府政策和法規以及市場需求和社交習慣的變遷等。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推動著貨幣不斷向前發展,以適應社會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