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推行的貨幣叫什麼
⑴ 漢朝流通的是什麼貨幣
西漢建立之初,漢承秦制,貨幣制度也一如其舊,使用半兩錢。所不同的是,漢初半兩錢的實際重量開始變輕了,如漢文帝時半兩錢只重四銖(二十四銖合一兩)。鑄幣的名稱和重量,兩者由相符到有差距,這是世界各國貨幣史上共同的現象。這一方面是統治階級為了節省幣材,另一方面也標志著貨幣地位的進一步確立。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元狩四年),漢武帝實行幣制改革,採用了新的「白金」和「皮幣」。
白金的幣面分三等:圓形的龍幣值三千錢,方形的馬幣值五百錢,橢圓形的龜幣值三百錢。所謂白金,實際上是銀和錫的合金。銀少錫多,作價又那麼高,自然會發生貶值。加上銀的價格高,錫的價格低,成千上萬的人又私下鑄造起來,結果白金只用了一兩年就廢止了。白金是中國最早的銀幣,也是第一次在幣面上出現了圖型。
皮幣的原料是用皇家上林苑中養的白鹿的皮,長寬各一尺,上面有彩色的繪圖。小小一塊畫了圖的鹿皮,竟然作錢四十萬,在當時是無論如何行不通的。不過,正因為它的幣材與幣面的價值相差懸殊,因而可以說是中國紙幣的最早嘗試。
白金、皮幣的弊病,漢武帝很快就發現了。於是在發行白金和皮幣以後的幾個月,開始鑄造「五銖錢」。從公元前116年(漢武帝元鼎元年)起,五銖錢已作為唯一的錢幣,獨步於漢帝國的疆域。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元鼎四年),漢武帝將鑄造錢幣的大權收歸中央所有,並在上林苑設立負責鑄錢的機構,稱作「上林三官」。鑄造錢幣有了專門機構負責,錢幣的質量就有了保證。
王莽篡漢前的居攝二年(公元7年),下訟在五銖錢之外增鑄大錢、契刀、錯刀。新朝建立後,王莽又在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進行第二次改革,廢除五銖錢及刀幣,另外發行寶貨,計有五物(金、銀、龜、貝、銅)名(錢貨、黃金、銀貨、龜、貝貨、布貨),共二十八種貨幣。由於貨幣種類太多,換算起來又十分困難,因此流通非常不便。所以人們仍在暗地使用五銖錢。一年以後,王莽被迫廢除剛剛施行的二十八種貨幣,只留小錢值一和五錢五十兩種繼續使用。天鳳元年(公元14年),王莽為了挽回人心,第四次改革貨幣,廢大、小錢,另作貨布、貨泉兩種。
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建立了東漢政權。他沿用王莽時的貨泉,而且還鑄造了新的貨泉。直到他做皇帝的第十六年,才重鑄五銖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