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政府發行貨幣會增加債務
⑴ 大量印製鈔票對經濟都有哪些影響
大量印製鈔票可能對經濟產生不利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通貨膨脹:如猜高果印製的鈔票超過了實際的經濟需求,將導致通貨膨脹,因為貨幣的供給過多,相對於商品和服務的供給,貨幣的價值將下降。這將導致物價上漲、購買力下降,進而影響經濟穩定和社會發展。
匯率下降:大量印製鈔票還會導致國家貨幣的貶值,從而引發匯率下降。當貨幣貶值時,外國貨幣可以購買更多的本國貨幣,導致匯率下降。這將導致國內的進口商品價格上漲,對進口型經濟的國家將產生更大的沖擊。
利率上升:大量印製鈔票也可能導致利率上升,因為通貨膨脹會導致資本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可能會提高利率,以吸引更多的資本,從而平衡資本市場上的不確定性。
經濟不穩定:大量印製鈔票可能會導致經濟不穩定,因為貨幣供應增加可能會導致投資者對經濟的不信任,從而引發市場動盪和不穩定性。此外,如耐友果國家經濟本身就不夠昌兆槐穩定,大量印製鈔票還可能加劇經濟不穩定。
總的來說,大量印製鈔票對經濟的影響主要是負面的。因此,政府和央行應該謹慎管理貨幣供應,並考慮到經濟的實際需求。政府和央行應該採取措施,如控制通貨膨脹、加強貨幣政策的透明度和穩定性等,以確保經濟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⑵ 政府發行貨幣為什麼會使政府收入增加
給你舉個實際的例子就能明白了。1694年,英王威廉一世頒發了英格蘭銀行的皇家特許執照,第一個現代銀行誕生了。它當時的作用是為國王龐大的開支進行融資。這家私有銀行向政府提供120萬英鎊的現金作為政府的"永久債務",年息8%,每年的管理費為4000英鎊,這樣每年政府只要花10萬英鎊就可以立刻籌到120萬英鎊的現金,而且可以永遠不用還本錢!當然政府還要提供更多的"好處",那就是允許英格蘭銀行讀家發行國家認可的銀行券(儲戶存放在銀行那裡保管的金幣的收據。這些得到國家認可的銀行券就是國家貨幣。英格蘭銀行的核心理念就是把國王和王室成員的私人債務轉化為國家的永久債務,用全民稅收做抵押,由英格蘭銀行來發行基於債務的國家貨幣。這樣一來,國王有錢打仗或享受了,政府有錢做自己愛做的事了,銀行家放出了他們日思夜想的巨額貸款並得到了可觀的利息收入,似乎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局面,只有人民的稅收成了被抵押品。更巧妙的是,這個設計把國家貨幣的發行與永久國債死鎖在一起。要新增貨幣就必須增加國債,而還清國債就等於摧毀了國家貨幣,市場上將沒有貨幣流通,所以政府也就永遠不可能還清債務。由於償還利息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必然導致對貨幣更大的需求,這些錢還得向銀行借債,所以國債只會永遠不斷的增加,而這些債務的利息收入全部落入銀行家的錢袋,利息支出則由人民的稅收來擔負!果然,從此以後,英國政府就再也沒有還清債務,到2005年底,英國政府的欠債從1694年的120萬英鎊增加到了5259億英鎊,佔英國GDP的42.8%!而由政府印刷和發行的紙幣,與銀行券最大的區別就是,它沒有任何金銀實物做抵押,是一種完全的政府信用貨幣。社會上的所有人都需要向政府交稅,而只要政府接受這種紙幣作為繳稅的憑證,它便具備了在市場上流通的基本要素。政府再按照商業和工業的需要來發行等比例的貨幣,這樣,產品就很容易地從生產者那裡傳遞到消費者手中。用這種方式創造自己的紙貨幣,並保證它的購買力,政府不需要向任何人支付利息。這樣大大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商品貿易日趨繁榮,政府的財政收入就自然而然會增加。
⑶ 為什麼貨幣發行對貨幣發行者而言是債務
這里首先涉及的是貨幣本位的問題。
在古代最初的商品交易中充當等價交換物的是金銀,這個時候金銀就是貨幣,你拿任何紙去交換貨物都是無效的。但是自然界中金銀總是有限的,而且金銀在交換、攜帶、存儲中也不是很方便。隨著經濟的發展,便出現了像銀票這類的信用憑證作為金銀的等價物充當貨幣。
而最初發行貨幣就是發行銀票的錢庄。你把一筆金銀(或其他重要的實物資產)存入錢庄,錢庄同時給你一張紙質憑證。這張紙質憑證實際上就是錢庄給你打的「欠條」:說明你與錢庄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
這張紙質憑證對你來說可能很有意義——如果這個錢庄在你所到之處很有名氣、很有實力、很有地位的話,比如,這個錢庄資金實力極其雄厚,在全國甚至國外都有分店,這個錢庄向你承諾,該憑證的持有人(無論是不是最初的金銀存入者)可以在它的任一一家分店憑此紙質憑證換到事先約定好數量的現金或現銀。如果你相信只要拿到這個紙證憑證,就可以在指定錢庄隨時換到現金現銀,別人也相信只要拿到這個紙質憑證,他們也可以在如此這般,你與別人的交易就可以不必動用大筆金銀實物,而只通過這個紙質憑證交易就可以了。這個紙質憑證,也就是人們稱作「銀票」的東西。
「銀票」事實上就起到了貨幣的作用。它的發行是以金銀等實物資產為本位的。
隨著交易的擴大,人們對交易便利的追求,銀庄會發現,人們不會同時向它兌換所有銀票標示的金銀,即使它實際開出(即發行)的銀票的票面值經常地大於它實際具有的總金銀儲備量,並且,人們越是看好它的地位,越是相信它的實力,票面值與實際值的差異就可以越大。也就是說,錢庄可以超額發行銀票。這種發行是以錢庄的信用為基礎的,或者說,以信用為本位。事實上,這就是信用貨幣的雛形。當然,即使以信用為本位,銀票仍然是錢庄的負債。因為任何銀票持有人都可以隨時找它來「結賬」。
後來,國家的中央銀行壟斷了這樣的信用貨幣業務,充當了唯一合法的信用貨幣(銀票)發行者。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國家對任何信用貨幣(紙幣)的發行都需要等價的儲備黃金作為基礎(也就是金本位制度),這個時候貨幣就是國家對個人的負債,如果個人拿著貨幣來中央銀行兌現黃金,中央銀行必須無條件給予兌換。而隨著金本位制度的崩潰,現在國家對任何信用貨幣(紙幣)的發行不需要任何實物准備,依靠法律力量強制發行,讓人們接受,但是並沒有改變,紙質貨幣是國家的負債本質。
信用貨幣的地位,最終取決於國家或政府的地位。一個不穩定且薄弱的政府,其貨幣很難有「信用」而言——人們不願意持有以它的信用保證的貨幣。
說到底,貨幣發行者是貨幣持有者的最終清償人,即貨幣發行者對貨幣持有者負有最終清償義務,即貨幣持有者最終可以找貨幣發行者「結賬」,即貨幣發行者是貨幣持有者的債務人。只不過,我們要看,這樣的債務是以什麼為基礎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