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牛市值多少錢
⑴ 如何看待伊利與蒙牛這兩家公司
我覺得蒙牛的純牛奶相對伊利更甘甜,但伊利比蒙牛更厚重。在電視廣告中,我可以肯定的是,伊利出了一種新產品的廣告,蒙牛不久就出了類似的新產品的廣告。大約2008年,伊利新產品「伊利QQ星」出世,一年後便有了「蒙牛未來星」。還有更早的,伊利出了「伊利優酸乳」,蒙牛便有了「蒙牛酸酸乳」與之抗衡。在雪糕方面,伊利的「伊利心情」「伊利老冰棍」「伊利三色雪糕」,蒙牛分別有「綠色心情」「蒙牛老冰棍」「蒙牛三色雪糕」與之對應,而且銷售量二者分庭抗禮,分不出誰先模仿誰。隨著對高端奶製品的追求,伊利率先打造「金典有機奶」,過了一段時間(個人覺得這段時間挺長的),蒙牛有了「特侖蘇」,特侖蘇似乎比金典賣得好,這也蒙牛模仿伊利成功的為數不多的例子吧。隨著跑男的大火,「伊利安慕希」被人熟知,而「蒙牛純甄」也逐漸進入大眾視野。但安慕希似乎比純甄發展的要好,至少廣告和口味的數量等,這些表面的東西是勝過純甄的。個人認為蒙牛大部分時間一直在模仿伊利,而第一熱評也是可以證實這一猜想。
⑵ 蒙牛集團創始人牛根生當年為什麼離開
一山不容二虎。當年鄭來了個調虎離山,讓老牛進京學習,回來光桿閑職。老牛一氣,在一堆被老鄭排擠的老將攢得下,自立門戶!想當年回民區的兩室起家,但別忘了許多部門企業和個人的關照支持.....老牛還記得幫你們融資上市的李建新老兄嗎?!
鄭從始至終都沒說過牛威脅到我了,都是牛自己的猜測罷了,牛不停的到處宣傳,他的德,鄭還是沒被媒體大肆報道他攻擊牛的言語。這個只能說明講出來是很重要的,宣傳很重要,自媒體很重要。
1996年,伊利股份在上交所掛牌上市,成為全國乳品行業首家A股上市公司。
鄭俊懷進入個人聲望的頂峰。他還不到50歲,年富力強,還想再干N多年。
作為鄭俊懷的副手,牛根生太突出了。
牛根生從品嘗咖啡中找到靈感,隨機發起一場冬天裡的雪糕攻勢,伊利苦咖啡單品銷量創紀錄突破3個億。苦咖啡成了伊利 歷史 上一個重要轉折點,牛根生被譽為「中凱鍵擾國冰淇淋大王」。
鄭俊懷隱約有位置不穩的感覺。
1998年底,鄭俊懷安排牛根生去北大學習,給他包了一個單間,每天240元,當年可是高價房。
這其實是逼牛根生出局 ,鄭俊懷託人給他帶話,如果不去學習,就收回車和手機。
牛根生到底被免職了。
這兩人的恩怨在中國乳業是一段「公案」 ,有人說是因為性格相沖,也有人說是利益糾葛。
當事人不親口透露,外界也只能臆測。
但鄭俊懷絕對沒想到的是,他趕走了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副手,但培養了一個強勁的「死敵」。
牛離開蒙牛是因為,盆滿缽滿,金蟬脫殼!其他,都是故事!故事裡的事,說是就是,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以後開放注冊上市,股市就不是新股就一定吃香了,上市就能圈到錢了。國家現在開始整治資本市場了。很多中國上市公司,早該退市了。很多上市公司就一空殼,就不幹實業,一直想辦法圈錢,造假。就拿最近炒的很火的賈躍亭來說,其實和很多亮耐上市公司比,老賈還算一個實幹家,最起碼造出的東西大家都能看到,用到,買到。更多的上市公司拿著國家的貸款,海吃海喝,自己給自己發著工資。一點作為都沒,最後申請破產倒閉,還是股民來買單。以後股民堅決不碰不了解行業。你看看中國多少上市公司得死亡!
坊間各種謠言,這不都是伊利里自己人飯後茶語,個人認為:他的離開是遲早的事!老牛進伊利源於大黑河牛奶廠和紅旗牛奶廠的合並,但是後期,兩個公司又分離了,大黑河牛奶廠的一批人就留下來,包括老牛,老牛創業後有許多人都是牛奶廠的子弟。或許是經營理念不同,也或許是派系斗爭!
如果我沒記錯,是三聚氰胺事件以後老牛辭職的吧,我們的同胞太健忘了。別忘了贏在中國當時的風光。回去看下就明白了
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而且企業內部斗爭激烈,而且企業內部問題較盯旦多,發展空間很大,事情很多,性格不合,關系緊張。問題非常多,所以說牛總離開是必然的,帶領新企業創業發展,發展成為上市公司,而且成功被中糧集團收購,中糧也就花了100多億港幣成為蒙牛絕對控股股東,現在蒙牛市值1000多億!剛網上看蒙牛市值1735億港幣!
⑶ 蒙牛,聯想,海爾這些企業國家有股份嗎
蒙牛:
蒙牛乳業在上市前共有六大股東,分別是銀牛公司(44.8%)、金牛公司(21.1%)、牛根生(6.1%)、MSDairy(8.7%)、CDH(5.9%)和CIC(3.4%)。
其中,後三者分別是摩根士丹利、鼎暉投資(CDHChinaFund)和英聯投資(ActisChinaInvestment)三家外資金融機構為投資蒙牛設立的公司,而金牛公司和銀牛公司則分別是由蒙牛的高管人員和「與蒙牛業務關聯公司的高管人員」於2002年9月23日在BVI注冊的境外公司。金牛公司由蒙牛高管組成,共有15位股東,牛根生持股28%。
聯想:
聯想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國有企業,
聯想的全稱是聯想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是一家大型的股份制有限公司
,政府部門持有相當比例的股份。
中科院有一家控股公司,
擁有聯想57%的股份。
但2004年聯想公司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後,
該控股公司的股份降至46%。
聯想集團成立於1984年,由中科院計算所投資20萬元人民幣、11名科技人員創辦,到今天已經發展成為一家在信息產業內多元化發展的大型企業集團。2001年營業額達到206億元,目前擁有員工11200餘人,於1994年在香港上市(股份編號992),是香港恆生指數成份股。2002年第二季(即4至6月),聯想電腦的市場份額達27.7%(數據來源:IDC),從1996年以來連續6年位居國內市場銷量第一,並連續9個季度獲得亞太市場(除日本外)第一(數據來源:IDC);2002年第二季度,聯想台式電腦銷量首次進入全球前五,其中消費電腦世界排名第三。
1994年香港聯想上市的時候,整個公司一共是7.6億股左右,每股上市時的股價是1.33元,整個公司的市值大概是10億元。1997年,北京聯想的業務與香港聯想整合後,總股票數是16多億股,市值是39億元。由於我們這兩年不斷發展,業務做得越來越好,我們就將原來佔70%多的股份賣出一些給基金及國外投資人,這時候聯想集團控股公司這家國有企業所佔的股份,約為57%,海外公眾股就佔到了43%。而我們上市公司的總股數是74億股,股價也大大升高了,整個市值高達500億元。由於我們的業務發展良好,業績也越來越好,股價也隨之增加,股數也增多了。1994年上市的時候,公司的市值是10億元,到2002年時大約是500億元左右,這意味著我們的市值增加了50倍。(就在記者成稿時,聯想集團宣布以6.5億美元現金和6億美元股權置換收購了IBM PC的整個業務,從而使聯想的股權架構發生了新的變化:聯想集團控股公司所佔股份從57%降至45%,IBM所佔股份為18.5%。)
隨著企業的發展,創業骨幹受到越來越大的風險壓力,中國科學院的領導,也就是我們的大股東,對聯想的產權機制及時進行了改造。1993年,聯想成立了員工持股會。董事會做出決定,將每年利潤的35%獎勵給員工持股會。中國科學院作為大股東雖然在當時無權代表國有資產對企業的股權實行改造,但它有給員工獎勵、分紅的權利。而員工持股會就把這些獎勵積存了起來,直到2001年在國家的批准下,用它買回了聯想公司35%的股權。總之,聯想控股公司由一家國有獨資企業變成了一家真正的股份制企業,聯想的創業者和骨幹員工真正成為了企業的主人。
有管理界人士在評價聯想的成功時指出,如何擴大營銷能力、建立ERP系統、發展產品技術,這些都極為重要,但回看聯想20年高速發展歷程,能幾次越過風險,走出低谷,邁向新高峰,其更根本的原因是產權機制的改革。
海爾:
擬向境內外投資者增發9億股,其中義大利聯合聖保羅銀行擬認購4億股,國際金融公司(IFC)擬認購1億股,剩下的4億股將由國內機構參與認購。義大利聯合聖保羅銀行和IFC將分別佔比20%和5%。
⑷ 如何看待伊利與蒙牛這兩家公司
看待伊利與蒙牛這兩家公司:
這兩家企業其實已經根本不在一個高度了,大家切切要看明白。
28日晚,蒙牛乳業(HK:02319)公布半年報。集團收入398億元,同比增長約15%,而股東應占利潤為20.7億元,同比增長33%。不派息。利潤增速如此大規模超越收入增速,按說一片大好,竟然也不派息,什麼原因?好吧,這個值得商榷。
更重要是的,明明知道港股當前慘淡局面,稍微派息一點安撫人心也行啊。「就不」。結果,次日,蒙牛股價報31.5港元,暴跌近6%。利潤如此增長,而市場如此打臉,太傷人。
次日,港股市場仍是不留情面,翻臉猛做壞人,以成交額高達近80億港幣的天量成交,股價承壓1.27%。真是的,一年多了,作為一個分析員,我從來沒有見過驚人規模的蒙牛股票拋售。感覺一個從16年以來不斷膨脹的業績神話,正在逐步受到殘酷現實檢驗。
今年年初,蒙牛公告換董事長,原來的董事長走了。中糧又換了一個新的。當時我遍讀各種報告,論調都很樂觀,感覺如發了通稿一般。譬如,國金證券分析員唐川說「更迭…,對蒙牛乳業並未有任何方面影響。」當時讀完我就樂:一家市值如此規模的公司換董事長。
竟然「毫無影響「,也太瞧不起董事長這個職位了。如果如此不堪,董事長這活兒乾脆撤了得了,沒影響?那你還上任什麼?更何況,如我記憶不錯,蒙牛換帥,好像一年就好幾次了。總是換,能沒有影響?各位讀者,你自己考慮。其實,蒙牛的各項貌似靚麗的經濟數據,如果與伊利比較,是值得商榷的。
其一,兩強之爭。實某些輿論主動貼上去的兩強。伊利銷售收入大超蒙牛50多億,而凈利潤則近蒙牛的兩倍。從利潤絕對值來看,應該是伊利一超,其他多強。如果收入接近,而利潤相差如此之大,我真是覺得應該好好分析分析蒙牛的收入,是犧牲利潤做大費用催上去的?還是產品缺乏實質性競爭力被迫低價銷售的?
其二,統計學迷們看增長,既要看相對數,也要看絕對數。目前,蒙牛伊利銷售增長率似乎接近,但由於差距已大,即使蒙牛保持跟跑,基數之差,也只會讓業績之差越來越遠。更值得一提的是,蒙牛的增長,是建立在去年基數較低的基礎上「高同比增長」。
這種增長放到明年,也許就會受到今年相對高增長的負面影響,從事使得實際結果低於市場預期。
其三,商譽。去年底,中國創業板遭受了一場估值劫難。大批公司公然、悍然的對商譽減值,造成損益表嚴重破損,股價暴跌。減幾千萬的,有,減數億的減數十億的,也有。這導致了廣大海外投資人(通過北上資金、QFII渠道等)對中國資本市場的巨大不信任。
目前,蒙牛公司的商譽規模較大,根據2018年報,商譽及無形約70億,佔了資產總額的10%以上,是年報凈利潤的一倍還多。所謂商譽,是對外投資超過公允價值的部分,而看看蒙牛的對外投資公司的利潤情況,我對商譽還是頗有擔憂的。
其四,出售君樂寶是殺雞取卵。蒙牛賣君樂寶,看似賬面有賺,其實不該。這筆交易一做,集團的兩成的收入和一成的利潤,沒了。而這奇怪交易的背後是什麼,我們無從得知。不過,也可以從這位似乎與蒙牛比較熟悉的分析員(國金唐川)的筆下看到。
「可能更多是處於非經濟目的」。可惜了,君樂寶,這公司將來肯定是要奔著直接上市而去,蒙牛賣了幾十億,多了一個非常強硬且熟悉自己的對手,何苦來哉?當前市場,想並購都買不到合適的,竟然還把一個好資產給賣了。
其五,應收數額太大。好的增長,應該是現金流的增長,而蒙牛的應收賬戶及票據超過40億元,其增長幅度近45%,遠高於應收的15%,高達三倍!當然,從會計學上,應收也是銷售收入,這毋庸置疑,但是。
應收是最差的營銷收入,這意味著對下游的控制力和影響力非常有限,必須容忍下游更長的賬期、更大的賒賬,難道不是嗎?從一個分析員角度,我不喜歡這種增長,我更喜歡現金收入。應該說,截止到本周五下午。
蒙牛市值約千億人民幣,而伊利則高達1736億人民幣,這個差值,應該體現了當前兩家公司的客觀差距。而如果更加冷靜一些,一個相對增長質量較低的蒙牛,卻享受著顯然高於伊利P/E(市盈率)估值,也令人難以信服。
因此,這個差距,也許比現實情況過於樂觀了一些。我認為,從目前綜合發展水平來看,伊利估值水平應該與蒙牛對調,而考慮到兩者的利潤差值,伊利的綜合市值水平應該是蒙牛的3倍左右。總而言之,伊利蒙牛目前的1.7倍市值差距,被低估了。
伊利,被相對低估了。當然,我更喜歡兩強在產品上有更加直接、強硬的對決,這樣,全國人民才能從這種對等的競爭中獲得更大的實質性好處。祝伊利和蒙牛都能在未來的發展中獲得應有發展。
也祝中國乳業的總市值、質量、美譽度更上層樓。
⑸ 蒙牛現在的董事長是誰 牛根生現在占公司多少股份
如果你對中國的企業家們有所了解,你會發現,有很多企業家本身就是從知名企業走出來,再選擇自己創業。比如被稱位"互聯網黃埔軍校"的搜狐,足足走出了9為企業創始人,其中有三為都成為了國內知名視頻網路的創始人。
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從國內乳業巨頭—伊利集團走出來的副總裁牛根生,在41歲被踢出伊利董事會後,他籌集200萬,帶著一批好兄弟卷土重來,創辦了蒙牛集團。如今蒙牛集團市值1380億,很難想像,他的創始人過去只是一個放牛娃。
俗話說: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窮。"這句話放在牛根生身上或許是最好的寫照。他這一生,三起兩落,最終成就了自己。如今人們提到中國牛奶,保不齊要想到伊利蒙牛,如此的國民度,間接驗證了牛根生的成功。
接下來,蔣老師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牛根生的傳奇一生背後鮮為人知的那些故事。
從放牛娃到集團副總裁
1958年,牛根生出生於內蒙古呼和浩特。那個年代的中國遠不如如今發達,法制建設也還有漏洞。所以牛根生出生後不久,就因為生活所迫,被親生父母以50元賣給了他的養父母。
牛根生的養父母以養牛為生,牛根生從小就陪養父放牛,還要凌晨四點起床陪養母掃大街,這一掃就是五年。更遺憾的是,牛根生年僅14歲時,養母去世。1978年,牛根生年僅20歲,養父也不在了。
至此,他成為了一個無父無母的孤兒。哪怕是在眾多出身貧寒的中國白手起家的企業家中,牛根生的童年都顯得格外可憐。
養父母相繼過世後,牛根生子承父業,成為了一名呼和浩特大黑牛奶廠的養牛工人。
養了5年的牛,牛根生終於等到了他的機會。當時呼和浩特的回民奶食品廠,也就是伊利的前身擴招,牛根生成為了一名洗瓶工。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牛根生每天第一個來,最後一個走,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哪怕是刷奶瓶這樣的活,他也毫不懈怠。
牛根生的努力為他掙來了一個又一個的機會,他在半年後被提拔為測評組組長,然後成為工段長,車間主任,分廠副廠長,分廠廠長,一直做到了生產經營副總裁。
或許你會覺得,牛根生是幸運的,畢竟他還是得到了進入伊利的這樣一個機會。而我認為,當年在伊利的洗瓶工很多,只有牛根生成為了身家上億的富豪,這絕對不只是靠運氣能做到的。牛根生的努力和堅持,才是他成功的基礎。
慘遭開除,重頭再來
做了八年的生產經營副總裁,牛根生對伊利的奉獻是無可辯駁的。1987年,伊利想做雪糕,牛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