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貨幣為什麼不是完整的圓
❶ 在強盛的唐朝,為什麼還在使用實物貨幣進行交易
在貞觀之治結束前,當時的唐朝並沒有從隋末戰亂中恢復過來,當時的經濟並沒有恢復,貿易也不發達,隨著南北朝遺風的影響,當時的人們還是繼續使用布帛交換的方式進行貿易。後來,在貞觀之治之後,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導致了人口的不斷增加,但是當時的政府卻沒有增加錢幣的發行量,於是在錢幣短缺的情況下,當時的人們依然會沿用布帛等貨物來進行交換。
當時的鹽和茶主要出自南方,而當時的江南地區並不是唐朝布帛的主要生產地,所以當時的商人都是通過大量的交易鹽和茶,而不是使用布帛。後來因為鹽和茶都是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商品,而布帛也是整匹的,不方便交換,於是在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布帛交易也在唐代之後,便再沒有出現過。
❷ 唐朝時期貨幣是怎樣的
唐代是一個經濟文化都發達的強盛朝代。據考621年鑄行「開元通寶」錢,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銖兩定名的錢幣體系,而開創了唐宋以後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銅鑄幣。
「開元」有創始,首創之意,「通寶」即流通的寶貨。其在重量單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銖為一兩。開元通寶開創十進位制,每枚重二銖四為一文錢,積十文錢重一兩,即十錢一兩「以錢代銖」。
開元通寶在唐代鑄行200多年而使幣制長期穩定。唐以文計數,以錢兩為重量單位的寶文錢體系沿襲至清朝歷時千年。另相傳唐高祖鑄行的開元通寶由初唐書法大家歐陽間所書的增文采,被譽書法幣。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為對付財政困難,鑄造大錢,稱「乾元重寶」。這是最早稱「重寶」的錢,一文重寶當開元錢十文,引起通貨貶值,物價飛漲,盜鑄嚴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廢佛,取佛銅大量鑄「會昌開元」錢,使延續了半個世紀的通貨緊縮現象才有所緩和。「乾元」,「會昌」均為紀年。
五代十國是軍閥割據混戰分裂時期,由於政權林立,貨幣五花八門,是一個貨幣混亂時期。幣材除銅外還有錫、鐵等。大額錢幣當十當百,甚至當千當萬流行。錢制的混亂復雜反映出割據戰亂帶來的經濟惡化。
綜上所述,銅鑄幣方孔圓錢從銖兩體系轉變為年號,寶文體系為貨幣發展一大轉折時期。
❸ 不用銀子的唐朝,到底用什麼當貨幣
秦統一中國,規定銀不能作為貨幣,打破了銀貨幣正常演化的過程。唐朝的時候,人們用銅錢或是絹帛作為貨幣,也就是「錢帛兼行」。
武德四年,李淵「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也就是說,李淵政權廢除了自漢武帝時期就流通於市的五銖錢,開始使用開元通寶。開元通寶,也稱開通元寶,是唐朝的第一種法定貨幣,也是整個唐朝流通時間最長,發行量最大的錢幣。除開元通寶,唐肅宗年間還發行過「乾元重寶」,代宗年間發行過「大歷元寶」(史書無記載,但有存世實物),以及安祿山鑄造的「得壹元寶」和「順天元寶」等。
除了銅幣,絹帛也是唐朝社會上流通的法定貨幣,這包括綾、羅、錦、縑等,都是比較有價值的絲織物。絹帛的使用比銅幣更為廣泛,尤其在賞賜、賄賂、答謝、徵集軍費時,絹帛一般都會替代銅幣,若是在經濟發展比較迅速,錢荒出現的時候,絹帛的通行更是彌補銅錢不足的重要方式。
不過自魏晉至隋唐,民間以銀為稱量貨幣,始終沒有禁絕。唐代與各國通商非常興盛,而當時波斯、阿拉伯、印度等國已廣泛使用銀幣,這些銀幣不斷流入中國外貿的興起,帶動內地大宗貿易以金銀尤其是銀作為支付手段。大體在唐末、五代時,白銀出現了正式進入流通的趨勢。不僅官廷的上次、進貢等大量用銀,政府的軍政經費也常常用銀支付。
❹ 楂樺害綣佽崳鐨勫攼鏈濓紝涓轟粈涔堣繕浼氬皢鈥滃竷甯涒濅綔涓鴻揣甯佷嬌鐢錛
甯冨笡鏄媯夌漢鍝佸拰涓濄侀夯緇囧搧鐨勬葷О銆傚彜浠d竴鑸浠ラ夯銆佽憶涔嬬粐鍝佷負甯冿紝涓濈粐鍝佷負甯涳紝鍥犱互鈥滃竷甯涒濈粺縐頒緵瑁佸埗琛g潃鐢ㄥ搧鐨勬潗鏂欍
鍥犱負鍞愬垵緇忔祹騫朵笉綣佽崳錛屾墍浠ュ嚭鐜頒簡鈥滃竷甯涒濅互鐗╂崲鐗┿
搴旂瓟鏃墮棿錛2022-01-04錛屾渶鏂頒笟鍔″彉鍖栬蜂互騫沖畨閾惰屽畼緗戝叕甯冧負鍑嗐
❺ 唐朝的貨幣制度
唐王朝建立後,較有政治眼光的統治階級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鑄幣政策。武德四年(621)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1] 確立了國家鑄幣的法幣地位。與此同時,又繼承魏晉南北朝時期以絹帛為貨幣的傳統,實行了「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錢即銅錢,帛則是絲織物的總稱,包括錦、綉、綾、羅、絹、絁、綺、縑、紬等,實際上是一種以實物貨幣和金屬貨幣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貨幣制度。 就貨幣制度本身而言,存有明顯的缺陷:多元的貨幣形態不但必然會造成其內部復雜多變的比價問題,容易引起貨幣流通的混亂,而且與貨幣作為價值尺度的職能和排他性是相矛盾的。馬克思指出:「兩個排斥其他一切商品的商品,彼此也是互相排斥的……全部的歷史經驗總結起來不過是這樣:凡是兩種商品依法充當價值尺度的地方,事實上總是只有一種商品保持著這種地位……而其實也只有估價過高的那種金屬才起著價值尺度。」[2] 又說:「價值尺度的職能同價值尺度的二重化是不相容的」。[3] 錢帛兼行制乃是多種商品依法充當貨幣,造成了法幣的多樣化,其內部的矛盾沖突自然更加劇烈。 不過,貨幣制度也是一個歷史發展的問題,對發展中的不足應歷史地看待,不宜苛求。如所周知,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貨幣理論,一定歷史時期的貨幣制度從根本上說是由該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水平所決定的,人類歷史進程中貨幣形態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經歷的由實物貨幣到金屬貨幣再到紙幣的由低級向高級變化的過程,清楚地證明了這一點。但是,一定歷史時期的貨幣制度作為由國家法律所規定的貨幣流通的組織形式,即作為一種法律制度,又對該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產生反作用:貨幣制度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則起促進作用,反之則起阻礙作用。這一貨幣理論同樣適合於作為我們研究唐代貨幣制度的指導思想。從有唐一代歷史發展的總體進程來看,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有其適應小商品經濟發展,起促進作用的時候,也有其不能適應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起阻礙作用的時候。 唐王朝建立在亡隋的廢墟之上。初期,社會經濟以自然經濟為主,商品經濟處於復甦階段,水平很低。在這種情況下,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既有多種實物貨幣,又有單位價值較小的銅錢,從而較好地適應了小額商品交易的需要。這是其合理的一面。但隨著貞觀後期,尤其是高宗、武後及玄宗時期商品經濟的繼續發展,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逐漸暴露出其落後的一面。首先表現在絹帛作為貨幣因體大物重、不便分割、難於運輸儲藏等缺點開始不受市場歡迎,絹帛作為貨幣的職能趨於衰退,商品交易趨向喜歡使用更高一級的銅錢作中介,提出了增加流通中銅錢投放量的要求,然而唐王朝的官營鑄幣不能滿足這種要求,於是造成了流通中銅錢短缺的日益加劇,又進而引發了嚴重的銅錢的私鑄和濫鑄,造成了物價波動、貨幣流通不穩定以及經濟發展的混亂,對國家財政制度造成威脅,使唐政府大傷腦筋。唐政府不斷出台嚴厲打擊私鑄和濫鑄等的法令,並禁斷使用惡錢,但是由於銅錢供應量嚴重短缺,幣值不斷上升堅挺,私鑄和濫鑄有暴利可圖,所以成效並不理想。 絹帛受到市場排擠和銅錢短缺,說明錢帛兼行的貨幣制度已不能較好地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新水平。商品經濟的發展提出了對貨幣制度進行改革,實行從實物貨幣與金屬貨幣兼行向全部金屬貨幣改進提高的客觀要求。從當時銅礦資源有限,官鑄銅錢效率不高,甚至賠本,鑄幣總量不多,無法滿足市場對金屬貨幣的需求來看,借鑒漢代以金為上幣銅為下幣的歷史經驗,及時起用貴金屬金銀作為主幣,以銅錢作為輔幣,改行金銀與銅錢相結合的主輔幣的貨幣制度,是適應商品經濟發展要求的最好的辦法。但是,由於錯誤落後的貨幣思想的影響,唐代統治階級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沒有主動地調整貨幣制度,而是採取了極力維護錢帛兼行制度的多種措施,結果商品經濟不斷發展對良好的貨幣流通的客觀要求得不到滿足,與落後的貨幣制度間的沖突日趨激化,成為中唐以後,特別是兩稅法實行以後社會發展中長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現為錢重物輕即所謂「錢荒」問題的不斷惡
❻ 唐朝、戰國、商朝、清朝、明朝和義和團運動時期的貨幣是什麼樣子的
商朝已經有了貝幣,就是貝殼。其他種類的貨幣還有金子,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下面說說剩下幾個時期的。
一、法定貨幣如下:
1.都有的:圓形方孔銅錢。
2.另:戰國時各國貨幣各異,因此還有刀形、鏟形、貝殼型等銅制貨幣;清光緒、宣統時期(也包括義和團時期)有銀制圓形貨幣(學習西方的樣子,中間沒有孔)。
二、法律默許的其它種類貨幣:
1.硬通貨,如金銀。通常有三種形狀:元寶、磚型和碎金銀。戰國、唐以金為主,明清以銀為主。
2.紙幣。明朝有紙幣,不過近似於沒有,因為使用范圍(地域上、頻率上)極小。清時期有紙幣大量流通。長方形。
三、貨幣特徵:
1.年號紀年法(唐、明、清)
2.等值,即貨幣的實際價值等於其代表價值(紙幣除外)。這在唐高祖武德通寶做到了精確計量。
3.以銅制貨幣為主。主要是因為金子多用於國家之間和皇室,中國不是產銀大國(別看老賠銀子,都是外面賺來的,自產的沒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