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董仲舒當時的貨幣名稱是什麼

董仲舒當時的貨幣名稱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4-06-02 18:54:39

Ⅰ 關於秦朝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的典故

我們先給秦始皇填寫一個簡單的履歷表:
姓名,嬴政。
公元前259年,出生於趙國邯鄲。
公元前246年,其父秦莊襄王逝世,立為秦王。
公元前238年,平息朝中叛亂。
公元前237年,登基加冕,親自執政。
公元前230年,滅韓。
公元前228年,滅趙。
公元前226年,滅燕。
公元前225年,滅魏。
公元前224年,滅楚。
公元前221年,滅齊。統一中國。稱始皇帝。
再:
公元前220年,西巡壟西、北地。
公元前219年,東巡,上泰山封禪。
公元前218年,東巡,至陽武博浪沙遇刺。
公元前216年,在咸陽遇刺。
公元前213年,焚書。
公元前212年,坑儒。
公元前210年,病逝於東巡路上的沙丘平台,享年五十歲,葬於驪山北麓。

關於秦始皇的一組永恆的詞:
永恆詞之一:滅六國
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經過十年的南征北戰,秦王嬴政氣宇軒昂氣勢磅礴氣貫長虹氣吞山河當然也氣勢洶洶氣焰囂張,終於以一個人與一群人凝聚起的偉大意志、豪情、膽魄和實力,滅亡了六國,平定了天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成就、開創並締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
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賈誼的文字是如此的豪邁。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擊浮雲,諸侯盡西來。——李白的詩句是如此的快意。

永恆詞之二:始皇帝
秦王嬴政掃平六國統一天下之後,才發現建立一個體制完備的嶄新的大秦帝國有一系列十分具體的問題需要解決。首先是王的稱號或稱呼問題,下令丞相和御史組織有關人員就此進行討論;參加討論的這有關人員先後有朝廷大臣、博士即國家的政治顧問以及文學史學文教方面的官員和專家。最後形成了較為一致的一個意見,上書秦王:古有三皇,即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臣等冒死呈上尊號,王號應稱為「泰皇」,其命稱為「制」,其令稱為「詔」,王自稱為「朕」。
秦王批示:「泰皇」除去「泰」字,留用「皇」字;再用上古「帝」位的號,並稱「皇帝」。其它依照你們的建議辦理。
接到王的批示後,那幫大臣和知識分子們才知他們有多麼幼稚、淺薄和笨蛋。
王把「三皇」(一說為天皇、地皇、泰皇;一說為伏羲、神農、燧人或祝融或女媧、)、「五帝」(一說是黃帝或少昊、顓頊、帝嚳、堯、舜;一說是太昊即伏羲、炎帝即神農、黃帝、少昊和顓頊)合起來讓皇與帝集於一身,這才是王者的氣魄,這才是偉人的膽識!而我們還在那裡琢磨研究哪個皇最顯貴。

在確立稱號之後,追認秦莊襄王為太上皇。又考慮過去對死後的君主常常再根據他們的行為定立謚號,會形成兒子評價父親,臣子議論君主的弊端,遂加以廢除,從嬴政開始,稱始皇帝,後世以數字計,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皇帝,傳至無窮。
同時根據金、木、水、火、土凡五德循環往復相生相剋的原理,推算周為火德,秦代周,應為水德。遂更改年始,群臣朝賀都在十月初一這一天;衣服、符節和旗幟崇尚黑色;水德屬陰,而《易》卦中表示陰的符號陰爻叫做「元」,就把數目改成以六為終極,符節和御史所戴的法冠都為六寸,車寬為六尺,六尺為一步,一輛車駕六匹馬;改黃河為「德水」;國家實行法治,剛毅嚴厲,冷峻刻薄,以符合五德中水主陰的命數等等,不一而足。
那會兒,興奮亢奮的秦始皇忙得不可開交。

永恆詞之三:郡縣制
秦始皇廢除分封制,採用郡縣制,最初將全國分為三十六個郡,後來增至四十六個。但是秦郡的設置過程和郡的名目長期存有各種說法和爭論。我取1948年譚其驤《秦郡新考》說:
內史郡,為秦京師直轄區,體制與外郡不同,不在郡數之內。
始皇二十六年初並天下為36郡,按秦置郡先後,為上郡、巴郡、漢中郡、蜀郡、河東郡、隴西均、北地均、南郡、黔中郡、南陽郡、上黨郡、三川郡、太原郡、東郡、雲中郡、雁門郡、潁川郡、邯鄲郡、巨鹿郡、廣陽郡、上谷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碭郡、陳郡、泗水郡、薛郡,即泗水郡、九江郡、遼東郡、代郡、會稽郡、閩中郡、長沙郡、臨淄郡、齊郡,即琅琊郡。

始皇二十六年後又增設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九原郡。
後復分薛郡置東海郡,分邯鄲置恆山郡,分臨淄置濟北郡,分琅琊置膠東郡,分河東置河內郡,分九江置衡山郡。這樣,自內史以外,秦郡凡得四十六。是時北邊有胡患,故漁陽、上谷等郡,轄地最少,設戍鎮守;南方水鄉安靖,故九江、會稽等郡轄地最多,皆出李斯調度。

幹部的設置為:
中央「三公」:左右丞相(總理政務)、太尉(掌管軍事)、監察御使(掌管圖籍章奏,監察、彈劾百官)。
下設九卿:奉常(宗廟祭祀禮儀)、郎中令(宮廷警衛)、衛尉(皇宮保衛)、太僕(宮廷車馬)、宗正(皇族內部事務)、典客(少數民族及外交事務)、少府(山河湖海稅收和手工業製造)、治粟內史(全國財政稅收)、廷尉 (司法)。
郡:郡尉(典兵)、郡守(治民)、監御史(新置郡負責監督百姓及官吏)。
縣:縣令(萬戶以上)、縣長(不滿萬戶)。
鄉:游徼(治安)、三老(教化)、嗇夫(小鄉司法與稅收)、有秩(大鄉司法與稅收)。
亭:亭長。
里:里正。

郡縣的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免和考核,稱為「上計」;規定俸祿,如郡守二千石,縣令六百石至一千石,縣長三百石至五百石等,徹底改變和廢除了過去的世卿世祿制,擴大了中央集權的界別階層和階級基礎,保證了中央政令暢通無阻,一直貫徹到基層中去。
更重要的,是秦始皇通過郡縣組織將地方的權力集中到中央,再通過「三公」、「九卿」把權力集中到自己手裡,徹底實現了韓非「要在中央」的主張。
秦始皇不知道,他設計創立的這個封建制度體系有多麼完備完善完滿,一下在中國延用了二千多年沒有衰竭也沒有改變!

永恆詞之四:統一文字
自周朝東遷洛邑後,歷五百餘年諸侯兼並和七國爭霸。到了秦統一的時候,在意識形態領域,已如《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所言,各國「田疇異,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尤其文字。
據說當時「寶」字的寫法,有一百四十九種形態;「眉」字、「壽」字的寫法也都有百種以上。
在字的結體上,有的柔婉流動、有的疏密誇張,有的體勢縱長,有的結構狂怪。
從中國書法藝術發展的角度來看,無疑為之提供了豐富的表現形式和內容;但對統一的中國來說,卻帶來了社會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交流上的困難與混亂。

秦始皇對此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實行「書同文字」,「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命宰相李斯將當時所有字體統一為一種書寫文字,這就是秦篆。即把原來的史籀大篆簡化成小篆,故又稱小篆。通令全國使用。
從秦小篆字體來看,它一方面保留了大篆字體結構和象形文字的基本特點;另一方面則對字體的結構進行較大的整理加工,使之相對統一和規范。主要的一是各種偏旁形體統一,每字所用偏旁基本固定為一種,而不用別種代替;二是偏旁的位置相對固定,不能隨便移動。三是大致確定每個字的書寫筆數和筆順。

文字的統一,實質是社會生活習俗以及人們的行為方式的變革,有一個認可接受適應的過程;加之在推廣之初,人們對小篆的結構也不太熟悉,很難一下寫得得心應手。於是,由李斯作《倉頡篇》,趙高作《爰歷篇》,胡毋敬作《博學篇》;這三部書既作為學童的識字課本,又是推行小篆的模板,供國人學習臨摹。
這種在當時純粹以實用為主,兼輔美觀的文字書體,最後發展成了東方古老的書法藝術之一種。
可以說,小篆的出現,不僅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也意外成就了中國書法史上的一次輝煌。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至峰山今山東嶧縣境內,刻立《嶧山刻石》;後至泰山,刻立《泰山刻石》。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至琅邪山今山東膠南;立《琅邪台刻石》;又至之罘山今山東煙台西北,立《之罘刻石》。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東巡至碣石今河北昌黎縣境內,刻立《碣石頌刻石》。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第五次登會稽山今浙江紹興東南,刻立《會稽刻石》。
這些刻石所書文字,都是標準的小篆字體,俱出自李斯之手。

殷商之甲骨文刻辭,是早期人類與自然神靈信息溝通的一種企圖,是蒙昧時代認識未知世界的記錄和表達。
商周於青銅器上鑄刻銘文即金文或鍾鼎文,用以祭祀神靈、記錄事件、顯示富有、張顯權貴。
秦始皇刻石,則是用以歌功頌德,並將其開國大帝的豐功偉績,刻於巨石,立於名山,與天地共存,如日月恆久。
在這一顯而易見的政治目的實現的過程中,不期然使石刻成了一種可以使書法長久留存的載體和形式。秦始皇幾乎一生都在尋找長生不老的方法終還是死了,而只有那些石刻還殘留至今。也算是一種意義上的恆久與不朽了。
中國書法藝術分碑、帖兩大系統,而秦刻石則是在此前秦石鼓文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碑系開山之作,對後世的影響巨大而深刻。

《嶧山刻石》當是秦篆早期的代表作。字的點劃均為線條,粗細一致,圓起圓收,表現圓渾流麗之風格。字體端莊嚴謹,有實有虛,疏密得當,從容平和且勁健有力。有人評之為「畫如鐵石,千鈞強弩」。其結構上緊下松,垂腳拉長,有居高臨下的儼然之態,須仰視而觀之。在章法上行列整齊,規矩和諧。有人分析這種整齊化一的風格,與秦朝政治理想是一致的。而總體上的從容、儼然、強健有力的藝術風范,從相當程度上則表現了秦王朝統一時代的精神內涵與指向。
《嶧山刻石》原石已被後來曹操登山時毀掉,但留下了碑文。今天所見到的是根據五代南唐徐鉉的摹本由宋代人所刻,現藏於西安碑林。
《琅邪台刻石》現存於山東諸城海神祠內,始皇頌詩及從臣諸名已剝落,尚存二世從官名和詔書十三行。書體是典型的小篆,以曲線為主,字體皆為長方,筆劃粗細如一,顯現雍容典雅之風格。
《泰山刻石》直接繼承了《石鼓文》的本質特徵,更簡化和方整,並呈長方形,線條流暢,疏密勻停,剛柔並濟,圓渾挺健,給人以端莊穩重的感受。最具秦小篆的特點和風貌。故唐張懷瑾對其大加稱頌,贊其畫如鐵石,字若飛動,骨氣豐勻,方圓妙絕。

小篆在當時一般用於秦朝政府公布的公文、法令、詔書等。而在民間,因其實在是結構復雜,書寫困難,速寫就更是不易,一種以草書筆法書寫的篆字並能急就的字體就誕生了,這就是隸書。
相傳當時有一個叫程邈的縣吏得罪始皇,關在獄中,見當時獄官的幺牌用小篆書寫很麻煩,經十年悉心鑽研,化繁為簡,化圓為方,創立了這種新的字體。秦始皇看了大為欣賞,不僅赦免了他的罪,還封他為御史,並將這種字體普遍運用於官獄文字事物之中。因程邈是個徒隸,該書體又專供隸役應用,所以就把這一書體稱之為隸書。到了漢魏,已臻完善完美,從筆勢到結構都成了與秦篆完全不同的一種書體,並為其後楷書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書法專業術語稱秦隸為「古隸」,漢隸為「今隸」。

至此,便有了後來許慎《說文解字》對秦書八體的概括:
一曰大篆:廣義的大篆指秦代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史籀文和通行於春秋戰國時期除秦以外的六國的古文,狹義上單指籀文。
二曰小篆:如上所述。李嗣真《書後品》贊曰:小篆之精,古今妙絕。秦望諸山及皇帝古璽,猶夫千鈞強弩,萬古洪鍾,豈徒學者之宗匠,亦是傳國之遺寶。
三曰刻符:此類篆體專刻於符節上,因系用刀刻在金屬上,不能婉轉如意,故筆畫近於平直,形體近於方正,現存有陽陵虎符上的文字即是。
四曰蟲書:也稱鳥蟲書, 篆書中的花體。秦以前就有這種字體,大都鑄或刻在兵器和鍾鎛上。往往用動物的雛形組成筆畫,似書似畫,饒有情趣。也書於旗幟和符信,而漢代不乏鳥蟲書入印的實例。
五曰摹印:也稱繆篆 。其實是漢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種篆書體。形體平方勻整,饒有隸意,而筆勢由小篆的圓勻婉轉演變為屈曲纏繞。具綢繆之義,故名。
六曰署書:也稱榜書。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載:檢者,書署也,凡一切封檢題字,皆曰署,題榜曰署。
七曰左書:也稱史書,佐書。也即秦古隸。稱之為佐書,段玉裁認為:其法便捷,可以佐助篆所不逮。近來有學者首先認為隸書之名隸,是起於徒隸所書;其佐書之佐,或是起於書佐(漢代職掌起草和繕寫的低級官吏)所書而名。
八曰隸書。為我國文字由古體轉為今體的重要里程碑。
再細分,小篆當還有玉筯篆、玉箸篆、鐵線篆、草篆等。

漢字在漫長的歷史演進和發展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書寫造型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采。而秦始皇帝為統一的文字,命李斯等獨創秦篆、秦隸,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不僅為書法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存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後世漢隸、楷書、草書、行書的變革、發展和繁榮,開辟了廣闊的道路。竇氏《述書賦並注》盛贊:斯之法也,馳妙思而變古,立後學之宗祖。
秦之後,無論歷史發生了什麼,統一的漢文字始終沒有改變。
這真是一個讓人震驚的奇跡。

永恆詞之五:統一度量衡
所謂度量衡,基準有三,度是計量長短的標准;量是計量容積的標准;衡是計量輕重的標准。
德國偉大科學家西門子曾說,測量即是認識,它的觀念與產生幾乎與人類一樣古老。故從人類製造第一件工具開始,度量衡的概念即已形成,更因為憑依了度量衡的概念,人類才可能製作大小不同的砍砸器以獵食、刮削器以分食,尖狀器以抵禦,以保障人類自身基本的生存條件。
各種計量儀器與准則自此衍生,五花八門,分門別類,從簡單到復雜,從復雜到簡單,人類在其中一次次改變著自己的物質環境,更改善著自己的生活品質。

中國衡制起源於何時已無從稽考了。無奈黃帝製造器物之說也成了我們推測的依據。 一般認為中國的度量衡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應該是不成問題。
我們知道,衡器的製作主要在權上,以權衡之。權者,銖、兩、斤、鈞、石,所以稱物以知輕重也。《尚書·舜典》有「同律度量衡」之語。又《孔傳》載:「律者,候氣之管,度量衡三者法制皆起於律。」這就是說權衡之制也是起於黃鍾之律。
相傳黃帝命令伶倫製造十二根不同的單音竹管來模擬鳳凰的叫聲,完成後分成六陽六陰兩組,分別命名為「黃鍾」、「大呂」等十二律。把能發出黃鍾律宮音的那根律管拿來,分成九十等分,每一等分的長度就叫做一分,積十分就得到一寸,十寸為一尺。
這樣,如果我們知道了黃鍾律宮音的音高,然後製造一根竹管發出這個音高,我們就能知道古代的一尺有多長了。
這個推斷與定義只在秦朝以前有效,被歷史學家稱為「周尺」。
秦以後將律管的高度當作「度」的標准,並以秬黍,一種黑黍子的植物的淡黃色的子實,顆粒類似小米,比小米大,是古代重要的糧食作物。排列於律管,九十顆秬黍正好是律管的長度,於是一顆秬黍的長定義為一分,十顆為一寸,十寸為一尺。
而律管容量為「量」的標准,也是一樣用合適的秬黍一千二百顆,剛好可以填充律管的體積,所以這一千二百顆秬黍所佔的空間容積就是一龠(yue),一龠等於半合,二龠就是一合,十倍的合為升,十倍的升是斗,十倍的斗就是斛。有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十合等於一升,十升等於一斗,十斗等於一斛。而「衡」的標准,就是把一千二百顆秬黍的重量當作十二銖,乘以二就有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叫做一鈞,四個鈞的總和是一石。

被當時用以日常生活的簡單常識,解釋起來竟是如此復雜,再說下去,怕是連我也分不清長短寬窄大小輕重了。諸位有興趣,還是自己去讀原文,譬如《漢書》、《隋書》、《宋史》之《律歷志》卷,都有相關的記載。

秦統一後,衡制仍因襲前代。但各國度量衡制度相當混亂,計量單位很不一致,秦始皇在全面的改革中,對度量衡加以了統一。
度量衡是商品交換的必須工具,又與國家賦稅收入有著直接的關系。秦統一度量衡,其用途便也十分明顯,那就是便於封建政府向農民徵收賦稅,同時也有利於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經濟的發展與交流。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近代山東濰坊收藏家黃介祺於琅琊台西南古城址拾得秦始皇百二十斤(一石)鐵權一個,是秦始皇統一權衡的實物例證;權上嵌有銅詔版,權重清衡八百一十九兩又五銖。這種嵌有詔版的鐵權,就是秦統一度量衡以後的權度。後來,秦權雖然多次出土,但嵌有為統一而發布詔令的詔版卻十分罕見了。

秦始皇是延續商鞅的觀念將全國的度量衡統一以強化其專政,包含的內容很多,譬如將度量衡的理念用於官職的順位與管理上,便規定以他為最高統治者,下設「三公」、「九卿」;全國按「郡」、「縣」劃分;官員俸祿依等級發給;再頒定土地私有制以統一課征稅收等等。施行的措施有,頒發統一度量衡命令,確立統一度量衡標准,製造並頒發度量衡標准器,以及建立嚴格的檢定製度等,為後代樹立依循的規則和典範。

有學者認為,就度量衡自身衡制系統而言,秦極有可能因為經驗不足以及國命太短之故,有許多基準並不是非常適用,用現代的觀點來看,就是某些基準缺少穩定性、高流通性以及高精度性。因此,只能說秦朝是第一個制定度量衡的朝代。而到了漢代,對於基準的制定已經知道運用科學的技術與方法了。以至在我國整個度量衡的發展史,無論是在標準的確立,器物的製作,單位制的完備,以及制度的建立等方面,都以秦漢為重要的階段。而且始終不出秦漢的基本體制。這包括與時俱進中的度量衡質量的增大或減小,標准器的興廢與更換,單位制的改進或回復等等。
鴉片戰爭以後,外來制度不斷輸入,舊有傳統受到影響和沖擊,至民國成立,國民政府廢棄舊制改立市井制,但這個新的市井制仍保留有秦漢制的影子。
1984年,我們國家正式公布與實施法定計量單位,全面推行國際單位制,中國的舊制終於完成它長達兩千年的歷史使命,功德圓滿。

永恆詞之六:統一貨幣
貨幣,既是商品交換的媒介物,也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是衡量價值的總的尺度。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將古代貨幣的起源和發展,大致分為物物交換時期、實物貨幣時期、金屬稱量貨幣時期和金屬鑄幣時期。
這一劃分,與中國古代貨幣發展的情形基本是相符的。
物物交換時期,相當於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即新石器時代早、中期,交換帶有偶然性、隨意性、原始性、等價或不等價性,交換結束,作用隨之消失。所以,此時用以交換的「物」還不能稱為「貨幣」。

實物貨幣時期,亦即原始貨幣或自然物貨幣時期。此時期的交換,是以牲畜、食品、布帛、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及某些裝飾品如玉、貝等充當等價物而開始具有貨幣的職能。此時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相當於新石器時代晚期。

金屬稱量貨幣時期,目前的史料只能推到商周,但有關專家斷定其開始產生很可能在夏代,當然那時也「只是簡單的按重量交換罷了」。這是因為夏代的銅器製作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銅石並用」時代已出現紅銅和青銅,銅在當時應是非常珍貴而價值相當高的物品。金屬稱量貨幣的銅一直延續到春秋,金銀則到戰國,早期與貝幣並行,晚期與鑄幣並行。

金屬鑄幣時期,大致在奴隸制完全確立時期,專家分析估計夏代就應該有鑄幣,目前能夠見到實物的則為商代後期。山西保德林遮峪殷代墓葬出土的一百零九枚銅鑄貝,以及安陽殷墟出土的銅鑄貝,是其物證。
銅布幣來源於農具鏟,大約萌芽於商周時期,廣泛使用於東周時期。
金、銀屬於稱量貨幣,大約始於春秋中期。黃金稱量貨幣有冶煉澆鑄的金版、金餅、金貝等;白銀稱量貨幣也有冶煉澆鑄的銀鏟、銀版、銀餅,及銀布幣、銀貝等,主要流通於南方浪漫富庶的楚國,少量見於三晉及中山國。

春秋爭霸,戰國爭雄,紛紛攘攘,大小諸侯與國家鑄就了先秦貨幣的多姿多彩與美不勝收。現在我們把它分類為刀貨、布幣、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
在齊、燕,通行的是一種刀幣,也稱刀貨,是從實用的刀子變化來的。
韓、趙、魏通行布幣,是由古代鋤草的農具演變而來;其狀像鏟,所以又稱鏟幣。
楚國通行蟻鼻錢,是從貝殼形的銅幣演變來的。蟻鼻錢正面突起,鑄有文字,筆畫像只螞蟻,兩個小口像鼻孔,所以稱蟻鼻錢。楚國還通行爰金,爰金是方形的,每小塊一兩,十六塊為一金(斤)。
周、秦用圓形的錢。

秦統一六國後,在統一文字、度量衡的同時,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二十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
叫「秦半兩」。
那麼為何取這種形制呢,有人認為主要是環形便於攜帶,而方孔穿了繩索後銅錢不易旋轉,可以防止磨損。
也有人認為這種形製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
後來我們把錢幽默地稱之為「方孔兄」。

鑒別戰國和秦朝的「半兩錢」可從書法入手。
戰國幣錢文「半兩」為大篆,而秦朝統一幣錢文「半兩」為小篆。當然斷定是宰相李斯所書。
大概受此影響,秦朝之後的錢文因襲仿效,大都出自達官貴人或書法名家之手。
到了宋朝,還出現了皇帝御書錢。
這也是中國古錢幣與西方貨幣的區別,中國古錢版面多以錢文而非圖案為主,而西方貨幣則多以動植物、人像等圖案而非文字為主。
至於古錢文的書法藝術欣賞,則是又一個饒有興趣的話題了。

所謂貨幣,說白了,就是錢,是我們無窮歡喜無窮煩惱地想它愛它花它用它的錢,我還是簡明地用條目形式排列出它的演變歷史或歷史演變。
秦漢貨幣:我們已經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秦創鑄了一種外形暗合天地方宇觀的方孔圓形,文字粗朴,書用大篆,輕重大小不一的半兩計重錢幣,現俗稱「先秦半兩」或「戰國半兩」。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統一衡制基礎並以秦衡為基礎,統一為「秦半兩」。
漢劉邦起兵之初自行鑄錢,錢文襲用「秦半兩」舊名,但實際重量僅三銖左右,並允許民間自行鑄造,大部分為輕薄小型、文字淺平的小篆體半兩,是為漢半兩。官民同鑄,異時異地,品種繁雜,半兩錢一再減重,信用降低。
漢武帝窮兵黷武發行輕錢,下令罷半兩錢而鑄三銖,同時對內又發行白鹿皮幣(時值四十萬),對外則發行百金三品,以銀錫鑄造的龍、馬、龜三種貨幣,分別值三千、五百、三百,利用不足值貨幣來搜括民財。漢元狩五年(公元18年),漢武帝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鍾官(掌鑄錢)、辨銅(掌原料)、均輸(掌制范),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銖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幣混亂現象,有利於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因此從漢武帝起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歷時七、八百年,五銖一直為歷朝法定貨幣,是我國鑄期最長的貨幣。留世數量巨大,品類繁雜。
五銖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銖」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到日本、安南、朝鮮等國。泰國現在的貨幣單位仍稱「銖」,與此不無關系。

王莽時期的貨幣:王莽自居攝二年(公元七年)開始,先後實行了三次幣制改革,鑄造了舉世瞻目的精美貨幣。
第一次改幣,主要鑄造了「大泉五十」、「契刀」和「錯刀」三種高額虛值幣。
第二次,廢刀錢、禁五銖,行大小泉,即「大泉五十」與「小泉直一」。
第三次改革,始於建國二年(公元十年),實行寶貨制。區五物(金、銀、銅、龜、貝),六名(朱貨、貝貨、布貨、龜寶、銀貨、黃金)共二十八品。
「泉」是「錢」字的借用。王莽奪取劉姓天下後,為諱忌「劉」字,因繁體的劉(劉)字由卯、金、刀三字組成,故錢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
此一時期雖錢制混亂,但所鑄錢幣做工精絕,質量達到了空前的鼎盛;其中把古代刀幣和圓錢結合,創造出世界上第一枚雙色金屬錢幣。因而王莽雖名聲惡劣,但在歷史上享有第一鑄錢高手之稱。王莽錢書法採用懸錢篆,鑄錢無論圓錢,布幣、刀幣,外廓高挺,因而對文字保護甚佳;流傳下來的貨幣,至今讓人愛不釋手。

三國貨幣:魏、蜀、吳三國紛爭,使此一時期幣制有點復雜。魏為五銖;蜀鑄五銖外,另有直百五銖;吳有「大泉五百」,「大泉一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
另有「太平百錢」及「定平一百」。分別為益州刺史越廉所鑄和蜀所鑄。

兩晉南北朝貨幣:兩晉南北朝是中國分裂時期,戰爭頻繁,政局動盪,「錢法大壞」。為了省銅,五銖錢越做越小,有「鵝眼」、「雞目」之稱,更有剪鑿邊圈,稱「剪邊五銖」,一枚錢改二枚,面額卻大,百當千用。錢幣界把這一時期五銖錢統稱為「六朝五銖」。鑄造粗劣且錢文草率,筆畫不全。有將「五銖」寫成「五金」者,也有寫成反文「銖五」的。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後,各少數民族各自為政,自行鑄錢。
巴族首領李特、李流等,建漢於四川,鑄「漢興」,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枚以年號命名的貨幣。
石勒取代匈奴建立前趙而自立為王,史稱後趙,鑄「豐貨」。
前涼張軌鑄「涼造新泉」。
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鑄四銖,流傳甚少;後又改鑄「孝建四銖」,此泉文字纖秀,篆文筆勢飛動,有如翩翩舞袖,甚為美觀。後鑄「永光

Ⅱ 秦國戰國時各國貨幣名稱

戰國時各國貨幣
1)布幣
布幣是中國古代貨幣,因形狀似鏟,又稱鏟布,春秋早期出現,直至戰國晚期鑄行並流通的鏟形貨幣。「布」是「鎛」的同聲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幣是從青銅農具鎛演變而來的,主要在三晉、兩周地區通行。按布幣形狀劃分,可分為空首布、平首布兩大類。
最初的布幣,保留著其作為工具的模樣,留有裝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故稱為空首布;後來逐漸減輕,變薄,變小,幣身完全成為片狀,稱為平首布。平首布上面通常鑄有地名或紀重的文字。後來王莽的新朝亦曾造布幣。

中國東周時期的青銅鏟形貨幣。春秋晚期出現,戰國中期後廣泛流通。主要在三晉、兩周地區通行。從青銅農具鎛演變而來,從鎛得音稱布;因形狀似鏟,又稱鏟布。
最早的布幣首部中空,保留著作為工具時安柄的銎,稱作空首布。後變為平首布,無銎,幣身完全成為片狀,便於鑄造和攜帶。平首布上面常鑄有文字,如「安邑」、「晉陽」等地名,「一釿」、「十二朱(銖)」等幣值單位。把錢幣作成鎛形,說明這一地區曾以此種農具作為交換媒介。後王莽復古,一度重造布幣。
布幣是對春秋戰國時期鑄行的空首布、平首布等鏟狀貨幣的總稱。因其形狀而得名。

2)刀幣
刀幣是商周時期的工具青銅削演變而來的,所以刀幣的柄端均有環,柄上有裂溝,形狀上有針首刀、尖首刀、圓首刀、弧背刀等,主要流通在東方的齊、燕等地,後來又發展到趙、中山等國與布幣並存。種類很多,有齊刀、即墨刀、安陽刀、針首刀、尖首刀、圓首刀和明刀等。上面鑄有文字,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幣制,廢貝、刀、布等幣。其後,王莽所鑄造的錢幣中有金錯刀。
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貨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

3)圜錢
圜錢也稱圜金、環錢,是一種中國古代銅幣。主要流通於戰國時的秦國和魏國。圓性,中央有一個圓孔。錢上鑄有文字。一說由紡輪演變而來;或由璧環演變而來。是方孔錢的前身。
「圜錢」是中國戰國時期鑄行的一類圓形銅質貨幣,又稱「圜化」,簡稱「環錢」,是我國先秦時期銅鑄幣四大系統之一,也主要是秦國的鑄幣形式。圜錢有兩大類:一是圓形圓孔,比較原始;二是圓形方孔(由圓形圓孔逐漸演變而成)。初期圜錢的穿孔比較狹小,以後逐漸變大。圜錢的正面鑄有銘文,反面則無任何文字。

4)蟻鼻錢
蟻鼻錢是江淮流域楚國流通的貨幣,是從仿製貝轉化而來的。由於楚國的經濟、文化比中原各國落後,鎛、刀、紡輪的使用也較遲,銅鑄幣就沿用了仿製貝的形態。蟻鼻錢的形制,為橢圓形,正面突起,背磨平,形狀像貝但體積較小。

Ⅲ 唐朝貨幣種類有哪些唐朝貨幣的變遷史是什麼呢

唐朝是我國古代史上最著名的一個朝代,也是人才輩出的一個朝代。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他們的作品直至今日仍然被後世廣泛傳誦。正是因為唐朝的繁榮和繁盛,才留下了中華民族無數的文化瑰寶。在那個時候百姓安居樂業,富足安康。而現代社會的人文大多數關注的焦點,都在於如何掙錢養家的目標上。由此看出,從古至今,錢的多少是一個人民最關注的問題。那麼作為中國古代最繁榮繁盛又令無數外國人羨慕的朝代,唐朝的貨幣種類和變遷史是什麼呢?

再在之後唐代宗鑄過大歷元寶,但是這種貨幣應用的時間也不是很長。直到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貨幣才得到了真正的統一。

Ⅳ 《戰國七雄》貨幣劃大到小順序是什麼

戰國七雄的錢幣只要是指戰國時期的七個最強的諸侯國,分別是秦、齊、楚、燕、韓、趙、魏七個國家的貨幣。

當時,齊國的錢幣以刀幣為主:節墨刀,齊大刀、齊明刀和圜錢為主。楚國的錢幣主要以銅幣,金版和布幣(又稱蟻鼻錢和爰金)為主;燕國的錢幣主要是刀幣、布幣和圜錢為主;而趙魏韓史稱三晉,錢幣主要有布幣和圜錢,此外,趙國又鑄有刀幣。最後是秦國的貨幣圜錢;


戰國七雄錢幣

布幣鏟形,由農耕經濟的農具「錢」、「鎛」演變發展而來,這也是把貨幣稱之為「錢」的緣故。「布」為「鎛」的假借字。 布幣的流通范圍,主要在黃河中游農耕經濟地區如韓國趙國魏國燕國等。布幣的形狀各異,種類繁多,一般都鑄刻有文字,有紀年數的,有紀地名的,也有紀錢幣名稱的。王莽復古改制時曾鑄造過布幣。

直到今天,人們仍然把布幣視作中國錢幣文化的象徵,中國人民銀行的行徽,是由三個金色的布幣組成的一個"人"字形象,中國農業銀行的行徽也是用布幣和麥穗構成。在我國人民幣的水印圖案中,也可以看到布幣的存在。

Ⅳ 中國發現的最早的貨幣是什麼

最早的貨幣是上古時期的天然海貝

中國古代貨幣演化簡史
1、 最早的貨幣:天然海貝。
2、 金屬貨幣:銅仿貝與錢鎛(布)(黃帝後期黃河中下游開始充當等價物)。
3、 西周時期的貨幣。
天然海貝仍是重要貨幣 。
金屬貨幣廣泛使用:
a、銅貝與銅塊;
b、錢與布在關洛三晉地區正完成向金屬貨幣的轉化 。
4、 春秋時期的貨幣
空首布:流通於關洛三晉地區,「周、鄭、晉、衛」主要為平尖空首布 。
刀化(貨):流通於東方齊國,模仿一種生產工具。
蟻鼻錢:流通於南方楚國的銅仿貝。
5、 圜錢:圓錢圓孔、圓錢方孔。
三晉及周布幣區的圜錢。
秦圜錢:以兩為單位,一兩錢圓形圓孔無廓,半兩錢圓形方孔。
6、 戰國時期黃金的流通
戰國黃金流通以斤、益為單位,以南斤為主。
7、 秦朝時期的貨幣
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8、 西漢時期的貨幣
三銖錢、四銖錢、五銖錢、皮幣、白金幣 。
9、 東漢時期的貨幣
鐵錢:公元30年,公孫述在四川鑄造鐵錢,歷史上第一次用鐵作幣材。
五銖錢:公元40年,光武帝從馬援建議恢復五銖錢 。
10、王莽時期的貨幣
二年:錯刀、契刀、大泉。
六年:廢錯刀、契刀、五銖錢發行小泉代替五銖錢,流通大 五物:金、銀、銅、龜、貝五種幣材`
六名:金貸、銀貸、泉貸、布貸、龜貸、貝貸。
二十八品
11、漢代的貨幣
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仍是法定貨幣單位,單位由鎰改斤,1斤=10000錢 。
漢武帝時期模仿麒麟馬蹄有麟趾金(圓)和馬蹄金(橢圓)。
西漢時期主要用於賞賜和饋贈,王莽時將黃金收歸國有,東漢以後黃金減少,賞賜用絲綢、布帛、銅錢。
12、三國兩晉的貨幣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復五銖錢的流通;
蜀:直百錢;
吳:大泉五百、大泉當千。
兩晉:未鑄新錢,西晉主要沿用漢魏之五銖及各種古錢,東晉元帝渡江後主要沿用孫吳地區流通的舊錢。
十六國:河西涼州刺史張軌恢復五銖錢,漢興錢為我國最早的年號錢。
13、南北朝時期的貨幣
劉宋:四銖錢;
南齊、蕭梁:第一次大量鑄鐵錢,曾鑄銅錢、五銖錢、短百;
陳:大貸六珠;
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東魏:沿永安五銖;北齊:常平五銖;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間以絹布交易,五嶺以南則以鹽米布交易。
14、隋唐時期的貨幣
隋文帝鑄統一的標准五銖錢成為境內流通中統一的貨幣!
唐法定貨幣流通制度時錢帛兼行
武德四年廢五銖鑄開元通寶錢,規定了成色標准脫離量名錢體系,以重量作為錢幣的名稱。
15、唐末五代的貨幣
會昌開元錢(背面有文字的開元通寶錢,後來各州都將州名鑄在錢的背面)。
五代十國總體比較混亂,周世宗鑄周元天寶為鑄錢最多的一次。
白銀開始進入流通(銅錢減少,絹帛較小的可行性,白銀逐漸進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為器飾或財富收藏(銀餅、銀鋌)、賄賂、謝禮、軍費供應、地方進獻,五代十國之後公私蓄積白銀的風氣逐漸形成。嶺南道、江西道產銀最多。
16、兩宋時期的貨幣
宋代的年號錢:在通寶錢規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號。北宋初發行的貨幣為宋元通寶與開元通寶無差別,之後還有太平通寶、淳化通寶,歷代皇帝每次改元都會重鑄新的年號錢。文字都是通寶、重寶、元寶等但是字體有所變化,真、草、隸、篆、行都有。
北宋銅錢區:開封府、京東西、河北、淮南、江南、兩浙、福建、廣東西等地。
北宋鐵錢區:四川
北宋鐵錢並用區:陝西、河東
南宋銅錢區:東南、
南宋鐵錢區:兩淮、京西、湖北
南宋鐵錢並用區:荊門等地
交子:完全客兌現的信用憑證、貨幣,只能在四川使用。
錢引:不用作貨幣,只用來兌換,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為錢)
南宋會子:最初在東南地區民間發行,後來政|府設立會子庫,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發行會引。
地方性貨幣:淮交、湖會、川引、銀會子 。
17.元代的貨幣
中統鈔時期:奠定元紙幣制度的基礎,元朝不鑄銅錢。中統元寶交鈔以絲為本錢以貫、文為單位 。
至元鈔時期:元朝最重要的貨幣,與中統鈔並行流通。
至正鈔時期:元代在制度上嚴禁白銀流通,但在民間已有不少使用,紙幣與白銀相聯系。
18、明清時期的貨幣
大明寶鈔:鈔面以 來計,發鈔沒有準備金,允許人民持金銀換大明寶鈔,支付有限制,舊鈔可換新鈔;1481年紙幣崩潰,1581年白銀成為通用貨幣。
19、近代的貨幣
銅鑄幣從制錢到銅元
銀幣從銀兩到銀元(流入中國最早的外國銀元是西班牙銀元,光緒十三年張之洞奏請在廣東設局鑄造銀元,光緒十六年正式批准開鑄)。

熱點內容
炒股一直漲怎麼辦 發布:2025-01-17 07:46:11 瀏覽:190
哪個金融市場沒有漲跌限制 發布:2025-01-17 07:44:53 瀏覽:973
大於3個漲停板的股票 發布:2025-01-17 07:31:50 瀏覽:871
部分股份被司發凍結對股票影響 發布:2025-01-17 07:18:14 瀏覽:91
寧波股票歷史行情查詢 發布:2025-01-17 06:37:37 瀏覽:116
老白乾股票歷史查詢 發布:2025-01-17 06:36:21 瀏覽:315
創業為什麼要進行股權設計 發布:2025-01-17 06:19:50 瀏覽:187
股市裡老鼠倉是什麼 發布:2025-01-17 06:18:10 瀏覽:735
微念科技公司股票代碼 發布:2025-01-17 06:17:36 瀏覽:637
數字貨幣向你轉賬要注意什麼 發布:2025-01-17 06:16:40 瀏覽: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