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是從什麼時候
㈠ 貨幣產生的過程有幾步它產生的標志是什麼
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偶然的物物交換、擴大的物物交換、以一般等價物為媒介的交換、一般等價物固定在金銀上。此時標志著貨幣產生了。
貨幣的定義: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所以貨幣的產生過程如下:偶爾的物物交換——擴大的物物交換——一般等價物為媒介的交換——貨幣為媒介的交換。他產生的標志我認為是:金銀從貨幣中分離出來,作為一般等價物開始標志著貨幣的產生
人類社會起初並無貨幣存在。貨幣是商品交換的長期發展過程中分離出來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換發展的自然結果。原始社會後期,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產品在滿足生產者自身需要後有了一些剩餘,於是,在原始公社之間出現了最初的實物交換。隨著生產的發展,商品交換逐漸變成經常的行為,交換數量日益增多,范圍也日益擴大。但是,直接的物物交換中常會出現商品轉讓的困難。因為被交換商品必須對雙方都具有使用價值,且商品價值又必須等量。而物物交換不可能永遠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必然要求有一個一般等價物作為交換的媒介。最初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是不固定的,它只在狹小的范圍內暫時地交替地由這種或那種商品承擔,當一般等價物逐漸固定在特定種類的商品上時,它就定型化為貨幣。
自貨幣產生以來,其具體形式隨著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不斷地變化,主要體現在貨幣材料的變化上。從貨幣的發展過程來看,可以劃分為:
實物貨幣指作為貨幣用途的價值與其非貨幣用途的商品價值相等的貨幣。如在中國歷史上,龜殼、海貝、蚌珠、皮革、齒角、米粟、布帛、農具等都曾作為實物貨幣被使用過。但這些以實物形態存在的貨幣,在交換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於充當貨幣的物體,一般須具備普遍接受性、價值穩定性、統一性、可分性、耐久性、輕便性等特點,因此,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實物貨幣逐漸為金屬貨幣所取代。
金屬貨幣指以金屬為材料並鑄成一定形狀的貨幣。金屬貨幣較實物貨幣更具有充當貨幣物體的特徵,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中國是最早使用金屬貨幣的國家之一、早在殷商時代,金屬貨幣就已成為貨幣的主要形式。由於金屬貨幣在流通中會磨損減重,加上人為實行的鑄幣變質政策,以及隨著商品交換規模不斷擴大,金屬貨幣特別是貴金屬貨幣流通量的增長已遠遠不能滿足生產、貿易、金融等交易量巨大增長的需要,於是金屬貨幣逐漸被紙幣或信用貨幣所取代。
信用貨幣廣義指充當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各種信用憑證,包括銀行券、匯票、期票、銀行支票等。狹義指銀行信用貨幣,即銀行券和銀行支票。信用貨幣以票
據流通為基礎,直接產生於貨幣的支付手段職能。信用貨幣是商品貨幣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金屬貨幣制度崩潰的直接後果。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信用制度日益發展,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日益深化,各種形式的信用貨幣遂得以產生和發展。尤其是20世紀30年代,由於世界經濟危機的發生,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被迫放棄金本位和銀本位貨幣制度,紙幣不再兌換金屬貨幣,信用貨幣更有了長足發展。信用貨幣已成為當代幾乎所有國家所採用的貨幣形式之一。
紙幣國家發行和強制流通的價值符號。它本身的價值大大低於它作為價值符號所表示的貨幣價值,所以習慣上認為紙幣本身沒有價值。紙幣產生於貨幣的流通手段職能。貨幣在流通中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而作為媒介物的鑄幣,在流通中會發生磨損,成為不足值的鑄幣。但這種不足值的鑄幣在一定限度內仍然可以像足值鑄幣一樣充當流通手段,從而使鑄幣有了可用其他材料製成符號或象徵來代替的可能性。由於統治者有意識地利用這種特點,降低鑄幣成色或重量,甚至用賤金屬取代原來鑄幣,進而利用國家政權發行並強制流通沒有內在價值的紙幣來代替鑄幣,強制流通使紙幣作為貨幣象
征或符號得到了社會公認。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公元11世紀,北宋的交子是典型的紙幣,它是由國家印製、強制行使的不兌現的貨幣符號。其後元、明、清發行的寶鈔,也屬於典型的紙幣。
存款貨幣指金融機構的存款。由於存款人可以根據銀行活期存款或支票存款開出支票,支票又可以在市場上轉讓流通,具有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職能,使銀行存款起到了貨幣作用,故在西方國家一般將銀行活期存款和支票存款稱為存款貨幣或存款通貨。但支票本身並不是貨幣,只是出票人向銀行發出並要求銀行付款的票據。活期存款才是真正的貨幣,只要存款人在銀行活期帳戶上仍有餘額,可隨時提取,開出支票即可當現金使用,是成本最低的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西方國家在計算貨幣供應量時,根據資產流動性的標志,都把商業銀行活期存款視同現金,並加在一起計算,稱為M□,作為
狹義的貨幣供應量。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前歷代政府發行的金屬貨幣和信用貨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自產生金屬鑄幣以來,歷代貨幣形式、種類、數量之多均為世所罕見,並形成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東方貨幣文化,對日本、朝鮮和越南等鄰國產生過深遠影響。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貨幣發展緩慢,很少重大變革。在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入侵的沖擊下,雖然經歷了一系列貨幣改革,開始具有現代形態,但始終未能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貨幣的紊亂狀態。
幣制改革的經歷過程:先秦貨幣——>秦漢至隋貨幣——>唐宋貨幣——>遼西夏金元貨幣——>明清貨幣——>近代貨幣——>革命根據地貨幣——>現代貨幣
我國傳統貨幣理論認為:貨幣的本質是商品或一般等價物,而西方經濟學則認為:貨幣的本質是任何被普遍接受的東西。本文認為:我國傳統貨幣理論和西方經濟學對貨幣本質的認識都存在偏差,前者的理論只適用於金屬貨幣經濟,不適用於信用貨幣經濟;而後者的理論則只是描述了貨幣的表象,沒有涉及貨幣的本質內容。本文認為:貨幣的本質是信用,利用這一觀念能較好地描述各種貨幣形式的內在特徵。
㈡ 古時候以物易物,貨幣交易是從什麼時期開始的
貨幣交易起源於4000年前。中國使用貨幣已有四千年歷史,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最早的貨幣為天然海貝。中國是世界上做早用貨幣的國家,其中中國還是發明紙幣最早的國家,最早的紙幣為交子,發明於宋朝。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早產生貨幣的國家,不僅僅貨幣交易發展的最早還是世界上發明紙幣的國家。從貨貨交易到貨和幣的交易經歷了漫長的時間,最終發展到了今天的移動支付,可謂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㈢ 我國貨幣經濟的產生和應用是哪個歷史朝代
貨幣經濟的產生和應用是在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時候產生的。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產品開始出現剩餘,由此出現了商品交換。貨幣是商品價值的載體,這是相對固定的,商品的價值由勞動力價值決定,體現在貨幣面值之上。
㈣ 中國古代從什麼時候開始用金銀作為貨幣
中國的貨幣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種類繁多,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貨幣文化。先秦時期的貨幣,各諸侯國實行不同的貨幣制度:在不同地區使用形制各異的刀幣、布幣、環錢。秦統一中國後,中國貨幣主要以環錢為主要形制。到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到明代,白銀成了最主要的流通貨幣。
銀作為貨幣最早見於河南扶溝縣古城西門出土的一批春秋時的銀質空首布,但事例甚少。西漢於公元前119年亦曾鑄行「白金三品」,而「歲余終廢不行」。至唐末五代,白銀有進入流通的趨勢,宋、金、元民間流通漸廣。明中葉間發展成為普遍通用的正式貨幣。
㈤ 中國最早使用貨幣是在什麼時候
中國最早的貨幣是一種由天然海貝加工而成的貝類貨幣,出土於河南殷墟婦好墓等地,年代為公元前19至前16世紀,距今約3500年以上
紙幣則是北宋 宋代始發行紙幣,稱交子、錢引及會子;鈔則為憑證文券的名稱。金初使用遼、宋舊錢,貞元二年(1151)開始發行紙幣,稱交鈔,與錢並行流通。鈔面幣值分10等,一貫、二貫、三貫 、五貫、十貫5等稱為大鈔,100、200、300、500、700文5等稱為小鈔。大定二十九年(1189)後,交鈔改為不限年月行用,並大量發行。承安二年(1197),鑄造銀幣承安寶貨 ,與交鈔相兼用。由於交鈔發行不當,幣制貶值。元中統元年(1260)十月,發行中統元寶交鈔,簡稱中統寶鈔或中統鈔,不限年月通用,與銀並行流轉。中統鈔幣面價值分10文、20文、30文、50文、100文、200文、300文 、500文 、一貫文 省、二貫文省10等。當時習慣稱鈔一貫為一兩,50貫為一錠,100文為一錢,10文為一分 。至元十一年後逐年增印 ,出現貶值。至正十年(1350),變更鈔法,鑄造至正通寶錢,許與歷代銅錢並用;發行新中統元寶交鈔,鈔的背面印「至正印造元寶交鈔」字樣,每貫當銅錢一千文。十六年以後,公私所積之鈔都不能行用。明洪武八年(1375),印造、發行大明通行寶鈔。鈔額面分6種:即一貫、500文、400文、300文、100文。後又加發10文至50文小鈔5種。寶鈔四周有龍紋花樣 ,上面題有「大明通行寶鈔」6字 。明寶鈔中的一貫鈔,票面長一尺 ,寬六寸。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紙幣。弘治以後,公私收付幾乎全部改用銀( 小交易用錢),鈔法無形中廢止不行。
㈥ 中國貨幣最早起源於何時貨幣經過了哪幾種形式的變化呢
最早起源於商朝,從貝幣到布幣,然後是刀幣,最後是圜錢和紙幣。
貝是最早的貨幣。
最早的貨幣都是實體事物貨幣,任何實體事物都可作為貨幣使用,多以物易物。貝幣就是公認且廣泛使用的最早的一類貨幣。隨著朝代的發展,各個朝代和國家就有了不同的貨幣體系,這也就是後來的刀幣布幣圜錢的出現。而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之後,就廢除原有各國貨幣,實現了貨幣的統一。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貨幣經過了多次更新換代,從各類實體事物轉換為貨幣,到慢慢成型定向,這個發展過程還是比較長的時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