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的周轉次數是由什麼決定
⑴ 根據經濟學原理,紙幣的發行量要根據流通中的貨幣量為限度,但是貨幣的流通速度又是怎樣計算的呢
貨幣流通速度是指單位貨幣在一定時期內的周轉(或實現交換)次數。
商品實現交換後,一般會退出流通,進入生產或生活消費;而貨幣作為實現商品交換的媒介手段,是處在流通中不斷地為實現商品交換服務。在一定時間內,多種商品交換活動不斷繼起,同一單位貨幣就可以為多次商品交換服務,從而實現多次周轉。例如,在一定時間內,甲用10元向乙買花生,乙用這10元向丙買布,丙又用它向丁買衣服,這10元貨幣在一定時間內實現了30元的商品價值,其流通速度是3次。影響貨幣流通速度的因素:主要有經濟和心理兩個方面,其中經濟因素是基本的,包括: ①居民的貨幣收入水平和支出結構變化的影響。一般情況下,收入水平既定,消費結構不會有大的變化。當收入水平有較大提高時,消費結構中用於高檔消費品的部分會增加。在積儲過程未實現購買力,居民持幣率就呈上升趨勢。這就會促成貨幣流通速度的減慢。 ②產業結構及生產專業化狀況的影響。不同生產周期、不同資本有機構成的產業部門之間的比重不同,以及社會生產的專業分工程度不同等,都會影響貨幣流通速度。生產周期長的部門,資金周轉慢,其貨幣流通速度相對較慢;反之,則較快。資本有機構成高的部門,資金佔用多,使貨幣流通速度減慢;反之,則加快。社會生產的專業化分工越細,進入市場交易的中間產品越多,生產效率越高,生產周期縮短,實現國民生產總值越多,流通速度就越快;反之,則較慢。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所有這些方面發生變化,都會相應地影響貨幣流通速度發生快慢不等的變化。 ③經濟單位數量和金融市場發達狀況的影響。參與經營及收入分配的個人和企業數量越多,社會整體效益提高,貨幣流通速度就加快,否則貨幣流通速度就慢。金融市場越發達,商品交易之外的貨幣交易佔用量越多,貨幣流通速度越慢;反之,則相對加快。 ④財務及結算制度的影響。如一定時期中分多次支付工資,每項支付期短,會加快貨幣流通速度;反之,則慢。金融業發達,能採用多樣靈活的結算方式,減少資金佔用時間,可以加快貨幣流通速度;反之,則慢。 影響貨幣流通速度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消費者對經濟形勢的預期和對信用貨幣及紙幣的信任程度。心理因素包括人們的支付習慣、消費心理、價值觀念,以及對通貨膨脹率、利率等變動的預期,還包括對政府的重大政策變化和其他政治因素的預期等。心理預期導致的行為變化,會在一定程度上有時甚至是很大程度上左右人們的儲蓄和購買行為,從而影響貨幣流通速度。 上述影響貨幣流通速度的諸多因素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使貨幣流通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成為難以考察和計算的變數。
⑵ 貨幣流通的速度越快所產生的價值越高嗎
是,貨幣流通快,說明商品交易多,生產商品的工廠一定生產很多商品。交易活躍,成交量大,產生的價值也高。
貨幣流通速度與貨幣量之間的關系,同運動員賽跑速度與所用時間之間的關系非常相似。貨幣流通速度是指單位貨幣在一定時期內的平均周轉次數。例如,1元貨幣1月內平均執行4次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的職能,就起了4元貨幣的作用。
假設我們全社會商品價值總額為10萬億元,如果貨幣的流通速度為5,那麼流通中實際所需要的貨幣量就為2萬億元;如果貨幣的流通速度為2.5,那麼流通中實際所需要的貨幣量就為4萬億元。也就是說,貨幣流通速度越快,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就越少,反之則越多。
(2)貨幣的周轉次數是由什麼決定擴展閱讀
貨幣流通速度與貨幣量之間的這種關系,在貨幣銀行學中被稱為貨幣交易數量學說。貨幣需求由商品的名義價格和商品交易量來共同決定,供給則是由貨幣供應量和貨幣流通速度決定。
通過需求和供給的作用,交易中所需要的貨幣供應量取決於商品名義價格、商品交易量和貨幣流通速度的共同影響。如果市場中的商品數量大、價格高,自然對貨幣數量需求就高;如果貨幣在消費者之間的轉手速度快,自然對其貨幣數量的需求量就低。
所以,從定性角度看,名義價格和商品交易量對貨幣數量的影響是正向的;而貨幣流通速度對它的影響則是負向的,即貨幣流通速度越快,所需要的貨幣量就越少。
⑶ 貨幣的流通速度指什麼
貨幣流通速度是貨幣供給與經濟總收入(通常為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衡量單位貨幣承擔的平均交易量,如果經濟中貨幣流通速度是穩定的,那麼通過簡單地設定總量的口標,貨幣政策可以獲得任何理想的收入水平。現實中,貨幣流通速度是不穩定的,經濟總收入和各種貨幣總量之間的關系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
中文名:貨幣流通速度
解釋:一定時期內的平均周轉次數
簡述:貨幣流通速度越快,貨幣量越少
定義:名義GDP與名義貨幣供給量之比
(3)貨幣的周轉次數是由什麼決定擴展閱讀:
考查原因:
貨幣供應量、實際產出和物價的關系可以用交易方程式MV≡PY 表示,其中M 為貨幣供應量,V 為貨幣流通速度,P 為平均價格水平,Y 為實際產出。
從方程式可以看出決定一國一定期間價格水平從而影響產出的因素,不是貨幣供應量M,而是貨幣供應量與貨幣流通速度的乘積貨幣流量。
新貨幣主義學者弗里德曼曾認為,由於貨幣流通速度決定於一國的支付習慣,有關交易的財政金融制度等原因,使它具有一種高度的穩定性和規律性。他根據美國近百年來的經濟統計資料,算出美國貨
幣流通速度每年遞減約百分之一,但在正常情況下,相近年度貨幣流通速度變化甚微。據此,為防止貨幣本身成為經濟失調的主要源泉,弗里德曼提出了「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即貨幣供應量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相一致,把貨幣供應量(貨幣存量)作為貨幣政策中間目標。
我們可以看出「單一貨幣規則」,是以貨幣流通速度穩定為前提。中國也是把貨幣供應量(貨幣存量)作為中間目標的國家,但是中國的貨幣流通速度是否穩定,是僅監控貨幣供應量,還是須控制貨幣流量值得考察。
⑷ 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是什麼意思那貨幣流通次數呢
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速度。
就是指一個國家需要發行多少紙幣,是由這個國家的商品價格總額和貨幣流通次數來決定的。貨幣流通次數,是流通中的貨幣量循環流通多少次。
⑸ 流通中的貨幣量由哪些因素決定
決定商品流通中的貨幣量的因素是:
第一,待實現的商品價格總額,它又取決於投入流通過程中的待購商品總量和商品價格水平,貨幣流通量與之成正比。
第二,貨幣流通次數,即同一單位貨幣流通的平均速度,貨幣流通量與之成反比。
因此,貨幣流通量決定於待實現的全部商品價格總額和貨幣流通速度之比,這就是貨幣流通量規律。
用公式表示就是:
一定時間內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全部待售商品價格總額/同一單位貨幣流通的平均速度(次數)。
這個公式只是就貨幣單純執行流通手段職能而言。實際上。貨幣在一定時期內還會執行支付手段職能。例如用於還債、支付工資、納稅等,以及隨著信用關系的發展而產生的商品的賒購賒銷和彼此抵消債務的業務等等。由於這些因素的作用,貨幣流通量規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⑹ 價格總水平與貨幣流通速度成正比,如何理解
決定流通中所需貨幣量的三因素是:商品數量,價格水平,貨幣流通速度.
首先是商品數量.如果其他條件不變,供給的商品數量越多,則流通中所需的貨幣也越多.兩者是成正比關系;
其次是價格水平.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價格總水平提高3%的話,貨幣的供應量也必需增加3%,也是成正比關系;
最後是貨幣流通速度,實際上是單位貨幣一年中的平均周轉次數.比如1元人民幣,如果平均一年周轉1次,那就是買走1元錢的商品,若周轉3次的話,就可買走3元錢的商品.換一句話來說,同樣是1元錢,後者實際發揮了3元錢的作用.所以貨幣周轉速度越快,則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越少,兩者成反比.
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速度。若在貨幣供應量不變的情況下,貨幣流通速度將與價格總水平成正比。
⑺ 「貨幣流通速度」是否等於「貨幣流通次數」
貨幣流通速度是指貨幣通過市場進行消費流通的速度,用貨幣進行一次消費流通的時間長短來表示。假設每張紙幣通過市場進行一次消費流通的時間平均為六天,那麼貨幣流通速度就為六天。貨幣流通速度為六天的情況下,在六天里商品市場消費流通量是多少,貨幣的供應量也應是多少。在六天里商品市場消費流通量是二百億元,貨幣的供應量也應是二百億元,這樣就能使貨幣供需平衡。這就是說,貨幣流通速度一定的情況下,商品市場消費量決定貨幣的供應量。
流通次數是指一定時間內貨幣作為流通手段被使用或支付的次數.如A持有一元錢,向B購買了一元錢的商品,B用出售商品的一元錢,又向C購買了一元錢的商品,而C將出售商品獲得的一元錢存儲起來.這樣一元錢就被流通了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