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貨幣如何運作
㈠ 有「鈔法」「錢法」,而無「銀法」:明朝的貨幣制度是怎樣的
由於元代紙幣政策的破產,大部分民眾拒絕使用嚴重貶值的紙幣。因此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首先推行的是銅幣。只不過隨著社會經濟秩序的恢復,銅錢的痼疾重新暴露:不利於大額商品交易,而且原材料銅的供給也遇到了困難,使得有明一代鑄造銅錢數量遠少於宋朝。
可惜此時明朝統治者尚未認識到白銀即將成為首幣的趨勢。朝廷於洪武八年(1375)開始印造稱為「大明通行寶鈔」的紙幣, 從此明朝的貨幣制度變成了錢、鈔兼用,而且與元朝將紙幣與白銀掛鉤的做法不同,明代的紙幣面額改以銅錢的貫、文計量。《明會典》所載的典章制度中只有「鈔法」「錢法」,而無「銀法」,便是這個道理。
寶鈔的發行既沒有貴金屬充作準備金,發行數量又無限制,發行不久就失去信用大幅貶值。朱元璋開始發行「大明通行寶鈔」時,規定紙鈔一貫可以兌換白銀一兩,到了將近一百年後的明憲宗成化十三年(1477),卻要用2000貫紙鈔才抵得上一兩白銀,即紙鈔貶值200000%(相當於年通貨膨脹率9%),幾乎喪失了流動價值,在經濟生活中已無實際意義了。
㈡ 明朝是以什麼作為法定貨幣
1.明代把白銀當做法定流通貨幣,基本上交易大數用銀,小數用錢,白銀和銅錢組成了貨幣主體。
2.基本概述 :
a、明朝的貨幣是白銀,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不是白銀的主要生產國,白銀大量依靠進口。魏斐德在著作中寫道,在17世紀的前三十多年中,每年流入中國的白銀總量約達25萬-26.5萬公斤。長期從事「明清之際白銀流入中國」問題研究的美國學者艾維斯認為,1560到1600年日本白銀的年輸出平均在33750-48750公斤之間,大多數最後還是到了中國。
b、由於明代與日本及歐洲間出口貿易的發展,大量白銀從海外通過東南沿海流入內地。國初雖然鑄有「洪武通寶」銅錢,洪武八年(1375)又發行寶鈔作為法定貨幣,但銅錢形制濫惡、使用不便,寶鈔貶值嚴重,白銀不可遏止地成為公私交易的主要通貨。碎銀通貨的便捷,使得前期由於幣制混亂造成的通貨膨脹得到抑制,貨幣經濟得以發展。
1. 大明寶鈔簡介:
是明朝官方發行的唯一紙幣,該紙幣貫行於明朝二百七十多年。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始造。由於當時缺銅,於是明洪武七年頒布「鈔法」,設寶鈔提舉司,其下再設抄紙、印鈔二局和寶鈔、行用二庫。並於次年以中書省南京名義發行。大明寶鈔印框高約30厘米、寬約20厘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紙幣。寶鈔分六等:壹貫、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 但由於當時紙質較差,大明寶鈔難以耐久,且明代紙幣只發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舊鈔,致使市場上流通的紙幣越來越多,寶鈔泛濫成災,發行當年就通貨膨脹,貶值極快,人民紛紛棄之,以失敗告終。2.明朝各階段貨幣 :
元末群雄並起,各自為政,並自鑄貨幣,儼然一朝之政,但這些政府都是曇花一現,鑄造的貨幣也是顯現一時,後來均臣伏朱氏大明。 元末張士誠據高郵,號大周,自至正十三年改元天佑、毀銅佛鑄天佑通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