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如何消滅經濟危機
1. 貨幣消滅的過程 和經濟危機的原理
原始社會沒有貨幣,是因為沒有勞動的剩餘價值。如果想要消滅貨幣要等到社會物質商品及其豐富,可以任意各取所需,才能消滅貨幣。經濟危機一個是勞動力飽合,人們收入減少,市場低落。致使經濟滯緩而形成經濟危機。
2. 經濟大蕭條時可不可以通過多印鈔來解決
錢印多了有什麼後果?趕緊看看!
錢發多了有什麼後果?
第一反應當然是通貨膨脹啦!
但回顧歷史,會發現中國的惡性通脹都是發生在貨幣規模還不算大的時候,如1988年CPI達到18%,1994年CPI達到24%,對應的1988年的M2規模只有7400多億,1994年的M2為46900多億,與現在的150多萬億規模相比,只是一個零頭。雖然當前的貨幣規模已經遠超當初的想像,但通脹卻成了「奢侈品」,PPI在經歷了54個月的負增長後,最近才轉正。
那麼,在貨幣的增速長期遠超GDP增速的背景下,究竟什麼時候會迸發通脹,什麼時候會發生貨幣貶值,其成因究竟是什麼?人民幣貶值是否可以取代房價下跌呢?本文試作分析。
「所有的價格波動都是供需關系」
如今,不少人所困惑的是,既然M2那麼大,為何CPI不漲?那就忘記M2,也忘記CPI,因為這些都是人為設定的東西,都是為了表述方便。其實,連猴子都懂得食品的供不應求,因此要去搶,供需關系是決定價格高低的最直接原因。
錢發多了,物價肯定要漲,但商品有成千上萬種,人民幣卻只有一種。因此,當人民幣膨脹的時候,只有某些供不應求的商品和服務才會漲,供過於求的商品和服務則不會漲或漲得相對少。但CPI只是人為設定的價格指數,而且,中國的CPI不同於美國的CPI,不僅包含的商品和服務有差異,而且權重也不同,所以,只要透過CPI看具體的商品和服務,就會發現所有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都受供需關系影響,不存在所謂的貨幣超發與物價不漲這樣的悖論。
比如,人民幣發多了,意味著大家對商品和服務的消費需求增加了,假如供給不增加,那麼,供需關系就會變化,價格就應上漲。但人民幣主要是在中國本土發多了,在海外流通的相對很少。因此,它很難影響到其他國家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但如果某種商品除了國內有供給,全球其他地方也可以廉價供給,那麼,當國內價格上漲的時候,進口就會大量增加,於是供需關系又平衡了。
但是,有些東西既不能通過產能擴大來增加供給,也不能通過全球貿易來擴大供給,當需求增大的時候,該東西的供不應求導致價格上漲。如北京、上海、深圳的住宅,由於這些城市土地供給是有限的,作為不動產,無法通過國際貿易來進口土地,隨著貨幣的泛濫,城市居住人口和投資人口不斷增加,購房需求大幅上升。
同樣,可以用供求關系來解釋1995年之後中國不再出現惡性通脹的原因,因為1995年之前,中國處在商品短缺時代,雖然貨幣規模不大,但全社會資產規模也很小(房地產、股市和債市的市值都很小),所以,貨幣沒有更多去處,只有集聚到商品流通領域,導致商品價格上漲。
「當前人民幣的貶值壓力較大為何過去貶值不大呢?」
因為過去中國勞動力、土地等要素價格便宜,吸引外資不斷流入,出口增速一度維持在20%以上,又創造出更多外匯,導致外匯供過於求。盡管那時貨幣規模增長也很快,卻面臨著升值壓力。如今,中國的出口額佔全球出口總份額的比重已經超過13%,並仍有繼續上升的趨勢,外貿順差接近4萬億。但問題在於,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速超過FDI的一倍以上,其他各種投資導致的外匯流出規模超過流入規模,外匯儲備在減少,這就導致人民幣貶值壓力加大。
「物價、房價、匯價都是貨幣現象」
如今,農民都不願種糧食了,但糧庫都滿得放不下大米,為什麼呢?不僅因為有袁隆平這樣的育種專家來提高畝產,還靠化肥農葯的大量使用,使得中國在沒有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情況下,糧食的單位畝產已經遠遠領先於美國,達到全球第一。中國的人口不到全球的20%,但豬肉的消費量卻要佔到全球的52%。所以,就我們的消費需求而言,目前大部分商品已經是供過於求了,這也是為什麼國家提出去庫存、去產能的原因。
既然那麼多東西都已經供過於求,為何價格還要上漲呢?那是因為貨幣的增速超過這些商品出廠規模的平均增速。比如,去年廣義貨幣的增速超過13%,GDP增速只有6.9%,汽車產量只增加3.3%,彩電只增加2.5%,冰箱負增長,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只有1%,新開工面積負增長。對普通商品而言,供過於求情況下價格應該下跌;但有些商品也兼具投資品的功能,如住宅、大宗商品、貴金屬等,盡管從消費需求而言已經供過於求,但投資或投機需求的上升,同樣會導致其供不應求,即便像生薑、大蒜這樣不宜久存的農產品,也可以大肆炒作。
3. 貨幣政策是如何調節經濟的
所謂貨幣政策,是指中央銀行為實現特定的經濟目標,運用各種工具調節和控制貨幣供給量,進而影響宏觀經濟的方針和措施的總和。而央行通過貨幣政策要實現的宏觀經濟目標,主要有物價穩定、經濟增長、就業充分、國際收支平衡。
貨幣政策目標是通過貨幣政策工具來實現的。貨幣政策工具不可能直接作用於最終目標,而必須藉助於中介指標。中介指標的選取要符合可測性、可控性、相關性、抗干擾性和與經濟體制、金融體制有較好的適應性等五個標准。一般選擇利率、貨幣供應量、超額准備金和基礎貨幣等金融變數,也有的把匯率包括在內。貨幣政策工具藉助於中介指標達到貨幣政策最終目標還存在一個傳導機制,時滯長短直接影響貨幣政策的效應。
2000年以來的貨幣政策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外幣管理體制。 為推進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促進經濟的對外開放,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9月21日起實施新的外幣利率管理體制。具體內容是:(1)外幣貸款利率,單筆300萬(含300萬)美元或等值其他6種主要外幣的大額外幣定期存款利率,7 種主要外幣以外的外幣存款利率(不分金額)、以及金融機構間的所有外幣利率,由金融機構自主確定;(2)7種主要外幣的小額存款利率由銀行業協會統一制定,各金融機構統一執行。
2、積極推進個人信用制度建設,實施儲蓄實名制。為了規范儲蓄行為, 推進個人信用制度建設,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4月1日起實施儲蓄存款實名制。
3、鼓勵商業銀行進行金融業務品種創新。2月14日,人民銀行與中國證監會聯合發文,公布《證券公司質押貸款管理辦法》,允許商業銀行對證券公司以股票質押取得貸款。
4、加強信貸政策指導,引導資金流向。4月,人民銀行發文,允許除郵政儲匯局以外的金融機構開辦「教育儲蓄存款」,免交利息所得稅;8月, 公布《助學貸款實施辦法》;6月,與國家經貿委聯合發文, 要求各商業銀行嚴格按照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扶優限劣,對淘汰的落後生產能力、工業、產品和重復建設項目限制或禁止貸款,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優化。9月, 針對封閉貸款實施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發出《關於堅持封閉貸款貸款條件、從嚴控制封閉貸款發放的通知》,要求嚴格控制封閉貸款的發放條件,防範風險。
5、積極推進貨幣市場建設。 批准第二批證券公司進入銀行間同業市場從事融資業務。6月,為發展貨幣市場,拓寬企業集團財務公司融資渠道, 允許財務公司進入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和債券市場。11月9日, 允許全國首家專業化票據經營機構———中國工商銀行票據營業部開業,這有利於促進票據業務發展,形成全國性的統一的票據市場,也為央行再貼現操作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6、改進農村金融服務,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引導規范民間信用。7月,決定將縣及縣以下的郵政儲蓄資金以再貸款形式反還農村信用社使用,集中用於支持農村信用社對農民、農村、農業生產的信貸投入,並重點用於發放農戶貸款、及時滿足農民從事種養業、農副產品加工運輸以及農村消費信貸等合理資金需求。12月,發布《關於改進農村金融服務,取締民間高利借貸的意見》,提出一方面要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建立健全適應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的農村體系、經營機制、管理體制和服務方式,加強對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支持,增加對農村的信貸投入,另一方面對
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是指貨幣政策制定者所期望達到的貨幣政策最終實施的效果,一般包括穩定物價、充分就業、經濟 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
(1)穩定物價。這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政府宏觀經濟調控的目標之一,也是貨幣政策經常要突出的最終目標之一。它是指中央銀行通過貨幣政策的實施,使物價水平保持在基本穩定的水平上。
(2)充分就業。所謂充分就業,是指失業率降到可以接受的水平,即凡是有能力和願意參加工作的人隨時能找到合適工作的水平。
(3)經濟增長。保持經濟增長是各國政府追求的目標。西方目家為了促進經濟增長,緩解周期性經濟危機帶來的不景氣,往往通過貨幣政策的實施,保持較高的投資率,以促進經濟的增長。
(4)國際收支平衡。實現國際收支平衡,意味著一國能夠保持良好的外匯儲備,以保證對外經濟活動的正常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