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是怎麼統一貨幣的
⑴ 國際貨幣制度的演變過程是怎樣的
迄今為止,國際貨幣制度經歷了從國際金本位制到布雷頓森林體系再到牙買加體系的演變過程。
世界上首次出現的國際貨幣制度是國際金本位制,1880-1914年的35年間是國際金本位制的黃金時代。在這種制度下,黃金充當國際貨幣,各國貨幣之間的匯率由它們各自的含金量比例決定,黃金可以在各國間自由輸出輸入,在「黃金輸送點」的作用下,匯率相對平穩,國際收支具有自動調節的機制。由於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參戰國紛紛禁止黃金輸出和紙幣停止兌換黃金,國際金本位制受到嚴重削弱,之後雖改行金塊本位制或金匯兌本位制,但因其自身的不穩定性都未能持久。在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沖擊下國際金本位制終於瓦解,隨後,國際貨幣制度一片混亂,直至1944年重建新的國際貨幣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資本主義世界各國都出現了劇烈的通貨膨脹。戰後,歐洲各國經濟實力大大削弱,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黃金儲備迅速增長,約占當時資本主義各國黃金儲備的3/4。西歐各國為彌補巨額貿易逆差需要大量美元,出現了「美元荒」。國際收支大量逆差和黃金外匯儲備不足,導致多數國家加強了外匯管制,對美國的對外擴張形成嚴重障礙,美國力圖使西歐各國貨幣恢復自由兌換,並為此尋求有效措施。
1944年7月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召開由44國參加的「聯合國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這個協定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主要內容是:(1)以黃金作為基礎,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實行「雙掛鉤」的國際貨幣體系,即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2)實行固定匯率制。(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通過預先安排的資金融通措施,保證向會員國提供輔助性儲備供應。(4)會員國不得限制經常性項目的支付,不得採取歧視性的貨幣措施。這個貨幣體系實際上是美元——黃金本位制,也是一個變相的國際金匯兌本位制。
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過積極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種種缺陷也漸漸地暴露出來。20世紀60年代以後,美國外匯收支逆差大量出現,黃金儲備大量外流,導致美元危機不斷發生。1971年8月15日美國公開放棄金本位,同年12月美國又宣布美元對黃金貶值,1972年6月到1973年初,美元又爆發兩次危機,同年3月12日美國政府再次將美元貶值。1974年4月1日起,國際協定上正式排除貨幣與黃金的固定關系,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瓦解。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國際貨幣制度又一次陷於混亂,導致國際金融形勢動盪不安。1976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貨幣制度臨時委員會」在牙買加舉行會議,達成了著名的「牙買加協定」。同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理事會通過《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第二次修正案》,並於1978年4月1日正式生效,從而形成了新的國際貨幣制度牙買加體系。
牙買加體系的實行,對於維持國際經濟運轉和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牙買加體系並非是理想的國際貨幣制度,它目前仍存在著一些缺陷,國際貨幣制度仍有待於進一步改革和完善。
⑵ 古時黃金為什麼能成為地球的貨幣
因為古時候沒有統一的貨幣,所以想要交換東西,必須要有一種東西作為媒介,這種東西就叫黃金,因為在古代,黃金很少,而且還有皇帝的推動,因此,黃金就成為了貨幣。
⑶ 黃金白銀是如何成為全球性貨幣的
黃金在自然界中可以單質形式存在,不需要化學冶煉即可通過淘洗等相對簡單的物理方法得到。因此至晚在距今一萬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就發現並利用黃金這種金屬了。這要比我們現在所熟悉的銅、鐵、鋁、銀等更多以化合物形態存在的金屬早得多。
黃金在陽光的照耀下可以綻放出燦爛的黃色光澤。「黃金」一詞在拉丁文中有「曙光」的意思,在古埃及文字中則有「可以觸摸的太陽」的含義。其中我們不難體會出古人對黃金的喜愛或神奇。
黃金的物理特性極其穩定。據說,黃金的熔點高達攝氏l064.43度,正所謂「真金不怕火煉」;黃金的密度為19.31克/立方厘米,手感沉甸,直徑僅為46毫米的純金球,其重量就有1000克;黃金的韌性和延展性較好,1盎司黃金既可以被拉成50里長的金絲,還可以被碾成厚度為0.001毫米透著綠色的金箔;黃金的抗氧化能力也非常強,雖歷經千百年的歲月滄桑,照樣可以綻放出燦爛的光輝。
正是由於上述優良的品性,使得黃金成為遠古人類製作供奉器具或修飾、保護神靈形象的特殊材料。黃金由此獲得了神秘的宗教價值,並最終升華出深厚的文化價值。再加上至今黃金都極其稀有、且開采成本高昂。如此一來,黃金的彌足珍貴也就不難理解了。
實際上,任何一種物件,只要它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並且相對稀缺到一定的程度,則都有可能被當作商品交易的媒介以及衡量所有商品價值的尺度,從而成為貨幣。在人類社會的實物貨幣時代,歷經一個物競天擇的歷程,憑借其獨特的使用價值、稀缺價值、文化價值、宗教價值以及優良的物理屬性,黃金最終成為本位幣金屬的不二選擇。
根據考古的發現,黃金作為貨幣的歷史十分悠久。早在埃及十三王朝時期(約公元前1500年),黃金就已經被作為賜封財富的計量單位,成為財富的載體。公元前五世紀,黃金鑄幣已作為古希臘城邦商業往來的結算載體。波斯金幣是迄今所發現的歷史最為悠久的黃金鑄幣,其距今已有2500 多年的歷史了。古羅馬亞歷山大金幣也有2300多年的歷史。而我國迄今為止已知的最早金幣則是23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鑄造的「郢爰」。
但需指出的是,早期的黃金通常僅被作為價值儲藏的手段,只是在一定區域或時期內被當作流通使用的鑄幣或稱重貨幣,並且普及程度也不高。黃金成為一種世界公認的國際性貨幣(鑄幣)則是十九世紀初以後的事情了。這就是所謂的金本位時代。
金本位時代只持續了大約二百年的時間。至晚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金本位時代便徹底終結了。人類從此邁入了紙幣的時代。
那麼,應該怎樣來理解金本位時代的終結呢?我認為,黃金確實是個好幣材,但幣材實在不必是黃金。黃金的非貨幣化不僅是人類社會關於貨幣的認知逐步深化的結果,也是人類社會經濟、理性使用黃金的必然選擇。
自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世界各國相繼建立了不可兌現的紙幣制度。由此,在各國國內,黃金喪失了法定貨幣的地位。到了1978年,根據《牙買加協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宣布黃金不再作為貨幣定值或特別提款權定值的標准,廢除黃金官價,實行市場價格;取消成員國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之間必須履行黃金支付的規定;黃金儲備不再作為支付手段來平衡進出口貿易和國際收支差額。由此,黃金喪失了國際貨幣的法定地位。可見,就法律的層面而言,當今的黃金已經不是貨幣。
目前,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仍持有一部分黃金。但這部分黃金只是中央銀行所持有的儲備資產之一。其他形式的儲備資產還包括國債、再貼現票據、外匯等等。在這些儲備資產當中,黃金儲備的性質與國債(包括外國政府債券)或再貼現票據相似,而與貨幣外匯存在著本質性的區別。因為貨幣外匯可以直接用於國際支付,但黃金則通常必須先變現為某種國際貨幣,然後才能據以了結債權債務。這樣一來,用黃金了結國際債權債務關系與變賣資產償還債務就沒有什麽本質的區別了。可見,就事實的層面而言,當今的黃金也已經不是貨幣。
因此,當今的黃金只是一種流動性較高的資產或工業原料而已。
留戀過往、美化逝去是人類的特有性格。正如已是成年的我們追憶起自己曾經的孩提時光一樣,金本位時代遠非現在我們所想像的那麼好,黃金貨幣的終結也絕非一時的沖動。實際上,最早放棄金本位制度的國家也正是最先從1929年至1933年那場空前絕後的大蕭條當中實現復興的國家。這應該不僅僅是巧合。因此,基於情感,我們可以留戀已經遠去的黃金貨幣時代,但實在沒有理由滋生重返金幣時代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