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各國相比秦國的貨幣有什麼特點
㈠ 戰國時期的七雄錢幣是怎樣的貨幣分別是什麼
貨幣,是指流通並使用某一種單一的貨幣的國家或地區。從夏商周一直到戰國時期,貨幣已逐步形成了比較完備的貨幣制度。戰國時期的貨幣有四大體系,除此之外,戰國時期的貨幣還有戰國七雄錢幣。那麼,戰國七雄錢幣是怎樣的呢?現在,請跟我一起來看看戰國七雄的貨幣分別是什麼吧。
戰國七雄錢幣是怎樣的?
戰國七雄的錢幣只要是指戰國時期的七個最強的諸侯國,分別是秦、齊、楚、燕、韓、趙、魏七個國家的貨幣。
當時,齊國的錢幣以刀幣為主:節墨刀,齊大刀、齊明刀和圜錢為主。楚國的錢幣主要以銅幣,金版和布幣(又稱蟻鼻錢和爰金)為主;燕國的錢幣主要是刀幣、布幣和圜錢為主;而趙魏韓史稱中慎正三晉,它們的錢幣主要有布幣和圜錢,此外,趙國又鑄有刀幣。最後是秦國的貨幣圜錢。
戰國七雄的貨幣分別是什麼?
戰國七雄的錢幣除了我以上所講述的有統稱為布幣、刀幣、圜錢和蟻鼻錢(鬼臉錢)四種組成。是戰國時期的四大貨幣體系。
布幣鏟形,由農耕經濟的農具錢、D演變發展而來,這也是把貨幣稱之為錢的緣故。布為D的假借字. 布幣的流通范圍,主要在黃河中游農耕經濟地區如韓國趙國魏國燕國等.布幣的形狀各異,種類繁多,一般都鑄刻有文字,有紀年數的,有紀地名的,也有紀錢幣名稱的.王莽復古改制時曾鑄造過布幣.直到今天,人們仍然把布幣視作中國錢幣文化的象徵,中國人民銀行的行徽,是由三個金色的布幣組成的一個"人"字形象,中國農業銀行的行徽也是用布幣和麥穗構成.在我國人民幣的水印圖案中,也可以看到布幣的存在.
刀幣刀削形,起源於漁獵經濟工具.主要流通在黃河流域的東部諸侯國如齊國燕國趙國.各國的刀幣大小不同,形狀各異,其中以齊國的刀幣最為古樸精美.初期的刀幣與削刀相似,後來,有的刀幣鑄有外廓,不僅顯得美觀,而且增強了錢幣的牢固度,可以防止錢文的磨損.
圜錢圓形圓孔,起源於手工業經濟工具的紡輪或璧環,主要流通於秦國魏國,戰國中期以後,秦國首先採用方孔圓錢,後來齊國燕國也紛紛仿效鑄造.圜錢上都有古篆文字,紀地、紀年、紀值或者兼有.圜錢以它獨特的魅力和優越的使用便利性逐漸取代了其他形狀的錢幣,為秦始皇統一幣制、為我國錢幣形制確定為方孔圓形打下了基礎.
蟻鼻錢和郢爰(印子金)蟻鼻錢,又稱鬼臉錢,是南方楚國的鑄文銅幣,形狀呈不規則橢圓形,上面鑄有陰刻銘文,有一種錢文好象螞蟻爬在人的鼻樑上一樣,故名蟻鼻錢;另一種好象醜陋的鬼面一樣,故名鬼臉錢。以枚為單位計值,使用時較為便利。郢爰,黃金鑄幣,由於楚國境內盛產黃金,使楚國成孝判為春秋戰國時期唯一盛行黃金鑄幣的國家,現存最早的金幣就是楚國的郢爰。郢乃是楚國國都(今湖北江陵),爰則是重量單位或楚國金幣的專有名稱。呈板形,由可固定的金鈑印鑄出來,每塊金鈑有12方格、14方格、16方格、20方格、54方格不等,使用時鑿下小塊支付,每小塊1.4-1.5厘米見方,厚0.4-0.5厘米,重約15克左右。其含金量一般在90%以上,有的甚至高達99%。
這一時期的貨幣特點是,鑄幣式樣往往淵源於青銅工具。流通於不同地區的貨幣構成各自的體系,多有紀地或紀重的面文,其計量單位和形式各不相同,貨幣體制相當復雜。戰國晚期,由於政治、地理的變化和各地經濟交流日益密切,各種貨幣在流通中必然超出幣區,因此,刀幣區也鑄布幣和圜錢,楚幣區也鑄布幣。行用於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圜錢和方孔圓錢,是當時最為進步的鑄幣形式,都趨於圜錢。秦國鑄賣悔行的圓錢,使用銖兩紀重,這為以後貨幣形式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㈡ 秦朝是怎麼統一的貨幣,文字,和度量衡統一成什麼樣
一、統一貨幣
秦統一後,由政府統一鑄造通行全國的圓形方孔錢,叫「半兩錢」。其重量也正好是半兩。秦以前齊國和燕國使用的刀幣、趙國和魏國使用的布幣(也叫「鏟形幣」)、楚國的「蟻鼻錢」(也叫「鬼臉錢」)均被廢除。如圖:
三、統一度量衡
第一,皇帝親自頒發統一度量衡的命令。
這個命令被刻在或鑄在量器、衡器上,或是刻在銅版上,再嵌在量器、衡器上,作為使用憑證。
第二,中央製造頒發度量衡的標准器,作為各地製作和檢定的標准。
第三,制定了對度量衡器具定期鑒定的制度。
(2)與各國相比秦國的貨幣有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秦朝統一貨幣,文字,和度量衡的意義:
1、統一貨幣,可以使中央直接掌控各地的經濟活動,讓整個國家的物資可以流動,不會出現各地各自有貨幣而無法展開貿易的情況.也避免了地方上出現貨幣鑄造進而掌握憑借貨幣發行掌握地區勢力的情況。
2、度量衡的統一可以讓全國處在統一的標准下,對促進生產有很大的好處。
3、文字的統一意義最為深遠,將之前處於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百姓放在統一的文化背景里,加強了秦文化的影響與滲透,延伸了秦始皇的統治。
㈢ 關於秦朝統一貨幣、統一度量、統一文字資料
一、統一貨幣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各自為政,自己鑄行貨幣,齊有法化刀,楚有爰金和蟻鼻錢,燕有明刀,韓有方足布,趙有尖足布,魏有橋足布,秦有圜錢等等。錢幣形狀各異,輕重不一,並且有優有劣,換算困難,給當時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秦始皇被後世稱為「千古一帝」,是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偉大的政治家。他出於國家統一的需要,於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最終統一了全國的貨幣。
二、統一度量
秦統一後,衡制仍因襲前代。但各國度量衡制度相當混亂,計量單位很不一致,秦始皇在全面的改革中,對度量衡加以了統一。
秦滅六國後,明令統一度量衡,使長度、容積、重量都有了統一的標准。統一後,秦朝的度制以寸、尺、丈、引為單位,以十為進位制度;量制方面以龠、合、升、斗、桶(斛)為單位,也是十進制;衡制方面以銖、兩、斤、鈞、石為單位,進位是二十四銖為一兩,一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
由於度量衡在使用中受到磨損,產生偏差,為此秦明令規定,每年都要對度量衡進行檢驗,校正。
三、統一文字
公元前221年,秦全國統一。秦始皇實行「書同文』的政策,由丞相李斯等人整理文字,改定字體,廢除各國文字。李斯等人根據籀(zhou)文改定秦篆。李斯、趙高、胡毋敬分別用秦篆編寫了《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三書,作為推廣秦篆的課本。
這樣,既適應了學童學習的需要,也作為小篆字體的範本,向全國推廣。這是一次大刀闊斧的文字改革。李斯等人編寫時,先參照當時各地(秦地和原六國各地)流行的簡體字,把大篆簡化而為小篆(秦篆),將其作為文字的典範。
秦始皇身體力行推行小篆。他巡遊各地製作的刻石都盡力注意統一書體的標准化。李斯作為著名的篆書家,各地所刻之石,相傳都是他的手筆,留到今天的有《泰山刻石》,《琅琊刻石》等。秦始皇宣布秦小篆為統一書體,秦始皇統—以前的文字字體稱大篆,統一後使用的文字與六國文字不同,稱為小篆,或稱秦篆。小篆是從大篆演化而來的,形體比大篆更加整齊和定形化。
(3)與各國相比秦國的貨幣有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結束了長達250多年諸侯紛爭的戰國時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秦。
秦始皇統一了文字,統一了度量衡,統一了貨幣,建立了郡縣制度。由他奠定的封建國家框架在以後的2000多年中一直被人們延用著。
他在十幾年的時間里組織30多萬人在中國北部修建了綿延5000公里的長城,並生前就開始修築龐大的墳墓。1974年發現的、守護秦始皇陵的秦兵馬俑震驚了世界。8000個如真人大小的陶俑、陶馬和戰車栩栩如生,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