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提高貨幣政策有效
⑴ 論述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
摘要: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分析對於我國貨幣政策的制定、國民經濟的發展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從近幾年央行出台的一系列貨幣政策措施來分析我國貨幣政策實踐的有效性問題,並通過總結貨幣政策實踐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提出了提高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建議。
關鍵詞:貨幣政策有效性;通貨緊縮;公開市場;中央銀行
一、我國近年來貨幣政策實踐的分析
2003年到至今我國都在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這一貨幣政策的實施是由近幾年來我國的經濟形勢決定的,下面我們就看一下這幾年的整體經濟狀況:
2003年,貨幣供應量快速增長,廣義貨幣M2增幅達20%,外匯占款佔1.15萬億元,同比多增加6850億元。在反通貨緊縮的同時,2003年我國經濟出現了潛在的通貨膨脹壓力,央行適當採取了一些緊縮銀根的措施:為應對外匯占款的大量增加調高准備金率一個百分點;通過公開市場操作發行央行票據;並對房地產信貸風險進行了風險提示。同時以我國銀監會的成立為標志,實現了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的有效分離,使貨幣政策獨立性向前大大邁進了一步。此外,通過央行向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注資450億美元,極大推動了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但在經濟快速增長中也存在一些影響經濟、金融持續健康發展的矛盾和問題,如部分行業盲目重復建設、能源交通出現了多年少有的瓶頸制約,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等問題有待解決。
2004年以來,我國經濟繼續保持平穩快速增長,效益不斷提高。宏觀調控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勢頭得到初步遏制。人民銀行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金融調控,合理控制貨幣信貸增長,著力優化信貸結構,抓緊完善金融宏觀調控的制度性建設,加快推進金融企業改革。具體的做法有:一是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操作;二是再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備金率:2004年4月25日再次提高金融機構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以控制貨幣信貸總量過快增長,保持國民經濟平穩、快速、健康發展。三是上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中國人民銀行從2004年10月29日起上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由現行的1.98%提高到2.25%;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由現行的5.31%提高到5.58%.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利率也相應調整,中長期存貸款利率上調幅度大於短期。四是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五是實行再貸款浮息制度和差別存款准備金率制度;六是加強對商業銀行的「窗口指導」,促進優化貸款結構;七是大力發展金融市場;八是積極推動金融企業改革;九是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2004年從總體看,金融運行健康平穩。前三季度,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增加1.8萬億元,同比少增6697億元,但比2002年同期多增4399億元。信貸結構進一步改善,基本建設等固定資產貸款繼續得到控制,流動資金貸款逐步增多。
2005年我國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我國貨幣供應量增長將保持在15%左右(狹義貨幣供應量M1和廣義貨幣供應量M2預期增長均為15%)。全部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2.5萬億元。從前10個月貨幣信貸運行情況來看,貨幣供應量的增加速度有所加快。10月末M2增長速度達到了18%,9月份為17.9%,高於年初預計的15%.M1增長了12.1%,M0增長了9%.整個金融機構貸款平穩增長,貸款結構進一步改善。11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3.8%,略高於年初預定目標。但總體和年初預定目標相差不大。2005年物價上漲仍保持4%左右的水平,央行在2004年對存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點後,存款利率仍為「負」。「負利率」的長期持續將加劇資產泡沫(尤其是房地產泡沫)的危險。2005年,新一輪經濟增長已步入較為穩定時期,為減輕通貨膨脹壓力,防止資產泡沫,理順資金供求關系,央行會逐步、小幅提高存貸款基準利率,其根本目的在於穩定貨幣市場利率,爭取恢復對貨幣市場的控制權,削弱因匯改等制度性因素造成的國內利率結構扭曲,以降低未來貨幣政策陷入流動性陷阱的風險,保持對貨幣市場利率的適度控制是確保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2006年人民銀行將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貨幣信貸的平穩增長,加快金融體制的改革和金融市場的發展,增強貨幣政策在總量平衡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幾個方面:一是靈活運用貨幣政策工具,保持貨幣信貸合理增長。二是落實利率市場改革的相關政策,研究進一步完善利率形成機制、中央銀行利率體系、票據市場利率以及市場化產品的定價機制。提高中央銀行對市場利率的引導能力,協調各利率的關系,提高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的利率定價能力;三是發揮信貸政策在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中的作用,積極發揮貨幣政策在優化信貸政策中的作用,引導商業銀行更好地貫徹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方針,既要增加對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和有效益有市場的企業的貸款,繼續增加對農業、中小企業、增加就業就學的信貸,又要提高金融資產質量,改進金融服務,引導商業銀行增強對周期變化的風險控制能力;四是按照金融體制改革總體思路,繼續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五是加快推進金融市場建設和金融市場創新。六是研究擴大消費的金融支持措施,推廣信用卡等個人消費業務。
綜合來看,近幾年我國貨幣政策應該是有效的,通過對歷年貨幣政策的回顧,不難發現,央行在制定、執行貨幣政策上是不斷走向成熟的,進行宏觀金融調控的能力也是在不斷提高的。
二、影響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雖然我國這段時期的貨幣政策可以肯定的說是有效的,但是效果並不理想。是什麼因素影響了貨幣政策的效果呢?據初步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國有商業銀行在深化改革上力度不夠我國商業銀行在市場經濟時期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但還是存在很多的不足。具體表現在:分支機構收縮。從前金融機構是貸款許可權下放到各部門機構,現在則是貸款許可權上收,以至於絕大部分縣支行甚至地市行幾乎沒有放款的權利。銀行信貸過度向大城市、大企業、重點行業集中,中小企業和縣域經濟資金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以致造成貸款上的「農轉非」,資金上的「鄉養城」,縣域經濟出現「金融服務真空」。國有商業銀行缺乏經營貸款的激勵機制,而約束條件苛刻。在我國的銀行主導型的金融系統中,國有商業銀行是貨幣政策強有力的傳導渠道,但上述種種跡象表明,國有商業銀行為防範金融風險所出台的種種措施與穩健的貨幣政策操作是不完全符合的,造成了穩健的貨幣政策的實際緊縮效應。還有就是商業銀行體系化解不良資產的難度依然很大。盡管成立了政策性銀行,剝離了部分政策性業務,成立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全國剝離了13900億元不良資產,但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存量仍然很大, 增量仍在滋生。
(二)中央銀行獨立性不夠
我國人民銀行的獨立性在行使時受到多方干擾,一方面總行賦予分支機構相當大的貸款權,央行分支機構、專業銀行分支機構和地方政府三者合謀,形成地方政府通過專業銀行向央行分支機構貸款,分支機構向總行爭貸款的「倒逼機制」,刺激央行多發基礎貨幣以滿足資金需求,這十分不利於實現貨幣穩定的目標。另一方面政府通過向中央銀行透支或直接借款來彌補巨額財政赤字,而中央銀行難以對沖其影響,導致財政赤字貨幣化,這是形成通貨膨脹的原因之一,使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受到不利影響。1993年以後,金融體制改革深化,央行獨立性得到提高。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改善央行獨立性不夠的問題。比如1993年下半年政府統一集中央行的貨幣政策決策權;在1994年對央行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將貨幣發行權、基準利率的調節權等等都集中到總行,取消了人民銀行分支機構的貸款權;1995年通過《中國人民銀行法》,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人民銀行的地位;於2003年4月28日成立了中國銀監會。這一系列措施使我國中央銀行獨立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於我國貨幣市場還不發達,所以央行的貨幣操作依然與國有商業銀行之間存在密切的依存關系。這都是有待解決的問題。
(三)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存在外部時滯問題
處於經濟體制轉變中的我國,貨幣政策作用的發揮存在較長的外部時滯。當中央銀行出台一系列貨幣政策後,由於作為直接調控對象的金融市場和企業處於特殊狀況,致使貨幣政策通過利率變動經由投資的利率彈性產生效應這一傳導機制在現有的經濟環境中沒有產生應有的效應。這種市場時滯較為客觀,它不像內部時滯那樣可由中央銀行掌握,而是一個由社會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金融部門和企業部門的行為等多種因素綜合決定的復雜變數。因此,中央銀行對這段時滯很難進行實質性的控制,以及處於轉軌時期的貨幣政策因傳遞媒介行為的日漸理性,擴張性貨幣政策不再像傳統的賣方市場條件下對經濟的影響那樣劇烈,對於經濟的影響也不像過去那樣直接迅速。這是我國貨幣政策在啟動經濟中作用效果不明顯的重要原因。
(四)貨幣市場的殘缺影響貨幣政策效果
貨幣市場是中央銀行進行公開市場業務等貨幣政策工具操作的基礎平台,也是貨幣政策傳導過程中最為關鍵的環節。但從總體上講,我國的貨幣市場發育不完善,貨幣市場的發展層次低,市場容量有限,市場規模較小,貨幣市場功能殘缺,貨幣市場運行效率較低。這些缺陷使我國的貨幣政策操作缺乏堅實的基礎平台。主要表現在:第一,交易主體單一。只准商業銀行及部分證券公司、信託公司、保險公司、城鄉信用社等進入市場,而絕大部分有資金需求的中小金融機構卻不能進入市場,從而形成「單邊市場」。第二,交易工具單一。以票據市場為例,目前我國票據市場上流通的票據有9成以上是銀行承兌匯票,剩下的也有大部分是商業承兌匯票,其它諸如銀行本票,大額可轉讓存單,短期企業債券,保險單等交易工具幾乎為零。第三,我國貨幣市場發展層次
⑵ 結合我國現實,談談如何提高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運行效率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無非就是凱恩斯的利率傳導機制、貨幣學派的資產價格渠道(其包括匯率渠道和股價渠道)、信貸渠道(包括銀行貸款渠道和資產負債表渠道)。
從利率傳導機制來看,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利率對貨幣供給量變化的敏感程度,以及利率變動對於投資的敏感程度。前者無非就是利率市場化,讓利率的調整由市場來決定,減少國家的干預,這個的話我比較看好中央推出shibor(上海銀行間同業交換利率)在這方面的作用,畢竟銀行業間的貨幣信貸在利率的變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後者主要是國家要提高投資者的投資熱情,至少說不要限制投資,另外好的市場環境也會激發投資者的投資熱情。
匯率渠道主要牽涉利率變動對於匯率的影響問題和出口問題,主要就是就是匯率自由化和國家對於出口的鼓勵。
股價渠道的作用大小主要還是看股票市場是否是理性、正確反映經濟形勢。
銀行信貸和資產負載表作用的大小主要是看銀行的貸款情況。
⑶ 如何提高結構性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1、結構性貨幣政策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
結構性貨幣政策的充分運用可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優化金融機構存貸款結構,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是產業結構合理化。在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基礎上,我們要努力實現產業結構的高級化,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可以更有效地促進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經濟的協調發展。
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首先要尊重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目前我國三大產業發展的狀況是第二、三產業發展較快,第一產業發展比較滯後。結構性貨幣政策的實施應該對農業給以足夠的政策傾斜,促進三大產業的協調發展、產業結構的優化。政府已經對農業發展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在惠農發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結構性貨幣政策對信貸結構與利率等的調節能大體反映市場供求的變化,引導資金流向效益好的領域,促進生產率的提高。
2、結構性貨幣政策促進不同區域經濟協調穩定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表的報告指出,應把中國內地主要區域劃分為東、中、西以及東北四大主要區域。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趨勢逐步加大。東部地區經濟比較發達,經濟金融活動活躍,市場對資金的需求很大,同時,其貨幣來源渠道也相對較寬。中西部地區以及東北部地區經濟發展程度較低,經濟不發達,金融活動不活躍,資金創造能少於相對還比較弱。隨著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不平衡情況的發生,政府也實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例如「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以及「振興東北」等區域發展戰略。這些政策措施的實施往往離不開貨幣政策的支持,特別是根據不同的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所實施的結構性的貨幣政策,如國家在西部大開發戰略中所實施的金融支持政策和靈活的投融資政策。
3、實施結構性貨幣政策的國外經驗
在國際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許多國家運用結構性貨幣政策促進本國經濟的協調穩定發展。以德國為例,在20世紀70年代,德國為了阻比游資流入,防比破壞本國經濟的穩定發展,聯邦銀行臨時規定只允許銀行使用再貼現額度內的一定比例,不允許銀行全部使用。到1990年7月東德和西德完成貨幣統一後,鑒於東德經濟發展落後於西德的經濟發展,為了支持東德經濟的發展,德國聯邦銀行再一次運用了結構性的貨幣政策,充分發揮了再融資工具的結構調控功能:一方面降低東德銀行的再貼現率;另一方面提高對東德銀行的資金支持力度,提高東德銀行的再融資額度。與此同時,德國聯邦銀行也實施了其他的結構性的政策促進經濟的協調有效發展。通過靈活的結構性貨幣政策的運用,德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發展勢頭良好。到目前為止,德國的經濟實力以及政治地位在全世界中日益提高。
⑷ 央行調控貨幣政策的手段有哪些
政策手段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公開市場業務。這是發的國家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公開市場業務就是在公開市場上買賣有價證券,從而達到減少獲增加市場流動性的目的。若流動性過剩,那麼央行在公開市場賣出有價證券收回現金,這屬於緊縮性貨幣政策,若流動性不足,則在公開市場買進有價證券,從而增加市場流動性,這屬於寬松貨幣政策,由於操作上的主動性,也稱作擴張性貨幣政策;
第二,法定準備金率。這在我國使用比較多,法定準備金率是銀行收到一筆存款所需要存入中央銀行的比例。法定準備金率和貨幣創造乘數直接相關,法定準備金率越高,貨幣創作乘數越小,起到收攏資金的作用,反之則反是;
第三,銀行貼現率。銀行貼現率事實上就是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借款的利率,提高貼現率,銀行借款成本增加,流動性減少;貼現率降低,銀行借款成本下降,流動性增加。當然這都是理論上的說法,在現實中,商業銀行很少向中央銀行借款,因為這將影響到商業銀行的聲譽,導致客戶流失,如果商業銀行資金非常緊缺,必須向中央銀行借款時,利率再高也是要借的,因此貼現率對貨幣的控製作用並不明顯;
第四,道德勸說。就是中央銀行向商業銀行的警示等。
⑸ 對提升中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看法
四、 提高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幾點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 ,我們基本了解了我國貨幣政策時滯較長、很大程度上影響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等問題。對於貨幣政策效應時針對這些制約因素 ,我們可以採取相關的措施消除或減少貨幣政策的時滯 ,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1. 賦予和保證央行執行貨幣政策的相對獨立自主權。要切實保證中國人民銀行在國務院領導下依法獨立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的責權 ,使人民銀行能夠對宏觀經濟形勢及發展趨勢作出獨立的、 有權威的分析和判斷 ,使貨幣政策的制訂、 執行和調整與經濟運行的實際緊密結合。為此 ,要盡快明確貨幣政策委員會的職權、 責任 ,切實發揮貨幣政策委員會的作用。
2.建立完善的信息採集和處理系統。建立完善的基礎數據的採集、 加工、 處理體系, 准確把握和判斷時滯變動, 提高決策人的認識水平和決策能力, 利於當局識別時滯、 決策時滯, 縮短內部時滯時間。[11]
3. 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降低外在時滯。
第一,加快微觀基礎的再造。國有企業要加快改革步伐 ,盡快消除 「軟約束」 ,真正保證能夠在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建立起制衡關系的公司治理結構 ,這是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現有的商業銀行金融機構要加速 「產權多元化」 改造和機構、 網點、 人員的重新布局 ,與此同時 ,商業銀行金融機構還要依據法律實行按市場化原則 「准入與退出」 ,並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對於國有商業銀行來說 ,當務之急是要真正建立起以利潤極大化為目標的治理結構和激勵機制 ,以疏通銀行內部貸款渠道 ,為貨幣政策的有效運作提供中間目標和傳遞機制 ,下一步可考慮其如何走向股份制銀行。
第二 ,加快經濟發展 ,引導社會公眾預期向好的方面看 ,提高消費的利率彈性 ,改善貨幣政策傳導環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 ,預期對貨幣政策效果的影響越來越重要。因此 ,國家要有選擇性地採取措施 ,消除不利於內需擴大的因素的影響。醫療、 住房、 失業、 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要盡快建立健全 ,增強社會公眾的安全感;教育改革、 機構改革等措施要盡快到位 ,縮短社會總需求抑制時間;多途徑促進農民增收 ,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改善農民預期 ,激活農村市場;配合財政政策 ,解決居民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 ,促進國家擴大內需的政策得以取得持續實施的效果。
第三 ,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我國的金融市場。加速利率機制市場化, 加速國債市場的發展,提高貨幣政策工具的運作效率。必須建立一個多元化、 高層次、 高效率的貨幣市場 ,使貨幣市場成為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傳導的窗口和實施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的基礎。要在積極推進貨幣市場發展的同時 ,建立全國統一的貨幣市場利率機制 ,逐步解決現階段貨幣市場各個子市場相互分割、 市場利率聯系不緊密的不合理狀況。同時 ,要加大改革力度 ,規范和發展資本市場 ,尤其要完善資本市場的結構 ,為貨幣政策的有效運作和傳導創造良好的市場條件。[12]
總之, 在研究貨幣政策效應時滯問題時, 必須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 不能照搬國外的現成的貨幣理論; 採用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探索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貨幣理論。
⑹ 實際利率很高為什麼緊縮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會減弱 緊縮貨幣政策不是要利率提高嗎
現今貨幣緊縮政策一是提高基礎利率,二是提高銀行准備金率。由於銀行縮緊銀根,減少放貸量,導致借貸人無法從銀行融入足夠資金,而轉從民間機構通過高昂利息借貸。這個利息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實際利率。
因為實際利率遠遠高過各級銀行的放貸利率,假設實際利率是年率10%,銀行放貸利率是6%,那麼即使政府提高基礎利率1%,實際利率還是遠遠高於銀行放貸利率。而目前借貸人相當一部分融資渠道還是來自民間放貸機構,所以緊縮貨幣政策遠達不到預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