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價貨幣的購買力
① 貨幣購買力由什麼決定
貨幣的購買力是由市場決定的。購買力指的是在一定時期內用於購買商品的貨幣總額。由於購買力指的是對於的購買能力,因此,一切不通過貨幣結算的實物收支以及不是用來購買商品和勞務的貨幣支出,比如歸還借款、交納稅金、黨費或者工會的會費等,全都不屬於社會商品購買力的范圍。中國社會的購買力主要是由三部分組成:居民購買消費品的貨幣支出、社會集團購買力以及農民購買農業生產資料的貨幣支出。另一種含義指的是單位貨幣能買到商品或者是勞務的數量,也就是貨幣購買力。它決定於貨幣本身的價值,商品的價值或者是勞務費用的高低。購買力的大小,取決於社會生產的發展以及國民收入的分配。社會購買力會隨著社會生產的增長而不斷提高,而國民收入中積累與消費比例關系的變化也會對購買力產生比較直接的影響。
<購買力的運用/strong>
購買力在以下情況中通常是很有效的:1、購買者數量非常少。2、購買者對於立即可以買到的競爭性產品都掌握有充足的信息。3、產品轉換的成本是非常低的。4、公司可以採用向後整合的方式將產品改為自行生產。5、產品對於購買者的成本來說佔了相當大的比重。6、賣方是靠成本在作競爭的。7、賣方的獲利並不佳。
購買力的衡量
社會商品的購買力是在一定的時期內,全社會在零售市場上用以購買商品的貨幣支付的能力,表明了社會商品的需求量。社會商品購買力主要是用四個基本指標來表現的:1、本期已經實現的商品購買力。指的就是居民本期在零售市場上購買商品所支付的貨幣額。2、結余商品的購買力。指的是居民未實現的購買力,一般表現成居民手中的現金和儲蓄存款。具體分為期初結余商品購買力以及期末結余商品購買力兩種。3、本期形成的商品購買力。指的是居民本期貨幣收入當中,可以用來購買商品的那部分的貨幣。一般是用本期居民收入扣去非商品支出而求得的。4、本期全部商品的購買力。表明的是居民本期最大可能的購買商品的能力。
② 怎麼計算名義貨幣
貨幣購買力的計算公式為:貨幣購買力指數=1/CPI,假設2010年的貨幣購買力為1,那麼到期時的貨幣購買力就為1/1.033,所以41000*(1/1.033)=39690。
③ 怎麼判斷貨幣是升值還是貶值
如何判斷貨幣是上漲還是下跌?金投小編介紹判斷貨幣是上漲還是下跌的兩種常用方法:購買力法和匯率法.
1、購買力法
購買力法是指在不同時期以同等金額的貨幣購買力的大小來判斷貨幣的上升和下降.貨幣用於購買商品,後期相同金額的貨幣肢團塵比前期可以購買的相同商品多的話,意味著貨幣的上漲反而是貨幣的下跌.
舉個例子,10年前,100元人民幣可以買到100斤米,10年後100元人民幣可以買到的同樣的米只有20斤.這表明這10年間人民幣的購買力下降了.也就是說,人民幣貶值了.
按購買力計算,人民幣在過去幾十年中經歷了貶值.過去30年通貨膨脹數據大多是正值(只有4次負值),通貨膨脹上升物價上升,物價上升物價上升物價購買力下降.因此,對投資者來說,將人民幣現金作為投資組合明顯不明智.
2、費率法
匯率法判斷貨幣是上漲還是下跌,主要是通過貨幣和貨幣的匯率趨勢實現的.以人民幣為例,過去幾十年歷禪經歷了持續貶值,但人民幣對美元經歷了長期上漲.
通過匯率法判斷貨幣的升值和貶值,需要區分直接定價法和間接定價法.
直接定價法
直接定價法是以一定單位的外國貨幣為標准計算應付多少單位本國貨幣.例如,人民幣和美元的匯率是1美元=多少,所以人民幣採用直接定價法.除人民幣外,日元、加元、瑞士法郎等都是直接標價法.
在直接定價法下,匯率上升,代表外國貨幣的上升,本國貨幣的下降,相反外國貨幣的下降,本國貨幣的上升.以美元兌換人民幣匯率為例,美元/人民幣從6.4000上升到6.5000表示美元上升,人民幣下降.
間接定價法
間接標價法是以一定單位的本國貨幣為標准,計算應收幾個單位的外國貨幣.例如,歐元對美元的匯率表示為1歐元=多少美元.除或敏了歐式,國際採用間接定價法的還有英鎊、澳元、紐元等.
在間接定價法下,匯率上升意味著本國貨幣的上升,外國貨幣的下降,相反本國貨幣的下降,外匯貨幣的上升.
為什麼要區分直接定價和間接定價法
區分直接定價法和間接定價很簡單,直接定價法就是外國貨幣在前面,本國貨幣在後面,間接定價法.
對投資者來說,正確區分直接定價法和間接定價法中貨幣上漲和下跌時的匯率方向是很重要的.匯率對一些重要的經濟數據和事件反應敏感,重要的經濟數據和事件引起的貨幣上漲和下跌,匯率在短期內發生很大變動.此時,投資者需要清楚地知道經濟數據的利益和利益帶來的貨幣上漲和下跌,這個匯率上漲還是下跌.
具體來說,如果本國的經濟數據對本國貨幣有利,本國貨幣會上漲,直接定價法下的匯率會下降,間接定價法下的匯率會上升,反之亦然.外國經濟數據有利於外國貨幣,外國貨幣上漲,直接標價法下的匯率上升,間接標價法下的匯率下降,反之亦然.
舉個例子,如果中國的經濟數據對人民幣有利,美元對人民幣的匯率一般會下降歐元區的經濟數據對歐元有利,歐元對美元的匯率會上升.美國的數據有利於美元,美元對人民幣匯率上升,歐元對美元匯率下降.
④ 什麼決定貨幣購買力
專業定義
專業來說:購買力(purchasing power)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用於購買商品的貨幣總額。由於購買力是指對商品的購買能力,因此,一切不通過貨幣結算的實物收支和不是用來購買商品和勞務的貨幣支出,如歸還借款、交納稅金、黨費、工會會費等,均不屬於社會商品購買力范圍。
形成過程:
購買力是通過社會總產品和國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的,社會購買力來源於各種經濟成分的職工工資收入、其他職業的勞動者的勞動收入、居民從財政方面得到的收入(如補貼、救濟、獎勵等)、銀行和信用單位的農業貸款、預購定金凈增加額、居民其他收入、社會集團購買消費品的貨幣。
中國社會購買力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居民購買消費品的貨幣支出、社會集團購買力、農民購買農業生產資料的貨幣支出。另一種含義指單位貨幣能買到商品或勞務的數量,即貨幣購買力。它決定於貨幣本身的價值,商品的價值或勞務費用的高低。購買力的大小,取決於社會生產的發展和國民收入的分配。社會購買力隨著社會生產的增長而不斷提高,而國民收入中積累與消費比例關系的變化也對購買力產生直接的影響。
購買力概念如何運用?
購買力在下列情況下通常是很有效的:
1、購買者非常少。
2、購買者對於立即可買到的競爭性產品都掌握有充足的資訊。
3、產品轉換的成本非常低。
4、公司可以採用向後整合(backward integration)將產品改為自行生產。
5、產品對購買者的成本來說佔了相當的比重。
6、賣方是靠成本在作競爭。
7、賣方的獲利不佳。
購買力如何衡量?
社會商品購買力是一定時期內,全社會在零售市場上用以購買商品的貨幣支付能力,表明了社會商品的需求量。社會商品購買力主要用四個基本指標來表現。
1、本期已實現的商品購買力。指居民本期在零售市場上購買商品所支付的貨幣額。
2、結余商品購買力。指居民未實現的購買力,一般表現為居民手中的現金和儲蓄存款。具體分為期初結余商品購買力和期末結余商品購買力兩種。
3、本期形成的商品購買力。指居民本期貨幣收入中,可以用來購買商品的那部分貨幣。一般用本期居民收入扣去非商品支出而求得。
4、本期全部商品購買力。表明居民本期最大可能的購買商品的能力。
⑤ 人民幣的有效購買力是什麼,由什麼決定
人民幣升值的顯著結果,就是同一種商品在兩國間產生了不同價格。美元相對人民幣對外貶值,而人民幣實際上是對內購買力貶值。
央行昨日宣布,今年11月12日起發行2015年版第五套人民幣100元紙幣。伴隨著人民幣紙張的更新換代,人民幣的升值旅程也在緩慢前進。根據央行昨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為6.1162,已經連續3個交易日調升,並至本月以來新高。人民幣持續出現升值。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正在不斷加快,人民幣「切割」世界經濟和金融蛋糕的份額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從理論上來說,只要人民幣使用量增多,便意味著原有美元的蛋糕被切小。按照這個邏輯,一個國家的貨幣使用率越高,就會變得越來越流行,其購買力和信用也將大大地提高。反之亦然。那麼,為什麼我們還是常常覺得「錢越來越不值錢」、人民幣的購買力不斷下降呢?
中國近些年來通脹率已徘徊於5%左右,物價上漲幅度大,可以說是民眾一個普遍的感受。曾經就有網友曬出過中美兩國的價格差異:「中國,工資5000元,吃一頓麥當勞30元,下館子最少100元,買輛車(夏利)最少3萬元;美國,工資5000美元,吃頓麥當勞4美元,下館子40美元,買輛車(寶馬)最多3萬美元。」這一比較與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推出的「巨無霸指數」有類似之處,所謂「巨無霸指數」,是指在假定購買力平價理論成立的前提下,以各國麥當勞餐廳的大麥克漢堡價格,相對於該國貨幣匯率作為比較的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