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貨幣政策是否松
⑴ 如何區分貨幣政策是穩健的,緊縮的,寬松的
寬松的是通過提高貨幣供應增長速度來刺激總需求,利息率會降低。
緊縮的是通過削減貨幣供應的增長率來降低總需求水平,利息率也隨之提高。
穩健的是以一個穩定的貨幣供應速度來提供貨幣。
⑵ 什麼是寬松的貨幣政策
你好,一般來說,寬松的貨幣政策是增加市場的貨幣供應量,如直接發行貨幣、在公開市場購買債券、降低存款准備金率和貸款利率等。當央行降低存款准備金率和再貼現/再融資利率時,將購買國債,將資金投放國外,增加市場貨幣流通,促進商業銀行擴大信貸規模,降低利率,促進發展投資,穩定物價,充分就業,促進經濟增長,平衡國際收支。
有了更多的錢,需要貸款的企業和個人更容易獲得貸款。一般來說,它可以使經濟發展得更快。它是促進繁榮或抵禦衰退的措施。例如,中央政府大量發放信貸就是寬松貨幣政策的表現。
寬松的貨幣政策的特點:
1、降低存款准備金率,使商業銀行減少上繳存款准備金率,增加可貸資金。
2、降低再貼現率,使商業銀行在向央行貼現票據時,可以獲得更多資金,增加可貸資金。
3.中央銀行在市場上購買證券和貨幣。
4.放寬信貸條件和規模
寬松的貨幣政策的好處:
1、寬松貨幣政策下,市場貨幣供應量增加,使企業資金使用成本減少,利潤增加。
2、增加貨幣供應量,使人們貨幣收入增加,促進消費。
3、寬松貨幣政策是在國內經濟不夠景氣的情況下使用的促進經濟發展的貨幣政策。
寬松的貨幣政策調整原因:
1、本次,隨著中國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轉向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一松一穩」調控組合再現。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必須有相應的擴張手段,防控通脹壓力,不再需要寬松的貨幣政策。
2、流動性是過剩的,應該承認。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過去放出這么多貨幣和信貸是不得已而為之,在率先克服危機影響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隨著形勢的變化,是時候調整貨幣政策了。
3、「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非凡之舉」。中國經濟企穩回升,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應及時退出。
4、加強市場安全和價格穩定,落實「米袋」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完善市場調控方案,繼續整頓和規范市場價格秩序。
⑶ 如何判斷貨幣政策的松緊程度
寬松的貨幣政策是導致外匯市場上本幣供給量的上升,造成一定的通貨膨脹,這會導致本幣對外幣的貶值傾向。當讓匯率是各種經濟因素的綜合體現,貨幣政策只是一個小方面,比如目前人民幣,從長期來講還是要升值的,而我國也非常可能在長期內維持一個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環境。一、寬松的貨幣政策含義:寬松貨幣政策總的來說是增加市場貨幣供應量,比如直接發行貨幣,在公開市場上買債券,降低准備金率和貸款利率等二、具體政策:1、降低存款准備金率,使商業銀行減少上繳的存款准備金,增加可貸資金。2、降低再貼現率,使商業銀行將票據貼現給中央銀行時,可獲得的資金,增加可貸資金。3、中央銀行在市場上購買有價證券、貨幣投放市場。4、放鬆信貸條件和規模。
⑷ 如何判斷貨幣政策的松緊程度有什麼具體指標或方法
前言:大家也都知道貨幣政策會影響居民甚至是整個社會的發展,所以很多人都對於國家和政府的貨幣政策非常關心,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去判斷貨幣政策的松緊程度呢?有沒有一些具體的指標或者是方法?
三、結語大家如果對這方面的信息比較感興趣的話,是可以去通過觀看中國人民銀行上映的信息,一些貨幣政策的發行在官方網站上都會進行公布。貨幣政策對於居民的生活具有很大的影響,貨幣政策到底是放寬還是緊縮還是要根據多方因素的綜合考量進行決定。
⑸ 如何判斷貨幣政策的松緊程度有哪些具體指標或方法
目前,有些人根據流動性對其運作的影響來判斷流動性是松還是緊。比如說,他們根據某種價格的漲跌來判斷流動性是松還是緊。我認為,根據央..行在貨幣政策運行中的行為來判斷是緊還是松是合理的,但我建議,除了這些,我們還可以直接看流動性。",利率是資金的價格,資金的價格可以反映資金的供求關系。如果看價格走勢,就能看出底部是松還是緊。
它只是調節短期流動性;另一方面,如果央行幾天不進行逆回購,並不意味著貨幣政策將被收緊。它只意味著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沒有必要進行這種操作。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周四在國務院政策例行發布會上表示,目前的貨幣政策取向是審慎的。央行無意收緊貨幣政策,也無意放鬆貨幣政策。我們不希望看到市場流動性的短缺,也不希望看到市..場流動性的泛濫。殺的殺,該怎麼辦就這么辦。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⑹ 緊的貨幣政策和松的貨幣政策分別指的是什麼
松的貨幣政策——是指擴張性貨幣政策(積極貨幣政策);
緊的貨幣政策——是指緊縮性貨幣政策(穩健貨幣政策)。
1、定義:貨幣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銀行為影響經濟活動所採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貨幣供給以及調控利率的各項措施——分為兩類:擴張性貨幣政策(積極貨幣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穩健貨幣政策)。
2、具體措施:
擴張性貨幣政策:在經濟蕭條時,中央銀行採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貨幣供給增加,刺激投資和凈出口,增加總需求,稱為擴張性貨幣政策。
緊縮性貨幣政策:經濟過熱、通貨膨脹率太高時,中央銀行採取一系列措施減少貨幣供給,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資和消費,使總產出減少或放慢增長速度,使物價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稱為緊縮性貨幣政策。
⑺ 如何知道貨幣和信用的緊與寬
多看我近期關於貨幣政策的觀點
從時間的視角來看。
貨幣政策只看某時點並不好判斷,需要有對照,所以說從時間的角度來看。
比如說現在中國的貨幣政策就放寬鬆了,疫情前和疫情後貨幣政策一對比,很明顯的現在寬松。
再比如我們看美國。美國在疫情前有過加息操作,那時候貨幣政策就在慢慢收緊,但美國經濟立刻惡化,於是又降息,即貨幣政策又寬鬆了。那麼在看現在的美國貨幣政策,很輕松的就能判斷其貨幣政策無比的寬松。
看利率!
利率高,說明市場上缺錢,要用高利率才能拿到資金。這時候政策就是偏緊。
利率低,說明市場上不缺錢,資金的成本就低,這時候政策就是偏松。
比如從2018年到現在,余額寶等貨幣基金產品的收益率從4.4%,降到了1.4%。說明一路在偏寬松。
而且通過利率走勢,就可以知道什麼時候松,什麼時候緊。
下面是余額寶的收益率變化情況。
可以看到2018年是明顯下滑,當時是因為中美貿易摩擦,貨幣政策適當寬松,幫扶實體經濟。2020年又一波明下降,因為新冠疫情沖擊,貨幣政策適當寬松,給企業提供資金,幫他們渡過難關。
針對這個問題,我認為當前國家採取的是寬貨幣,緊信用的政策。
寬貨幣是說寬松基礎貨幣M1的投放,基礎貨幣是由央行發行的,不直接產生 社會 負債的貨幣。這里對疊加一個概念,數字貨幣,我們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在2020年會推出,這個並不是比特幣等區塊鏈產品,而是一種電子現金,起到的作用跟現金一樣。
平時我們從銀行存款中取出現金就意味著銀行存款降低,流通現金增加,如果是銀行存款(刷卡消費),就意味著我們個人資金在不同銀行賬戶之間流轉,始終在銀行體系循環。但是如果變成現金消費,就意味著脫離了銀行賬戶,每個人持有的現金最終都是由中央銀行負責。
緊信用就是去杠桿。2019年我們的社融增加有限,而且社融的結構在調整,間接融資變直接融資趨勢很明顯,信託貸款佔比逐漸降低,人民幣貸款雖然一直再增加,但是債券融資和股票融資增加比例更大。2020年,間接融資比例會進一步壓縮,具體表現應該是不斷壓縮杠桿,部分企業如果不能低息拿到融資,會選擇讓渡股份,做大資本市場。在這個前提下,資質好的央企和行業龍頭獲取信貸的成本會更低,反過來能提升行業集中度,未來三年存量競爭,集中度提升將會在各個行業的股票市場上給予投資機會。
貨幣政策傳導可以分為五大渠道,分別為信貸傳導渠道、利率傳導渠道、資產價格傳導渠道、匯率傳導渠道以及預期傳導渠道。「信貸傳導渠道」分狹義及廣義 ,前者強調貨幣供給,即央行通過調控商業銀行存款准備金改變銀行貸款能力,後者強調貨幣需求,即貨幣政策通過影響企業和消費者的資產負債表,影響企業和居民的投資消費行為,帶來總產出變化。 「利率傳導渠道」「資產價格傳導渠道」 ,強調心理預期因素,通過影響資產價格,影響企業資產重置活動以及居民消費意願。 「匯率傳導渠道」 ,核心是一國利率變化通過利率平價影響本幣匯率,進而通過凈出口影響產出。 「預期傳導渠道」 ,指央行通過市場溝通增強公眾信任度,穩定預期,從而提升貨幣政策的操作效果。 從重要性來看,五大貨幣政策傳導渠道以信貸傳導渠道和利率傳導渠道為主,分別對應貨幣政策的數量型調控及價格型調控,而資產價格、匯率以及預期傳導渠道則更加偏重與其他渠道發生協同作用,共同影響產出。
金融危機後至2018年,我國主要經歷了三次經濟下行期,均對應貨幣政策寬松周期,但寬貨幣到寬信用再到實體經濟的傳導效率卻逐步減弱,貨幣政策傳導更加困難。 第一輪為2007年三季度至2009年二季度,第二輪為2011年二季度至2012年四季度,第三輪為2014年三季度至2016年四季度。 總結三輪寬貨幣到寬信用周期:一是貨幣政策的反應越來越及時 ,從經濟開始下行到寬貨幣政策出台的時滯在逐漸縮短,三輪時滯分別為5個季度、3個季度、2個季度。 二是寬貨幣到寬信用的傳導時滯逐漸拉長 ,第一輪和第二輪寬貨幣都幾乎同步傳導至寬信用,而第三輪傳導的時滯為2個季度。 三是寬信用到實體經濟的傳導速度逐漸變慢 ,三輪時滯分別為2個季度、3個季度、5個季度。
通過計算三輪寬貨幣周期中,各貨幣政策傳導渠道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發現:
1)信貸渠道與經濟增長整體相關性最高,但傳導效率逐步下降。 我國金融體系以銀行為主,寬信用傳導高度依賴銀行,信貸渠道傳導有效性的下降,是導致寬貨幣難以傳導至寬信用的主因。
2)利率渠道有效性低於信貸渠道,但重要性與日俱增。 受益於利率市場化的持續推進,短期政策利率向中長期利率的傳導效率日益提升。
3)資產價格渠道的有效性低於信貸渠道和利率渠道,但有明顯改善趨勢。 我國資本市場近年來快速發展,已成為企業融資和居民資產配置的重要渠道,對於投資及消費的影響力日益顯著。
4)匯率渠道傳導效率較低,但逐步改善。
5)預期渠道影響力不斷提升。
2018年以來,我國進入第四輪貨幣寬松周期,但企業融資需求得不到充分滿足,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未顯著下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成為當前宏觀經濟面臨的一大問題。具體來看:
1)信貸渠道總量傳導通暢,但存在結構性失衡。 信貸需求方面,過去作為加杠桿主體的基建及房地產行業杠桿上行空間有限,民營小微企業抵押品少,難以獲得銀行融資;信貸供給方面,中小銀行資產質量及資本補充壓力均較大,放貸意願不足。
2)利率市場化仍未完成 ,政策利率對銀行間市場利率、交易所市場利率、貸款利率及非標利率傳導效率依次遞減,官定基準利率的存在,導致利率調控難以實質影響與企業融資最為相關的貸款利率。
3)資產價格渠道傳導動力不足 ,一方面房價受金融周期及房地產調控制約,另一方面股票市場制度建設仍有待完善,且在實體經濟盈利暫未明顯改善的情況下,難以發揮正強化效應。
4)匯率渠道方面,中美貿易摩擦增加出口不確定性。
5)預期渠道基本通暢 ,市場信任度較高。央行不斷提高與市場溝通的頻率及深度,對於市場預期起到了良好的引導作用。
從當前五大貨幣政策渠道的傳導情況來看,信貸渠道仍占據主導地位。然而,當前我國信貸渠道傳導面臨兩大阻礙,一是我國金融周期進入下半場,二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問題。
1)金融周期進入下半場,信貸渠道疏通難度加大
從國際經驗來看,美日歐均在金融周期下半場遭遇了貨幣政策傳導的難題。 我們對三大經濟體分別選取了一段金融周期下行期,美國為2007年至2013年,日本為1990年至2006年,歐元區為2008年至2015年。 從共性來看,在金融周期下半場,三個案例中信貸渠道傳導均受阻,各國在貨幣政策操作中均不同程度增加了數量型政策工具。從個性來看,美國復甦最為成功,而日本陷入「債務—通縮」循環,歐元區復甦緩慢、效果不佳,主要原因之一,即在於對信貸渠道的修復效果不同。日本及歐元區應對危機的力度和反應速度均不足,量寬政策推出遲緩。
信貸供給方面,未及時救助金融機構,銀行不良率快速攀升,風險偏好降低。信貸需求方面,除政府部門加杠桿外,居民和企業部門去杠桿進程緩慢,債務負擔過重,收入增長前景低迷造成償債能力不足,遲遲難以再度加杠桿。 而美聯儲應對危機反應迅速,15 個月內迅速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降至0.25%,且三輪量寬政策陸續推出。 信貸供給方面,美聯儲直接購買金融機構風險資產,轉移不良債權,金融機構資產負債錶快速出清。信貸需求方面,首先政府部門大幅加杠桿,對沖企業及居民部門去杠桿沖擊,隨著企業部門資產負債表修復,去杠桿充分,企業部門再度實現加杠桿,經濟穩步復甦。此外,美國以直接融資為主的融資體系,使得利率傳導渠道也能較快傳導至企業融資成本,實現「利率+信貸」渠道聯動。
2016年以來,我國金融周期從頂部開始下行,資產價格整體承壓,信用擴張動力不足,一方面不良資產壓力加大,同時金融監管趨嚴,中小銀行經營承壓,利潤增速下滑,資本補充難度提升,信貸渠道受損,放貸意願較弱,另一方面,企業及居民資產負債表有所惡化,信貸需求降低,信貸渠道傳導的難度確實較大,造成貨幣政策傳導效率降低。
2)金融供給側結構性失衡
在金融供給側方面,我國當前還存在金融供給難以匹配金融需求、金融結構難以匹配經濟結構的問題。首先從總量上來看 ,我國宏觀杠桿率處於高位,尤其國企、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房地產企業杠桿過高,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可能會進一步加重債務負擔。 其次從結構上來看 ,我國金融結構以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佔比較低,且發展不充分;間接融資中以銀行為主,其他金融中介佔比較低;銀行中以大型銀行為主,缺乏定位於專注微型金融服務的中小金融機構。在這種金融結構下,我國金融供給具有風險偏好低、重抵押物、風險識別能力弱等特點,有效支持了過去以重工業為主的經濟結構。然而近年來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消費、創新、中小企業成為主要驅動力,具有輕資產、高風險等特點,金融需求變化後,金融供給轉變緩慢,滯後於實體經濟結構升級,亟待進行系統性金融體制改革。
當前我國以信貸渠道為主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一定程度滯後於經濟發展,造成部分實體領域融資困難,貨幣政策應該從數量型調控向「數量和價格並重、逐步推動從數量型調控為主到價格型調控為主」轉型。
從我國以及國際經驗來看,以信貸渠道為主的傳導機制和以利率為主的傳導機制對於經濟有著全然不同的影響。 以信貸渠道為主的傳導路徑 在發展中經濟體大都起到了顯著的積極作用,能夠有效引導金融資源進入實體經濟重要部門,政策效果立竿見影。 然而隨著經濟發展階段演化,信貸渠道弊端開始顯現 :
(1)對實體經濟傳導方面 ,易成為貨幣當局刺激經濟增長的手段,惡化實體經濟固有問題,大量的金融資源集聚造成人才資源傾斜,研發密集型及創新型產業生產率受到拖累,經濟結構及韌性受到深遠影響;
(2)對利率渠道聯動方面 ,由於信貸渠道僅能調控貨幣供給,難以控制貨幣需求,造成利率波動加劇,抑制實體經濟投資及消費需求;
(3)對資產價格渠道聯動方面 ,由於廣義信貸渠道與房地產價格息息相關,兩者傳導疊加易形成倍數效應,滋生房地產價格泡沫;
(4)中介目標有效性方面 ,由於金融創新及金融自由化發展,數量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可測性、可控性和實體經濟相關性均不斷下降,難以形成有效調控。
而以利率為主的傳導路徑能夠有效增強市場化資源配置,彌補信貸渠道不足,傳導機制更加靈活 , 具體來看:
(1)對實體經濟傳導方面 ,實踐經驗顯示,利率渠道的傳導有助於延長經濟復甦時間,一方面由於利率渠道對於其他渠道的聯動效應更加明顯,兼顧內需及外需,另一方面利率渠道對於實體經濟的傳導具有普惠效應,更有利於支持新興產業增長,緩解結構性問題,適合轉軌經濟體轉向高質量發展訴求;
(2)對資產價格渠道聯動方面 ,與信貸渠道傳導相比,利率渠道更有利於股票市場,一是在估值層面提升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價值,二是在基本面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提升企業盈利。成熟的股票市場更符合新興產業融資需求,有助於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3)對匯率渠道聯動方面 ,短期的低利率帶動本幣貶值,可通過刺激出口提升經濟恢復動力; (4)中介目標有效性方面 ,價格型中介指標可測性、可控性及相關性均較好,可以隨時觀測,及時評估貨幣政策效果,增強貨幣政策的透明度及可信度。 而利率渠道同樣存在局限,主要體現在難以有效調控信貸渠道傳導 :在經濟過熱時,利率渠道的傳導難以管控信用投放,連續加息的滯後效應又易戳破資產泡沫,在經濟蕭條時,單一的利率調控難以修復信用,延緩經濟復甦。 所以在金融周期下半場,仍需搭配數量型貨幣政策修復信貸渠道,並且要從信貸供需兩端同時發力 。
當前我國貨幣政策框架轉型動力已經具備,然而向價格型調控轉型條件仍有待成熟 :
(1)首先 ,當前我國金融市場制度不健全,金融產品發展深度相對不足,金融市場利率傳導存在摩擦和障礙,短期向長期利率傳導不暢;
(2)其次 ,當前我國銀行間市場、交易所市場、貸款及非標市場間利率傳導存在割裂;
(3)最後 ,我國實體經濟存在的預算軟約束問題是疏通利率傳導機制的重要障礙,造成相關領域對利率變化不敏感,擠占金融資源,民營、小微企業難以獲得充分的融資支持。 未來在積極疏通利率傳導渠道的同時,也要兼顧發展和金融穩定的需要。 當前我國仍屬於發展中經濟體,拉動經濟增長依然較為依賴投資,預算軟約束部門依然擠占部分金融資源,金融市場深度及廣度不足,利率渠道短期難以實現完全疏通,此外金融開放步伐有所加快,要協調好資本賬戶開放、匯率制度改革以及利率市場化推進的節奏。因此,未來貨幣政策框架轉型仍面臨諸多重點和難點,需要各方面協調配合,進一步加強金融市場的深度與廣度,促進金融體制改革,釐清財政與貨幣政策的關系,隔離政府與企業信用,弱化預算軟約束預期,實現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有效支持。
針對目前金融供給側結構的問題,未來政策要在以下幾方面著重發力:
第一,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有效穩住宏觀杠桿率 ,管好貨幣總閘門,嚴控企業和居民部門杠桿過快增長,鞏固供給側改革「三去一降一補」的成果。
第二,要改善金融和實體經濟的供需結構 ,通過結構性貨幣政策,從銀行行為出發,完善金融機構正向激勵,引導資源流向效率更高的民企、小微企業和新興科創企業。
第三,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和信貸市場體系 ,推動金融機構差異化定位,發展民營銀行和社區銀行,借力金融 科技 ,充分利用網路技術、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等手段,增加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可獲得性和便利度,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及風險識別能力,改善過去服務中小企業面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提升服務小微及民企客戶的收益風險比。
第四,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 ,提高直接融資比例,發展股權融資、風險投資等直接融資方式,推動科創板和注冊制落地,建立完善的退市機制,大幅提高企業違法成本,完善債券市場結構,改善金融機構和市場結構,對銀行主導的間接融資體系進行補充。
第五,加大金融改革開放力度 ,促進金融市場和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發揮「鯰魚效應」,為微觀主體注入改革與發展活力。
新聞聯播
主要看央行的動作,比如央行的回購與逆回購等。如果是加量投放逆回購,資金面將大概率趨於寬松。
⑻ 如何理解貨幣政策的松緊程度
經濟繁榮時,可以使用緊縮的貨幣政策,來抑制通貨膨脹的發生。
蕭條時,應該採用比較寬松的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增長。
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
1 在公開市場上買賣債券等有價證券
2 貼現率,存款准備金等
3 直接控制貨幣供應量(這個比較少用吧)
4 利率政策
寬松的貨幣政策是指擴大貨幣供應量的政策,比如在公開市場上賣證券,減低利率,多放貸款,降低貼現率和存款准備金率等。
緊縮的政策正好相反。
(8)如何判斷貨幣政策是否松擴展閱讀:
貨幣政策工具是中央銀行為達到貨搏碰蔽幣政策目標而採取的手段。 貨幣政策工具分為一般性工具和選擇性工具。在過去較長時期內,中國貨幣政策以直接調控為主,即採取信貸規模、現金計劃等工具。1998年以後,主要採取間接貨幣政策工具調控貨幣供應總量。
中國的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有公開市場操作、存款准備金、再貸款與再貼現、利率政策、匯率政策、窗口指導、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中期借貸便利(MLF)等。2013年11月6日央行網站新增基州「常備借貸便利(SLF)」欄目,並正式發布常備借貸便利開展情況,標志著這一新的貨幣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
補充工具
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規性、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外,中央銀行有時還運用一些補充性貨幣政策工具,對信用進行直接控制和間接控制。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銀行依法對商業銀行創造信用的業務進行直接干預而採取的各種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預、流動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種貸款;
②信用間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銀行憑借其在金融體制中的特殊地位,通過與金融機構之間的磋商、宣傳等,指導其信用活動,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導、道義勸告。
新工具
2013年11月6日,我國央行網站新增「常備借貸便利(SLF)」欄目,標志著這一新的貨幣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央行於2013年初創設這一工具。常備借貸便利(StandingLendingFacility,簡稱SLF),在各國名稱各異,如美聯儲的貼現窗口(DiscountWindow)、歐央行的邊際貸款便利(MarginalLendingFacility)、英格蘭銀行的操作性常備便利(OperationalStandingFacility)、日本銀行的補充貸款便利(ComplementaryLendingFacility)、加拿大央行的常備流動性便利(StandingLiquidityFacility)等。
所謂常備借貸便利就是商業銀行或金融機構根據自身的流動性需求,通過資產抵押的方式向中央銀行申請授信額度的一種更加直接的融資方式。由於常備借貸便利提供的是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一對一」的模式,因此,這種貨幣操作方式更像是定製化融資和結構化融資。
常備借貸便利的主要特點:一是由金融機構主動發起,金融機構可根據自身流動性需求申請常備借貸便利;二是常備借貸便利是中央銀行與金融機構吵念「一對一」交易,針對性強。三是常備借貸便利的交易對手覆蓋面廣,通常覆蓋存款金融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