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17年貨幣關閉什麼時候又開的

17年貨幣關閉什麼時候又開的

發布時間: 2023-12-07 23:36:45

Ⅰ 簡述貨幣市場的發展歷史

我國貨幣政策的歷史演進

我國計劃經濟時期,國家財政是國民收入分配主體,財政政策在經濟運行調控中占據主導地位,發揮著巨大的調控作用。但那時銀行卻是財政的附庸,無足輕重,甚至連相對獨立的中央銀行和貨幣政策也不存在,更談不上貨幣政策的調控作用了。改革開放,特別是1984年二級銀行體制建立以後,我國貨幣政策開始登上歷史舞台,在宏觀調控中扮演重要角色。

(一)計劃管理體制下的貨幣政策

第一階段是1979~1983年。在這一時期,貨幣政策仍然是實行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體制。因為國家處於高度集中統一計劃經濟模式下,貨幣和銀行的作用被削弱了,直到1984年我國才成立中央銀行並開始執行貨幣政策。因此,此階段的各項經濟指標處於計劃體制之下,價格的制定貨幣投放量以及經濟增長完全由政府控制,貨幣政策的作用無法充分表現出來。但由經濟指標可以看出,政府對貨幣的政策是以穩定幣值為主兼顧經濟發展。

(二)宏觀管理體制下的貨幣政策

第二階段是1984~1992年。這一時期的貨幣政策有了很大發展,最突出的是從1984年起,中國人民銀行集中履行中央銀行職能,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體制逐步轉變為以國家調控為主的宏觀管理體制。間接的貨幣政策工具開始使用,但信貸現金計劃管理仍是主要的調控手段。1988年發生了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從1989年下半年開始,中央銀行採取了嚴厲的緊縮性貨幣政策。

(三)以反通貨膨脹為主要目標的貨幣政策

我國的經濟經歷了1990~1992年三年的低通貨膨脹期,在當時經濟過熱的情況下,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是抑制日益嚴重的通貨膨脹,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

(四)1998~2008年初的貨幣政策

中國人民銀行自1998年1月起取消了信貸規模管理,貨幣政策的作用范圍和影響力度得到空前提高。1998年在中國宏觀經濟出現通貨緊縮的情況下,人民銀行加大了對經濟的支持力度。貨幣政策的提法經歷了「穩健的」、「努力發揮作用」、「進一步發揮作用」等階段,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意圖相當明顯。

1998~2002年,中國人民銀行採取了以下貨幣政策措施,刺激國內需求,遏制消費物價指數持續負增長和企業開工不足、失業人口不斷增長的勢頭:大幅度降低利率,擴大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靈活調控基礎貨幣;取消貸款限額控制,靈活運用信貸政策,調整貸款結構。

2003年初,針對經濟中出現貨幣信貸增長偏快,部分行業和地區盲目投資和低水平擴張傾向明顯加劇等問題,中國人民銀行保持了貨幣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繼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具體政策措施有: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強通過公開市場業務操作調控基礎貨幣的能力;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實行差別存款准備金率制度;加強房地產信貸業務管理;適時對金融機構進行窗口指導。

三、當前我國的貨幣政策及其效果(2008年至今)

2008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經受到多方面嚴峻考驗,克服了國內特大自然災害和國際經濟金融環境等不利因素,國民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這一時期,我國靈活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存款准備金率等工具,並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引導新增信貸資源向「三農」、中小企業和災區重建等重點領域和經濟薄弱環節傾斜。同時,繼續穩步推進金融企業改革,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改進外匯管理,維護總量平衡。

調整公開市場操作力度,保證流動性供應。一是優化操作工具組合和期限結構;二是中央銀行票據發行利率適度下行;三是適時開展中央國庫現金管理操作。下調存款准備金率。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加強窗口指導和信貸政策引導。穩步推進金融企業改革。加快外匯管理體制改革。

四、對近期我國貨幣政策的建議

當前國際金融市場劇烈動盪,世界經濟受到嚴重沖擊,對我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已經顯現並日益加重。因此必須全面貫徹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下一階段,我國將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進一步提高金融調控的預見性、針對性和靈活性,根據形勢變化適時適度開展政策操作,把握好重點、節奏、力度,著力維護貨幣穩定和金融穩定,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體措施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國際協作,提升市場信心

維護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穩定運行。

(二)繼續適當放鬆貨幣政策

確保金融體系流動性充足,及時向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與積極財政政策相配合,積極支持擴大內需,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支持力度。在近期要防止通貨緊縮,由於大量的流動性注入在經濟好轉後可能轉化為通脹壓力,因此在長期要防止通貨膨脹。

(三)可擇機推進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改革

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發展方式轉變,為長期內保持價格總水平的基本穩定奠定基礎。

(四)優化信貸結構

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企業、「三農」、災後重建、助學、就業等的信貸支持,發展循環經濟,有針對性地培育和鞏固消費信貸增長點。同時,繼續限制對「兩高」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劣質企業的貸款。

(五)著重公開市場操作

均衡流動性。從目前數據和相關表態看,利率和准備金率調整的空間和可能性已經較小,應更多考慮在公開市場上的回籠操作,以均衡流動性在全年各月的分布。努力保持幣值穩定,促進經濟增長。

總之,我們要合理地制定貨幣政策,恰當地運用貨幣工具,有效地應用宏觀調控,從而使我國經濟社會平穩、健康地度過金融危機。 (一)轉型期中國貨幣政策操作實踐的回顧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宏觀經濟調控主要依靠計劃和財政手段,貨幣、信貸手段處於從屬地位。在「大一統」的金融格局下,中國人民銀行集中中央銀行與專業銀行、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諸多職能於一身,貨幣政策實際上就是綜合信貸政策。20世紀80年代,隨著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金融改革和貨幣政策的操作方式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和變化。中國人民銀行於1984年開始專門履行中央銀行職能,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體制逐步轉變為以國家直接調控為主的宏觀調控體制。雖然信貸現金計劃管理仍居主導地位,但間接金融工具已開始啟用。這一期間是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大量超經濟增長發行的貨幣導致商品供需失衡,物價持續上漲。中國人民銀行針對三次貨幣擴張,進行了三次貨幣緊縮。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逐步深人,貨幣政策操作逐步向間接調控轉變。從1993年到2005年,中國貨幣政策操作可以明顯地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93年到1997年,通過實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積極治理通貨膨脹,成功實現了「軟著陸」;第二階段從1998年開始到2002年,貨幣政策以適度放鬆為主要特徵,旨在治理通貨緊縮,促進經濟增長。第三階段,從2003年開始至今,貨幣政策調控的明顯特徵是為了防止出現新一輪的經濟過熱。

1.1993—1997年的貨幣政策操作

由於80年代中後期開始對國有企業的放權讓利以及軟預算約束的存在,中國經濟在90年代初期出現了明顯的「泡沫」勢頭,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一是投資與消費需求同時膨脹;二是通貨膨脹高達兩位數;三是貨幣供應量超常增長;四是金融秩序混亂。

針對1993—1994年出現的嚴重通貨膨脹現象,中央開始推行從1993—1997年長達4年之久的「軟著陸」宏觀調控。從治理金融秩序入手,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引導金融交易行為,完善金融法規建設,強化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能力,並且加強了宏觀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在這一時期採取的貨幣政策主要有:第一,整頓金融秩序。第二,強化了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能力。第三,調整了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採用新的貨幣政策工具。從1994年第三季度開始,中央銀行正式向社會公布季度貨幣供應量指標,1995年初宣布將貨幣供應量列為貨幣政策的控制目標之一,1996年開始公布貨幣供應量的年度調控目標。第四,靈活運用利率杠桿,加強利率監管。第五,實施匯率並軌,干預匯率形成,協調運用本外幣政策。通過以上貨幣政策的綜合運用以及其他政策的協調配合,從1993年下半年開始的以整頓金融秩序、治理通貨膨脹為首要任務的金融宏觀調控取得了明顯效果。通過4年的宏觀調控,我國經濟也成功實現了「軟著陸」.

2.1998--2002年的貨幣政策操作

1998——2002年,中國人民銀行針對中國面臨的通貨緊縮形勢,積極採用各種貨幣政策措施,主要有:第一,大幅度降低利率水平,擴大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1998年中央銀行共下調3次利率水平,1999年6月10日和2002年2月21日又下調2次利率水平後,居民儲蓄存款利率為1.98%。第二,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靈活調控基礎貨幣。中國人民銀行於1996年4月首次開展公開市場業務,1998年恢復後,公開市場業務日益成為貨幣政策操作的重要工具,1999年公開市場業務債券操作成交7076億元,凈投放基礎貨幣1919.7億元;2000年為控制商業銀行流動性,穩定貨幣增長率,人民銀行從前兩年以投放基礎貨幣為主轉向收回商業銀行過多的流動性。第三,取消貸款限額控制,靈活運用信貸政策,調整貸款結構。第四,加強對商業銀行的「窗口指導」。

3.2003--2005年的貨幣政策操作

這段時間中央銀行採取的貨幣政策主要有:第一,逐步完善公開市場操作體系,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業務,保持基礎貨幣的平穩增長。2003年開始我國外匯供給持續大於需求,且每年的外匯儲備持續增加(見表3)。第二,充分發揮利率的調節作用,逐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在2002年2月21日最後一次降低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利率後,隨著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中央銀行開始調高利率。同時,本著先放開貨幣市場利率和債券市場利率,再逐步推進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化的指導思想,存、貸款利率市場化按照「先外幣、後本幣;先貸款、後存款;先長期、大額,後短期、小額」的順序進行。第三,發揮信貸政策在經濟調整中的積極作用。第四,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逐步深化,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完善,外匯儲備穩步增長。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在匯率體制改革上不斷探索,採取了一系列深化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的措施。在匯率形成機制方面,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2005年7月21日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央行和外匯管理局也以此為契機,加快了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步伐,大力發展外匯市場。

三.當前經濟形勢下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2008年1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在世界金融危機日趨嚴峻、我國經濟遭受沖擊日益顯現的背景下,中國宏觀調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調整,將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並在今後兩年多時間內安排4萬億元資金強力啟動內需,促進經濟穩定增長。

會議指出,為抵禦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不利影響,必須採取靈活審慎的宏觀經濟政策,以應對復雜多變的形勢。當前要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確定出台進一步擴大內需的十項措施,涉及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和災後重建,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綜合各方專家判斷看,這次席捲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不利影響大於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當前外需減弱,一些企業出現經營困難,投資下滑,內需不振,如果不及時採取有力措施,中國經濟存在下滑的風險。此時重新啟用積極的財政政策,配合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擴大投資規模啟動國內需求,是應時之需、必要之策。

積極的財政政策,就是通過擴大財政支出,使財政政策在啟動經濟增長、優化經濟結構中發揮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這一政策曾在1998年後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國內遭遇特大洪災等沖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有效拉動了經濟增長。2005年,鑒於國內社會投資明顯加快,經濟活力充沛,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7年後正式退場,轉為穩健的財政政策。

適當寬松的貨幣政策意在增加貨幣供給,在繼續穩定價格總水平的同時,要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1998年在我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同時,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2007年下半年,針對經濟中呈現的物價上漲過快、投資信貸高增等現象,貨幣政策由「穩健」轉為「從緊」。如今,貨幣政策轉為「適當寬松」,意味在貨幣供給取向上進行重大轉變

Ⅱ 國際貨幣制度的演變過程

迄今為止,國際貨幣制度經歷了從國際金本位制到布雷頓森林體系再到牙買加體系的演變過程。
世界上首次出現的國際貨幣制度是國際金本位制,1880-1914年的35年間是國際金本位制的黃金時代。在這種制度下,黃金充當國際貨幣,各國貨幣之間的匯率由它們各自的含金量比例決定,黃金可以在各國間自由輸出輸入,在「黃金輸送點」的作用下,匯率相對平穩,國際收支具有自動調節的機制。由於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參戰國紛紛禁止黃金輸出和紙幣停止兌換黃金,國際金本位制受到嚴重削弱,之後雖改行金塊本位制或金匯兌本位制,但因其自身的不穩定性都未能持久。在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沖擊下國際金本位制終於瓦解,隨後,國際貨幣制度一片混亂,直至1944年重建新的國際貨幣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資本主義世界各國都出現了劇烈的通貨膨脹。戰後,歐洲各國經濟實力大大削弱,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黃金儲備迅速增長,約占當時資本主義各國黃金儲備的3/4。西歐各國為彌補巨額貿易逆差需要大量美元,出現了「美元荒」。國際收支大量逆差和黃金外匯儲備不足,導致多數國家加強了外匯管制,對美國的對外擴張形成嚴重障礙,美國力圖使西歐各國貨幣恢復自由兌換,並為此尋求有效措施。
1944年7月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召開由44國參加的「聯合國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這個協定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主要內容是: (1) 以黃金作為基礎,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實行「雙掛鉤」的國際貨幣體系,即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 (2) 實行固定匯率制。 (3)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通過預先安排的資金融通措施,保證向會員國提供輔助性儲備供應。 (4) 會員國不得限制經常性項目的支付,不得採取歧視性的貨幣措施。這個貨幣體系實際上是美元——黃金本位制,也是一個變相的國際金匯兌本位制。
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過積極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種種缺陷也漸漸地暴露出來。20世紀60年代以後,美國外匯收支逆差大量出現,黃金儲備大量外流,導致美元危機不斷發生。1971年8月15日美國公開放棄金本位,同年12月美國又宣布美元對黃金貶值,1972年6月到1973年初,美元又爆發兩次危機,同年3月12日美國政府再次將美元貶值。1974年4月1日起,國際協定上正式排除貨幣與黃金的固定關系,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瓦解。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國際貨幣制度又一次陷於混亂,導致國際金融形勢動盪不安。1976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貨幣制度臨時委員會」在牙買加舉行會議,達成了著名的「牙買加協定」。同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理事會通過《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第二次修正案》,並於1978年4月1日正式生效,從而形成了新的國際貨幣制度牙買加體系。
牙買加體系的實行,對於維持國際經濟運轉和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牙買加體系並非是理想的國際貨幣制度,它目前仍存在著一些缺陷,國際貨幣制度仍有待於進一步改革和完善。
國際貨幣制度一般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①國際儲備資產的確定;②匯率制度的安排;③國際收支的調節方式。

Ⅲ 央行數字貨幣開網時間是什麼時候

時間未定
一;中國人民銀行在2017年1月公開宣布盡快推出數字貨幣後,央行行長在接受財新周刊專訪時,又對數字貨幣進行了詳細闡述,稱未有既定時間表。數字貨幣和現金在相當長時間內都會是並行、逐步替代的關系。 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的,以電子數據形式存儲的貨幣。這才是國家法定的可以流通的貨幣。目前為止,沒有任何國家發行過數字貨幣,我國也是。因此任何自稱是國家發行的數字貨幣的,都是詐騙。法定數字貨幣的功能和目前紙質的貨幣的功能是一樣的。所以不存在什麼投資的概念。試想一下,你會花一百塊錢去買一張面值十塊錢的人民幣嗎?所謂比特幣仍然是虛擬幣,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比特幣是基於區塊鏈上的一種加密演算法,得出的計算結果。最大的特點是去中心化,唯一性和有限性。正因為這些特點,一個國家是不可能把比特幣作為法定貨幣的。所以把比特幣作為一種炒作的標的,我不反對。但是如果把比特幣上升為數字「貨幣」來宣傳,我認為有欺騙的嫌疑,因為它不具備國家法定貨幣的特徵。國際上有人願意接受比特幣交易,我認為實際上是一種「以貨易貨」交易,並不是真正的貨幣交易。目前比特網交易所能夠提供的交易對最多,投資者可以參加杠桿交易和永續合約交易等。
二;2019年11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關於冒用人民銀行名義發行或推廣法定數字貨幣情況的公告》,人民銀行未發行法定數字貨幣(DC/EP),也未授權任何資產交易平台進行交易。人民銀行從2014年開始研究法定數字貨幣,目前仍處於研究測試過程中。市場上交易「DC/EP」或「DCEP」均非法定數字貨幣,網傳法定數字貨幣推出時間均為不準確信息。

Ⅳ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幣改革歷史進程詳情!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發行了統一的貨幣——人民幣。1949年1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在天津首次正式公布人民幣匯率。四十多年來,在不同的時期,人民幣匯率安排(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有著不同的特點。

一、改革開放前的人民幣匯率安排
建國以來至改革開放前,我國人民幣匯率安排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1.第一階段(1950~1952)。由於人民幣沒有規定含金量,因此,對西方國家貨幣的匯率,最初不是按兩國貨幣的黃金平價來確定,而是以「物價對比法」作為基礎來計算的。也就是說,建國初期人民幣匯率制定的依據是物價水平,這是一種比較市場化的匯率安排。
建國初期,由於國民黨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惡性通貨膨脹和其他因素的影響,我國物價節節上漲。如上海批發物價指數以1949年6月為100,到1950年3月則上漲至2242.93。由於國內物價上漲、國外物價趨跌的價格對比關系,根據前述政策要求,我國人民幣對美元匯價由1949年1月18日1美元=80元舊人民幣,調低至1950年3月13日的1美元=42000 元舊人民幣,在一年零一個月的時間內,人民幣匯價下調49次。至於和其他外匯的匯價,則是根據它們對美元的匯價進行間接套算的結果。
從1950年3月至1952年底,隨著國內物價由上漲轉變為下降, 同時,由於美國對朝鮮發動了侵略戰爭,大量搶購戰備物資,美國及其盟國接連宣布一系列對我「封鎖禁運」的措施,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必須降低外匯匯價,以利於推動本國進口。因此,根據當時形勢發展的需要,我國匯率政策的重點也由「推動出口」改變為「進出口兼顧」,並逐步調高人民幣匯價。1952年12月,人民幣匯價調高至1美元=26170元舊人民幣。
這一時期,我國對外貿易對象主要是美國,對外貿易主要由私營進出口商經營。人民幣匯率的及時調整,可以調節進出口貿易,保證出口的增長。
2.第二階段(1953~1972)。從1953年起,國內物價趨於全面穩定,對外貿易開始由國營公司統一經營,而且主要產品的價格也納入國家計劃。計劃經濟本身要求對人民幣的匯價採取基本穩定的政策,以利於企業內部的核算和各種計劃的編制和執行。同時,由於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的確立,各國之間的匯價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持了相對穩定。再加上我國同西方工業國家的直接貿易關系和借貸關系很少,因此,西方各貨幣匯率變動對我國人民幣匯率幾乎沒有什麼影響。
在國內物價水平趨於穩定的情況下,我國進行建國以來的首次幣制改革。1955年 3月1日,開始發行新人民幣,新舊人民幣摺合比率為1:10000。自採用新人民幣後,1955年至1971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直是1美元摺合2.4618元新人民幣。
1971年12月18日, 美元兌黃金官價宣布貶值7.89%,人民幣匯率相應上調為1美元合2.2673元人民幣。
這一時期人民幣匯率政策採取了穩定的方針,即在原定的匯率基礎上,參照各國政府公布的匯率制定,逐漸同物價脫離。但這時國內外物價差距擴大,進口與出口的成本懸殊,於是外貿系統採取了進出口統負盈虧、實行以進口盈利彌補出口虧損的辦法,人民幣匯率對進出口的調節作用減弱。
3.第三階段(1973~1978)。1973年3月以後,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解體,西方國家普遍實行了浮動匯率制。為了避免西方國家通貨膨脹及匯率變動對我國經濟的沖擊,我國從1973年開始頻繁地調整人民幣對外幣的匯率(僅1978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就調整了61次),而且在計算人民幣匯價時,採用了釘住加權的「一籃子」貨幣的辦法,所選用的「籃」中貨幣都是在我國對外貿易的計價貨幣中佔比重較大的外幣,並以這些貨幣加權平均匯價的變動情況,作為人民幣匯價相應調整的依據。
這一時期人民幣匯價政策的直接目標仍是維持人民幣的基本穩定,針對美元危機不斷發生且匯率持續下浮的狀況,人民幣匯率變動較為頻繁,並呈逐漸升值之勢。1972年為1 美元=2.24元人民幣;1973年1美元=2.005元人民幣;1977年為1美元=1.755元人民幣。
自50年代中期以來,由於我國一直實行的是傳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對外自我封閉,對內高度集權,直至80年代初,國家外匯基本上處於零儲備狀態,外貿進出口主要局限於社會主義國家,且大體收支平衡,國內物價水平也被指令性計劃所凍結,盡管人民幣匯率嚴重高估,但它並未帶來明顯的消極影響。

二、改革後的人民幣匯率安排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人民幣匯率安排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1.第一階段(1979~1984)。1979年我國的外貿管理體制開始進行改革,對外貿易由國營外貿部門一家經營改為多家經營。由於我國的物價一直由國家計劃規定,長期沒有變動,許多商品價格偏低且比價失調,形成了國內外市場價格相差懸殊且出口虧損的狀況,這就使人民幣匯價不能同時照顧到貿易和非貿易兩個方面。為了加強經濟核算並適應外貿體制改革的需要,國務院決定從1981年起實行兩種匯價制度,即另外製定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並繼續保留官方牌價用作非貿易外匯結算價。這就是所謂的「雙重匯率制」或「匯率雙軌制」。
1980年人民幣官方牌價為1美元=1.5元人民幣。從1981年1月到1984年12月期間, 我國實行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貿易外匯1美元=2.80元人民幣;官方牌價即非貿易外匯1美元=1.50元人民幣。前者主要適用於進出口貿易及貿易從屬費用的結算;後者主要適用於非貿易外匯的兌換和結算,且仍沿用原來的一籃子貨幣加權平均的計算方法。
隨著美元在80年代初期的逐步升值,我國相應調低了公布的人民幣外匯牌價,使之同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相接近。1984年底公布的人民幣外匯牌價已調至1美元=2.7963元人民幣,與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持平。
2.第二階段(1985~1990)。在人民幣雙重匯率制下,外貿企業政策性虧損,加重了財政補貼的負擔,而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外國生產廠商對雙重匯率提出異議。1985年1月1日,我國又取消了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重新恢復單一匯率制,1美元=2.80元人民幣。
事實上,1986年隨著全國性外匯調劑業務的全面展開,又形成了統一的官方牌價與千差萬別的市場調劑匯價並存的新雙軌制。而且當時全國各地的外匯調劑市場,在每一時點上,市場匯率水平不盡相同。這種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並存的多重匯率制一直延續到1993年底。其間,外匯調劑市場的匯率形成機制,經歷了從開始試辦時的人為定價到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過程。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物價上漲速度加快,而西方國家控制通貨膨脹取得一定成效。在此情況下,我國政府有意識地運用匯率政策調節經濟與外貿,對人民幣匯率作了相應持續下調。1995年8月21日,人民幣匯率調低至1美元=2.90元人民幣;同年10月3 日再次調低至1美元=3.00元人民幣;同年10月30日又調至1美元=3.20元人民幣。
從1986年1月1日起,人民幣放棄釘住一籃子貨幣的做法,改為管理浮動。其目的是要使人民幣匯率適應國際價值的要求,且能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
1986年7月5日,人民幣匯率再度大幅調低至1美元=3.7036元人民幣。1989年12月16日,人民幣匯率又一次的大幅下調,由此前的1美元=3.7221元人民幣調至當日的4.7221 元人民幣。1990年11月17日,人民幣匯率再次大幅下調,並由此前的4.7221調至當日的5.2221元人民幣。
從改革開放以後至1991年4月9日的十餘年間,人民幣匯率政策的特點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分別實施過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與公布牌價並存的雙重匯率體制,以及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並存的多重匯率體制;二是公布的人民幣官方匯率按市場情況調整,且呈大幅貶值趨勢,這與同期人民幣對內實際價值大幅貶值以及我國的國際收支狀況是基本上相適應的;三是在人民幣官方匯率的調整機制上,做過多種有益的嘗試,如釘住一籃子貨幣的小幅逐步調整方式以及一次性大幅調整的方式,這些為以後實施人民幣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奠定了基礎;四是市場匯率的機制逐步完善;五是市場匯率的調節作用在我國顯得越來越大。
3.第三階段(1991~1993)。自1991年4月9日起,我國開始對人民幣官方匯率實施有管理的浮動運行機制。國家對人民幣官方匯率進行適時適度、機動靈活、有升有降的浮動調整,改變了以往階段性大幅度調整匯率的做法。實際上,人民幣匯率實行公布的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即外匯調劑價格)並存的多重匯率制度。
我國人民幣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主要指人民幣官方匯率的有管理的浮動,其基本特點是,我國的外匯管理機關即國家外匯管理局根據我國改革開放與發展的狀況,特別是對外經濟活動的要求,參照國際金融市場主要貨幣匯率的變動情況,對公布的人民幣官方匯率進行適時適度、機動靈活、有升有降的浮動調整。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官方匯率數十次小幅調低,但仍趕不上水漲船高的出口換匯成本和外匯調劑價。
4.第四階段(1994~2005)。從1994年1月1日起,我國實行人民幣匯率並軌。1993年12月31日,官方匯率1美元兌換人民幣5.8元;調劑市場匯率為1美元兌換人民幣8.7元左右。從1994年1月1日起,將這兩種匯率合並,實行單一匯率,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定為1 美元兌換8.70元人民幣。同時,取消外匯收支的指令性計劃,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實行銀行結匯、售匯制度,禁止外幣在境內計價、結算和流通,建立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改革匯率形成機制。這次匯率並軌後,我國建立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到目前為止,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趨穩,並一直保持在1美元=8.3元左右。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外匯管理體制相繼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尤其是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後,我國政府承諾:在2000年之前,將實現經常項目下人民幣可兌換。
事實上,1994年我國已開始實行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有條件」的可兌換,並已削除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規定中的絕大多數限制,如歧視性貨幣措施或多重匯率安排已完全廢除,而絕大多數經常項目交易的用匯和資金轉移也不再受到限制。
1996年4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消除了若干在1994年後仍保留的經常帳戶下非貿易非經營性交易的匯兌限制;1996年7月, 又消除了因私用匯的匯兌限制,擴大了供匯范圍,提高了供匯標准,超過標準的購匯在經國家外匯管理局審核起初後即可購匯;1996年7月1日,我國將外商投資企業也全面納入全國統一的銀行結售匯體系,從而取消了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後尚存的經常項目匯兌限制。
1996年11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致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國將不再適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14條第2款所規定的過渡性安排,並正式宣布:自1996年12月1日起, 我國將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8條第2款、第3款和第4款的義務,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從此不再限制不以資本轉移為目的的經常性國際交易支付和轉移,不再實行歧視性貨幣安排和多重匯率制度。
2001年1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郭樹清指出,根據中美1998年簽訂的有關協議,中國承諾將擴大人民幣彈性。因此,如果現在中國選擇釘住其它幣種或採取一攬子貨幣聯系匯率制度,不但會違背承諾,還是一種後退。增加匯率彈性是現實的選擇。中國現階段仍將以穩定匯率為主,同時用足每日3‰的匯率浮動區間,使市場逐漸適應匯率波動。今後將採取措施,提高人民幣匯率生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如有效利用銀行間市場匯率浮動區間;調整銀行結售匯周轉頭寸管理政策;進一步完善結匯制度。

三、人民幣匯率安排的新階段
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05〕第 16 號文——關於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相關事宜公告。其主要內容如下:
(1)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
(2)中國人民銀行於每個工作日閉市後公布當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格。
(3)2005年7月21日19∶00時,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價格調整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作為次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上外匯指定銀行之間交易的中間價,外匯指定銀行可自此時起調整對客戶的掛牌匯價。
(4)現階段,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的交易價仍在人民銀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間價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內浮動,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的交易價在人民銀行公布的該貨幣交易中間價上下一定幅度內浮動。
(5)中國人民銀行將根據市場發育狀況和經濟金融形勢,適時調整匯率浮動區間。同時,中國人民銀行負責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籃子貨幣匯率變動,對人民幣匯率進行管理和調節,維護人民幣匯率的正常浮動,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維護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穩定。」
這一次的人民幣匯率安排改革的核心是放棄單盯美元,改盯一籃子貨幣,以建立調節自如、管理自主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更富有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從此次人民幣短期升值來看,這將有利於緩解國際收支失衡的巨大壓力,同時,釋放人民幣潛在的升值壓力,並能淡化人民幣兌美元的國際矛盾。從長遠戰略來看,人民幣匯率新機制的建立,將有利於推進人民幣匯率安排的市場化改革進程,最終為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實現可兌換創造漸近條件。

http://..com/question/122345505.html

Ⅳ 簡述貨幣演變過程

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極為重大的演變:

1、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2、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

3、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4、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

5、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中國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以後又經歷了秦、唐、漢、魏晉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發行第一套人民幣。

知識拓展:

紀念幣

普通紀念幣是具有特定主題,限量發行的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從1984年發行第一套普通紀念幣至今,共發行了63套75枚(張)普通紀念幣,總發行量約8.5億枚(張)。面額有1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不等,將中華人民共和國50多年的輝煌成就及重大歷史事件濃縮於紀念幣的方寸之間。

熱點內容
股票漲停要等多久 發布:2025-01-22 15:47:28 瀏覽:275
鬥牛基金今天持股多少 發布:2025-01-22 15:46:32 瀏覽:833
科技金融有哪些上市公司 發布:2025-01-22 15:46:26 瀏覽:178
購買的退市股票 發布:2025-01-22 15:38:04 瀏覽:504
有分時百分比的股票軟體嗎 發布:2025-01-22 15:37:02 瀏覽:650
該如何理財新手 發布:2025-01-22 15:33:34 瀏覽:508
別人讓買基金怎麼辦 發布:2025-01-22 15:27:36 瀏覽:149
黑芝麻股票歷史最低價格 發布:2025-01-22 15:21:32 瀏覽:621
股權由什麼組成 發布:2025-01-22 15:20:08 瀏覽:129
通達信買入股票必漲停的選股公式 發布:2025-01-22 15:16:24 瀏覽: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