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機制還會影響什麼
1. 在物價上漲的情況下,採取貨幣政策不變和貨幣政策收緊分別會帶來什麼影響
我覺得會繼續上漲,或者會產生停滯性通貨膨脹。
1,物價和消費和生產有關聯。物價上漲,會引起消費減少,消費減少,會引發生產減少,生產減少會讓經濟下降,從而物價進一步上漲,如此循環。最終引發停滯性通貨膨脹。
2、寬松貨幣政策,其實會刺激消費。消費增加,生產增加,生產增加,帶來物價下降,物價下降消費繼續增加,擺脫通脹。
3、貨幣政策不總是有效,如果貨幣政策寬松,最終沒有流入市場。沒有帶來消費增長,則說明貨幣政策失效了。物價帶來消費縮水,消費引發生產縮水,停滯性通貨膨脹一樣會發生。以上都只是一般經濟學原理,但是經濟學講求實事求是,顯示經濟環節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導致結果不一樣。
2.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為什麼影響實體經濟
貨幣政策三大手段,調整再貼現率,調整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都是中央銀行想影響貨幣資金價格,從而影響到貨幣的供應量,進而影響實體經濟的載體。
一是貼現率調整以後,實體經濟會感受到資金價格的變動,也會意識到中央銀行對經濟的干預傾向;這種手段老百姓很少看到,也不會很注意;
二是調整准備金率,這個工具的作用最為直接,影響最大,是猛葯,西方國家比較少用,但是中國央行最常用,近幾年都是連續在使用。這個工具會直接影響到銀行的可貸資金,進而會使實體企業貸款的難易度發生變動。比如提高准備金率,存入銀行的資金會有更多被要求交存到中央銀行,因此商業銀行剩餘下來可以用於向企業貸款的資金減少了,銀行的資金少了,利率水平也會相應提高,企業貸款就會變難,進而影響到實體經濟,起到緊縮經濟的作用;相反,可貸資金增加,利率水平會降低,擴張經濟。
三是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通過買進或賣出有價證券,吞吐基礎貨幣,調節貨幣供應量的活動。公開市場操作,簡單說就是中央銀行用貨幣在市場買入中央票據或才賣出票據,買入的時候,市場上的票據減少,而貨幣就增加了,貨幣供應量增加會使銀行可貸資金增加,會降低利率,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相反,賣出票據的時候,市場上人民幣減少了,貸款就難了,會緊縮經濟。當然中央銀行買入的也可能是債券,有很多種。
以上都是很通俗的說明。
3. 貨幣發行量不是越多越好嗎發行過多會造成什麼壓力呢
央行的貨幣發行量不是越多越好,發行過多是一個感覺,央行貨幣發行不是隨意發行的,需要與GDP增速匹配,物價因素、宏觀調控、匯率政策等多方因素。如果發行過多,必然導致物價上漲,經濟過熱、匯率貶值等多方影響。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用社會,貨幣的發行是有發行、調控、監管等一些列體系來完成的,需要衡量與經濟發展相適應,要考慮物價、匯率、債務、社融等綜合因素,需要科學衡量是否超發。
4. 貨幣供給過多會對經濟產生什麼影響和後果
增加貨幣供給量,過多的貨幣追逐較少的產品,產品的價格就會上漲,就會造成通貨膨脹。增加貨幣供給量,在短期內,企業獲得資金更容易,可以增加投入,提高產量,從而GDP增加。
但是,如果在經濟均衡時增加貨幣供給,會破壞經濟均衡,會導致通脹,會導致房價上漲等,還會使產品市場產能過剩,企業意識到市場的真實需求後,會減產,裁員。經濟會陷入蕭條,GDP下降。
(4)貨幣機制還會影響什麼擴展閱讀:
貨幣供應量調控機制的基本因素也有三個:一是基礎貨幣,二是超額准備金,三是貨幣供應量。
在中央銀行體制下,中央銀行提供基礎貨幣為商業銀行所持倍數放大效應商業銀行扣除規定的存款准備金(法定準備)後,形成了超額准備金,通過其在整個商業銀行系統中的反復使用便產生倍數放大效應。
使1元的中央銀行負債,經過商業銀行系統的資產業務運用後,變成了幾元的商業銀行負債。在商業銀行系統內放大了的銀行負債,與中央銀行向公眾提供的部分現金一起,構成了整個貨幣供應量,提供給非銀行經濟部門。
以上分析看出,基礎貨幣是貨幣供應量的前提條件。要控制貨幣供應量,必須把基礎貨幣限制在合理的范圍內。超額准備金的大小又是商業銀行系統內信貸擴張能力的制約條件。而整個貨幣供應量又是基礎貨幣與信貸擴張能力(即貨幣乘數)的乘積。
可見,在貨幣供應量調控機制中,「基礎貨幣——超額准備及它的倍數放大效應——貨幣供應量」這三個基本因素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貨幣供應量增長18.07%。2008年5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43.62萬億元,同比增長18.07%,增幅比上年末高1.33個百分點,比上月末高1.13個百分點;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為15.33萬億元,同比增長17.93%。
增幅比上年末低3.12個百分點,比上月末低1.12個百分點;市場貨幣流通量(M0)余額為3.02萬億元,同比增長12.88%。
5. 貨幣的三個層次分別對經濟有什麼影響
1、民間數字貨幣
幾千年貨幣演進的歷史實際上是自由和壟斷的博弈,理想的方向是自由的。單從幾千年的歷史來觀察的話,自由面有多大,主要是在社區貨幣的形態上。
它是社會對於這種交易行為的自律機制。這種數字貨幣的形態功能發揮得越充分,在民間數字貨幣的活躍程度越大,對經濟生活的滲透越大,但它不是代替主權貨幣的。
比如說中國古代的銅錢時代,各個地方的銅錢大小,特別像明朝,是完全不一樣的,形成了一個自律的機制,這些稱得上數字貨幣時代在社區經濟活躍的重要支撐。
2、機構數字貨幣
機構的數字貨幣核心是穩定性的問題,這種穩定性應該是在法定的經濟活動之上的一種主權貨幣的符號化,因為有一些跨國活動通過經濟活動的重新組織的形態,使得原來經濟的活動方式效率提高。但是如果要打破原來的關系貨幣和一些規定性,超越了主權貨幣,那就有問題了。
3、國際貨幣的重構問題。
數字貨幣對我們現在的沖擊,應該說它邏輯的層面是技術催生新的思想,然後推出新政策。從傳統貨幣的體系來看,除了實體貨幣以外,其它的國際貨幣體系的支撐條件關鍵在於制度的協調。
(5)貨幣機制還會影響什麼擴展閱讀:
在我國關於貨幣量層次的劃分,目前學術界也不統一 , 有主張以貨幣周轉速度劃分的 , 有主張以貨幣變現率高低劃分的 , 也有按貨幣流動性劃分的。若是按流動性劃分,其依據是:
1、相對能更准確地把握在流通領域中貨幣各種具體形態的流通特性或活躍程度上的區別;
2、在掌握變現能力的基礎上,把握其變現成本、自身價格的穩定性和可預測性;
3、央行在分析經濟動態變化的基礎上,加強對某一層次貨幣的控制能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貨幣分層
6. 貨幣局制度的影響
貨幣局制度對其他經濟變數的影響
關於貨幣局制度的利弊, 理論界的爭論一直很激烈。阿根廷、愛沙尼亞等國家用貨幣局代替中央銀行獲得了明顯的經濟穩定效果,通貨膨脹率下降、政府赤字減少, 所以當東南亞和俄羅斯陷入金融危機時, 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的應用經濟學教授漢克(Steve Hanke, 1997) 就大力鼓吹貨幣局制度, 並建議蘇哈托在印度尼西亞建立貨幣局; 美國國會兩院聯合經濟委員會的高級經濟學家舒勒(Ku rt Schu ler, 1997) 也認為貨幣局制度比中央銀行制度有更大的優越性;但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官員對印度尼西亞建立貨幣局制度持批評態度, 認為它對印度尼西亞的經濟恢復不僅無益而且有害。
本文在形成對貨幣局制度的看法之前, 先分析貨幣局制度作用於有關經濟變數的機制。 如上所述, 貨幣局制度的一大特點是貨幣發行量只能根據外匯儲備的數量和法定的匯率水平決定, 貨幣局不能充當政府和商業銀行的「最後貸款者」。通過發行貨幣用於彌補財政和商業銀行赤字的閘門被關住了,財政支出要受到稅收和政府向公眾借款能力的約束, 因而政府擴張財政赤字的沖動能夠得到有效的抑制, 高通貨膨脹的國家實行貨幣局制度後往往立見成效。
但政府和貨幣發行之間的紐帶並沒有割斷, 除了發行貨幣, 政府還可以通過向公眾舉債和增加稅收這兩種途徑來彌補財政赤字。可是發展中國家的稅收體制不健全、稅款流失嚴重, 債券市場也不發達, 用這兩種途徑籌集資金遠不如發鈔票便捷。如果實行貨幣局制以後, 巨額的財政赤字無法彌補, 貨幣局就很有可能被取消, 通貨膨脹率仍會恢復到原來的水平。因此, 消除赤字型通貨膨脹的根本在於進行財政改革和結構調整。 在正常情況下, 實行固定匯率的國家的利率水平遵循「一價定律」而與釘住國的利率相當。如果出現利差, 追逐高息的資本在兩國之間流動, 最終使利率趨於一致。經驗分析表明, 實行固定匯率或釘住匯率制度的國家相對於匯率浮動的國家有更低的平均利率水平(Gho sh等, 1997) , 因為匯率的相對穩定使貨幣作為儲蓄手段的功能得到加強, 對外國直接投資的吸引力也比較大, 所以即使不增加貨幣供應量, 利率也會下降。但是近年來發生在阿根廷和香港特區的利率大幅度上升給貨幣局提出了一個難題: 當國際投機商對貨幣發起進攻時, 貨幣局必須在國際資本市場上以固定匯率賣出儲備資產買進本幣, 外匯儲備大量減少。
根據100% 儲備金的原則, 貨幣當局必須削減貨幣供應量, 如果同時出現國內短期資本外逃, 國內貨幣供應就大量減少, 利率就會隨之大幅升高。
1995 年受到國際炒家攻擊的阿根廷和1998 年的香港特區都出現了利率上升的情況。利率的突然大幅上升給經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阿根廷1995 年利率上升69% , 產出下降015% ,失業率增加18%; 香港特區1997 年利率上升12% , 而且同年第四季度GDP出現負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1998)。 貨幣局對商業銀行的「見死不救」有助於銀行嚴格把好信貸關, 減少不良貸款。但當貨幣受到投機攻擊時, 基礎貨幣量減少,在「乘數效應」下, 銀行的存款和貸款都大量收縮,銀行系統可能會陷入困境。同時, 貨幣局不是「最後的貸款者」, 周轉困難的銀行得不到政府的幫助只好破產。從這個意義上說, 在發生金融危機的時候, 貨幣局不僅不能起到穩定金融體系的作用, 還會進一步加劇金融體系的混亂。
阿根廷和香港特區的對策是大幅降低商業銀行的存款准備率,以此緩解銀行貨幣不足的困難。應該說這是一項簡便而有效的政策, 但是它意味著恢復「最後貸款人」的職能。
既然建立聯系匯率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廢除這個職能, 它的恢復意味著貨幣局存在自身難以克服的局限性。 貨幣局只規定了本幣和錨幣之間的名義匯率, 它們之間的實際匯率是可變的; 本幣和其他貨幣之間的匯率則隨著錨幣的浮動而變化, 如果錨幣對其他貨幣的匯率波動, 本幣就隨之對其他貨幣發生貶值或升值。對貨幣局制國家來說, 除了錨幣發行國之外, 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也與自己存在著商品勞務貿易和資本流動的關系, 本幣與其他貨幣間的匯率也很重要。
在1991—1994 年美元對日元貶值期間, 香港特區和東南亞國家的貨幣就隨著美元對日元貶值, 貶值刺激了對日本的出口和日本對該地區的直接投資。
但是1995 年以後, 美元對日元的匯率從1∶80 上升到1997 年夏的1∶125, 美元升值導致該地區的出口競爭力下降。
建立貨幣局後, 如果國內的通貨膨脹率沒有立刻降到與錨幣發行國相同的水平, 就會發生本幣幣值被高估①, 而通貨膨脹率不能迅速下降或不能降到與釘住國相同水平的可能性是很大的②。
90 年代東南亞國家的通貨膨脹率就高於O ECD 的平均水平, 幣值被高估是該地區在90 年代經常項目赤字持續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樣, 1992 年愛沙尼亞實際匯率升值70% ,
1994 年立陶宛實際匯率升值59% , 致使這兩國的經常項目赤字不斷積累,經常項目赤字佔GDP 的比重, 前者從1992 年的3145% 增加到1996 年的618% , 後者從1994 年的3% 增加到1996 和1997 年的10%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1998)。
7. 大量印製鈔票對經濟都有哪些影響
大量印製鈔票可能對經濟產生不利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通貨膨脹:如猜高果印製的鈔票超過了實際的經濟需求,將導致通貨膨脹,因為貨幣的供給過多,相對於商品和服務的供給,貨幣的價值將下降。這將導致物價上漲、購買力下降,進而影響經濟穩定和社會發展。
匯率下降:大量印製鈔票還會導致國家貨幣的貶值,從而引發匯率下降。當貨幣貶值時,外國貨幣可以購買更多的本國貨幣,導致匯率下降。這將導致國內的進口商品價格上漲,對進口型經濟的國家將產生更大的沖擊。
利率上升:大量印製鈔票也可能導致利率上升,因為通貨膨脹會導致資本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可能會提高利率,以吸引更多的資本,從而平衡資本市場上的不確定性。
經濟不穩定:大量印製鈔票可能會導致經濟不穩定,因為貨幣供應增加可能會導致投資者對經濟的不信任,從而引發市場動盪和不穩定性。此外,如耐友果國家經濟本身就不夠昌兆槐穩定,大量印製鈔票還可能加劇經濟不穩定。
總的來說,大量印製鈔票對經濟的影響主要是負面的。因此,政府和央行應該謹慎管理貨幣供應,並考慮到經濟的實際需求。政府和央行應該採取措施,如控制通貨膨脹、加強貨幣政策的透明度和穩定性等,以確保經濟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8. 當前美國的貨幣政策對我國經濟會產生什麼影響
中國出口壓力巨大
美國此次危機使得美國經濟增長放緩、全球信貸緊縮,而這將使得我國整體外部環境趨緊,再加上最近美元的強勁升值造成人民幣對一攬子貨幣的加速升值,這必將對我國的出口形成巨大壓力、進而影響中國的經濟增長。
陸挺:這次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主要在出口方面。除美國經濟放緩、需求下降之外,今年第二季度歐洲、日本的經濟增速也呈快速下降趨勢,這勢必會拉低對中國的進口需求。
據我們推算,去除價格和匯率因素,今年1-8月份我國出口同比增長12.1%, 低於去年全年的19.2%。除美國次貸危機、全球經濟增速下降等因素外,出口增速下降還有一個關鍵因素, 即我國出口增長正在經歷一個大周期中的自然減速階段。我國於2001年底加入WTO,之後新市場開發迅猛,中國出口在2001-2004年增長迅速。但隨著國外市場逐漸被開發,出口增速必然減緩。事實上,中國出口增速在2005年後就已經開始下降,2006年全年出口實際肌護冠咎攉僥圭鞋氦貓增長為24%,而2007年的出口增長進一步下降到19.2%。有趣的是,出口增長下降並不意味著GDP增長也會下降 。 盡管從2005至2007年出口增長呈下降趨勢,GDP增長確不斷加速。
我們在今年年初預測,若美國經濟增長下滑1個百分點,我國出口增速會下降3.4個百分點,我國GDP增速會下降0.35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由於出口增速減緩對GDP增長大約為0.8個百分點。我們估計今年最後幾個月出口增速會進一步下降,由於出口減速對於今年全年GDP增長的影響大概是1個百分點。2009年出口會進一步減速、向下拉動GDP增長0.7個百分點左右。
李稻葵: 短期來看,美國此次危機對其實體經濟肯定會產生負面影響,但是這個負面影響遠遠沒有上個世紀經濟大蕭條時那麼嚴重。因危機而出事的金融機構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二級市場上,這將導致金融市場上交易產品的價值下降或者泡沫破裂。當然,由於二級市場借貸交易的萎縮、利率上升,最終一定會導致面向企業和家庭的貸款利率上升、信用萎縮,這對本已艱難的美國經濟更是雪上加霜。
對於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則主要體現在對於中國出口形成打擊。美國危機肯定會在某種程度上對美國企業形成打擊,同時美國消費也會進一步萎縮,這都會導致對中國產品的需求下降。另外,來自歐洲、亞洲區間貿易的需求也會減少,這也會對中國出口產生不利。
黃益平:美國危機對於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中國出口的影響。金融危機意味著世界經濟已開始走入疲軟、衰退,因此我國出口必然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事實上,我國出口的實際增長速度已經由去年的25%以上回落到10%以下,有幾個月對美國的出口出現了零增長甚至負增長。因為出口佔到我國GDP的三分之一多,也就是說相當一部分的國內需求是與出口緊密相關的。出口減速則勢必引發消費和投資疲軟。這是最為直接的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而我國一些金融機構海外投資所產生的直接虧損,可能不會很快反應到中國實體經濟運行當中。
我們曾做過模型分析,如果美國經濟增長下降1個百分點,中國的經濟增長可能會被向下拉動0.5個百分點。當然,目前我國經濟活動所出現的疲軟跡象,並不僅僅是因為美國經濟下滑,日本和歐元區已經出現負增長,同時還與前一段時間貨幣政策緊縮,再加上勞動力、資本和能源等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相關。上述幾方面綜合起來,從而造成了目前經濟增長的風險遠遠大於通貨膨脹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