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總供給怎麼影響貨幣的總需求
⑴ 貨幣政策通過什麼方式影響總需求和均衡產出簡述其作用原理
貨幣政策通過(利率、貨幣供給量等工具調節)方式影響總需求和均衡產出。
貨幣政策的原理:
通過中央銀行調節貨幣供應量,影響利息率及經濟中的信貸供應程度來間接影響總需求,以達到總需求與總供給趨於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貨幣政策分為擴張性的和緊縮性的兩種。
積極的貨幣政策是通過提高貨幣供應增長速度來刺激總需求,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更為容易,利息率會降低。因此,當總需求與經濟的生產能力相比很低時,使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最合適。
消極的貨幣政策是通過削減貨幣供應的增長率來降低總需求水平,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較為困難,利息率也隨之提高。因此,在通貨膨脹較嚴重時,採用消極的貨幣政策較合適。供參考。
⑵ 貨幣供應量對總需求的影響
第三節 貨幣需求
一、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
貨幣需求是指人們願意以貨幣形式保存財富的數量。影響人們持有一定量貨幣的因素主要有:
1、人們的實際收入
人們需要貨幣,首先是為了開支。而人們支出水平高低取決於他們的收入水平。實際收入越高的家庭,支出水平也越高,因而需要的貨幣數量也越多。可見,貨幣需求是和實際收入水平同方向變化的。若用Md表示需要的貨幣量,持幣量在實際收入Y中的比率為k,則Md=kY。
2、商品價格水平或價格指數
人們持有貨幣是為了購買商品。因此,人們需要的貨幣實際是需要貨幣具有的購買力,或貨幣能買到的商品數量。如果某人原來持有l000元貨幣,現在若所有商品價格上升了一倍,則現在他必須持有2000元才能買到原先數量的商品,如果仍只有l000元,則他只能買到原來商品數量的一半。可見,當價格水平提高時,為了保持原先持有貨幣的購買能力,他需要持有的名義貨幣量必須相應增加。一定數量名義貨幣需求除以價格水平稱之為實際貨幣需求量。若用md表示實際貨幣需求量,用Md表示名義貨幣需求量,用P表示價格水平或者說價格指數,則md=Md/P。
3、利息率
每個家庭在一定時期所擁有的財富數量總是是有限的。人們必須決定他所擁的那筆財富的形式。他們也許想以擁有一定數量貨幣來擁有這筆財富,但如果以貨幣形式擁有財富的比例越大,則以其他形式(如證券、實物資產等)擁有財富的比例就越小。以這些其他形式擁有財富會給他帶來收益,例如,以房地產形式擁有財富會帶來租金,以債券形式擁有財富會帶來利息,而以貨幣形式擁有財富則會喪失這種收益。這就是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若某人有價值1萬元財富,如購買債券或股票,則可得到利息或股息收入或紅利收入。為方便起見,假定把所有非貨幣資產統稱為債券,則債券年利率為10%時,手持10000元貨幣一年的損失或者說機會成本就是l000元,年利率為5%時,持幣一年成本即為500元。顯然,利率越高,人們越不願意把很多貨幣放在手中,或者說對貨幣需求量就越小。這就是說,貨幣鋪求和利率是反方向變化的。若用r表示利率,實際需要的貨幣與利率的關系可表示為md=-hr。
凱恩斯認為貨幣需求可用下述三個動機加以說明:
第一、交易動機(the transaction motive),即人們需要貨幣是為了進行交易或者說支付。就個人或家庭而言,一般是定期取得收入,經常需要支出,為購買日常需要的生活資料,他們經常要在手邊保持一定數量的貨幣。就廠商而言,他們在取得貨款以後,為應付日常成本開支,如購買原材料或發放工資獎金等,也需要持有一定量貨幣。
第二,預防動機(the precautionary motive),即人們需要貨幣是為了應付不測之需。無論個人還是廠商,盡管對未來收入和支出總有一個大致估計,但這種預測不一定完全合乎實際,遇到不測之需是常事。為此,人們總需要持有一部分貨幣以防萬一。
第三,投機動機(the speculative motive),指由於未來利率的不確定,人們為避免資產損失或增加資本收益,需及時調整資產結構,因而形成的對貨幣的需求。人們暫時不用的財富,可用貨幣形式保存,也可買進債券以取得利息,債券價格和利率相聯系。假定一張每年取得10元利息的債券,價格為100元時,利率就是10%;價格為200元時,利率就是5%。當現行利率過高,即債券價格過低時,人們估計利率會下降,即債券價格會上升,於是,他們就會放棄貨幣,買進債券,以待日後債券價格上升後再賣出以獲利。這樣,對貨幣需求就會下降;反之,利率過低即債券價格過高時,人們會認為買債券有很大風險(因為其價格估計會跌),於是對貨幣需求就會增加。這種為避免資產損失或增加資產收益而及時調整貨幣和債券數量結構而形成的對貨幣的需求,和利率成反方向變動。這種投機性貨幣需求還存在兩種極端形式:一種是利率高到一定程度時,投機性貨幣需求為O;另一種是當利率降低到某一不可能再低的低點時,投機性需求會變得無限大,即人們手邊不管有多少貨幣,都不肯去買債券。這種情況,被凱思斯稱為流動性陷阱。貨幣投機需求與利率反方向變動,與上面所說貨幣需求因持幣成本提高而下降是一致的。
二、貨幣需求函數
貨幣需求與其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稱為貨幣需求函數。貨幣需求函數可用公式表示為:
如下圖所示,貨幣需求曲線向右下傾斜,表示實際貨幣需求量(Md/P)隨利率下降而增加,L2位於L1之右,表示L2是和收入Y2相對應的貨幣需求函數,L1是和收入Y1相對應的貨幣需求函數,Y2>Y1,因在同樣利率水平r1時,貨幣需求Md2/P>Md1/P。當利率降低到r2時,貨幣需求成為無限的,因而貨幣需求曲線成水平狀。
三、貨幣市場均衡
當貨幣需求等於貨幣供給時,貨幣市場就達到了均衡。在其他商品市場上,價格調節著市場的供需;在貨幣市場上,利率起到與價格相同的作用。由於貨幣供給量的大小是由中央銀行控制的,所以在分析貨幣市場時,通常把貨幣供給看成一個既定的外生變數,以Ms代表貨幣供給。這樣,貨幣市場的均衡即通過利率調節貨幣需求以達到某個給定的貨幣供給。
Ms=Md=(ky-hr)P
實際的貨幣供求相等時,貨幣市場就達到了均衡。在一定的價格和國民收入水平下,貨幣需求曲線L是一條向右下傾斜的曲線,它隨著利率的增加而減少;外生的貨幣供給不受利率變化的影響,是一條垂直於橫軸的直線。在利率r0的水平下,Ms/P=L(r1,y),市場達到了均衡。
例如在r1的利率水平下,個人和企業所願意持有的貨幣量超過了貨幣供給量,人們對貨幣有了一種過度需求。每個人都想把手中的債券拋出換成貨幣。然而,當經濟中貨幣與債券總供給量一定的時候,並非每一個人都能夠按r1利率水平下的債券價格售出自己的債券,有人不得不以低價出售。這樣,在債券市場上,債券的價格開始下降,即利率水平開始上升。利率水平的上升增加了人們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於是人們開始減少希望持有的貨幣量。貨幣需求沿著流動性偏好曲線即貨幣需求曲線工向左上移動而減少,直到利率上升到經濟中沒有人再願意出售債券換回貨幣。於是,貨幣需求就等於貨幣供給。
在r2的水平,人們所持有的貨幣量超過了他們願意持有的水平,於是人們開始把多餘的貨幣用來購買債券。對一定量的債券總供給,每個人都想買債券時,總有人要出高價才能買得到。債券的價格就會被抬高,即利率水平開始下降。人們開始願意增加一些手中持有的貨幣。利率下降直到經濟中不再有人願意購買債券時,經濟的貨幣需求就重新等於貨幣供給。
當市場的實際貨幣供給量或者貨幣的實際需求由於利率以外的因素發生變化時,貨幣市場的均衡利率就會受其影響而改變。在一定的貨幣需求狀況下,當中央銀行決定增加貨幣供給量,或是在一定的貨幣供給水平下,價格水平下降時,實際貨幣供給曲線都會向右移動。均衡利率水平從r0下降到r1。反之當實際貨幣供給減少時,利率水平就上升。如果經濟的實際國民收入水平上升,這就增加了人們在每一個利率水平下的貨幣需求,貨幣需求曲線就會向右移,均衡利率從即上升到r2。反之,當實際國民收入水平下降時,均衡利率就會因此而下降。
參考http://courseware.ecnudec.com/zsb/zgs/zgs03/zgs03f/zgs03f03/zgs03f030.htm
⑶ 經濟學中貨幣量大小是如何影響需求的
這個可以從IS-LM模型來看,IS曲線向下傾斜(斜率為負),LM曲線是向上傾斜(斜率為正)。
當貨幣供給量增大時,LM曲線向右下方平移,會使總收入變大,利率下降。
過程是這樣的:
貨幣供給量上升——>利率下降——>投資增加——>使總需求上升,刺激消費,收入上升
當紙幣發行量過大,會使物價急速上漲,引發需求拉上型的通貨膨脹,嚴重通貨膨脹之後即蕭條。
你最好去網路IS-LM模型,看一下圖
⑷ 根據凱恩斯貨幣理論,貨幣供給增加將導致:利率降低、投資和總需求增加
這個必然啊。。。你是學經濟專業的?沒有別的意思啊~~~我簡單解釋,不完全准確,但可供理解。你就這么理解吧:貨幣增加,可貸資金充裕了,不用那麼高的利息也能得到貸款了。就像商品供給增加,商品價格下降。貸款多了,就能多投資了,房地產商不都這么干嗎,岱來的錢做生意。總需求必然增加,貨幣多了,流動性多了,投資多了,產出多了,人們手裡錢多了,需求多了。政府刺激經濟,不都是貨幣寬松嘛。你看看is-lm模型吧,看懂了就好理解了。
⑸ 貨幣供給如何影響總支出
應於既定的價格總水平的社會總支出水平,其實就是社會的總需求量。
我們可以根據IS─LM模型來分析貨幣供給對總支出(也就是總需求)的影響。LM曲線中所說的貨幣供給量是實際貨幣供給量,實際貨幣量的變動會影響貨幣市場的均衡,引起利率的變動,而利率的變動就會影響總需求變動。具體過程可以簡化為:
1.
實際貨幣供給量變化上升
2.
利率會下降
3.
投資會上升
4.
總支出,既總需求會上升。
⑹ (宏觀經濟簡答題)貨幣政策影響總需求的機理或者過程是怎樣的
一、該機理可概括雀肆為三個主體、兩個階段:
1、三個主體:中央銀行、商業培稿銀行、社會大眾
2、兩個階段:中央銀行到商業銀行階段、商業銀行到社會大眾階段
二、過程
階段一:中央銀行通過貨幣政策工具調控基礎貨幣量,影配歲孝響商業銀行可貸款額度。主要的貨幣政策手段包括:法定存款准備率、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中央通過這些手段,影響商業銀行的貨幣量。
階段二:商業銀行根據可貸款額度的變化來調整向社會的貸款投放量,影響社會上的貨幣量。當貨幣量增加時,利率降低,投資成本、消費成本相對降低了,相應的需求自然會增加。
綜上,中央銀行通過貨幣政策手段影響商業銀行的可貸款額度,進而影響商業銀行向社會注入的貸款(貨幣)量,最終通過相應投資、消費的成本來影響需求。
⑺ 為什麼說市場總供給決定貨幣需求,貨幣供給形成市場總需求
市場總供給決定貨幣需求。經濟體系中到底需要多少貨幣,從根本來說取決於有多少實際資源需要貨幣實現其流轉並完成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相互聯系的再生產過程。
無論是企業的貨幣需求還是個人的貨幣需求,從總體上均受市場總供給的制約。市場總供給決定收入,而收入是貨幣需求函數最有決定性變數。
把市場商品供求平衡作為一項重要的比例關系,同國民經濟的其他重要比例關系同時安排好、建國以來的實踐證明,哪一個時期國民經濟綜合平衡工作做得野,各種比例關系安排得恰當,商品供求就比較平衡,市場供應比鉸豐富,人民生活就得虱穩步提高。
反之,哪一個時期放鬆了國民經濟的綜合平衡,國民經濟的重大比例關系失調,商品供應就失去平衡,市場商品供應就緊張,人民生活就受到嚴重影響,搞好國民經濟綜合平衡,關鍵是搞好財政收支平衡,信貸收支平衡、物資供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