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貨幣與收藏券有什麼區別
『壹』 紀念幣和貨幣的區別
1、定義不同
紀念幣:紀念幣是一個國家為紀念國際或本國的政治、歷史、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傑出人物、 名勝古跡、珍稀動植物、體育賽事等,由國家授權中國人民銀行指定國家造幣廠而設計製造,由國家銀行統一計劃發行的法定貨幣。
貨幣:貨幣 CCY(Currency)是購買貨物、保存財富的媒介,實際是財產的所有者和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根本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
2、歷史不同
紀念幣: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普通紀念幣自1984年10月1日的建國三十五周年 紀念幣至2019年已發行113枚(至2019年1月)。.
貴金屬紀念幣自1979年發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三十周年」第一套貴金屬紀念幣開始,中國現代金銀紀念幣已經走過了近四十年輝煌的發展歷程,累計發售15餘個系列、2000多個品種的金銀紀念幣,
題材有重大政治歷史事件、傑出歷史人物、大熊貓及珍稀動物、十二生肖、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古代科技發明發現、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名畫名家、宗教藝術、體育運動、軍事科技等,內容體現了我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和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
貨幣:中國使用貨幣已有四千年歷史,是世界上使用貨幣最早的國家之一。最早的貨幣:天然海貝。金屬貨幣:銅仿貝與錢鎛(布)(黃帝後期黃河中下游開始充當等價物)。
3、分類不同
紀念幣:可分為貴金屬紀念幣和普通紀念幣兩類。
貴金屬紀念幣包括金幣、銀幣、鉑幣、鈀幣等貴金屬或其合金鑄造的紀念幣,材質是金、銀等貴重金屬。
普通金屬紀念幣又分為普制幣和精製幣。普通紀念幣的材質是用於印刷鈔票的紙張或鑄造普通硬幣的金屬,面額表明其法定價值,主要以中外重大事件、節日、紀念日和珍稀動物為題材而設計鑄造。
貨幣:硬幣,硬幣是一種小面額的輔幣。它是銅質的、鋁制的或是鎳質的。
紙幣,紙幣是一種法定貨幣,稱為法幣(legal tender)。法幣是政府強制流通的貨幣。紙幣發行的基本權力為政府所有,具體由中央銀行掌握。紙幣和硬幣的總和稱為通貨或現金。
存款貨幣,存款貨幣是指可以隨時提取的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它也稱為需求存款。由於活期存款可以隨時轉換成現金,所以銀行的活期存款和通貨沒有區別。它也是一種貨幣。
儲蓄存款,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是在一定時間以後才能提取的可以獲得利息的存款。這些存款雖然不能以開支票的方式使用,但通常預先通知銀行可以把它轉換成現金。
另外,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的可轉讓提款單(NOW)以及自動轉移服務(ATS)縮小了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的差別。這種差別縮小的結果使得定期存款和儲蓄存款也成為一種貨幣。
准貨幣,准貨幣(near-money)是指能夠執行價值儲藏職能,並且易於轉換成交換媒介,但本身還不是交換媒介的資產。例如,股票和債券等金融資產就是准貨幣。
貨幣替代物,貨幣替代物(money substitutes)是指能夠暫時執行交換媒介職能,但不能執行價值儲藏職能的東西。例如,信用卡就是一種貨幣替代物。
『貳』 流通紀念幣和真正的錢幣有什麼區別
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人民銀行(以下簡稱:央行)開始發行人民幣流通紀念幣(以下簡稱:紀念幣),至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施行後的四、五年期間,我國在貨幣管理環節上曾出現的工作疏忽所造成一度的混亂狀況,使流通紀念幣樣幣(以下簡稱:樣幣)給廣大紀念幣愛好者們帶來了一絲疑惑、一陣驚喜和一份企盼。 與流通紀念幣樣幣同時存在的人民幣樣幣,還有流通硬幣樣幣、流通紙幣樣幣、流通紀念鈔樣幣。按人民幣發行先後順序出現的分別是:流通紙幣樣幣、流通硬幣樣幣、流通紀念幣樣幣、流通紀念鈔樣幣。 我們說樣幣是幣,是因為它有人民幣面額,具備貨幣所有基本特徵和元素,特別之處在於表面多了「樣幣」二字,其中的一個字還寫明了是「幣」。在民間,錢幣愛好者都認為它是幣,而且是流通紀念幣中的珍品種類之一。 我們說樣幣不是幣,是因為央行從未認為樣幣是流通幣,一直明文規定樣幣嚴禁參與流通;樣幣是貨幣發行機構和商業銀行進行貨幣管理工作時使用的工具。說樣幣不是幣的理由,還因其在社會上顯得十分罕見。 由此,樣幣是一類較為奇特的錢幣藏品。 樣幣是做什麼用的 1984年10月,央行開始發行紀念幣並稱其功能與現行的人民幣等值流通。 出於紀念幣參與流通,這就面臨一個新的情況:因為從1949年共和國成立到1984年發行紀念幣,群眾對紀念幣是陌生的。在此情形下,央行就得為全國各地的央行分支機構和商業銀行配套與紀念幣完全一致的、用於比對真偽的標准參照物(樣本),即最權威的貨幣效驗標准。當時的國有商行主要是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這幾大行。 樣幣是由央行統一印製並配發至各金融機構作為鑒別人民幣的標准工具。如出現了儲戶持某款紀念幣向銀行進行相關咨詢或求證錢幣本身問題,當地央行或商業銀行的貨幣管理和出納業務的工作人員則會以上級配發的樣幣進行對照、驗明、鑒定,從而給出代表銀行官方的正式回復。 所以,便有了央行指令中國造幣公司上海造幣廠和沈陽造幣廠在製造紀念幣的同時,又製造了數量不等的同名稱的樣幣,其真實數量未曾向社會公開。 嚴格意義上,樣幣是在貨幣被確定發行後而鑄造並推出的銀行內部工作幣,與未確定發行貨幣設計草稿性質的「樣幣」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不是一個概念。所以,在稱謂上易與那些未發行的貨幣設計效果樣幣混為一談。 樣幣的基本特徵 樣幣與同題材的紀念幣在直徑、重量、圖案、文字、面額等方面相同,規格完全一致,惟一區別是在正面(極少數在背面和正背兩面)鑄有漢字「樣幣」二字,陽文,左右排列。一枚套的紀念幣有一枚樣幣,兩枚套的紀念幣則有兩枚樣幣,依此類推。 從紀念幣愛好者和錢幣市場反饋的綜合信息看,絕大多數樣幣是被鑲嵌在不透明的硬塑料薄版的圓洞里,再裝入透明的硬塑料盒內,硬塑料板的顏色以紅、綠等為主。 早期樣幣上的「樣幣」二字與幣文顯得格格不入,字體風格與幣面其他字體完全不同。放大鏡下的「樣幣」二字刻痕明顯,字體雖說不醜,但確實很難看,絲毫談不上藝術和什麼美感。筆者認為這是造幣廠刻意為之,目的是勿讓「樣幣」二字與紀念幣的內容相混淆。從藝術鑒賞角度來說,單「樣幣」二字是沒有任何價值的。 後期的「樣幣」二字,字體稍微端莊得體一些,但與錢幣主題文字的字體還是存在明顯的區別。 樣幣是怎麼流入民間的 這些原本應靜靜躺在銀行文件保險櫃里的工作幣,為什麼會「光臨」錢幣市場、進入紀念幣收藏者手中? 根據筆者多年觀察,樣幣流入民間的「線路圖」大致有以下幾條: 1、由於1998年12月央行所進行了全國機構大改革,撤銷了省、直轄市和自治區一級的省級分行以及各地的地一級的市級分行,成立了現在的9大區行和總行及重慶兩個營管部。同時,各商業銀行機構改革力度逐步加大。另外,隨著國內金融機構不斷的增、調、並,銀行行業內部之間的工作人員人事變動頻繁。凡是機構進行大的調整或工作人員的變動,總會給工作帶來一定程度不利影響,客觀上就給樣幣管理造成了空隙和漏洞。 2、在各地的央行分支機構、國內各主要商業銀行中,具體擔負貨幣發行、出納管理等業務部門的工作人員,因常規的人事調動、輪換崗位、辭職離開、退居二線、正式辦理退休等情況而未及時做好樣幣的移交、上繳、封存等程序,也不排除個別工作人員私自帶走的。另外,在一些地區銀行的個別領導眼裡,對樣幣管理的意識不強,樣幣就如同銀行辦公用品中的訂書機、大頭針一樣,特別是在進行行內幹部職工崗位調整的前後,最困難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安排,只要被調整的幹部職工順利穩當到位,還有什麼必要去糾纏這些樣幣?加之,相關人員都是一起長期在貨幣發行和出納部門共事的老同事,有時在工作交接上實在抹不下情面硬性追要或清點。 3、對下發到各地央行分支機構的樣幣,本應當進行必要監督和管理的,工作卻沒做到位。同樣,央行對省一級的商業銀行和地市一級的商業銀行掌管樣幣部門和責任人的日常管理工作不力。 從貨幣調撥指令看,造幣單位肯定是按央行指示嚴辦的,造幣廠在鑄造完成後統一解繳央行,再由央行分配到其各地分支機構,由分支機構配發到省一級的「工農中建」或地市一級的商業銀行。管理樣幣的工作人員一般不會將樣幣給予銀行其他部門人員,因為這會招惹麻煩,估計是從具體管理人手中直接流入民間和錢幣市場。其中:極少數樣幣可能由央行分支機構、省一級的「工農中建」、地市一級的商業銀行這3個渠道同時流入民間,而樣幣從造幣機構直接進入民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銀行什麼部門、哪些人員容易得到樣幣?據了解,在銀行總部機關並非所有部門和人員輕而易舉得到樣幣,往往在老牌商業銀行的基層出納、貨幣發行口子卻容易得到樣幣。問題主要突出表現在基層單位,即樣幣的出口點,但上級負有監管不力的責任。各地央行分支機構貨幣發行處(科)具體負責樣幣的管理,可不要小看其中分管樣幣的人,就是行長想親眼目睹樣幣,還得靠下級提供。如果是一位糊塗領導,管理不嚴,那流失的就更嚴重了。 經觀察,在2000年5月條例施行前,央行對不斷流入社會和失散在民間的樣幣未採取及時有效的措施和辦法予以遏制,社會上不斷有各種樣幣出現,到了2004年底2005年初甚至都不時有新版樣幣流出。 真正徹底扭轉樣幣管理混亂局面的是隨著2006年12月《人民幣樣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的頒布和實行,社會上就看不到新版樣幣了。盡管目前錢幣市場上有高價收購的聲音卻無應音,因為現在的銀行工作人員遵紀守法意識明顯增強了,誰還會干這傻事? 迷霧重重的樣幣鑄造量 以目前非常有限的造幣企業相關資料計算,樣幣單枚(套)最大製造量是2萬,最小的是0.1萬,已知樣幣品種的數量基本上是在1.5萬-1.7萬之間。 對於造幣廠廠志等資料中提及的幾款數量為0.3萬的樣幣,筆者認為其准確性有待於進一步確定。因為作為派發到各基層貨幣發行管理業務部門的樣幣數量,0.3萬顯然是不夠數的,而作為高級禮品又顯得簡單了一些,量也多了。推測應是總數中的一部分數據。因為造幣廠全檔資料並未公開,而現在流入社會的一些廠志,也只是顯示造幣廠某一時段數據而已。 出於饋贈需要,造幣機構曾製作了數量極少的精製幣禮品,個別幣配了證書卻無編號。這個數量究竟是多少?央行包括造幣機構未曾披露過。像建黨、女足精製樣幣所饋贈的對象都是貴賓一級的。既然是貴賓,甚至包括外國中央銀行或金融機構的高層。當時、現在和今後是不會因為要變現而出手的。因此,這些精品既使有真實的數量存在著,但對於大眾化的紀念幣市場和整個社會而言,出現的概率幾乎是零。但是,並不是永遠都不會出現,也許會出現各種意外的情況,使精品進入錢幣市場。 針對上述已知數據,筆者總的看法是:流通紀念幣中的精製幣、精製樣幣、普通樣幣,與金銀幣同樣存在著鑄造量和發行量模糊不清的現象,特別是流通紀念幣中的禮品包裝類,只要央行不公布其准確的數量,與金銀幣一樣,任何個人、任何央行之外的單位都沒資格確定,他們是說不清的,即使說了,是缺少信服力的。另外,對於現在還未出現的精製幣或精製樣幣,絕對不能說央行未曾造過。央行未對此作過披露,因此,就不可有這樣的斷言。 談到數量及版別探究話題,我國最著名的流通紀念幣收藏家孫克勤先生堪稱這方面的楷模。在孫克勤編著的《中國普通紀念幣珍品圖錄》(北京出版社出版)書里,在對某款幣的數量及版本,以及出現於市場的描述中,多採用了親眼體會「發現」、「未發現」、「不多見」和「估算」等探索的口吻,十分謹慎和嚴謹。 孫先生在該書中多次提到,近年來仍有小批量紀念幣精品在持續不斷露面的現象,比如建國35年上海版精製幣(P.4頁),2007年4月「露面數十套」;建國40年精製幣(P.18頁),2007年市場出現;第11屆亞運會精製幣(P.19頁),2005年之後一次性冒出小批量的;植樹節精製幣(P.21頁),2006年突然出現「數十套」;希望工程精製幣(P.39頁),2008年在深圳突然出現「百枚」。可以看出建國35年幣是1984年發行,2007年出現,時隔竟然達23年;建國40年幣1989年發行,2007年出現,時隔18年;第11屆亞運會幣1990年發行,2005年出現,時隔15年;植樹節幣1991年發行,2006年出現,時隔15年;希望工程幣1994年發行,2008年出現,時隔14年。 精品「突然」出現在市場的原因,據分析應該是長期存壓品,或與銀行機構設置及掌管紀念幣的工作人員有一定關系。貨幣發行業務部門與錢幣學會通常合署辦公,有的學會管理著一定數量的紀念幣,或出自於銀行的行長辦、行政、接待、宣教、工會等部門,應排除錢幣市場幣商行為,試問有誰會捂著早年精製幣這么多年? 因精製幣不受任何規定的管制,預計隨著紀念幣市場趨熱,今後還會陸續出現。精品突然出現的現象,同樣適用解釋樣幣出現的路徑。 樣幣具有集藏價值 筆者在本文「樣幣有何基本特徵」一段中,認為「樣幣」二字沒有任何觀賞價、藝術價值。但是,為什麼卻又說樣幣具有極大的集藏潛力和價值呢?這是因為: 一、樣幣的稀罕性決定了其顯貴的地位和堅實穩定的市價基礎。一是與同題材的紀念幣相比,樣幣數量是稀少的。我們可以大致推算一下:1984年全國共有29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不包括台港澳),以每個省一級的央行分支機構和商業銀行「工農中建」來計算,再按每一個省級行政區平均有10個地市一級的央行分支機構和「工農中建」,共有1450個貨幣發行管理業務部門,按每個基層業務部門配發10枚(套)計算,總計需要1.45萬。倘若再加上央行總行、各家商業銀行總行、造幣總公司和具體造幣廠、國外央行等處的留存、歸檔,現在常見的1.5萬-1.7萬之間的數量是符合實際的。即使1988年設置海南省和1997年成立重慶直轄市凈增2個,再到1997年和1999年設立港澳2特區,總數為33個,樣幣數量仍在2萬上下。關鍵之處在於,與全國參與紀念幣集藏總人數相比,「溜」出來的樣幣畢竟是極少數了。曾記得1993年古玩市場上幾乎沒有樣幣出現,1994年和1995年北京月壇、上海肇家浜路樣幣的叫價一般是30-150元,後來市價逐步上漲了。二是尋找樣幣配套的紀念幣愛好者不斷增加,從而加大了收藏界和市場對樣幣的本能需求。看似上千至2萬的鑄造量,但流入社會的樣幣在數量和規模上與同題材的紀念幣相比,猶如大海的一滴水。 二、國家貨幣法律的頒布和各項規章制度的不斷建立和健全,是今後早期樣幣資源逐漸枯竭、乾涸的一把固鎖。由於國家已開始重視樣幣流損問題並頒布了相關法律法規,予以嚴管,這對已進入社會收藏領域數量有限的樣幣來說,無形等於加了把「鐵將軍」。因此,其升值空間應十分可觀。 錢幣界收藏樣幣,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是「扭曲的追求」,這個看法值得大家商榷。持此觀點的人士認為:如果錢幣愛好者喜歡上了樣幣,就會滋生銀行相關管理人員的違規行為。 筆者感到,此結論顯得過於簡單和武斷。國家禁止樣幣流通,是因為樣幣流通了,會對金融秩序造成混亂。還是讓我們來仔細推敲一下條例和辦法:兩個條規共同規定樣幣「禁止流通」,卻未否定樣幣本身的錢幣文化概念價值。 應該說錢幣愛好者在任何貨幣面前,都是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況,因為貨幣的發行權和管理權在國家。一旦某些錢幣因發行機構的閃失而流進社會,對收藏界人們來講無疑是珍貴的,這是把玩錢幣的最高境界之一,這一點完全符合物以稀為貴的真理,也不是什麼新事物。如站在純收藏的角度看,樣幣流入社會之錯的板子不應「打」在錢幣愛好者身上,只有靠具體負責貨幣發行管理的專職部門和人員今後嚴格依章辦事、防微杜漸才是。
『叄』 怎樣辨別錢幣的真偽
問題問得比較籠統。
古幣和現代錢幣區分方法不同,古幣水比較深,我不在行,就不提了
即使現代錢幣還有紙幣和鑄幣之分,而且關於外幣的話最好還要有點外語基礎:
總體來說,現代貨幣需要掌握錢幣的防偽措施。
鑄幣:就是通常說的硬幣,我國的鑄幣沒有什麼特別的防偽措施,只能看外觀製作是否精良,重量是否特別重或者特別輕;
世界范圍的鑄幣來說,就有很多工藝。
1,有的是鑲嵌幣甚至是三重鑲嵌幣,往往是銅鎳合金(呈金黃色)鑲嵌鋼鍍鎳(銀白色),或者反之。具體合金成分因國家而有區別,比如以前的法國法郎、台幣等。
2,有的在硬幣邊緣刻出齒狀邊、刻字母、鍍上非本幣自然色。人民幣1元的邊就刻了RMB字樣。而美圓則是典型的雙色邊,10美分,25美分都是銀白色合金的材質,但其邊緣則鍍有紅棕色,側看有兩種顏色。
3,還有的硬幣甚至用上了紙幣上才有的潛像,也叫折光隱像。貨幣上的很多圖案比如人物的頭發用放大鏡細看都是朝一個方向的紋理組成的,一絲一絲的線條,而這些線條中出現一片方向垂直的紋理,則在一定角度上能看出異樣的圖案,這樣的紋理組成的圖案在正面通常看不出來,需要對著光源斜看,這就是折光隱像,常用於紙幣防偽,而硬幣上由於成本高而很少見到。但有的外幣應用了,而且應用了雙重摺光隱像,比如日元500元(500元的0中間的部分從一個角度能看到阿拉伯數字500)和台幣50元(中間部分一個角度能看到中文五十,另一個角度能看到50字樣,而正面從上往下看只是一個豎直紋理的圓形)。
紙幣:防偽比鑄幣更多。
先說常規的防偽技術
彩虹印刷:就是紙幣上彩色圖案不同顏色過渡的地方,顏色過渡不自然的可能就是做假;
凹版印刷:比如人物印的油墨紋理都是突出於紙面上的,這種工藝多用在大面值紙幣上,小面值紙幣通常只有平版印刷,比如人民幣老版的紙分幣,摸上去是平的,而現在用的100元,摸上去有凹凸感。
水印:還分布滿全票和部分的水印,早先的水印是雕刻好的紙張夾在兩個單面紙值中間形成一張紙幣的,比如50年代的加拿大元。後來的水印直接在紙漿調漿時印好,使部分區域紙漿濃度於其他區域不同,使得紙幣成形後透光程度有差異而形成水印。現金世界上水印技術最好的莫數日元了,其紙幣水印連人物的發絲和雙眼皮都能清楚看到(不信可看看我國的RMB,哪有這種程度)。
纖維絲:有些紙幣在制獎時放進各種顏色的纖維,通常不超過0.5厘米,紙幣成形後自然地分布於幣面上,可用針挑出來。目的是防復印,因為復印的假幣雖然能印出纖維絲,但因為是復印的,自然不能用針挑出纖維來。典型的就是美元,時至今日還在應用。
同心圓紋理:同心圓或者橢圓或者方塊,是不是看起來有如指紋一樣看久了發暈,有圖案變活動的錯覺呢?復印機也有,復印出來圖案會走樣,變歪。
卷邊接合:有的紙幣上下或左右或四角對折(和折被子類似),幾條邊可以拼成一個完整的圖案,這就是卷邊接合技術,是考驗機器裁剪的能力的,假幣裁剪機器精度差,裁的假幣大小不一,卷邊後的圖案就無法拼成一個完整圖案。
防偽線:貫穿紙幣的一條金屬或塑料線,對光能夠看出來,現在發展已經出現了帶字母或微縮字母的防偽線和開窗式防偽線,有的兼而有之如歐元之前的德國馬克。有的紙幣還同時具有兩條防偽線。
後來新興的防偽技術:
熒光油墨:具體還有種類不同,用這種油墨印的圖案在紫外燈下能發出熒光,有的印連號,有的印成圖案,還有的成無色圖案要紫光燈才能看到(比如港幣,將面值印成透明圖案,用紫光照過,黑暗中圖案能發磷的光,能持續數秒),還有的用熒光纖維絲,就是在紙漿中添加會發熒光的纖維。
珠光油墨:有特殊珍珠光澤,我國的一些紀念鈔、斯里蘭卡盧比和最新版美圓也都應用了。
磁感應:需要台式驗鈔機才能鑒別,將具有磁感應的鈔票部位貼在磁感應驗鈔機上摩擦,驗鈔機有報警聲則說明有感應,是真鈔。
折光隱像:在紙幣上很常見,具體在鑄幣已經描述過,RMB上的通常在正面右上角有潛像面值數字。
微縮印刷:將字母或文字用很小的字體印在票面上,常印成一排,肉眼通常只能看到一條細線,高倍放大鏡下能看到具體文字,RMB、日元、英鎊上都有,現在被世界廣為使用。
正反對印:正面和反面同一個區域,印著重合或者互補的圖案,對光看能夠重疊成一個圖案。RMB及東南亞國家貨幣都有,現在已經是世界紙幣的主流防偽技術了。
錢幣都是藝術品,其豐富的防偽技術更是精美的藝術,比起那些整日研究什麼什麼錢幣值多少市價的俗子而言,研究錢幣的防偽藝術,才是真正收藏的宗旨。試問那些俗人有多少能知道其中防偽技術的精妙呢,又有多少能看動錢幣上的文字呢。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體會到收藏的真正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