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秦漢時期貨幣叫什麼
1. 秦朝的貨幣叫什麼
秦朝的貨幣是半兩錢,這是中國戰國時期到漢朝前期廣泛採用的一種銅貨幣。圓形方孔,又稱方孔錢。秦朝時期將其作為全國強制推行的統一貨幣,從而確定了中國其後各朝代銅錢式樣。
先秦半兩
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年),秦國「初行錢」,將貨幣的鑄造權收歸國家,規定圓形方孔半兩錢為國家法定貨幣,這被視作半兩的起源。這一時期的半兩錢重量在8克左右,採用原始的泥范鑄法,不平整,未經修磨,外形和厚薄並不固定,特別是其方孔不方,有的甚至作圓孔,銘文用大篆,「兩」字中的「人」部分較長,俗稱「長人兩」。
秦半兩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以國家強制推行秦半兩,取代原六國自有的貨幣。這一時期的半兩錢多由地方官府自行鑄造,形制的差異有所縮小,但是仍然不能做到統一。錢體不圓,方孔仍有不方者。銘文用小篆,傳說乃李斯手書,「兩」字中的「人」部分較短,俗稱「短人兩」。
漢半兩
劉邦建立漢朝後,決定重新鑄造貨幣,但由於初期百廢俱興,所鑄半兩錢重量極輕,僅2克左右,俗稱「榆莢半兩」。隨著經濟逐漸好轉,漢朝所鑄半兩錢的重量也逐漸增大。漢文帝時期鑄四銖半兩。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漢武帝在上林苑設立工場,將鑄幣權首次統一收歸中央政府,廢半兩錢,始造五銖,標志著半兩逐漸退出歷史舞台,由五銖取而代之。
2. 戰國秦漢時期的貨幣是
戰國時期的貨幣是古布幣。秦朝的貨幣是半兩,漢朝貨幣是五銖。另外這些朝代貴金屬金和銀也是貨幣。
3. 統一貨幣的名稱為秦統一全國後統一貨幣的名稱為什麼
統一貨幣的名稱為秦統一全國後統一貨幣的名稱為半兩錢。
半兩錢形制為圓形方孔,重12銖(中國古代規定1兩為24銖),有錢文曰「半兩」。「半兩」二字分列方好(即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兩」。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廢除戰國時期流通的刀、布、郢爰和貝幣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貨值不一的龐雜混亂的六國貨幣,把秦統一貨幣的政策和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在全國范圍內推行。
最早的貨幣立法
為保證半兩錢順利使用,維護半兩錢信用,秦始皇還頒布了嚴苛的法律法規。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頒布貨幣統一政令,內容主要有兩項:一是廢除戰國時期龐雜的貨幣體系,珠玉龜貝銀錫之屬只用於寶藏,不再為貨幣;二是製造和行用新錢,新貨幣分為兩等,黃金為上幣,多用於大額支付,銅錢為下幣,多用於日常市場流通。
《漢書·食貨志》雲:「秦兼天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二十兩為一鎰)為名,上幣;銅錢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然各隨時而輕重無常。」這是中國最早的貨幣立法。
4. 秦統一全國後統一貨幣的名稱叫什麼-簡短介紹
秦半兩
秦統一全國後統一貨幣叫秦半兩。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各國錢幣的形狀不一,如鏟幣、刀幣、環錢等,且只能在各自統轄的范圍內流通。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
秦統一全國後統一貨幣叫秦半兩。從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錢(前336年)起算,到秦滅亡(前206年),秦半兩錢(含戰嫌培國)的生產共芹廳唯延續了130年。中期至西漢早期的青銅鑄幣。初為戰國秦一國之鑄幣。始鑄於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初行錢」,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而成為全伏帆國通行之法定貨幣。
從秦惠文王二年初行錢(前336年)起算,到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改鑄五銖錢止,半兩錢的生產共延續了218年。漢承秦制,仍用半兩錢,至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改鑄五銖錢止,半兩錢先後經歷戰國、秦朝、漢朝三個歷史時期,共218年。半兩錢是中國最早在全國通行的統一青銅貨幣。按時間可分為:先秦時期、秦王嬴政及始皇帝時期、秦末時期、漢初時期。
「秦半兩」的出現,標志著秦始皇在貨幣上的大一統,還標志著中國古代錢幣的初步成熟,是中國貨幣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並影響到相鄰國家和地區,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秦半兩」奠定「圓形方孔」的古錢幣造型。「圓形方孔」錢幣成為古代中國貨幣的基本形式,貫穿中國封建社會,沿用了兩千多年。
5. 貨幣在古代被稱為什麼
錢幣在古代的稱呼有很多種,比如:鑄幣,刀幣,布幣,圓錢,空首布,平首布,銖兩貨幣,泉,貫等。
6. 秦統一貨幣的名稱叫什麼
秦統一貨幣的名稱叫秦半兩。
在秦之前,各國錢幣的形狀不一,如鏟幣、刀幣、環錢等,且只能在各自統轄的范圍內流通。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確定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
秦半兩的出現,標志著秦始皇在貨幣上的大一統,還標志著中國古代錢幣的初步成熟。是中國貨幣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並影響到相鄰國家和地區,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秦半兩奠定圓形方孔的古錢幣造型,圓形方孔錢幣成為古代中國貨幣的基本形式,貫穿中國社會,沿用了兩千多年。
貨幣造型
秦半兩青銅幣以圓形方孔為貨幣造型,方孔代表地方,外圓代表天圓。圓形方孔即象徵著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這是一種普遍容易接受的觀點。但也有人認為,圓形方孔是生產、加工的需要,是便於攜帶、流通和儲藏的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形成的較為科學的制式。青銅幣上的半兩二字為小篆文字,是由秦國著名的李斯所題寫。
秦統一後,以黃金為上幣,方孔圓形的半兩錢為下幣,從此方孔圓錢在中國保留了兩千多年。這種形制反映了古代中國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同時便於攜帶穿掛。半兩錢沿用於秦漢,其特徵是先秦半兩,文字微帶隱起,筆劃有方折、圓折,重4克左右。秦半兩,重8克,這種重8克的半兩錢極大多數鑄於秦始皇時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秦半兩
7. 秦朝統一貨幣的名稱 秦朝統一貨幣名稱叫什麼
1、秦朝統一的貨幣名稱為秦半兩。
2、在秦統一六國之前,各國錢幣的形狀不一,如鏟幣、刀幣、環錢等,且只能在各自統轄的范圍內流通;
3、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確定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
4、統一度量衡:秦始皇用商鞅時制定的度量衡標准器,來統一全國的度量衡。今見秦朝權量,都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11年)頒布的統一度量衡的詔書。這種權量出土多,分布廣,長城以外也有發現,可見統一度量衡是認真有效的。
8. 中國古代的錢幣各有什麼名字
一、先秦:貝幣、楚國地區的蟻鼻錢、黃河流域的布幣、齊燕地區的刀幣和三晉兩周地區的環錢等等。
中國最早的貨幣是海貝。海貝在史前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遺址中,在夏代紀年范圍內的二里頭文化遺址和商周墓葬中,屢有發現。在商代晚期和西周,還出現無文字的銅仿貝。至東周發展成為有銘文的銅貝蟻鼻錢,形成正式金屬鑄幣,主要流通於南方楚國地區。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貝幣則完全退出了歷史舞台,各地區因社會條件和文化差異而形成了不同的貨幣。主要有:楚國地區的蟻鼻錢、黃河流域的布幣、齊燕地區的刀幣和三晉兩周地區的環錢。
二、秦代:秦半兩。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確定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
三、漢代:五銖錢。
漢武帝於元鼎四年 (前113年) 下令禁止郡國鑄錢,把各地私鑄的錢幣運到京師銷毀,將鑄幣大權收歸中央。
中央政府成立專門的鑄幣機構,即由水衡都尉的屬官 (鍾官、辨銅、技巧三官) 負責鑄錢。鍾官負責鑄造,辨銅負責審查銅的質量成色,技巧負責刻范。面文「五銖」二字的錢最初鑄於漢武帝元狩五年 (公元前118年),重如其文,被稱為五銖錢。
四、唐代:開元通寶。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廢五銖錢,開始鑄造開元通寶,幣面上下右左有「開元通寶」四字。「開元」意為開辟新紀元,「通寶」意為通行寶貨。有人按順時針方向回環來讀作「開通元寶」,成為後世銅幣以「通寶」或 「元寶」命名的由來。
五、北宋:紙幣交子。
北宋初年,四川用鐵錢,體重值小,1000個大錢重25斤,買1匹絹需90斤到上百斤的鐵錢。流通不便。於是,商人發行一種紙幣,名為交子,代替鐵錢流通。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發行。北宋初年,成都出現了專為攜帶巨款的商人經營現錢保管業務的「交子鋪戶」。
五、明代:白銀和大明寶鈔。
白銀在明代成為了法定的流通貨幣,大額交易多用銀,小交易用鈔或錢。
由於明朝初朱元璋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准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
(8)先秦秦漢時期貨幣叫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錢幣的特點
中國古代錢幣具有很強的文化屬性。錢幣貫穿於中國古代的悠久歷史長河,並體現出文化在發展中所具有的連續性、階段性及承繼性,並全方位地承載和涵蓋了中華文明歷史進程中的文化信息。
形制上,承繼了禮器玉琮的觀念,表現為圓形方孔。其中蘊含了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和哲學思想,是古代陰陽八卦學說的具體體現。這種「外圓內方」、「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對中國古人的處事原則、行為規范,乃至中國古代的建築結構、風水習俗等都有深遠的影響。
單位上,早期鑄有面值,屬稱量貨幣,以釿、寽、銖、兩等為單位,如秦半兩、漢五銖。唐代鑄開元通寶錢,規定每十枚開元錢重一兩,每一枚開元錢稱為一錢,則十錢為一兩,這就是重量單位「錢」的由來。
圖飾上,不用人物或動物圖案而專為文字。錢幣上的文字,秦以前是所謂大篆,秦以後是小篆,莽泉使用的是垂針篆,劉宋孝建錢是薤葉書,北周布泉則是玉筋篆,這些都是小篆的變體。六朝以後多用隸楷,蜀漢直百五銖的直百兩字是隸書,這是中國錢幣上最早出現的隸書。
技術上,先秦使用范鑄,早期為泥范,基本是一錢一范。後來使用陶范、石范及金屬范,六朝時期開始採用疊鑄技術。到唐朝時發展為翻砂澆鑄。從漢代五銖錢開始,加鑄外郭,此項技術的採用,便於保護錢文,減少磨損,明顯較同時期歐洲的鑄錢技術先進。
無論是從形制、單位、圖飾、還是鑄造或印刷技術上,乃至對外文化交流上,錢幣都集中和典型地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內涵和特點,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歷史進程的實物見證。
9. 古代的貨幣有什麼
先秦時期的刀幣、貝幣、布幣、古泉
秦朝的秦半兩銅錢,西漢的三銖錢、四銖錢、五銖錢、八銖錢,隋朝的隋半兩,唐朝開元通寶、飛錢,宋朝的鹽引、交子,明朝的大明寶鈔,清朝的康熙通寶、乾隆通寶以及清朝末期的銀元等等,其中飛錢、鹽引、交子是紙幣,還有後來的銀兩、金子和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