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供給增加如何影響實際利率
Ⅰ 為什麼增加貨幣供應量會使利率下降,反之則上升
貨幣供應量,對利率的影響最直接的體現在國家的政策調整上。
通常央行會關注流通中貨幣、狹義貨幣供應量、廣義貨幣供應量的指標,來看社會中流通的貨幣量是不是合適。
進而調整貨幣政策,比如,調整利率,調整准備金率等等,以求經濟的平穩,物價的穩定等等。
(1)貨幣供給增加如何影響實際利率擴展閱讀:
影響利率的因素。
1、政策。
1949年建國以來,我國利率基本上屬於管制利率,利率由國務院統一制定,由中國人民央行統一管理。
因此,在利率的制定和執行過程中,必然受到政策性因素的影響。如我國長期以來對農業等部門或某些企業實行差別利率,來體現政策性的引導或限制。
2、匯率。
匯率變動間接影響利率的變動。匯率對利率的影響主要通過影響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在經常賬戶方面,匯率變動通過產品相對價格的變動影響國際收支而影響利率。
如本幣貶值,會促進出口和減少進口,從而增加貿易順差;而貿易順差的增加會加大外匯儲備,進而增加本幣投放,最終導致利率下降。
在資本賬戶方面,匯率變動會通過影響投資者對未來匯率變動的預期而影響國際套利資本的流動。
如在本幣貶值預期的背景之下,會引起短期的投資資本外逃,國內資金供應的減少,從而將推動本幣利率的上升。
Ⅱ 假定其他因素不變,在非凱恩斯陷阱中,貨幣供給增加時,利率怎麼變化
假定其他因素不變,在非凱恩斯陷阱中,貨幣供給增加時,利率將下降。一般情況貨幣增加,那麼錢就貶值,所以利率肯定下降,讓更多人貸款;當利率降低到無可再降低的地步時,任何貨幣量的增加,都會被單位以「閑資」的方式吸收,因而對總體需求、所得及物價均不產生任何影響,這就是凱恩斯陷阱。
在凱恩斯陷阱的情況下,由於利率已經沒有再下降的空間時,貨幣的需求彈性會變成無限大,增加的任何貨幣都會被貨幣持有者作為閑置資金儲存起來,這里的儲存並不是指作為存款儲存,而是以實體貨幣的形式進行儲存,比如藏在家裡或者埋在地下,增加的貨幣量不會進入到流通范圍內。故而不會有任何資金以投資增量形式進入經濟。事實上,正是由於貨幣的需求彈性會變成無限大,不會有任何新增投資,利率方才不會再下降。
貨幣供給增加,人們手中錢多了沒有錯。但和上調利率沒有關系。當市場經濟低迷時,中央銀行會主動增加貨幣供給,讓市場中錢多些,用於購買和投資,來刺激經濟。但央行不會上調利率,因為一旦將利率上調了,就會造成貨幣供給下降,這是和當初政策初衷相反的。所以看問題要先看主體或目的,再理解就容易了。
利率上調的目的是為了控制物價。利率上調,是叫人們去存錢,沒有錢的自然不用存,有錢的就可以存了,也是看人意願的,所以要看利率調整的幅度了。還是一個方面就是貸款,當利率上調時,存貸利率是一起波動的,貸款利率也會高起來,貸款的人會因為貸款利率上升,成本提高而放棄借貸,從而減少市場中的貨幣。因此,總體來說,利率上升,存的人多了,市場中花的錢少了,物價就不會被抬高了。貸款人因為貸款利率也高了,不貸款了,市場中的貨幣就更少了,那貸款被放在銀行里,而不是被借貸出來消費、投資、購買了,這樣市場中的購買力下降了,物價就下降了。所以,貨幣供給減少,利率就上升,或利率上調導致貨幣供給減少。
Ⅲ 貨幣供給量增加對利率的影響
貨幣供給量增加貨幣供給曲線向右移動 ,與貨幣需求曲線交與新的一點, 在這一點上利率降低。
LM曲線上每一點上都代表了貨幣市場達到了均衡,代表了貨幣市場上人們願意持有的貨幣數量正好等於實際能得到的貨幣數量。
LM曲線主要受貨幣政策的影響。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中央銀行擴大貨幣供應量),將會使收入不變的情況下,利率水平下降,即LM曲線向右平行移動。
拓展資料:
貨幣(Money)是商品交換的產物,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從商品世界分離出來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俗稱金錢。
通貨(Currency,CCY)是度量價格的工具、購買貨物的媒介、保存財富的手段,是財產的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本質上是所有者之間的約定。包含流通中的貨幣、銀行券等。
貨幣供給是某一國或貨幣區的銀行系統向經濟體中投入、創造、擴張(或收縮)貨幣的金融過程。即一個國家在某一特定時點上由家庭和廠商持有的政府和銀行系統以外的貨幣總和。
貨幣供給的主要內容包括:貨幣層次的劃分,貨幣創造過程,貨幣供給的決定因素等。在現代市場經濟中,貨幣流通的范圍和形式不斷擴大,現金和活期存款普遍認為是貨幣,定期存款和某些可以隨時轉化為現金的信用工具(如公債、人壽保險單、信用卡)也被認為具有貨幣性質。
決定貨幣供給的因素包括:中央銀行增加貨幣發行,中央銀行調節商業銀行的可運用資金量,商業銀行派生資金能力以及經濟發展狀況,企業和居民的貨幣需求狀況等。
貨幣供給有兩種形式:以貨幣單位表示的名義貨幣供給,以流通中貨幣所能購買的商品和服務表示的實際貨幣供給。
主要內容
貨幣供給的主要內容包括:貨幣層次的劃分;貨幣創造過程;貨幣供給的決定因素等。在現代市場經濟中,貨幣流通的范圍和形式不斷擴大,現金和活期存款普遍認為是貨幣,定期存款和某些可以隨時轉化為現金的信用工具(如公債、人壽保險單、信用卡)也被廣泛認為具有貨幣性質。
一般認為,貨幣層次可以劃分如下:
M1=現金+活期存款+旅行支票+其他支票存款;
M2=M1+小額定期存款+儲蓄存款+散戶貨幣市場共同基金;
M3=M2+其他金融資產。
貨幣創造(供給)過程是指銀行主體通過其貨幣經營活動而創造出貨幣的過程,它包括商業銀行通過派生存款機制向流通供給貨幣的過程和中央銀行通過調節基礎貨幣量而影響貨幣供給的過程。
決定貨幣供給的因素包括中央銀行增加貨幣發行、中央銀行調節商業銀行的可運用資金量、商業銀行派生資金能力以及經濟發展狀況、企業和居民的貨幣需求狀況等因素。貨幣供給還可劃分為以貨幣單位來表示的名義貨幣供給和以流通中貨幣所能購買的商品和服務表示的實際貨幣供給等兩種形式。
Ⅳ 貨幣供給量增加,為什麼會導致利息率下降
利率相當於資金的價格,當貨幣供應增加,貨幣有供過於求的趨勢,所以利率下降。拿存款利率來說,貨幣供應量增加,市場上錢多了,供過於求,再去存錢,就不給那麼多利息了,所以存款利率下降;拿貸款利率來說,貨幣供應量增加,市場上錢多了,供過於求,想獲得資金就更容易了,貸款的利率即降下來了。
還有一種更通俗的說法,物以稀為貴。東西多了,就不值錢。貨幣供應量多了,自然就貶值。利率就是貨幣的價格,當然也就下來了。這樣說大家更好理解吧。
(4)貨幣供給增加如何影響實際利率擴展閱讀:
貨幣需求增加會產生哪些影響?
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導致物價上漲,持有貨幣就意味著時時刻刻遭受貨幣貶值的損失,而把貨幣換成黃金、房產等其他實物,卻能保值,甚至有收益,因此在通脹的時候,人們往往不願意持有貨幣。
貨幣需求是指人們願意以貨幣形式保存財富的數量。影響人們持有一定量貨幣的因素主要有:
1、人們的實際收入
人們需要貨幣,首先是為了開支,就是為了購物,買東西。而人們支出水平高低取決於他們的收入水平。實際收入越高的家庭,支出水平也越高,因而需要的貨幣數量也越多。可見,貨幣需求是和實際收入水平同方向變化的。若用Md表示需要的貨幣量,持幣量在實際收入Y中的比率為k,則Md=kY。
2、商品價格水平或價格指數, 人們持有貨幣是為了購買商品,為了消費,因此,人們需要的貨幣實際是需要貨幣具有的購買力,或貨幣能買到的商品數量。當價格水平提高時,為了保持原先持有貨幣的購買能力,他需要持有的名義貨幣量必須相應增加。一定數量名義貨幣需求除以價格水平稱之為實際貨幣需求量。若用md表示實際貨幣需求量,用Md表示名義貨幣需求量,用P表示價格水平或者說價格指數,則md=Md/P。
3、利息率 每個家庭在一定時期所擁有的財富數量總是是有限的。人們必須決定他所擁的那筆財富的形式。他們也許想以擁有一定數量貨幣來擁有這筆財富,但如果以貨幣形式擁有財富的比例越大,則以其他形式(如證券、實物資產等)擁有財富的比例就越小。以這些其他形式擁有財富會給他帶來收益。
例如,以房地產形式擁有財富會帶來租金,以債券形式擁有財富會帶來利息,而以貨幣形式擁有財富則會喪失這種收益。這就是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若某人有價值1萬元財富,如購買債券或股票,則可得到利息或股息收入或紅利收入。為方便起見,假定把所有非貨幣資產統稱為債券,則債券年利率為10%時,手持10000元貨幣一年的損失或者說機會成本就是l000元,年利率為5%時,持幣一年成本即為500元。顯然,利率越高,人們越不願意把很多貨幣放在手中,或者說對貨幣需求量就越小。這就是說,貨幣鋪求和利率是反方向變化的。若用r表示利率,實際需要的貨幣與利率的關系可表示為md=-hr。
Ⅳ 為什麼貨幣供給增加會使得利率下降(請用流動性偏好理論解釋)
貨幣供應量增加基本必然會使銀行存款准備金增加,銀行有更多的錢去放貸,而銀行自身也有了更多的資金和流動性。
借錢的需求就少了。一般來說,這個市場利率是同業拆借的利率,也叫作市場利率,它是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之間借貸利率,只有銀行有借款需求的時候才會去跟其他銀行借錢是吧,如果需求很多,那麼利率自然會高,需求少利率自然會低。
那麼當貨幣供應量增加的時候,銀行自身有了更多的錢,那就不需要去借錢啦,或者說借錢的數額減少了,那麼也就表示銀行對貨幣的需求下降了,市場利率自然也就跟著下降了。
拓展資料:
2019年來,全球有很多的央行在宣布降息,各國央行宣布降息的背後,目的是通過釋放流動性來刺激經濟,這就是低利率時代。
關於低利率,就和流動性陷阱掛鉤,這是由凱恩斯提出的一種假設,是指當名義利率降低到無可再降低的地步時,由於人們受到流動性偏好的影響,寧願以現金或儲蓄的方式持有財富,而不願意把這種財富以資本的方式進行投資,也不願意進行個人消費,那國家任何貨幣供給的增加,都會以閑資的方式被吸收,彷彿掉入了流動陷阱。
因而對於總體需求所得及物價均不產生任何的影響,所以當利率已經降低到極低水平時,單單依靠調整貨幣政策,已經不適用,需要配合相應的經濟政策。
低利率政策的不利影響:
1、低利率可以刺激經濟發展,但可能導致經濟過熱、引發嚴重通貨膨脹。
2、低利率導致現金,貨幣市場基金,儲蓄賬戶,國債和高評級債券等更安全的投資工具的回報率降低,投資者追求高收益率的風險過高,這可能會威脅到整體金融市場的穩定性。
3、低利率可能會導致投資者將資金投資於不值得投資和不可靠證券的公司,鼓勵投資者過度使用杠桿,這將造成資產泡沫,泡沫可能最終破滅。
4、當利率較低時,央行失去了刺激經濟的最佳工具:降低利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