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流通時間最長范圍廣是什麼
1. 中國使用過哪些貨幣,其中使用時間最長的是哪個
我們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發展文化,在歷史上曾經使用過玳瑁、刀幣以及秦半兩錢和漢五銖錢,還有開元通寶和宋代交子等等。在我國歷史中使用過的貨幣最長時間的就是漢五株錢,它的名字和它的重量是一樣的,五銖錢就是重五銖,而且錢幣上還標有五銖兩個字。
後來在唐高祖武德年間為了方便管理錢幣就廢除了隋錢,仿照了西漢五銖的規范鑄造了開元通寶。在我國歷史上除了以上幾種錢幣還有大觀通寶、崇寧通寶以及正隆元寶、洪武通寶等等。每一個朝代都有自己鑄造的錢幣,還有永樂通寶、康熙通寶以及乾隆通寶等等。這所有的錢幣都是仿照了當時的秦半兩原型而製造出來的,這些錢幣的特點都是圓形,中間有一個四方的孔,在錢壁的邊上都會註明朝代的貨幣名稱。
2. 中國的錢幣史有多長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是什麼
五銖錢是錢幣收藏市場上最常見的品種,一般為一元或二元。漢初,秦半梁仍被使用。由於允許私人投幣,硬幣系統混亂,導致出現了重量只有一克的豆莢。一些投機者用剪刀剪下秦代的半兩,七到八個半兩,一個半兩的青銅可以剪下來,另一個半兩可以用剪下來的銅鑄造,這導致了通貨膨脹,損害了當時的經濟。
流通中作為交易媒介的東西,包括硬幣、政府票據、銀行票據和流通中的紙幣,可以作為交易媒介、價值標准、會計單位和延期付款工具。貨幣的功能是通過市場實現供求雙方之間無法達到的交換,進而實現所有市場交換的供求轉換,即所有的交換到所需的交換。當一切都交給市場時,也要求市場提供所需,這是交換的前提。所有和所需的轉換都是通過買賣兩個獨立的過程進行的,貨幣就是這個過程的協議。
3. 古代流通極廣的秦半兩、五銖錢、開元通寶等貨幣,它們都有什麼作用
秦半兩、五銖錢、開元通寶都屬於貨幣,是古代不同朝代流行的,各個時期用的材料不一樣,面值也是不一樣,但是作用和現在的人民幣是一樣的,是用來買東西付款時用的,只不過每個朝代的叫法不一樣,這種錢幣的發展,對當時的經濟和農業方面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到了唐代以後,唐玄宗曾以開元為年號,來製造錢幣,其實開元通寶並不是年號錢,年號錢是到宋朝以後才開始發行的,改為純粹的貨幣符號,他以十錢為一兩計算,與現在的斤和兩差不多了,開元通寶的出現,在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以後的錢幣的統一和國家對貨幣的壟斷加快了速度,開元通寶是是流行時間最長的貨幣,為紙幣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4. 五株錢的鑄造對當時的經濟發展有什麼影響
西漢五銖
鑒於幣制混亂和鑄幣失控後引起的吳楚叛亂等嚴重後果,漢武帝在統治期間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才使漢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貨幣問題得到了比較徹底的解決。
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行三銖錢,重如其文。這是恢復銅鑄幣名義價值與法定重量相一致的一個措施。但是由於三銖錢與四錢重的半兩錢等價使用,於是又導致盜鑄盛行,因此到了建元五年春「廢三銖錢,行用半兩錢」。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又從新鑄造三銖錢並造皮幣和白金(銀)幣,還頒布了盜鑄金錢者死罪令。
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又進行了第四次幣制改革。這次改革僅是「廢三銖錢,改鑄五銖錢」。五銖錢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規定,錢文「五銖」從此啟用。五銖錢輕重適中,合乎古代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與價格水平對貨幣單位的要求,因而在漢武帝以後的西漢、東漢、蜀、魏、晉、南齊、梁、陳、北魏、隋均有過鑄造,歷時長達739年,是我國歷史上鑄行數量最多、時間最長最為成功的長壽錢。西漢時的五銖錢有郡國五銖、赤(側)仄五銖、三官五銖、宣帝五銖以及小五銖,金五銖等等。
五銖錢誕生前夕,因半兩錢瀕臨崩潰,市場一片混亂,各級政府與商民爭利,都拚命鑄錢,使得通貨過度膨脹,錢幣的購買力急速下降,物價飛漲。民眾無法生存,相繼放棄生產,流亡他鄉,靠出賣勞動力來糊口;或者是鋌而走險,加入私鑄行列,期圖賺取厚利。武帝初年,百姓因私鑄而死亡的近萬人,而私鬥殞命的、畏罪自殺的都無法計算,可見問題非常嚴重。
漢武帝元狩五年,詔令各郡國鑄行五銖錢,稱為郡國五銖,又叫元狩五銖。錢文為「五銖」,小篆書,光背,正面有輪無郭,背面則輪郭俱備。錢直徑2.5厘米左右,重約3.5-4克。「五」字交筆斜直或有彎曲;「銖」字的「朱」頭呈方折型,「金」字頭較小,彷彿如一箭鏃。少數錢上有一橫劃。其材料改用紫銅,因而有紫紺錢之稱。但各地技術水平不同,銅礦的成分有差別,官吏了解命令的程度與奉行的態度很難一致,所以鑄出的錢差別很大,有的與舊漢半兩一樣,背平無輪郭,有的穿孔大,肉薄,也有肉厚的。一般地說,都具有偷工減料不夠五銖重的現象,而且越鑄越輕,越晚越粗劣,有重蹈半兩、三銖錢覆轍的現象。政府改鑄五銖錢,主要目的是樹立信譽,穩定金融,使私鑄者無利可圖,自行放棄犯法的勾當,以徹底解決私鑄問題。各郡國官吏,因舊的習慣難改,依舊上下聯手,以謀中飽私囊。漢武帝採納了公卿們的建議,於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國的鑄幣權,由中央政府統一鑄造,統一貨幣發行,從而防止了另一次惡幣的泛濫。
漢武帝收回鑄幣權以後,由漢武帝中央政府統一鑄錢。三官五銖就是這個時候鑄造的。該錢製作精美,邊郭工整,重量准確,錢文秀麗,為錢中楷模。三官指鍾官、辨銅、均輸(技巧),統指政府鑄錢的機構。中央為推廣均輸法,新設水衙都尉一官,在長安上林苑辦公。上林苑是政府鑄錢的機構,是漢初在原秦代舊苑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皇家園林,規模宏大,有離宮70所,周圍面積達300餘里,包括現今的西安、周至和戶縣。
上林三官五銖錢的特點如下:
一、錢文嚴謹規矩,「五銖」二字修長秀麗,風格較為一致,「五」字交筆緩曲,上下與兩橫筆交接處略向內收。「銖」字「金」頭有三角形、箭鏃形兩種,四點方形較短。「朱」字頭方折,下垂筆基本為圓折,頭和尾與「金」字旁平齊,筆畫粗細一致。
二、錢型整齊,直徑25-25.5毫米,穿直徑約0.97厘米,郭厚0.15-0.2厘米,寬0.1-0.14厘米,比郡國五銖的郭略寬,且深峻平整,連接錢肉的一面垂直。背有內外郭,個別內郭四角微凸。
三、重量以3.5-4克者為多,少數的超過4克。
四、鑄工精細,面背比較平整,內外郭寬窄均勻,規矩整齊。
五、記號有穿上橫和下半星兩種。
六、三官五銖幣材的顏色為紅色,含銅量在70%以上,含鉛量約20%,比郡國五銖略低,但配比合理,物理性能好。
上林三官五銖錢的鑄造工藝先進,多為銅范或製作極精細的泥范所造。三官錢形制及「朱」字頭方折的特點,系由三銖錢繼承而來,進而成為此後西漢時期五銖錢基本特徵。上林三官五銖是西漢五銖錢中比較容易見到的一種。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在洛陽燒溝和洛陽西郊先後發掘漢墓群,出土了大量的漢代鑄幣,上林三官五銖在兩處漢墓中都有出土。
錢幣業務由三官署統一辦理,有許多好處:第一、使錢幣標准化,規律化;第二、提高鑄錢技術水準;第三、增加了生產量;第四、有效防止私鑄;第五、容易控制發行。
三官錢初期重量超過五銖,製作精美前所未有,而且鑄錢技術採用銅范法,鑄出的錢幣重量上都是一致的,絕對合乎標准,鑄出的錢邊緣都加以打磨,非常整齊,故有「赤仄錢」之稱。新錢鑄成後,政府用以收兌郡國錢,一枚兌劣錢5枚。到了元鼎四年(公元前117年),劣錢已經大部分收回,後明令禁止郡國錢永不許流通。
五銖發行三十一年後,漢武帝崩殂。在此期間,鑄成的錢數量很多,錢的範式也有變化。比如文字的大小、書法結構都有出入,至於穿上半月、穿下半星、穿上下橫、星月文、四決文等可能是爐別的標志。
西漢昭帝年間(公元前86年-前74年),一切以謹慎守成為主,對外戰爭大致已結束,對內則鼓勵生產,經濟狀況比武帝末年還要好。昭帝五銖大小和武帝時三官五銖相同,但重量要比三官五銖輕,一般又比宣帝五銖略重。從書法上看,錢文「五」字變化較大,一般字形瘦長,「五」字兩邊交筆已變彎曲,兩股末端有明顯的收斂,上下橫有的較長而接於外郭;「銖」字「朱」字頭方折,「金」字旁呈三角形,明顯低於「朱」字。面文外郭較高窄,但比郡國五銖及三官五銖略低,有穿上一橫或穿下半星記號。銅色深紅,鑄造技術比三官錢略顯粗糙。
繼昭帝之後,宣帝在位二十四年(公元前73-前49年),吏治清明,四海無事,國泰民安,物阜年豐,是西漢的黃金時期。同時國際貿易也很發達,也是西漢的最高峰。因此年年鑄錢,很快發行出去,又很快迴流到國庫中來。宣帝末年,庫中存錢八十多億。宣帝五銖是漢宣帝在位期間鑄行的。該錢銅質、形制、書體、鑄造均已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錢文筆畫挺拔,給人以清秀超逸之感。「五」字交筆彎曲,上下橫畫超出交筆末端外,「銖」字的「金」頭多呈等腰三角形而低於「朱」字。此外還有一個特徵,就是該錢的外郭由外向內作坡狀傾斜。錢直徑有2.5和2.6毫米兩種,最常見的郭厚1.5厘米,穿寬10厘米,重3.5克左右,面郭約厚1.5-2厘米。在兩漢五銖中這種錢的面郭最寬。其形制整齊,肉面光潔,錢內外郭略高於錢肉,薄厚一致。宣帝鑄錢以工整敦厚著稱,在西漢錢中地位極高。
小五銖約於西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始鑄,俗稱「雞目錢」、「鵝眼錢」,由其形小而得名。在出土的西漢錢幣中,有漢代文獻記載的小型五銖錢,這種錢及錢范出自西漢時期的墓葬或遺址中,其中,漢宣帝杜陵一號陪葬坑中所出土的是有確切紀年的一例。
小五銖面文「五銖」,鑄造精美,面有周郭,無好郭,背側肉好,周郭俱備,文字清晰。錢直徑在1.15-1.2厘米之間,重約0.62-0.65克。錢文書體亦與武帝、昭帝、宣帝三代各有區別。「五」字交股有的較直,有的略彎,也有的彎曲甚大,形制上有的穿上橫畫如三官錢式,也有如五銖最常見的面內無郭的一種。這說明小五銖並非一朝所鑄,也同普通五銖一樣,分別鑄造於武帝以後的西漢各個時期。就出土情況,尤其是從漢宣帝陪葬坑的出土情況看,小五銖是成串地亂置在十件大陶俑之間,說明這是冥錢而非行用錢。
剪輪五銖錢又稱「磨郭五銖」、「剪郭五銖」。武帝初鑄五銖時「周郭其質」,以防止奸民從錢背面磨銅取熔。可是西漢後期竟出現另一種磨邊的剪輪五銖,是一種用普通五銖錢經磨鑢加工而減重的錢幣。實際上這種五銖叫磨邊五銖最為貼切。
西漢後期成帝、哀帝之世,社會矛盾尖銳,災荒相繼,幣制也隨之混亂,剪輪五銖就勢此時開始出現的。
剪輪五銖是幣制混亂時代的產物,洛陽燒溝及洛陽西部發掘的西漢墓中都有出土。
1980年,陝西省咸陽市土原下發現金質五銖一枚,錢直徑2.6厘米,厚0.2毫米,重9克,面背均有郭,正面外郭較背部稍寬,面穿方正,上有橫畫。「五銖」二字小篆陽文工整,「五」字交叉處彎曲,上下兩橫較長,「銖」字的「朱」字頭方折,「金」字頭呈三角形,製作精美,色澤金黃,誠為罕見的稀世珍品。
西漢五銖錢從漢武帝元狩五年始鑄,至隋朝的隋五銖止,一直沿用了七百多年。
(2) 東漢五銖
(東漢五銖)
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建立了東漢王朝,都城洛陽,是年為延武元年。東漢王朝剛剛建立,經濟基礎薄弱,社會動盪。半兩錢、西漢五銖錢、王莽的貨泉和大泉五十等,雜混在民間流通。直到延武十六年(公元40年)才重鑄五銖錢。自此以後,東漢各帝均鑄五銖錢。不過,從光武帝到明帝、章帝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五銖錢沒有顯著變化,古錢學家將東漢前期鑄行的五銖錢稱為「延帝五銖」。隨著時間的推移,政治、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東漢後期特別是東漢末年,通貨膨脹嚴重,人民生活貧困,統治階級為了挽救經濟危機,在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改鑄「四齣文」五銖錢。更有甚者,在獻帝時,董卓鑄無文小錢,致使原本混亂的幣制越發不可收拾。
《後漢書·光武帝紀》說:「初王莽亂後,貨幣雜用布、帛、金、粟。」延武十六年始行五銖錢。東漢初恢復的五銖錢亦稱「延武五銖」,是延武年間採納馬援之議而鑄行的。
建武以後各朝五銖錢比西漢各朝五銖錢輕薄,錢徑多在2.5厘米,重3.4-3.4克,厚約0.1厘米,一般為3克,外郭較窄。「五銖」二字寬肥圓柔,筆劃較粗且淺,面文「五」字中間交筆彎曲,上下兩橫不出來,「銖」字「金」字頭呈三角形,比西漢五銖金字旁大,「金」字四點較長;「朱」字頭圓折,中間直筆,兩端較細;製作精緻,文字書體規范。銅質為淺紅色,還有各種記號,如星、橫畫、豎畫等。「星」有一星與多星之別,或半圓點,或三角點等。依其位置而言,則有穿上星、穿下星、穿上下各一星,也有穿上橫、穿下星。多星者多橫排成列。一般來說,這些帶記號的東漢五銖要比不帶記號的輕薄,鑄造工藝也比較粗糙,字口淺平,銅質為黃色。其中有許多可能是東漢中後期鑄造的。
建武年間鑄造的五銖,有紀年銅模盒傳世,可以為證,從此時起,東漢五銖的「朱」旁,上橫圓折,已經成為明顯特徵。東漢五銖的斷代,除 「建武五銖」有傳世的銅模盒以斷定外,明帝以後,則難以區分具體年代。幸好通過洛陽燒溝漢墓出土五銖錢的分期,可以認定穿上或穿下有一「平」字的五銖(稱為「平當五銖」)也應該屬於這個時期所鑄。但它的時期較晚,下限可能已經進入三國。「東漢五銖」是五銖錢中遺留較多的一種。
「四齣五銖」又稱「四齣文錢」。所謂「四齣」,是指錢幕從方孔的四角向外引出一道陽文直線到達外部,這可能是為了防止銼磨錢背盜銅用的防範技術。東漢靈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鑄的「四齣五銖」比一般「東漢五銖」鑄造得要好,錢的重量也要重一些。它的直徑為2.5厘米,穿徑約8毫米,廓厚0.15厘米,重3.6-4克。漢靈帝性極貪婪,「帝本侯家,宿貧,每嘆桓帝不能作家居,故聚為私藏」(《後漢書·張讓傳》)。堂堂一國之君,普天下都是他的,還嫌不夠,還要賣官攬錢以充金庫。在這樣的昏君統治下,老百姓哪還有好日子。
橫遭漢靈帝宰割的廣大窮苦百姓怨聲載道。「四齣五銖」鑄行後,人們咒罵說「京師將破,天子下堂,四散而去」。
董卓小錢 東漢末年,董卓專權。董卓本一涼州豪強,漢靈帝時曾任並州牧。黃巾起義,他借何進徵召之機,帶兵入洛陽。他先廢少帝,立獻帝,專斷朝政;後焚燒洛陽,挾天子,自封為太師。董卓生性貪婪,為了搜刮民財,於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毀「金人」,秦始皇所鑄十二金人(銅人)中的九個,鑄成小錢。這種錢直徑只有1.2-1.5厘米,重0.5-1克左右,而且既無內廓又無外廓,「五銖」二字模糊不清,很難辨認,世人諷刺為「無文錢」,董卓這種無文小錢,錢體輕小,製造粗劣。以一個「金人」重量十二萬斤計算,董卓少說也可得錢七八萬億枚。這是東漢朝廷的最後一次鑄錢,流通地區狹小,只限長安、洛陽一帶。他以此在離長安一百多里的現陝西戶縣,建造了一個稱作郿塢的城堡,城內金銀財寶不計其數,單是糧食就足足能吃三十年。
董卓的這種小錢的流通必然會加劇通貨膨脹,很快就出現了「谷石數萬(枚)」的情形。用一擔錢去換一石谷,貧苦百姓哪能吃得起。當時民怨沸騰,飢民蜂起,漢五銖制度被董卓徹底破壞了,東漢王朝也被他推向了死亡的邊緣。於是曹操趁機取漢,不久時代就進入了三國時代。
東漢磨邊五銖和剪鑿五銖 磨邊五銖,亦稱「磨邊錢」,即磨去外廓、邊緣之錢。磨邊五銖始見於洛陽燒溝漢墓出土的第一型晚期。東漢中晚期常見,東漢末年更多。磨邊的方法,據說「多數是用一根木質或金屬的方棍穿進錢的穿孔,每次約百枚或更多一點,然後兩端固定,在磨上打磨錢幣的輪廓。通過加工,磨邊錢要比一般的五銖錢的錢徑小0.15-0.2公分。錢重減輕1克左右,就是說五銖錢經過這次加工,本身的重量減輕三分之一左右。但是一般情況下不會影響到錢的面文,並且錢幣的邊緣都比較光滑。磨邊的目的在於取銅,用來作為鑄造新錢的原料。為此五銖錢大幅度地減重貶值。剪鑿五銖,或稱剪鑿錢,是剪邊錢或綖環錢的總稱。其法是將一枚錢鑿成內外兩枚。剪鑿錢西漢時期已出現,到東漢桓帝、靈帝時期(公元147-184年)更加增多,以至達到泛濫的地步。
剪邊五銖錢就是被剪鑿了外圍或沖鑿了外廓的錢。錢文「五銖」二字僅剩一半,故又稱「對文五銖」。對文五銖的錢徑大小不一,經過測定,錢徑一般不足2厘米,重多在1.5克左右,對文五銖的邊緣都有被沖截的痕跡。剪邊五銖錢據認為還有另一種加工方法,即用剪刀一枚一枚地剪去錢的輪廓。一般情況下,剪邊錢要比磨邊錢所去的輪廓更多一些,大多要把錢幣的面文減去一些,形成錢幣文字不完整的現象。從錢幣的邊緣看,剪邊錢又不像磨邊錢那樣光滑工整,錢的直徑大小也有較大的差異。錢直徑多數為2.05-2.2厘米之間,錢的重量多數減重五分之二或更多一點。區別磨邊錢與剪邊錢的主要依據是邊緣加工的痕跡與錢的直徑。
綖環五銖錢就是被剪去或沖鑿去內圈的錢,錢僅剩邊緣,呈環狀,錢文「五銖」二字有的只剩一半。
無論磨邊五銖、剪邊五銖還是綖環五銖,都不是法定貨幣。它們的出現主要是由於經濟的混亂,幣值不穩,物價昂貴,惟利是圖者剪鑿五銖錢,一個錢當兩個錢用,謀取私利。這是當時政治局勢動盪、經濟蕭條與貨幣流通狀況惡化的必然結果。
東漢晚期的剪鑿五銖曾大量發現。其中剪輪五銖比較多,綖環五銖較少。1953年,洛陽燒溝漢墓出土各型磨廓(剪輪)五銖1858枚,綖環五銖8枚。1969年,甘肅武威雷台東漢墓出土銅錢21017枚,其中剪輪五銖594枚,綖環五銖1枚。1973年,江蘇丹徒出土東晉窖藏銅錢140餘公斤,其中剪輪五銖約有90公斤左右,綖環五銖僅20餘枚。1975年,陝西扶風段家小寨漢墓出土西漢綖環五銖,錢文余有「銖」、「五」各一半,有的僅余字的三分之一,重1克;出土東漢磨廓五銖72枚,東漢剪輪五銖967枚。
東漢五銖從文字上看,「五」字交筆處略圓曲,「銖」字的金字頭呈三角形,「朱」字頭呈圓折形,比西漢五銖錢略顯圓折。以上介紹的就是一些比較有特點的東漢五銖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