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是怎麼多發貨幣的
⑴ 通貨膨脹是因為增發貨幣造成的,政府為什麼要增發貨幣呢
增發貨幣的原因有以下幾種可供參考:
1.一定程度的通脹也對經濟是有好處的,通貨緊縮會抑制經濟的快速增長。因此,高增長就會需要更多的錢,銀行也就得多印點。
2.償還債務的需要。在政府赤字嚴重的情況下,發債、發貨幣也算是一個辦法吧。而且通貨膨脹對於作為債務人的政府來講是有利的。因此,有人把政府鑄幣的權利作為一種鑄幣稅來理解,因為它可以利用自己發行貨幣的權利,來使得社會財富的分配對它自己更有利。
3.人口的增長、技術的進步、生產效率的提高等因素,全社會的經濟總量也會不斷增大,而經濟運行,是需要資金貨幣來支撐整個經濟運行過程的,當經濟總量增加後,原有的貨幣資金就不夠用了,必須要合理的增發一部分貨幣,才能確保經濟運行的平穩。若不增發貨幣,全社會所有企業都會出現資金緊張的狀況,會影響企業正常經營,進而影響經濟效益。
4.過度的通貨膨脹是不可取的,政府工作人員是深知這個道理的,抑制通貨膨脹不是宏觀調控的唯一目標。宏觀經濟的四大目標: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生產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互相沖突的。
最典型的就是通貨膨脹和就業,菲爾普斯曲線表明,通貨膨脹與失業存在著短期的替代關系,也就是在短期中,降低失業會對應通脹的高漲。中國的情況來講,失業是很嚴重的問題,社會影響很壞,為了降低失業,有時通脹是不可避免的。
若不增發貨幣,全社會所有企業都會出現資金緊張的狀況,會影響企業正常經營,進而影響經濟效益。所以,合理增發貨幣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但一定要防止過分發行貨幣。
⑵ 貨幣超發是怎麼實現的
貨幣超發的過程其實很簡單。
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買入政府債券,把錢投入市場。
實際上就相當於政府跟央行打了個白條,然後進行政府投資。
⑶ 國家怎麼發行貨幣,使國家貨幣增加
財政部通過金融機構發行國債,財政部拿到錢,金融機構的錢就變成了政府的錢,政府可以投資,轉移支付。 那麼金融機構包括你所說的商業銀行的錢哪裡來呢? 央行若是想增加貨幣供應量,一個辦法就是通過金融機構購買國債,然後錢就到了金融機構,然後通過金融機構和政府,貨幣就慢慢到了市場上。 這些都是賬面上數字的增減,其實沒有真的印出鈔票,當然如果央行無節制增發貨幣,勢必導致市場上通貨膨脹,勢必要增印貨幣。增印的貨幣量並不等於購買的國債量,很多由於購買國債而增發的貨幣可能一直在某些行業內流動,不需要真的印出同等的鈔票來。 第二個問題關於國債是不是會無限增加,這個要從源頭去考慮,你好好想想貨幣的產生是為了什麼? 每個人所獲得的報酬和所產生價值的關系? 市場上的產品和勞動所產生的產品之間的關系? 國際貿易和國際勞動分工?
⑷ 請問:一國國民手中的貨幣總量是怎樣增多的
你這個問題其實是信用貨幣的供給機制問題。
貨幣的供給機制中涉及到要涉及到三個主體,即中央銀行、商業銀行、社會公眾。
先說中央銀行。簡單的說中央銀行創造基礎貨幣。基礎貨幣又叫強力貨幣或高能貨幣,是指處於流通界為社會公眾所持有的現金及銀行體系准備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備金和超額准備金)的總和。
基礎貨幣作為整個銀行體系內存款擴張、貨幣創造的基礎,其數額大小對貨幣供應總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基礎貨幣的投放渠道:
1、國外資產業務:主要是在外匯市場買賣外匯黃金,變動國外資產。
2、對政府債權:在公開市場上購買政府債券、向財政透支或直接貸款,變動對政府債權。
3、對金融機構債權:對商業銀行辦理再貼現或發放再貸款,變動對金融機構債權。
你提到的我國出口商品後,外國購買商要把外匯向中國政府換成人民幣後再付款,也是中央銀行投放基礎貨幣的一種方式,兌換多少就相當有多投放了多少人民幣。
商業銀行通過擴張信用,創造派生存款,也就是說將中央銀行發行的基礎貨幣進行擴大(具體能擴大多少和存款准備金有關系)。
舉個例子:
銀行首先吸收存款100元,向中央銀行繳納准備金10%後,用於發放貸款90元。企業或個人收到貸款後提取一部分作為現金或直接用於支付(假設是10元)(這部分比例我們稱為客戶提現率)沒有提取的貸款部分80元又作為存款,計算入銀行的可貸資金。銀行針對這部分資金繳納准備金10%後,剩下的72元又用於發放貸款。依此類推,最後我們會發現,銀行的存款余額達到500元。這就是商業銀行擴大貨幣的方式。
總之,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都創造貨幣,中央銀行創造現金,商業銀行創造存款貨幣。
理論上中央銀行根據經濟運行中的貨幣需求調整貨幣供給,如果貨幣供給與貨幣需求保持一致,則稱為貨幣均衡,否則就是貨幣失衡。貨幣失衡就會造成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
在給你解釋一下為什麼央行購買國債也是一種投放貨幣,首先確認在國債是國家發行的一種債務,本身不是貨幣,並不代表一定的價值,是一個「虛」的東西,但是當央行買了以後,就相當於央行把債券提前換成貨幣了,也就是把錢借給政府使用,政府充分利用借到的錢,投入生產,把錢變成實實在在的東西,那麼這部分債卷就變成「實」的了,央行所投放的這部分貨幣就有實物與它相對應了,就不會造成貨幣貶值,就不會出現通貨膨脹,否則就會投入的貨幣太多,造成貨幣貶值,造成通貨膨脹。我說的非常簡單實際上涉及很多因素,但是你可以參考。
⑸ 不懂經濟學 腦子里突然有的一個疑問 當通貨緊縮時,國家需要多發放貨幣,這些貨幣是怎麼流入社會中的
買債券,股票等等,中央銀行放鬆了貨幣數量,首先銀行或者金融機構獲得更多的可流通的貨幣,這些錢就可以用來投資或放貸,就是從整體上控制錢的數量。
⑹ 中國政府如何超發貨幣,具體是通過什麼樣的手段
依靠美元外匯,流進多少的美元外債,就相應的增發多少人民幣。其次是看M1 M2的增長速度如何,增長的越快則貨幣超發的越多。
⑺ 政府是怎樣增加社會流通貨幣的
我認為你想表達的是:社會上已經流通著很多的貨幣,而且這些貨幣的供需關系已經穩定,那麼國家又如何增加已經平衡需求的貨幣。
首先國家發行貨幣是根據社會需求進行發放的,也就是社會全體存在多少經濟價值就會發行相等價值的貨幣(為了流通方便,會多發性一些,這就是在合理范圍內的通貨膨脹)
至於要多發行貨幣的時候,一定是社會價值超過了與現在發行貨幣相同的價值。這個時候國家就會發行貨幣了,至於方式:比如國家要建設一條鐵路,通過銀行向公眾貸款,你所得的利息很有可能就是國家新發行的貨幣了。國家還可以其他通過各種金融手段把資金流向社會。
不知道你理解了么?
⑻ 國家發放貨幣是怎麼發放的
世界上,每個國家都只能有一個機構可以發行貨幣如美國是美聯儲、英國是英格蘭銀行、歐元區是歐洲央行、中國是中國人民銀行;
就理論上而言,撐起貨幣購買力的是國家的實力和實際的勞動創造;在這個基礎上,衍生出了三個央行主要的渠道發行基礎貨幣,即M1,而商業銀行再通過貸款發行M2;
其一,外匯儲備。
加入WTO以上,我們在短短的10多年內通過對外貿易創造了高達3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但是中國企業們不能把通過出口賺來的財富直接在國內話,需要換成人民幣。這個時候,銀行則把外幣資產留在自己手裡,然後通過商業銀行向國內的企業發放同等價值的人民幣,幾年前,外匯這種途徑一度佔到中國發行貨幣量的50%以上;
其二,購買債券。
這種印鈔方式,最典型的就是美聯儲,即政府向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借款,然後,商業銀行拿著政府的借條到央行做抵押,央行便留下債券向商業銀行發放貨幣;然後,商業銀行再拿著這些錢去循環房貸;
在近年來我國外匯增長顯著放緩的情況下,這種貨幣發行方式佔比越來越大;
其三,補充性的工具
如近年來頻繁使用的的常備借貸便利(SLF)、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抵押補充貸款(PSL)、中期借貸便利(MLF)等等,就是說央行直接拿錢到市場上買商業銀行等機構發行的債券,來創造貨幣。
【T教授說】
內蒙古中公金融人網,本人系轉載
⑼ 既然通脹有巨大的破壞作用,為什麼各國政府還會增發貨幣
央行每年都在大量發行新貨幣,然後貸款出來
政府通過讓央行買國債投資項目促進生產然後促進稅收
然後再還舊國債
再發行更多的新國債
從而再發行更多的貨幣。
國債肯定是年年大幅遞增
貨幣發行也一樣年年大幅遞增
世界各國都一樣,社會欠央行的錢永遠不會還清。
極端的情況一旦央行不再發行新貨幣了
大部分貨幣必將全部流回央行手中
即便央行只是每年減少發行貨幣的數量
大部分的錢也一樣會流回央行手中。
這叫收緊銀根,治理通脹的法寶之一
放棄金本位制度以後
中央銀行成為了信貸邏輯上的一個悖論:
所有的錢都是它來發行
然後它借貸出來
它是全社會的債主
然後借它錢的最後都得還給它
想全還還真不可能
付利息的錢也是它發行的
實際也確實如此。
美國的情況:
美國的央行是美聯儲,獨立於美國政府,由多家私人銀行組成
這些私人銀行的股東,是全美國社會的債主
加之美元是世界貨幣,他們也是大部分世界的債主
持有美元的國家,
都是美元從美聯儲經過多層借貸後流通到的地方,
所有美元歸根結底債權都歸美聯儲所有。
美國的狗屁民主都是騙人地
這些私人銀行的股東控制著美國的全部,也叫金融寡頭
他們控制選舉,可以讓候選總統的人都是自己人
他們控制軍隊,想打哪個國家就打哪個國家
他們控制CIA,所有內幕信息都最先知道
他們還控制著世界的大部,有用不完的錢
所以他們的代理人格林斯潘
出來放個屁,地球就抖三抖
⑽ 市場上的貨幣是如何多起來的
你走入了一個思維的誤區了,首先央行發行的貨幣較多的是流向大型商業銀行的,如(工商,中行,建行。。。)!政府的錢來源主要有稅收,發行貨幣。在發行貨幣方面,你說央行印了1億元,我假設全貸給了商業銀行,利率為5%,那麼商業銀行就需要轉手把1億元繼續貸出去給小的商業銀行或者企業(企業需要資本來發工資,購買原材料)或者個人,那麼貸款利率必然高於5%,小的商業銀行可以繼續貸款,就這樣無始無終的進行著,央行發行的貨幣稱為基礎貨幣,經過幾次的貸出,就轉化為高能貨幣,也就是錢越來越多了。國債只是央行根據經濟形式採取寬松或緊縮的貨幣政策。你假設如果沒有人把錢偷出來花,用林毅夫的話講:只要百姓三個月不去銀行存錢,那麼將會有很多的大企業沒有錢用,因為他貸不到錢了。如果不還就是偷竊,也印證了2011年溫州老闆跑路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