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古代貨幣是怎麼產生的

古代貨幣是怎麼產生的

發布時間: 2023-08-12 07:46:21

1. 中國古代如何造錢

中國古代錢幣從商代模擬海貝製造銅貝後,就一直延續了使用鑄造法加工金屬鑄幣的制錢方式,具體流程如下。根據錢幣樣式製作母模,翻砂造出母錢,在用母錢制模(民間俗語板板64就指的是這一過程,指的是唐代鑄錢,一副模具鑄造64枚銅錢)使用錢模(錢范)澆鑄,起范後打磨,成為廣泛使用的青銅(後期為黃銅)鑄幣。另漢代高價值貨幣是使用黃金鑄造成馬蹄型金塊,稱馬蹄金重量為一漢斤(223克)價值一萬五銖錢。漢武帝時期使用白鹿皮製作皮幣,這是世界上第一種非金屬貨幣。宋代金屬鑄幣量不足,加上大量鑄幣過於沉重出現了最早的紙幣交子是使用雕版印刷法。元代,明前期使用交鈔也是雕版印刷法印刷,明中後期直到近代,白銀鑄錠與銅鑄幣混合使用。中國古代的造幣方法就是鑄造法,和雕版印刷法

2. 中國古代貨幣制度的產生原因

手工業、商業的發展,產品交換的日益頻繁。統治者穩定社會,發展經濟,維護統治的需要。商業貿易的日益發展,產品的商品化。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中介,也是統治者維護統治的工具,因此貨幣由政府來發行。

演變:

(1)夏朝以前,人們用天然貝殼作為貨幣。

(2)商周時期人們使用人造貝幣。

(3)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以青銅為主要材料的形態各異的鑄幣。

(4)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統一實行圓形方孔錢,「圓形方孔」奠定了兩千多年中國銅錢的基本形制。

(5)漢武帝時鑄造五銖錢。

(6)唐初發行開元通寶。

(7)宋代銅錢大量發行,四川地區還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8)元代將紙幣作為主要貨幣推行,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紙幣流通的政權。

(9)明初廢紙幣,形成了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銀錢並行的貨幣流通體制。

3. 貨幣的起源和發展是什麼

貨幣的起源: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說游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顎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幣財富的職能。

但眾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幣為「貝」。因為充當實物貨幣,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穀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幣。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於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幣。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

貨幣的發展:

我國最早的貨幣是起源於商朝的貝幣。隨著商品交換的擴大,貝幣的流通數量日益龐大。由於天然貝來源有限,不敷應用,於是便出現了仿製貝。最初的仿製貝是石貝、骨貝、陶貝,以後便發展到用銅來製造,這就是銅貝。

銅鑄幣的產生,使古代貨幣進入了一個新時期,其發展及廣泛流通是早期貨幣發展中的重大轉折。這一時流通的貨幣主要有四種——布幣、刀幣、環錢和蟻鼻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接著實行了一系列鞏固封建中央集權的措施,統一貨幣就是其中之一。規定全國使用統一的貨幣,統一的貨幣分黃金和銅錢兩種,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銅錢為下幣,按枚使用,幣面鑄有「半兩」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兩,史稱半兩錢。禁止其他財物作為貨幣流通。

(3)古代貨幣是怎麼產生的擴展閱讀:

貨幣的分類:

1、流通幣

這是原本意義上的硬幣,發行的目的是為了「流通」。

2、收藏幣

收藏幣發行的目的不是為「流通」服務,而是為硬幣「收藏」服務,通常由主權發行機構以高於或遠高於面值的價格售出

3、投資幣

發行投資幣的目的既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流通」,也不是常規的「收藏」,而是為了保值和增值。投資幣是用高成色(一般99.9%以上)貴金屬(銀、金、鉑、鈀)製成的固定重量(如1/4盎司,1/2盎司,1盎司)的「幣」形金屬錠塊。

參考資料:

網路-貨幣

4. 中國古代貨幣的演變過程是怎樣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重大的演變:

1、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商朝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2、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從商朝銅幣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形狀很多。戰國時期不僅各國自鑄貨幣,而且在一個諸侯國內的各個地區也都自鑄貨幣。以趙國的鏟幣、齊國的刀幣、秦國的圓形方孔錢、楚國的蟻鼻錢較著名。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貨幣的統一,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3、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漢初,聽任郡國自由鑄錢,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文帝時「除盜鑄錢令,使民放鑄」,於是「盜鑄如雲而起」。這既造成了貨幣的混亂,又使富商大賈操縱鑄幣權,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五銖錢成為當時唯一合法貨幣。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5、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北宋時,隨著交換的發達,貨幣流通額增加,北宋太宗時,年鑄幣八十萬貫,以後逐漸增加。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北宋創印的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宋真宗時,在政府的許可下,由成都十六家富戶共同經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5. 中國古代貨幣是如何演變至今的

中國使用貨幣的歷史已經有4000年了,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無論是天然貨幣還是人為製造的貨幣,亦或是紙幣,都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公元前21世紀到秦朝建立,天然海貝是中國最早的貨幣。中原地區的人們一直在用天然海貝進行物品的交換,後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才有了金屬貨幣和紙幣。

一、秦漢時期

在先秦時期,天然海貝同時具有裝飾和貨幣的雙重作用,是已知中國最早的貨幣。到了春秋時期,貨幣體系以銅幣為主,黃金、銅幣都已經在市場上出現。戰國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貨幣開始普遍出現在市場上。除了黃金是各國的通幣以外,銅幣是各國民間的通用貨幣,比如刀幣、布幣、疲弊、皮幣、鐵錢等。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關於中國古代貨幣的發展,你們都明白了嗎?

6. 錢的演變過程

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極為重大的演變:

1、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貝是中國最早的貨幣,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都與「貝」有關。

2、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幣出現後到戰國時期,中國的貨幣形狀很多。戰國時期不僅各國自鑄貨幣,而且在一個諸侯國內的各個地區也都自鑄貨幣。

3、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漢初,聽任郡國自由鑄錢,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文帝時「除盜鑄錢令,使民放鑄」,於是「盜鑄如雲而起」。這既造成了貨幣的混亂,又使富商大賈操縱鑄幣權,富比天子。

4、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5、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隨著交換的發達,貨幣流通額增加,北宋太宗時,年鑄幣八十萬貫,以後逐漸增加。

(6)古代貨幣是怎麼產生的擴展閱讀

1,國外的自然貨幣有瑪瑙貝殼、海豚等的牙齒、茶、煙草、松脂、羊毛、鹽等。現代社會中,在特定的環境下,人們仍可能使用自然形態的物品充當貨幣,例如在二次大戰美國戰俘營中,香煙等就曾充當貨幣。

2、中國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以後又經歷了秦、唐、漢、魏晉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發行第一套人民幣。

7. 古代的貨幣是依據什麼發行的

中國古代沒有經濟學,所以對於貨幣的發行沒有太多人為限制,更多需要考慮的因素應在於自然條件,政治及社會環境,和進出口貿易。

黃仁宇在他的著作中提到過,自宋以來,銅幣官方發行的極少,不敷日常使用,以致幾百年前的銅幣仍在市場上流通。而銀錠太貴,鐵錢又太賤。元朝開始發行紙幣,但並沒有足夠的擔保,無論元明,政府都控制不住自己超發的沖動,所以即使三令五申,紙幣須按原額使用,但在民間也逐漸貶值,最終淪為廢紙。

明代以降,社會上通行的小額貨幣是碎銀,並非官府所出。但碎銀的總數也不足量,所以明末通貨緊縮,百業蕭條,到最後軍隊在邊境地區甚至買不到補給。上述貨幣問題也被認為是明朝滅亡的一個原因。

到清代由於出口貿易,白銀大量流入,銅幣供應也因為銅礦的發現而大幅增加。政府因為壟斷銅幣的發行而得以獲取巨額利益,所以並沒有動機去控制貨幣發行。不過清代人口大幅增加,商業也逐漸發達,所以貨幣的發行並未見到明顯的負面作用。

熱點內容
股票軟體查歷史持倉 發布:2025-02-02 09:47:03 瀏覽:116
參加期貨考試需要准備什麼 發布:2025-02-02 09:44:40 瀏覽:814
會通股票歷史交易數據 發布:2025-02-02 09:44:38 瀏覽:885
國家央行降息對股市有什麼影響 發布:2025-02-02 09:39:02 瀏覽:427
汽車晶元基金哪個值得買 發布:2025-02-02 09:38:27 瀏覽:981
為什麼炒股不如投資指數基金 發布:2025-02-02 09:34:10 瀏覽:657
股權回購和交割各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02-02 09:29:15 瀏覽:486
股權眾籌有什麼坑 發布:2025-02-02 09:29:08 瀏覽:593
5月3日漲停股票 發布:2025-02-02 09:24:01 瀏覽:412
炒股軟體如何提升盈利 發布:2025-02-02 08:20:24 瀏覽: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