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出現貨幣需求不足
❶ 影響我國貨幣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規模變數
規模變數主要指收入和財富等表現經濟活動的規模變數。
一般來說,規模變數越大,貨幣的需求量越多。
不同實證分析表明,我國貨幣收入彈性有可能大於1,也有可能小於1。
(二)機會成本變數
機會成本是持有現金和活期存款等形式放棄的收益。
機會成本變數主要有利率、物價水平變動、交易成本等。
1.利率
在大量實證文獻中,利率總是不顯著,表示利率的變動沒有在較大程度上引起貨幣需求量變動,意味著利率的調控滯後於市場化改革。
2.物價水平的變動
在一般的貨幣需求模型中,無論是長期還是短期,物價水平變動率都對貨幣量有顯著的影響。
3.交易成本
資產在交易時,交易成本影響到收益,特別是金融資產,由於品種豐富多樣,交易費用對貨幣需求的影響較大。
4.預期短期外國匯率和匯率變動
在開放的經濟體中,外國利率的變動直接影響到本國貨幣的需求量。
如果外國貨幣的利率上升,就會減少持有本國貨幣;如果外國貨幣的利率下降,就會增加持有本國貨幣;就會出現本國和外國貨幣替代現象。
(三)制度變數
這里講的制度變數,主要涉及社會經濟體制和生產組織結構等因素影響貨幣需求量。
改革開放使我國制度變數發生了深刻變化,主要涉及貨幣化進程、軟約束預算、價格管制、非意願儲蓄。
❷ 貨幣市場的LM曲線問題,如圖,為什麼在LM線左邊是貨幣需求小於貨幣供給呢
利率就相當於貨幣資金的使用價格,價格越高人們就願意持有越少的貨幣,反過來把貨幣存入銀行、進行投資等等,以賺取利息,所以貨幣的需求小於供給了。
貨幣市場是指期限在一年以內的金融資產交易的市場。該市場的主要功能是保持金融資產的流動性,以便隨時轉換成可以流通的貨幣。
它的存在,一方面滿足了借款者的短期資金需求,另一方面為暫時閑置的資金找到了出路。貨幣市場一般指國庫券、商業票據、銀行承兌匯票、可轉讓定期存單、回購協議等短期信用工具買賣的市場。
拓展資料:
具有期限短、流動性強和風險小的特點,在貨幣供應量層次劃分上被置於現金貨幣和存款貨幣之後,稱之為"准貨幣",所以將該市場稱為"貨幣市場"。
市場特徵
1.低風險、低收益
2.期限短、流動性高
3.交易量大
市場構成
一個有效率的貨幣市場應該是一個具有廣度、深度和彈性的市場,其市場容量大,信息流動迅速,交易成本低,交易活躍且持續,能吸引眾多的投資者和投機者參與。貨幣市場由同行業拆借市場、票據市場、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市場(CD市場)、國庫券市場、消費信貸市場和回購協議市場六個子市場構成。
市場類型
該市場根據不同的借貸或交易方式和業務,可分為以下幾種:
銀行短期信貸市場
它是指國際銀行同業間的拆放,以及銀行對工商企業提供短期信貸資金的場所。該市場是在資本國際化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其功能在於解決臨時性的短期流動資金的不足。
短期信貸市場的拆放期是長短不一的。最短為日拆,一般多為1周,1個月,3個月和6個月,最長不超過1年。拆放利率以倫敦同業拆放利率(LIBOR)為基礎。該市場交易方式較為簡便,存貸款都是每天通過電話聯系來進行的,貸款不必擔保。
在我國銀行短期信貸市場集中在上海的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其利率稱為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被稱為中國的LIBOR。發行隔夜、一周、兩周、一月、兩月、六個月、九個月、一年八個品種。由十八家大型銀行組成報價銀行團。
短期證券市場
是指信用良好的工商企業為籌集短期資金而開出的票據。它可通過銀行發行,票面金額不限,期限一般為4至6個月,交易按票面金額貼現的方式進行。 是指經銀行承兌過的商業票據。票據一經銀行承兌,其信用就得以提高,從而易於流通。由於銀行信用較高,故其流動性比商業承兌票據更強。 它是指進行短期證券發行與買賣的場所。其期限一般不到1年,這里的短期證券包括國庫券,可轉讓定期存款單、商業票據,銀行承兌票據等,它們的最大特點是具有較大的流動性和安全性。各國的短期信用工具種類繁多,名稱也不一樣,但實質上都屬於信用票據。
1.國庫券
2.可轉讓存款證
3.商業票據
4.銀行承兌票據
貼現市場
它是指對未到期票據,通過貼現方式進行資金融通而形成的交易市場。
貼現市場的主要經營者是貼現公司。貼現交易的信用票據主要有政府國庫券、短期債券、銀行承兌票據和部分商業票據等。貼現利率一般高於銀行貸款利率。
❸ 高一政治,為什麼人民幣升值會導致國內需求不足,生產下降和失業的增加呢 這一點不理解,求解!
人民幣升值是相對於他國貨幣而言的,就是人民幣對外的購買力增強,其是由匯率直觀反映出來的。也就是說,在國際市場上原來一元人民幣只能買到一單位商品,人民幣升值後就能買到更多單位的商品了。
人民幣升值會擴大國內消費者對進口產品的需求。人民幣升值給國內消費者帶來的最明顯變化,就是手中的人民幣「更值錢」了。你如果出國留學或旅遊,將會花比以前更少的錢;或者說,花同樣的錢,將能夠辦比以前更多的事。如果買進口車或其他進口產品,你會發現,它們的價格變得「便宜」了,從而讓老百姓得到更多實惠。人民幣升值會導致國內需求不足的道理簡單理解,就是從消費者需求看,由內需和外需兩方面構成,在需求總量不變情況下,增加外需意味著國內需求的減少;而從生產者角度看,需求決定生產規模,內需的減少,會引發對生產的需要減少,導致生產規模下降,否則會形成產能過剩,加大國內生產庫存成本;同時因為需求決定價格,內需的減少也意味著內在價格的下跌,企業利潤的下降。
而隨著國內生產規模的下降,生產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自然會不斷下降,也即意味著失業的增加。
❹ 貨幣需求減少為什麼
因為當利率上升時,債券、股票類資產價格將下降,這時人們的投機需求專會減少,進而對貨幣屬的總需求減少。反之亦是,當收入增加時,人們會增加對交易性及預防性的貨幣需求,對貨幣的總需求就會增加。貨幣需求的變動由收入和利率共同決定。
(4)為什麼會出現貨幣需求不足擴展閱讀:
利息率的高低,影響利息率的因素,主要有資本的邊際生產力或資本的供求關系。此外還有承諾交付貨幣的時間長度以及所承擔風險的程度。利息率政策是宏觀貨幣政策的主要措施,政府為了干預經濟,可通過變動利息率的辦法來間接調節國內通貨膨脹水平。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利息仍作為平均利潤的一部分,因而利息率也是由平均利潤率決定的,即利率的高低首先取決於社會平均利潤率的高低。根據中國經濟發展現狀與改革實踐,這種制約作用可以概括為:利率的總水平要適應大多數企業的負擔能力。
❺ 影響我國貨幣需求的主要因素
(一)收入水平
收入狀況是決定貨幣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這一因素又可以分解為收入水平和收入間隔兩個方面。在一般情況下,貨幣需求量與收入水平成正比,當居民,企業等經濟主體的收入增加時,他們對貨幣的需求也會增加;
當其收入減少時,他們對貨幣的需求也會減少。如果人們取得收入的時間間隔延長,則整個社會的貨幣需求量就會增大;相反,如果人們取得收入的時間間隔縮短,則整個社會的貨幣需求量就會減少。
(二)消費傾向
消費傾向是指消費支出在收入中所佔的比重,可分為平均消費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msume--APC)和邊際消費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MPC)。
平均消費傾向是指消費總額在收入總額中的比例,而邊際消費傾向是指消費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例。假設人們的收入支出除了消費就是儲蓄,那麼,與消費傾向相對應的就是儲蓄傾向。在一般情況下,消費傾向與貨幣需求變動的方向一致,即消費傾向大,貨幣需求量也大;反之亦然。
(三)利息率水平
在市場經濟中,利息率是調節經濟活動的重要杠桿。在正常情況下,利息率上升,貨幣需求減少;利息率下降,貨幣需求增加,利息率與貨幣需求成負相關關系。造成利息率與貨幣需求負相關關系的原因是:
第一,貨幣市場利息率提高,意味著人們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上升(因持有貨幣而放棄的利息收入),因此,貨幣需求趨於減少;相反市場利息率下降,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減少,貨幣需求趨於增加。
第二,市場利息率與有價證券的價格成反向變動,利息率上升,有價證券的價格下跌;利息率下降,有價證券價格上升,這樣公眾的持幣願望與利息率成反比,與有價證券的價格成正比,公眾的持幣願望是決定貨幣需求的重要因素。
(四)信用的發達程度
如果一個社會信用發達,信用制度健全,人們在需要貨幣的時候能很容易地獲得現金或貸款,那麼整個社會所必需的貨幣量相對於信用不發達,信用制度不健全的社會所必需的貨幣量就少些。
(五)貨幣流通速度、社會商品可供量、物價水平
這三個因素對貨幣需求的影響可用貨幣流通規律說明。若以M代表貨幣需求量,P代表物價水平,Q代表社會商品可供量,V代表貨幣流通速度,則根據貨幣流通規律有如下公式:M=PQ/V。 可見,物價水平和社會商品可供量同貨幣需求成正比;貨幣流通速度同貨幣需求成反比。
(六)公眾的預期和偏好
以上五點是決定貨幣需求的客觀因素。貨幣需求在相當程度上受到人們的主觀意志和心理活動的影響。一般地說,人們的心理活動與貨幣需求有如下關系:
1、當利息率上升幅度較大時,人們往往預期利息率將下降,而有價證券價格將上升,於是人們將減少手持現金,增加有價證券的持有量,以期日後取得資本溢價收益;反之亦然。
2、預期物價水平上升,則貨幣需求減少;預期物價水平下降,則貨幣需求增加。
3、人們偏好貨幣,則貨幣需求增加,人們偏好其他金融資產,則貨幣需求減少。
(5)為什麼會出現貨幣需求不足擴展閱讀:
計算公式:
交易方程式(Equation Of Exchange):
即 MV=PT,它認為,流通中的貨幣數量對物價具有決定性作用,而全社會一定時期一定物價水平下的總交易量與所需要的名義貨幣量之間也存在著一個比例關系1/V。
劍橋方程式(Equation Of Cambridge):
即M = KPY,這一理論認為貨幣需求是一種資產選擇行為,它與人們的財富或名義收入之間保持一定的比率,並假設整個經濟中的貨幣供求會自動趨於均衡。
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
它是凱恩斯提出的一種假說,指當一定時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時,人們就會產生利率上升而債券價格下降的預期,貨幣需求彈性就會變得無限大,即無論增加多少貨幣,都會被人們儲存起來
❻ 為什麼貨幣持有量減少,貨幣交易需求量就下降
貨幣需求量下降會使利率下降,是因為儲蓄利益或利益驅動的影響。
根據凱恩斯的理論,投機性需求主要與貨幣市場的利率有關,而且利率越低,投機性貨幣需求越多。因此,投機性貨幣需求是利率的遞減函數,通俗的講就是利率越高。需要錢的人們因為成本增加而更不願意貸款,貨幣需求減少,即二者是負相關的關系。
(一)從存款方面看,貨幣需求量下降,意味著貨幣供應量的相對增加。因為流動性增加,有更多的錢用於儲蓄,銀行向儲戶借錢的成本壓力減小,於是利率就下降。反之,貨幣供應量少了,用於儲蓄的錢也就相應減少,銀行借錢成本壓力增加,就會提高利率。
(二)從方面看,貨幣供應量相對多時,流動性增加,銀行借錢成本減小,就會降低貸款利率。反之,貨幣供應量少了,銀行吸收存款的成本增加。就會相應提高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