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經濟貨幣政策與什麼有關
『壹』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是如何影響國家的宏觀經濟
一是財政政策。當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時,經濟過熱,此時採取緊縮的財政政策,增加稅收,減少財政支出,從而壓縮社會總需求,使社會總供求達到平衡;當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時,經濟蕭條,此時採取擴張的財政政策,減少稅收,增加財政支出,從而增加社會總需求,使社會總供求達到平衡。
二是貨幣政策:當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時,經濟過熱,此時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收緊銀根,提高銀行利率和存款准備率,在公開市場上賣出國債收回貨幣,從而壓縮社會總需求,使社會總供求達到平衡;當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時,經濟蕭條,此時採取擴張的貨幣政策,放鬆銀根,降低銀行利率和存款准備率,在公開市場上買入國債放出貨幣,從而增加社會總需求,使社會總供求達到平衡。
一般在經濟危機和蕭條時,宜採用雙松的政策,即擴張的財政政策和擴張的貨幣政策相搭配;在經濟過熱時,宜採用雙緊的政策,即緊縮的財政政策和緊縮的貨幣政策相搭配。
『貳』 什麼是貨幣政策,貨幣政策主要工具有哪些
狹義貨幣政策:指中央銀行為實現既定的經濟目標(穩定物價,促進經濟增長,實現充分就業和平衡國際收支)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給和利率,進而影響宏觀經濟的方針和措施的總合。
廣義貨幣政策:指政府、中央銀行和其他有關部門所有有關貨幣方面的規定和採取的影響金融變數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體制改革,也就是規則的改變等)
兩者的不同主要在於後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關部門,他們往往影響金融體制中的外生變數,改變游戲規則,如硬性限制信貸規模,信貸方向,開放和開發金融市場。前者則是中央銀行在穩定的體制中利用貼現率,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達到改變利率和貨幣供給量的目標。目前中國實行的是:雙穩健的財政和貨幣政策。
一、貨幣政策是通過政府對國家的貨幣、信貸及銀行體制的管理來實施的。貨幣政策的性質(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應,以及貨幣、產出和通貨膨脹三者之間聯系的方式)是宏觀經濟學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爭議的領域之一。一國政府擁有多種政策工具可用來實現其宏觀經濟目標。其中主要包括:
1. 由政府支出和稅收所組成的財政政策。財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通過影響國民儲蓄以及對工作和儲蓄的激勵,從而影響長期經濟增長。
2. 貨幣政策由中央銀行執行,它影響貨幣供給。
通過中央銀行調節貨幣供應量,影響利息率及經濟中的信貸供應程度來間接影響總需求,以達到總需求與總供給趨於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貨幣政策分為擴張性的和緊縮性的兩種。
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是通過提高貨幣供應增長速度來刺激總需求,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更為容易,利息率會降低。因此,當總需求與經濟的生產能力相比很低時,使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最合適。
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是通過削減貨幣供應的增長率來降低總需求水平,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較為困難,利息率也隨之提高。因此,在通貨膨脹較嚴重時,採用緊縮性的貨幣政策較合適。
貨幣政策調節的對象是貨幣供應量,即全社會總的購買力,具體表現形式為:流通中的現金和個人、企事業單位在銀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現金與消費物價水平變動密切相關,是最活躍的貨幣,一直是中央銀行關注和調節的重要目標。
貨幣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銀行為調控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而採取的政策手段。
貨幣政策是涉及經濟全局的宏觀政策,與財政政策、投資政策、分配政策和外資政策等關系十分密切,必須實施綜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幣值穩定。
運用貨幣政策所採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個方面:
第一、控制貨幣發行。
第二、控制和調節對政府的貸款。
第三、推行公開市場業務。
第四、改變存款准備金率。。
第五、調整再貼現率。
第六、選擇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叄』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聯系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作為政府需求管理的兩大政策,其運作就是通過增加或者減少貨幣供給來調節總需求。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關於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內容的相關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內容
財政政策是指通過政府支出和稅收來影響宏觀經濟的政府行為。在短期中,財政政策 主要影響物品和勞務的總需求,是刺激或減緩經濟發展的最直接的方式。政府經常通過不同的財政政策工具的操作來影響經濟的走向。政府預算支出的狀況、預算赤字與GDP的比值、稅種與稅率的變動等都是理財規劃師所需要密切關注的經濟指標。
貨幣政策是指政府通過控制貨幣供給量來影響宏觀經濟的行為。貨幣政策主要是通過影響利率來實現的。貨幣量的增加會使短期利率下降,並最終刺激投資需求與消費需求,使總需求曲線發生位移。再貼現率是市場經濟國家的基準利率,其升降將直接影響各類市場利率的走向。同時法定準備率的調整以及公開市場業務操作都會影響貨幣供給量,進而影響利率水平。理財規劃師判斷各種金融工具利率走勢的基礎就在於根據貨幣政策的操作對基準利率和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做出預測。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之比較
1.什麼是財政政策
(1)財政政策的含義:國家通過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方向和數量的確定,及其對數量的增減變化的調整來調節社會總需求。
如預算、稅收、國債、補貼、財政收入和支出。
(2)分類:量入為出的財政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財政政策
①量入為出的財政政策:減少財政開支,抑制需求,擴大社會總供給。
②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大財政支出,刺激需求、增加國債、擴大財政赤字。
③穩健的財政政策:松緊適度,著力協調,放眼長遠。具體說來,就是十六個字:控制赤字、調整結構、推進改革、增收節支。(2006年穩健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2.貨幣政策:(也叫金融政策)
(1)貨幣政策的含義:指政府通過中央銀行對貨幣供應量、信貸量、利率等進行調節和控制而採取的政策措施。
如存款准備金率、利率、匯率、信貸、貨幣發行。
(2)分類: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緊縮性)、擴張性貨幣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
①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緊縮性政策):提高利率、增加儲蓄、提高存款准備緊率、減少貨幣供應量、控制貨幣信貸、抑制投資和消費。
②擴張性貨幣政策:降低利率、減少存款儲蓄、降低存款准備緊率、增加貨幣供應量、刺激投資和消費。
③穩健的貨幣政策:介入擴張性政策和緊縮性政策中間的貨幣政策,主要是服從服務於改革開放發展大局,服從服務於中央宏觀調控大局。其特點是:合理控制貨幣信貸總量,既要支持經濟發展,又要防止通貨膨脹和防範通貨緊縮的風險;既要堅持控制投資需求膨脹,又要努力擴大消費需求;既要對投資過熱的行業降溫,又要著力支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促進國民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
宏調原則:“穩定政策,適度微調,把握大局,著力協調,突出重點,統籌兼顧,關注民生,積極穩妥,留有餘地。”
分析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如何搭配使用
為了實現經濟總量平衡的目標,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組合方式靈活多樣,在具體的操作中,准確的形勢判斷是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能夠成功協調配合以維護經濟平穩增長的首要條件。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的內容也是全方位的。
首先是政策目標上的配合與平衡。經濟總量平衡的具體表現實際就是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物價總水平的相對穩定,當然還要顧及就業。就總量目標而言,財政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應該是一致的。但從短期看,當經濟面臨某種沖擊時,它對產出、通脹率和就業的作用方向並不是不一致的,此時,宏觀經濟政策在穩定產出、通脹率和就業上存在平衡問題。根據丁伯根法則,為了達到多個目標,就需要有多種政策手段。例如,就通脹與失業而言,菲利普斯曲線中的交替關系就表明貨幣政策難以同時兼顧,所以,即便在美國的貨幣政策決策中,也都存在所謂的鴿派與鷹派之爭。在這種情況下,恰當的財政政策配合,就可能會實現低失業、低通脹的經濟增長,促進全社會的福利最大化。總量平衡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國內儲蓄與意願投資的基本平衡,當兩者不平衡時,就會出現貿易順差或者逆差。大量的貿易順差或逆差會引起方方面面的問題。在此情況下,宏觀經濟政策就是要縮小儲蓄與意願投資之間的缺口,單憑貨幣政策恰恰是無能力力的,財政政策就應當發揮更大的作用,一方面引導國內消費的增長,另一方面引導生產者把資產配置到符合國內需求的產業和行業當中去。
其次是政策方向的配合。由於財政、貨幣政策具有不問的作用機制和特點,它們之間可能會產生三種效應:①合力效應,使兩者的配合可以獲得比單一政策調控更大的效果。例如,在經濟明顯過熱時,財政政策通過減少財政支出、增加稅收;貨幣政策通過減少貨幣量的供應、提高利率,兩者相互配合,可以取得較好的合力效應。②互補效應。由於它們具有不同的作用方向和機制,可以取長補短。例如,貨幣政策越來越強調前瞻性,在有潛在的通脹壓力時就採取措施。但這有可能會對經濟增長造成損害。若在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的同時,維持或適度擴大財政對公共設施、基礎性建設的投資,就可以增強經濟持續發展的能力,取得較好的政策效應。再比如,當面臨投資需求易膨脹,而消費需求卻不足時,在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遏制投資需求的同時,適度擴大轉移支付和社會保障支出,就能夠兼顧投資與消費。③矛盾效應。即財政、貨幣政策產生政策效果的抵消性。例如,當經濟出現 “滯脹”時,刺激經濟增長的財政政策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貨幣政策在抑制通貨膨脹時又會阻礙經濟增長。它們之間的配合就是要避免這種現象。可見,在宏觀調控中,必須構建一個有效的財政貨幣政策組合。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類型經過排列組合後,所形成的政策搭配模式的基本模式主要有9種(見表)。
第三,政策工具的配合。財政、貨幣政策都是通過一定的政策工具來實現的。財政政策可選擇的工具有:公共投資、稅收、財政補貼、轉移支付等。貨幣政策可供選擇的工具有存款准備金制度、再貸款和再貼現和公開市場操作等總量控制工具,以及窗口指導、房地產信用比率控制等選擇性政策工具。財政貨幣政策在其工具的選擇上也應相互搭配,不僅財政政策工具和貨幣政策工具要相互配合,而且財政、貨幣政策內部的各種工具之間也要相互配合。
第四,政策力度的配合。財政、貨幣政策的力度是指財政、貨幣政策對其調控對象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政策工具的作用力度是不同的。
在財政政策方面:(1)預算政策的“自動穩定器”功能對穩定經濟的力度較強,但對調節經濟總量來說,力度則較校如果採取補償性的財政政策,人為地通過預算政策來調節經濟的話,預算政策的力度就會較大,其力度的大小與財政盈餘或赤字占國民收入的比率成正比。(2)稅收是通過稅種的設置、稅率的調整、稅款的減免等來調節經濟的,它對總量的調節作用較強。(3)政府投資,如果是在超越預算平衡的基礎之上形成的赤字投資,其對經濟總量的調節力度很強,調節力度的大小和一個國家當期的財政赤字成正比例關系。(4)財政補貼和轉移支付制度對經濟總量有比較積極的影響。
在貨幣政策方面:(1)法定存款准備金率的變動對經濟總量的調控力度一般較強。准備金率的變動會直接影響商業銀行的准備金結構和貨幣乘數的變化,從而引起銀行信貸和貨幣總量成倍地變化,正因為如此,它向來就具有“巨斧”之稱。(2)再貼現和再貸款的政策力度由中央銀行對再貼現和再貸款的條件限制、中央銀行對再貼現和再貸款額度以及對再貼現和再貸款的利率調整所決定。 (3)公開市場業務的力度與法定存款准備金、再貼現和再貸款政策的力度相比,要小一些。它是微調的貨幣政策工具。
『肆』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是如何影響國家的宏觀經濟
一是財政政策。當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時,經濟過熱,此時採取緊縮的財政政策,增加稅收,減少財政支出,從而壓縮社會總需求,使社會總供求達到平衡;當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時,經濟蕭條,此時採取擴張的財政政策,減少稅收,增加財政支出,從而增加社會總需求,使社會總供求達到平衡。 二是貨幣政策:當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時,經濟過熱,此時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收緊銀根,提高銀行利率和存款准備率,在公開市場上賣出國債收回貨幣,從而壓縮社會總需求,使社會總供求達到平衡;當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時,經濟蕭條,此時採取擴張的貨幣政策,放鬆銀根,降低銀行利率和存款准備率,在公開市場上買入國債放出貨幣,從而增加社會總需求,使社會總供求達到平衡。 一般在經濟危機和蕭條時,宜採用雙松的政策,即擴張的財政政策和擴張的貨幣政策相搭配;在經濟過熱時,宜採用雙緊的政策,即緊縮的財政政策和緊縮的貨幣政策相搭配。
『伍』 財政政策效應和貨幣政策效應的決定因素有哪些
分析研究IS曲線和LM曲線的斜率和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關系主要是分析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效果。
在分析財政政策效果時,比方說分析一項增加政府支出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效果時,如果增加一筆政府支出會使利率上升很多(這在LM曲線斜率大時就會這樣),或利率上升一定幅度會使私人部門投資下降很多(這在IS曲線斜率小就會是這樣),則政府支出的「擠出效應」就大,從而擴張性財政政策效果較小,反之則反是。
可見,通過分析IS和LM曲線的斜率可以比較直觀地了解財政政策效果的決定因素:
IS曲線斜率較小時(原因如投資對利率較敏感,邊際消費傾向較大從而支出乘數較大,邊際稅率較小從而也使支出乘數較大),以及使LM曲線斜率較大(原因如貨幣需求對利率較不敏感以及貨幣需求對收入較為敏感),使得財政政策效果較小。
在分析貨幣政策效果時,比方說分析一項增加貨幣供給的擴張性貨幣政策效果時,如果增加一筆貨幣供給會使利率下降很多(這在LM曲線斜率大就會是這樣),或利率上升一定幅度會使私人部門投資增加很多(這在IS曲線斜率小就會是這樣),則貨幣政策效果就會很明顯,反之則反是。
可見,通過分析IS和LM曲線的斜率以及它們的決定因素就可以比較直觀地了解貨幣政策效果的決定因素;使IS曲線斜率較小以及使LM曲線斜率較大,都是使貨幣政策效果較大的因素。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