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商城為什麼市值不大
『壹』 市值超過了百度,京東就能成為互聯網第三極
京東當前的市值與網路相差為8億美元左右,僅為其市值的百分之一,於是就有人認為京東會取代網路在BAT的位置,成為互聯網科技企業新的第三極,然而從現在BAT的業務劃分來看,阿里做主營的是電商,為中小企業服務,而騰訊在社交、通訊和游戲上做的比較好,網路則是基於搜索引擎的營銷,現在逐漸將精力傾向於智能化的AI領域。
作為備選的有網易、小米、華為、京東等科技公司,市值或者估值都很高,他們在行業中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作為互聯網新的巨頭企業,一點也不差。但是與阿里、騰訊近三千多億的市值相比,差距依然不小。
所以,即便將來BAT中的網路沒落了,京東也難以成為第三極。後繼者相互之間的競爭激烈異常,此外還有未上市的今日頭條、美團、滴滴等,是前有狼後有虎,京東突圍起來的難度也比較大。
京東的市值還會繼續快速上漲,超過網路只是時間的問題
在一個月之前京東的市值才500億美元左右,現在已經直逼網路,相差僅僅不到10億美元,按照這樣的增長速速,在短時間內京東超過網路是必然的。只是,這並不代表京東就能取代網路的行業地位和影響力。
眾所周知網路搜索引擎是國內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特別是在谷歌頹敗之後,網路基本上已經處於沒有了對手的狀態,搜狗、360搜索、中搜等即便是多家聯合也無法與網路相抗衡。此外,網路還在貼吧、廣告、內容建設上有一整套體系、團隊在運作,業務相當成熟,盈利能力穩定。在2016年末,網路花費上億拿下李叫獸,其在新的營銷方法論和產品論上的研究也會一並帶入網路,這就使得網路在營銷廣告領域注入新的血液,基於網路巨大的流量,實現價值變現是遲早的事情。
而京東直到今年才開始盈利,但業務增長特別快,在業務中商城項目是最耗錢的,也是最難運作的,也逐步實現了盈利。這一項盈利之後將會快速帶動其他的諸如金融、智能、物流等項目快速走向盈利,即便與亞馬遜差距大,千億的市值還是有可能的。而網路市值增長緩慢,智能AI項目的效應還遠遠沒有達到可以盈利的水平,可能還需要等待一段時間。此消彼長,京東的優勢則會相對明顯。
BAT不僅是巨頭,更多的是一個時代的標識
從BAT崛起到如今也不過二十年的時間,無論是市值還是行業影響力都是舉足輕重的。在過去的二十年裡,人們的消費水平逐漸提升,人們對於互聯網的認識程度越來越高,後來的o2o模式將互聯網服務拉到線下,與實體緊密結合,以移動端應用為主的消費娛樂模式已經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即便是到如今人們的關注度被極度分散,BAT的運作方向都是行業的風向標。阿里大數據成效已經初顯,騰訊社交背後游戲產業成為其主要的營收支柱,網路則把持人們互聯網的入口流量,價值只會越來越大,更何況其智能AI項目已經走在了國內外行業前列,有機會掌握下一個時代的風口。
而像網易、京東、小米等,如今也算是行業巨頭級別的企業,雖然有的還沒有上市但估值一點都不低。但是,即便是在互聯網下半場,再高的市值也無法相比BAT那般在互聯網上半場初期就形成的的影響力。所以,互聯網巨頭上升到BAT級別不僅要有高市值,還要有行業影響力和市場的高佔有率、巨大的發展潛力,缺一不可。
京東要的是什麼?
其實無論是BAT還是互聯網第四極、第三極等等,都不過是人為將這個帽子給企業扣上去的,對於企業巨頭來講它需要的是更多的利益,是發展空間,對於京東來說,保持盈利能力水平,帶動其他業務模塊快速發展才是當下最重要的。目前的京東依然處於高速發展之中,還沒有到養尊處優的時候。
移動互聯網化的趨勢已經向人們證明,購物的需求入口在逐漸被弱化,用戶更多關心的是商品而並非平台。「即當他們在閱讀那些經過系統精心挑選的信息和內容並產生購物沖動時,他們可能並不會去天貓或京東這樣的電商網站,而是希望直接下單,他們享受的是這種立即實現的快感,這時,那些經過長期積累起來的購物入口價值將面臨被侵蝕的風險。」尹生在文章中這樣說道。
也就是說,京東依賴的商城項目雖然當下還有與天貓扳手腕的實力,但未來孰勝孰敗依然是未知的,潛在的風險很大。相較而言,阿里除了電商平台外還在大數據雲計算、健康、金融、文娛等領域布局,都是行業中的佼佼者,而京東現在撇開商城,除了還未盈利的物流模塊似乎沒有能拿得出手的,這就是差距。
就近而言,京東要的是快速發展,提升優勢項目的盈利水平和市場佔有率,至於取代網路成為JAT根本不是京東的訴求,也就沒有所謂的JAT了。
國產互聯網企業格局如何演變?
目前來看,很有可能形成以阿里、騰訊為首的兩個超級巨頭、多個巨頭並存的局面。現在的互聯網巨頭將觸手延伸到了眾多行業里,新興產業背後都有他們的資本入局,餓了么與美團、網路外賣,蘇寧與京東,身後都能看到阿里和騰訊的身影,兩強相爭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競爭格局。
有人說,還會有新的模式迅速發展起來,與AT相抗衡。說實話,這樣的事情可能會有,但是最後的結果是很可能被一方拿下成為其子生態,或者被行業競爭打趴下,別無他路,AT是不允許行業外的不安因素長期存在的。
另外,網路除了穩定的業務之外,將主要精力放在了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上,並獲得了不小的進展。騰訊、阿里也不甘落後,在智能AI項目上有所探索。能否延續BAT的地位,誰也不敢託大。「互聯網企業每天都如履薄冰」,毫無意外的是,誰都不會坐以待斃。
筆者認為BAT之爭是促進行業進步的好事,京東能從中看到自己的薄弱之處,加以改善才是重點,沒有必要去爭BAT的位子,其實就算是有了BAT的帽子又如何?
『貳』 為什麼阿里巴巴的市值比京東高,世界500排名卻比京東靠後
京東排名領先阿里主要是因為排名指標不同。
由於京東和阿里的運營模式不同,劉強東一直走在重資產運營的道路上,自建物流和自營物流倉儲。正是這種自主經營的模式,使得京東對人力、財力的投入相當巨大,出現了營業收入高、凈利潤低的局面。另一方面,阿里巴巴是一個“收租”平台。它不參與操作本身。它通過科技手段從商業生態系統和產業鏈中賺錢,就像萬達廣場是為了收取租金而建的。
『叄』 百度京東市值差從6億美元到200億 這倆月發生了啥
資本市場風向說變就變。美東時間6月23日收盤,京東與網路市值差距僅剩6億美元,換算成漲幅也只剩1%。當時,業界都忙著掰手指頭算京東再過幾個交易日就能在市值上超過網路,將網路擠出BAT。然而,兩個月後,不僅沒等到京東市值超越網路的榮光時刻,兩家的市值差異還從之前的6億美元擴大到202億美元。截至美東時間8月25日收盤,京東的股價定格在40.87美元,總市值為580.12億美元。相比之下,網路當日收盤時的股價為225.55美元,總市值達到782.12億美元。以此對比6月23日收盤的市值,這兩個月來,京東的市值縮水了近30億美元,而網路的市值飆漲了166億美元。從相差6億美元到相差200億美元,2個月里京東和網路發生了什麼?從6億美元到200億美元從6億美元到200億美元京東與網路市值最接近的距離發生在美東時間6月23日收盤,當天京東股價上漲3.92%,報42.95美元,相比一年前大漲了100%,市值達到609億美元;相比京東的高歌猛進,正處於業績觸底,經歷重整和轉型的網路市值約為615億美元。兩者的市值差距僅剩6億美元,換算成漲幅也只剩1%。下一個交易日,眾多媒體熬夜看盤等著京東市值超過網路的歷史性時刻,但京東卻隨後交出了六連跌的成績單,整體跌幅超過了10%,一下子在市值上與網路拉開了差距。如果以股價計算,京東在近兩個月的波動並不算大,8月25日收盤價40.87美元也只比6月23日收盤價42.95美元跌了4.84%。在美東時間8月8日的交易日,京東股價在盤中一度還創下了48.99美元的新高。為什麼京東、網路市值在短短兩個月差距拉大?短期來看,其中一個直接原因是第二季度的業績。這兩個月來,京東兩次股價大幅下調:一次是6月23日之後的六連跌,另外一次是京東財報發布後的五連跌。資本市場對盈虧表現得格外敏感。在香港盛德證券全球市場分析師李智剛看來,之前網路戰略不清晰、業務分散,導致很多機構都沒有看明白。而京東的優勢在於聚焦核心業務電商,在美國市場看好電商股的大背景下得以市值快追上網路。5月8日,京東發布2017年第一季度財報,久虧之後終於盈利的故事利好京東股價,在兩個交易日內上升了近8%,市值逼近540億美元,與當時網路600多億美元的市值差距不到100億。8月14日,京東發布了截至2017年6月30日的2017年第二季度財報,事實上,第二季度京東通用會計准則(GAAP)下的虧損主要原因是高達7.47億元的股權激勵以及資產和業務收購所帶來的4.43億元的無形資產攤銷,如果基於非美國通用會計准則(Non-GAAP),第二季度京東持續經營業務凈利潤為9.765億元人民幣,已是連續第五個季度盈利。此外,同為電商企業,緊隨京東之後發布財報的阿里給京東的股價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京東財報發布後的第三天,阿里交出一個數據亮麗的成績單。受此影響,京東的股價繼續下挫,市值跌破600億美元。受阿里財報影響的不僅僅是京東,同為中概股電商企業的唯品會在阿里財報發布後股價也出現了五連跌。相比之下,網路則交出了一份強於預期的二季度業績,同時還在財報中證明了其信息流廣告業務所呈現的增長前景。網路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在與今日頭條等競爭的網路資訊流產品,日活用戶超過1億,資訊流廣告收入從一季度底的每日1000萬上漲到了每日3000萬。在人工智慧大規模商業落地之前,網路信息流成為網路業績增長的強勁動力,不少業內分析師因此調高網路評級。有研究報告指出:雖然仍對網路的搜索業務前景持謹慎立場,但在2017和2018財年中,網路信息流廣告業務的強大動能將可為其帶來該公司急需的喘息空間,預計這項業務收入在2018財年將達到130億元人民幣。而網路金融業務在今年7月宣布分拆獨立的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網路的風險。李智剛表示,拆分獨立可以使風險隔離,同時也能增強金融業務開展的自由度;其次,由於金融板塊的高負債特性,網路將金融業務分拆出去,能使集團的業務輕裝上陣,獲得更好的估值。從中長期來看,網路市值的上漲也和出售外賣業務、聚焦人工智慧及此帶來的想像空間和貨幣化前景有關。BAT要變天了?BAT要變天了?過去,BAT各自收獲了搜索、電商、社交領域的最大紅利,成為了中國互聯網時代的一個符號。但短短幾年時間,BAT三巨頭的市值早已悄然變化。特別在進入2017年,騰訊和阿里的市值先後突破4000億美元大關,你追我趕。盡管網路在兩個月內市值上漲近200億美元,但其資本市場的表現不及騰訊和阿里巴巴集團等巨頭。從2017年4月1日~6月30日的業績來看,阿里巴巴、騰訊在收入和盈利上都實現了大幅增長,尤其在單季度收入上,雙雙突破500億元人民幣,而網路總營收剛剛超過200億,達到208.74億元,同比增長14.3%,凈利潤同比增長82.9%。而京東二季度財報交易總額、營收都達新高,但費用和成本也大幅上漲,大促銷也給盈利帶來壓力,帶來4.03億元的運營虧損。Allin人工智慧可以說是網路最大的強項和亮點,但人工智慧顯然是一個高投入、慢產出的領域。財報顯示,過去一年,網路研發投入約在100億元,到了今年第一財季,研發支出達到人民幣28.35億元,同比增長34.9%。現在來看,網路人工智慧最關鍵的一環就是如何把技術和業務有效整合,實現場景的落地,這對網路來說才剛剛開始;而雲計算業務,無論阿里雲還是騰訊雲,都是它有力的挑戰者。對京東而言,上市以來的首次盈利讓京東沖上市值高峰,但它還未在某個領域建立起自己絕對性的主導地位。而且,與騰訊、阿里3000億美元的市值相比,京東距離不少的身位。
『肆』 京東市值被高估,中國式「亞馬遜」成雞肋
日前,據畢盛資管近期的一份針對京東的調查報告,質疑了京東近600億美金市值,認為其盈利水平、運營情況,以及業務並不足以支撐起這樣的高市值。在與亞馬遜4520億美元的市值對比中,京東還是有不小的差距,但並不能以亞馬遜為標桿來評估京東的發展潛力和未來價值。
那麼,京東真的就雞肋了嗎?2017年初的第一季度京東開始實現盈利,盈利額達到3500萬美元,十幾年的京東終於開始轉虧為盈,即便是後續幾個季度內的盈利能力會有所下滑,全年預估計也會保持在1.4億左右的盈利規模。這樣的盈利規模真的是只是單純的,不可持續嗎?
京東是否被高估?
有分析人士認為從畢盛的數據來看,並不能認定京東的市值就高估了,同時也不能說他就值這么多,沒有確實的數據,所以並不能下定論,這更多的是畢盛的一個臆測。京東在過去的一年裡市值能迅速由原先的每股19.51美元漲到了每股43.80美元,攀升超過124.5%,雖然增值額很多,但屬於行業現象,對於互聯網科技公司來說,也並不是沒有可比性。
1、高估的數據是否帶有偏向性?
在報告中,主要針對的是京東幾個相對弱勢的業務組合,一個是對主營數碼3c業務盈利能力的質疑,一個是對沃爾瑪入股後關於在快消品領域的倉配成本與利潤分配問題,一個是京東自建的物流系統是否存在優勢的問題。從這幾個角度來分析京東的盈虧狀況,看起來似乎是很合理的。
然而,我們很容易忽視一個問題,京東的盈利能力主要來自於直營業務產品,但實現盈利是在進入快消品領域之後,融入了沃爾瑪、一號店,而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要算在直營業務中的。
京東的金融保險、京東雲、京東智能等業務也處在快速發展之中,而報告並沒有將這些潛力股進行渲染和分析。市值反映的是一個公司的價值,包括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分析時當然要有可依據的點,而不能單從盈利能力來片面化教授。
2、具有中國特色,又不同於國外市場
國內市場是歐美之外的又一個大市場,京東的業務以數碼3c品類起家,後來延伸到全品類,雖然並沒有大規模擴展到海外市場,但是就目前來說,足夠京東消化一段時間,時下銷量最好的還是數碼3C類,只不過是平台得到的利潤水平並不高。
在與阿里系的天貓、淘寶相比較,京東則更傾向於是自營模式。這樣一個是增加了運營的成本,一個是利益分配中平台雖然獲得部分利潤,而阿里系則傾向於平台的運營,商戶要自己運營店鋪,那麼,購買流量和曝光,研究平台的規則都是商業化的進程,在體繫上要相對完備,利潤也就很可觀了。
3、相比8年前互聯網環境大不相同
在2009年的時候京東還沒有實現盈利,雖然在很多業務上還在模仿亞馬遜,而相比之下生存環境的不同,業務水平上也存在著差距,就不能單單的以企業對比來評價其市值。
中國電商市場的發展人仍然有很大的空間,尤其是對於數碼類產品來說,人們對於高質量正品的要求越來越高,京東就會越來越受追捧。與其競爭的蘇寧、國美因為線上業務的缺乏,難以與京東競爭,所以蘇寧選擇抱團阿里,而國美選擇轉型做零售,自營線上電商平台。在這其中,就存在一個時間差,追趕京東還需要一個時間段的運作。
此外,中外互聯網市場在發展水平、用戶認可度、模式創新能力上都存在差異性,比較而言國內市場經過多年的電商浸潤,從消費模式到生活方式均發生了變化,消費者願意參與到互聯網消費中來,特別是o2o模式也得到了認可,而這在國外市場是被看衰的。
相比亞馬遜有差距,但仍是合理的范圍空間?
亞馬遜在2009年的時候市值500億,就已經實現了9億美元的利潤,而如今京東才開始盈利,而且運營范圍和行業地位都無法和亞馬遜相比,在國內還有阿里壓著,加上高瓴資本拋售京東的股票,才使得畢盛對於京東的市值持懷疑的態度。
亞馬遜能夠快速實現盈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擴大至了市場范圍,降低了倉儲運營成本。而京東目前已經實現利盈利,其下一步計劃則是繼續增強盈利能力,擴大業務進展,縮減運營成本。
亞馬遜在2009年到2017年的8年時間里實現了市值900%的增長,倉儲運營成本控制在8%~10%左右,京東目前在15%左右,還有不少的改善空間。那也就意味著,京東的未來還是有好的預期在裡面的。
京東能否趕超亞馬遜,在於其能否快速降低成本
媒體把京東比作是中國的亞馬遜,二者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如果不能投入更多到技術研發中去並盡可能的降低運營成本,那麼其盈利能努力自然會受到質疑。
京東比亞馬遜晚五到六年的時間成立,但是亞馬遜在成立七年到八年的時間已經開始盈利了,後來的亞馬遜在雲業務、硬體產品研發上有很大的優勢,其業務涉及到近119個國家和地區,所以4500億的市值是有業務支撐的。京東則常年處於虧損之中,投資人看好的是京東的未來預期,盈利是一個好的苗頭。
那麼,京東為何不擴大海外業務?
一個是來自阿里系的競爭,一個是自身盈利能力的局限,京東要擴展業務就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而這就需要有足夠盈利的業務。在過去的幾年裡,京東憑借其當時平台加上自營物流,提升了品牌價值,不過,成本上的不斷激增,就使得京東在業務擴展上遇到了問題。
在與沃爾瑪的合作中,雙方是用互換股份的模式開展的,並沒有大量的貨幣交易,這也許只是京東在業務上的一小步,不過對於京東來說還有很多的路要走,未來的盈利之路能否幫助京東正真成為中國的「亞馬遜」呢?(作者:耿彪,首發IDonews專欄)
『伍』 京東賺了4百多億,拼多多虧71億,為何京東市值反落後拼多多
最近京東跟拼多多都公布後了2020年的全年業績報告。不過讓人意外的就是,京東去年賺了4百多億,拼多多繼續虧損71億,但是拼多多的市值卻是長期超越京東,而且雙方的差距不小。
如果不是因為黃崢退休去當科學家,引發拼多多市值小幅度下跌,那麼拼多多的市值將領先京東更多,目前京東的市值是1300多億美元,拼多多的市值是1700多億美元。2018年京東市值大跌,當時拼多多市值就超過了京東,隨後拼多多長期都是領先於京東,而且如今差距是越來越大。
那麼為何京東賺錢,拼多多虧錢,劉強東努力工作,黃崢去當科學家,但是京東為何市值反而是不如拼多多呢?
我們仔細看看兩家人的財報,京東營收是7,458億元人民幣(約1,143億美元),其中凈服務收入為939億元人民幣(約144億美元)。拼多多的營收是人民幣594.919億元。京東因為有自營業務,所以營收比拼多多大得多,不過即使是單獨拿出服務的營收,京東依然超過了拼多多。
不過在增速上,京東的營收增速最近5年平均只有33%,而拼多多去年的營收卻高達97%。顯然拼多多的增速比京東快多了。
另外京東去年賺了400多億,但是其中有300億左右是投資收益,實際上營業利潤只有120億左右。京東目前的GMV是2.6萬億,而拼多多是1.6萬億。往前一年京東是不足2萬億,拼多多是1萬億,目前來看拼多多的增速也是更快。
京東的發展雖然還沒遇到天花板,但是增速放緩已經是事實,而拼多多卻依然在瘋狂前進中。拼多多的虧損如果用非美國通用法則,其實是收窄了20多億,從40多億下降到了20多億。可見拼多多已經快到盈利的關口了,另外目前拼多多並沒有收取傭金等費用,按照拼多多的說法,這一塊每年給商戶節省了800億的成本,如果未來逐漸收起來,等於這就是一年800億的利潤了,即使不全收,收一半那也是400億的利潤。
拼多多跟京東如果增速不變,那麼不出2年拼多多的GMV就追上京東。目前阿里的GMV高達7萬億。京東跟拼多多加上來大約是阿里的一半。
拼多多目前的GMV已經達到了1.6萬億,如果學習阿里收取交易傭金,哪怕是1%,那麼一年就是160億了。
在資本世界就是如此,京東已經成立18年了,上市也已經6年了,該說的故事都說完了,資本市場必須尋找一個可以說新故事的項目,拼多多增速驚人,而且才成立6年,更加符合資本市場的需求。
事實上論業務的規模跟安全性,其實京東還是遙遙領先的,拼多多真正的勝利跟京東還是有差距。拼多多是純平台性質,而且現在補貼比較猛,如果拼多多沒有補貼,用戶是否會下降,這是一個問號,京東始終有物流上的優勢。這是其他平台都做不到的。雖然拼多多也在扶持自己的嫡系極兔快遞,但是物流非一日之功,這就不是三五年可以追上的。
京東、阿里現在也在開拓類似於自己的拼多多版本,去競爭拼多多所在的低端市場,過去大家都小看了這一塊的潛力,結果給了拼多多機會。不過拼多多想要進一步發展,它就必須先上發展,那麼就會正面跟京東、阿里對抗,那麼拼多多是否有這個底氣跟能力呢?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考慮的問題。短期來看,拼多多的市值將繼續領先於京東,不過長期來看京東還是更加穩健。拼多多未來的不確定性還非常多,它能否成長為參天大樹,還是一個未知數。
『陸』 京東市值曾經是拼多多的N倍,為何現在被反超了
因為拼多多本身的基數小,增長的非常的快,所以才看起來比京東的發展好。當然現在看起來是反超的,但是未來來說拼多多要走的路還是非常的長的。
京東的收入都比拼多多強,這主要是因為增長率變小了。但是他的總收入非常的高,所以說他也不可能增長得很快。不然未來幾年他的收入可能要超過全世界的購物平台市場了。拼多多本身基數少,所以說按照市場數據來看,它的增長率達到了697%。
雖然拼多多發展的非常的快,也非常的厲害,在今年的財務數據中也顯得很突出,但是客觀來講拼多多未來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整體實力來看肯定是弱於京東的。
『柒』 京東賺了,拼多多虧了,為什麼京東市值還低於拼多多
首先,決定企業能否生存的不是虧不虧錢,而且有沒有錢,有沒有現金流。所有公司倒閉,都是因為沒錢而倒閉的,並不是因為虧損。
如果你稍微學習一些財務知識、多少了解一下資本市場的規則,你可能會知道,你說的這個虧損並不意味著是公司把錢虧掉,而是公司投資周期的賬面虧損,你可能就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了。
說虧本就是他們的口頭禪而已,大家沒必要當真,其實他們虧不虧本又和我們有什麼關系呢?
當然虧不虧本稅務部門最清楚他們。對外他們這樣說只是一種障眼法罷了,別當真。
京東、拼多多、美團等的老闆賺了錢都沒人知道,這就是他們的高明之處!
『捌』 為什麼京東的營收比阿里巴巴高很多,市值卻低不少
阿里巴巴和京東都是以電商起家的,馬雲是一個狠人,劉強東也不是什麼善茬,從一個農村的窮小子混成了排名前幾的富豪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如今的互聯網領域可以說是阿里巴巴和騰訊共分天下,當初的BAT,網路已經被兩家給遠遠的甩開了。阿里巴巴對標的是騰訊,兩家都在建設自己的互聯網生態圈,騰訊主攻移動社交領域,阿里主攻電商金融領域。
阿里巴巴也推出過通訊軟體,企圖搶占騰訊的市場,但一直的沒有成功。騰訊則是比較聰明的,直接正面與阿里巴巴對陣失敗後,選擇了投資阿里巴巴的競爭對手,正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阿里巴巴主要關聯的企業有螞蟻,菜鳥聯盟等一大批行業性壟斷企業,京東則是電子商務, 健康 ,以及老劉卓越的眼光搞了一個京東的王牌物流。
可以說,阿里巴巴的行業覆蓋面更廣,京東則是相對封閉的電商圈。
所以阿里巴巴的潛在價值比京東更大,體量也比京東要大得多,所以阿里巴巴的市值要比京東高得多。
不過阿里巴巴想要幹掉京東也是不容易的,因為京東有自己的物流,不用依靠菜鳥聯盟,而且背後還站著騰訊。
阿里巴巴也沒有把京東列為主要的目標,阿里巴巴的主要目標是騰訊,京東的主要目標就是騰訊麾下的另一個小弟拼多多。
所以相較於公司的整體實力,京東還是比不上阿里巴巴的,所以市值還是有一定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