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低估什麼意思
A. 什麼叫做貨幣高估,貨幣低估
高估低估,是從一國看另一國。對於不開放的國家,貨幣太多就通脹太少就通縮,不存在高低估的問題。
對於開放的國家,當一個國家流通中本國貨幣太多而其對他國匯率沒有相應降低,就是高估。
相反就是低估
B. 在外匯市場中,本幣被高估或低估,其中,高估和低估是什麼意思
被高估,就好比一樣東西,實際上只值10元,但被惡意炒作到了15元甚至更高的價格,即是被高估,現實價格超過實質該值的價格即是被高估;低估意思即相反,值10元的東西被炒至5元或更低,關於貨幣當局在市場上如何干預,應該就是對於不同的情況各國銀行會對利率和政策方面會有調整了
拓展資料
一、幣值高估與低估
幣值高估與低估是指一國官方公布的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的交換比價高於或低於外匯市場供求均衡時所決定的匯率。
如果一國官方公布的匯率高於外匯市場供求均衡時所決定的匯率,稱為該國貨幣幣值高估。反之,則稱為貨幣幣值低估。
二、貨幣幣值的高估與低估,是一國政府有意識地採取的政策手段,以期對經濟活動生產相應的影響。低估本國貨幣幣值,可使以外國貨幣表示的本國出口商品的價格下跌,增強了出口商品的價格競爭力:高估本國貨幣幣值,可以限制外國資本流入,防止國外資本流入而對國內市場的沖擊。
三、總之,一國人為地高估或低估本國貨幣幣值,其目的是為了使匯率的調整向有利於本國的方向變化,以期實現其經濟目標。
匯率利率貨幣三者之間的關系是:
首先,利率政策通過影響經常項目對匯率產生影響。當利率上升時,信用緊縮,貸款減少,投資和消費減少,物價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進口,促進出口,減少外匯需求,增加外匯供給,促使外匯匯率下降,本幣匯率上升。與利率上升相反,當利率下降時,信用擴張,貨幣供應量(M2)增加,刺激投資和消費,促使物價上漲,不利於出口,有利於進口。在這種情況下會加大對外匯需求,促使外匯匯率上升,本幣匯率下降。實際利率的下降引起外匯匯率上升、人民幣匯率下降。
其次,通過影響國際資本流動間接地對匯率產生影響。當一國利率上升時,就會吸引國際資本流入,從而增加對本幣的需求和外匯的供給,使本幣匯率上升、外匯匯率下降。而且,一國利率的提高,促進國際資本流入增加,而資本流出減少,使國際收支逆差減少,支持本幣匯率升高。與利率上升相反,當利率下降時,可能導致國際資本流出,增加對外匯的需求,減少國際收支順差,促使外匯匯率上升、本幣匯率下降。
再次,匯率變動對利率的影響也是間接地作用,即通過影響國內物價水平、影響短期資本流動而間接地對利率產生影響。
貨幣供給量和利率成正比,貨幣需求和利率成反比。
C. 人民幣被低估是什麼意思
如果說人民幣被低估了35%到45%,那麼會造成什麼後果呢?
1。中國的產品超級便宜。
自從人民幣自2003年大貶值,中國生產的產品一下子便宜了30%以上,相比之下,其它發展中國
家(印尼,印度,泰國,俄羅斯,巴西)的產品就顯得昂貴。所以在出口方面,他們根本就不是中
國產品的對手。
2。中國的進口萎縮。
人民幣被低估,其它國家的貨幣就更強硬,這種情況下,誰還願意拿人民幣去買外國貨呢?當
然有一種情況是例外,就是進口原材料,然後再出口。
3。中國的海外投資萎縮。
原因除了中國政府對海外投資有諸多限制之外,就是低估的人民幣海外購買力減弱。
4。國內通貨膨脹超嚴重。
目前中國國內的物價應該趕超了北美和歐洲。而在收入不增加的情況下,嚴重的通貨膨脹會打
擊國民的生活水平。
5。損害其它國家的出口和就業。
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美國歐洲人買了中國貨,自然就不買印度貨,巴西貨了。
對於發達國家而言,很多製造業或者搬到中國,或者直接倒閉,無論如何都喪失了本國的就業
機會。
6。中國企業技術競爭力減弱。
在2004年到2007年之間,中國出現了只要做出口,就能發財的怪現象。原因就是由於人民幣被
低估,中國貨在國際上太便宜了,其它國家的產品都不是中國產品的對手,」Made in China」橫掃
全世界。
在中國企業獲得不公平的競爭優勢後,他們還會改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嗎?答案是:不會。
因為沒必要。從長遠來看,一旦人民幣回歸應有的價值,這些企業將首先被淘汰。
7。熱錢流入中國,等待人民幣升值。當熱錢發現人民幣被嚴重低估後,進入中國,等待人民
幣升值成了一個不錯的投資方向。
8。中國對世界各大國的貿易順差,甚至巨額的貿易順差。有些國家對中國雖然貿易逆差,他
們卻並不抱怨,原因是,盡管他們對中國是貿易逆差,但是對美國卻是貿易順差,所以貿易基本平
衡。
D. 人民幣幣值是否被低估為什麼
在自由兌換的貨幣政策下,匯率由市場決定。中國還沒有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匯率由央行決定。央行決定匯率不是沒有代價的,其代價是按官方定價買入老百姓手裡的外匯。如果人民幣高估,人們就傾向不把手裡的外匯賣給央行,從而黑市盛行(當然,外匯黑市已經沉寂很多年,因為人民幣已經低估很多年)。如果人民幣低估,央行就要付出代價了。
所謂人民幣幣值低估,簡單來說是這么回事:本來你拿1美元,換6元人民幣就滿意了,但央行非要給你8元人民幣,這樣才能維持1∶8的比率。當然,實際的匯率變動比這個復雜,由於沒有自由兌換,誰也不知道人民幣的真實幣值,但幣值低估的原理就是這樣。這就是說,央行以保護價收購美元,也就是說,央行非要給每1元美元補貼2元人民幣。
於是,出口企業增加出口,回頭把外匯賣給央行,可以拿到2元人民幣的補貼,這當然大大刺激了出口。出口企業出於競爭原因,會降低出口價格,這也等於是央行一直在補貼外國消費者。國際游資也會想方設法進入中國享受補貼。貿易、資本雙順差不可避免。
這補貼的成本最終由誰來承擔呢?是所有老百姓。2007年底,國家的外匯儲備是1.4萬億美元。央行為買進這1.4萬億美元,要多印十幾萬億人民幣。算上貨幣的乘數效應,貨幣總量增加了幾十萬億元。這必然引起通貨膨脹。當你發現本月買菜多付出了50元,你可能還不知道,你這多付的50元,是補貼比你富得多的歐美消費者去了。
但是,歐美為什麼還要求人民幣升值呢?原因是,當那裡的消費者享受中國的低價商品時,他們很高興,但當他們的企業受到強有力的競爭時,他們就不高興,而歐美政客傳達的是來自企業的聲音。一些貌似高深的學者說美國逼人民幣升值不懷好意,歐美越要求升值,他們越反對升值。他們不知道,人民幣持續低估的結果,是目前的通脹大爆發。近幾年,房價猛漲、CPI猛漲、股市猛漲,無一不和人民幣低估這個源頭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