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克團市值多少億
㈠ 【分析】比特大陸招股說明書解讀[附pdf下載]
2018年9月26日晚間消息,今天晚上,比特大陸在港交所遞交A1招股文件,正式啟動了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的計劃,中金公司為獨家保薦人。
比特大陸成立於2013年10月,由詹克團和吳忌寒共同成立。它是全球第一大虛擬貨幣礦機晶元生產商,其2018年上半年凈利潤為7.427億美元(約合51億人民幣)。2017年比特大陸宣布進軍人工智慧晶元領域,推出「算豐」系列雲端AI晶元。
在此之前,這家公司一直保持著極端的「神秘主義」,從不對外公布任何營收、利潤、以及創始人的任何信息。
但他們用短短幾十個月的創業時間就將年營收做到了幾十億美元,財富積累的迅猛程度幾近恐怖;他們狂熱地崇拜技術,極盡可能地壓榨出晶元最後一絲計算性能;他們蒙眼狂奔、千金一擲,與此同時卻又神秘而低調,對於外界的種種猜疑不置一詞。
現在,通過這份招股書,我們終於揭開了比特大陸的神秘面紗。
比特大陸將成為數字貨幣和晶元兩大熱潮中的最大贏家,而其核心創始團隊全部不到40歲,最小的僅有26歲。
根據比特大陸招股書數據,2017年比特大陸是中國第二大、全球前十大無晶圓廠晶元設計公司。
根據招股說明書,比特大陸2017年全年及2018年上半年經調整凈利潤均高達9.5億美元。據了解,比特大陸是次赴港上市,將有望成為今年或明年港股最受矚目、集資額最大的高科技晶元股IPO,以及暨小米、美團之後的香港第三家同股不同權公司。
2017年,比特大陸的總營收已經飆升至25.177億美元,在全球建立了百億次計算的數據中心。
2018年上半年,比特大陸總營收更是達到了28.455億美元,超過去年全年,佔全球礦機專用晶元市場74.5%份額,幾乎具有壓倒性的市場優勢。
比特大陸2018年上半年凈利潤為7.427億美元(約合51億人民幣),同比增長795%,手握現金等價物超過34億美元,凈資產超過161.7億美元。
▲比特大陸營收變化
不過與此同時,比特大陸的毛利率卻在下滑,其2015年毛利率為52%,2016年為54.4%,2017年為48.2%,2018年上半年則為36.2%。
值得一提的是,比特大陸的營收增長與其研發投入費用幾乎成正比:
2015年,比特大陸投入研發的費用為570萬美元;2016年,這個數字飆升到了1660萬美元;而到了2017年,比特大陸一共投入了7260萬美元進行研發。
2018年上半年,比特大陸研發費用為8700萬美元。
高昂的研發費用除了與晶元的設計支出有關之外,晶元的流片也是一個大頭。一次失敗的流片可能會燒掉幾十、上百萬美元,而比特大陸以「快」聞名,這中間不乏數次失敗的可能。
根據招股書顯示,成立至今,比特大陸一共經歷了三輪融資,分別是:
2017年8月獲得5000萬美元A輪融資;
2018年6月獲得2.927億美元B輪融資;
2018年8月獲得4.42億美元B+輪融資。
比特大陸有五大主營業務:礦機銷售、礦池運營、礦場服務、自營挖礦、其他。
1)歷經9代晶元,14代螞蟻礦機
從2015年到2018年,比特大陸礦機銷售業務所佔總營收比例在不斷加重,2015年礦機銷售占總收入的78.6%,而到了2018年上半年,這個數字飆升到了94.3%。
與此同時,業務佔比壓縮最明顯的是自營挖礦業務,其營收佔比從2015年的20.3%一路下降到了2018年上半年的3.3%。
螞蟻礦機是比特大陸的主要礦機系列,距今已經成產了超過14代產品,分為比特幣礦機、以太幣礦機、萊特幣礦機等。
▲比特大陸歷代礦機型號與參數
在2015年,比特大陸賣出了23萬台礦機,其比特幣礦機售價為463美元;
2016年,比特大陸賣出了26萬台礦機,其比特幣礦機售價為767美元,其他貨幣礦機平均售價1310美元;
而2017年,比特大陸一共賣出了162萬台礦機,其中148萬台都是在2017年後半年賣出的,這段時間全球比特幣價格瘋漲,其比特幣礦機平均售價為767美元,其他貨幣礦機平均售價1553美元;
2018年上半年,比特大陸賣出了256萬台礦機,,其比特幣礦機平均售價為767美元,其他貨幣礦機平均售價1553美元。
比特大陸累計售賣礦機超過460萬台。
除了礦機之外,比特大陸還為礦機專門定製電源,以提高挖礦性能。
而在礦機的挖礦專用晶元方面,目前比特大陸已經有9代虛擬貨幣ASIC晶元的生產經驗,最先進的製程為2018年4月推出的10nm工藝BM1740晶元。
根據比特大陸9月21日消息,其7nm挖礦晶元已經成功流片,單顆晶元集成多達10億個晶體管,採用獨有電路結構和低功耗技術,能效比將低至42J/T。
2)兩款AI晶元已經推出,AI晶元設計團隊298人
2017年,比特大陸正式推出了第一款雲數據中心AI專用晶元「SOPHON(算豐)」,採用28nm工藝,主要關注安防、互聯網和大數據三個領域。
今年2月時,比特大陸產品戰略總監湯煒偉還曾向智東西透露,比特大陸的AI晶元團隊規模已經極速擴張到300人。而根據招股書消息,AI晶元設計團隊目前有298人。
到目前為止,比特大陸的AI晶元已經生產了兩代,分別為2017年Q2推出的28nm的BM1680,應用於雲端AI訓練和推理;以及2018年Q1推出的28nm的BM1682,應用於雲端AI推理。
第三代AI晶元BM1684採用12nm工藝,同樣應用於AI雲端推理,但預計2018年Q4才會推出。
北京比特大陸科技由詹克團和吳忌寒在2013年10月共同成立,公司在2016年11月28日進行了重組,公司現在的上市主體為BitMain Technologies Holding Company(比特大陸科技控股公司)。
詹克團和吳忌寒都是公司的聯合董事長、聯合CEO。
▲比特大陸占股分配
目前詹克團持股36%、吳忌寒持股20.25%、趙肇豐持股6.26%、葛越晟持股4.18%%、胡一說占股4.18%、全員股權激勵持股0.72%、宋文寶持股18.47%、預計對外引入股票投資者股份佔比約為9.94%。
而在2016年重組之前,詹克團在北京比特大陸科技占股61%、吳忌寒占股22.9%、趙肇豐占股6.9%、葛越晟占股4.6%、胡一說占股4.6%,以上五人及宋文寶都是比特大陸的聯合創始人。
值得一提的是,葛越晟今年僅僅26歲。
目前比特大陸在全球擁有2954名員工,其員工分布如下:
根據招股書披露,比特大陸一共有7位董事,其中執行董事有4位,分別是:
詹克團、吳忌寒、高級投資總監葛越晟、CFO劉路遙。
▲詹克團
詹克團今年39歲,於2001年7月獲得中國山東大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士學位,並於2004年8月獲得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專業的碩士學位。
比特大陸招股書對詹克團的描述是:「詹克團先生在集成電路行業擁有近15年管理和運營經驗,並擁有深厚的技術專長及對ASIC晶元開發的敏銳洞察力。他領導我們的晶元研發團隊實現各項技術突破和尖端產品的更新換代。」
▲吳忌寒
吳忌寒今年32歲,於2009年7月獲得中國北京大學金融學專業及心理學專業的學士學位。
比特大陸招股書對於吳忌寒的描述則是:「吳忌寒先生被公認是全球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領域的領軍人物……吳忌寒先生憑借對區塊鏈行業的深刻理解,一直指引著我們的戰略發展。」
由這兩段描述我們可以看出,比特大陸對兩位聯合創始人的定位是:詹克圖負責帶領晶元技術團隊研發,吳忌寒負責區塊鏈業務。
此外,高級投資總監葛越晟26歲,2014年12月加入比特大陸,同樣是聯合創始人,負責投資活動。在加入集團之前,葛越晟自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擔任上海遨問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分析師。
CFO劉路遙31歲,於2018年7月加入本集團,負責我們的資本運作及投資者關系。在加入集團之前,劉路遙自2012年7月至2018年6月任職於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離任前的職位為投資銀行部副總經理。
而比特大陸的非執行董事則有3位:王小川、孫含暉、鄧峰。
雖然這份名單里驚現了搜狗創始人王小川,但是非執行董事在公司里並沒有行政上或管理上的責任,其職責是監督管理層、參與制定公司業務及事務上的方向。比如陸奇就是拼多多的非執行董事。
在銷售方面,比特大陸2017年的銷售份額48.2%來自國內,51.8%來自海外。
目前比特大陸擁有客戶超過8萬名,其分布較為分散,最大客戶從2015年開始貢獻的營收佔比普遍在5%以下、前五大客戶總營收佔比在10%-20%之間,沒有客戶過分集中的風險。
結語:高度依賴虛擬貨幣,AI晶元為時尚早
從招股書來看,比特大陸有幾個明顯的特點:
1、 「有錢」 ,從2015年以來,比特大陸的營收和利潤不斷飆高,尤其是2018年上半年的營收、利潤、以及礦機銷量都超過2017全年。
2、 「高度依賴挖礦」 ,同樣是從2015年以來,比特大陸的各項主營業務佔比中礦機銷量所佔比例在不斷上漲,到了2018年上半年已經超過了94.5%。
如此集中的主營業務對於一個公司而言具有風險,尤其是在虛擬貨幣市場前景尚不明朗的當下。
根據谷歌趨勢的研究結果顯示,從今年年初開始,「比特幣」一詞的關鍵字搜索量下降幅度超過75%,最近三個月累計下跌幅度超過50%。比特幣價格也跌破6000美元,今年已累計下挫近60%。
3、 「毛利下滑」 ,正如上文提到,比特大陸的毛利率從2015年的52%下滑至了2018年上半年則為36.2%。
毛利下滑可能是2018年上半年營收大幅暴漲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則是隨著晶元工藝製程越來越先進,所需要投入的研發費用越來越大,研發難度也越來越高。
總的來說,比特大陸還是一家對於礦機銷售、虛擬貨幣有著高度依賴的企業,趁著比特幣的風口一躍而起,短短5年內造就了一個營收神話。
比特大陸雖然在招股書中講述了一個「AI晶元」的故事,但是從目前AI晶元所佔營收只能計入1%的「其他」選項中來看,這個故事還為時尚早。
**《比特大陸招股書》鏈接: **
https://pan..com/s/1U9wdSOz2JYuRVEWn7jEVAQ
㈡ 比特大陸股東之爭的重要轉折,創始人掌握公司控制權的3種策略
最近竹子在准備《創始人控制公司的股權設計》的課程,在每個課程前都放了一組免費測試題,看到有人得分不高,想到:得分事小,但如果象比特大陸那樣,大股東被二股東T出局就悲催了。想到這去查比特大陸兩位創始人爭奪控制權的進展,沒想到事情發生了重要轉折,實在太意外了。
在2019年10月比特大陸兩位創始人吳忌寒和詹克團公開決裂,二股東吳忌寒搶走了北京公司法定代表人和執行董事的位置。
雖然如此,但在最頂層的開曼公司,詹克團還是有60%表決權的大股東,二股東+其他人的投票權加起來也才40%,二股東就算聯合股東也很難從根本上動搖大股東的控制權。
但最近的消息是,二股東吳忌寒在2019年11月組織開股東大會,竟然取消了詹克團的10倍表決權。
沒有10倍表決權之後,詹克團只剩下持股36%,吳忌寒聯合其他股東的持股可以達到64%,完全有機會超越詹克團哦。
怎麼能夠發生這樣的事情?誰會成為最後的贏家?下面詳細分解。
一、比特大陸的概要
比特大陸在2013年成立,成立才4年,到2017年時比特大陸的礦機已佔全球3/4的市場份額了,2017年收入25.1億美元,年利潤9.5億美元。
雖然大疆也佔全球3/4的市場份額,但大疆用的時間要長得多哦。
比特大陸2018年9月在香港提交上市申請,6個月的有效期到2019年3月並沒有獲准上市,下面分析的主要依據來源於比特大陸申請上市披露的招股書。
比特大陸成立多年以來,詹克團和吳忌寒兩位作為聯合創始人,都是任聯席CEO、聯席董事會主席,這種情況在其他公司也挺少見的吧。
2019年1月,由王海超接任比特大陸CEO,結束多年來由兩位創始人任聯席CEO的狀態,但兩人還是任聯席董事長。
網上有些傳言說,吳忌寒曾短暫妥協退讓,但這個我們無法查實。
下圖是比特大陸的公司架構:
最上層是開曼公司,開曼公司之前實行AB股的雙層股權結構,詹克團和吳忌寒兩位持有10倍投票權的B股,其他股東持有1倍投票權的A股。
詹克團持股36%,有59.6%的投票權;吳忌寒持股20.25%,有33.5%的投票權。
詹克團一個人有接近60%的投票權,吳忌寒就算聯合其他人最多也只有40%的投票權,在開曼公司層面,詹克團有絕對優勢。
開曼公司100%持股香港公司,香港公司再100%持股北京公司,而北京公司是比特大陸的主要經營實體,北京公司的唯一股東是香港公司。
企查查的資料顯示,在2018年11月之前,北京公司設董事會,共有5位董事,由創始團隊詹克團、吳忌寒、趙肇豐、周鋒、葛越晟5人任董事。
2018年11月之後,北京公司取消董事會,只設執行董事,在發生控制權爭奪之前,執行董事、總經理和法定代表人都是由詹克團擔任,吳忌寒退任監事。
當時為什麼有這樣的變化?難道是傳說的吳忌寒曾經妥協退讓么?
二、兩位創始人爭奪公司控制權的四局之爭
2.1 第一局,二股東搶走北京公司控制權
2019年10月28日,在大股東詹克團率隊參展深圳安博會時,二股東吳忌寒拿著香港公司的公章,把北京公司的執行董事、法定代表人由詹克團變更為吳忌寒。
因為北京公司的唯一股東是香港公司,香港公司作為持股100%的股東,可以直接決定更換北京公司的執行董事、修改公司章程、變更法定代表人等,吳忌寒拿了香港公司的公章就可以代表香港公司做出決定。
辦完工商變更的第二天,吳忌寒向員工發通知稱:解除詹克團在比特大陸的一切職務,任何員工不得再執行詹克團的指令….傳說詹克團還被禁止進入辦公室了。
這家曾佔全球3/4市場份額的公司,兩位創始人就這樣公開決裂了。
當時吳忌寒只是搶走了北京公司的執行董事和法定代表人2個職位,詹克團還是北京公司的總經理。
2019年11月5日,詹克團的總經理之位也被撤,北京公司的總經理變成了吳忌寒。
到這時,北京公司的執行董事、總經理、法定代表人3個重要職位,都已變成由吳忌寒擔任,詹克團已經完全從比特大陸北京公司出局。
詹克團說:一直埋頭做業務,沒想到出個差就已經發生巨變,被一起奮斗的兄弟捅刀,要開始學慣用法律思維來思考。
吳忌寒說:雙方的公司治理律師正在境內外較勁,比特大陸註定成為商業史上公司控制權爭奪的經典案例。
雖然吳忌寒搶走了北京公司的控制權,先贏一局。
但當時詹克團還是頂層開曼公司持股36%、有60%投票權的大股東,如果詹克團方操作得當,還是有可能反轉的。假設香港的規定和國內一樣,可以通過上層公司操作+重新刻章,搶回北京公司的控制權。
但能不能真正搶回控制權,與開曼的公司章程+當地法律規定,香港的公司章程+當地法律規定有關,也與詹克團他們採取的策略有關,在「股權道」之前的文章有過分析。
現在的結果就是:詹克團並沒有搶回北京公司的控制權,是規則不利嗎?還是操作不當呢?
2.2 第二局,取消詹克團的10 倍表決權
據彭博社消息,2019年11月,吳忌寒組織召開特別股東大會,取消了詹克團的10倍表決權,改為1股1票,而詹克團在2019年12月向法院起訴要求取消這次股東大會表決結果。
在2019年11月的股東大會之前,詹克團持股36%,有接近60%的投票權,吳忌寒就算聯合其他所有股東加起來也只有40%的投票權,是沒辦法從根本上動搖詹克團的控制權的。
11月的股東大會成為兩方爭奪公司控制權最關鍵的一步,取消了10表投票權之後,詹克團只剩下持股36%,而吳忌寒聯合其他股東的持股可以達到64%,完全有機會超越詹克團了。
既然詹克團之前有60%的投票權,吳忌寒和其他所有股東加起來只有40%的投票權,為什麼能夠通過取消10倍投票權的股東大會決議呢?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竹子決定花時間重新研究比特大陸438頁的招股書。
香港的文字太繞了,為了弄清楚其中的意思要死很多腦細胞,不保證理解一定準確,附上原圖供你自己判斷哦。之前的文章沒有花那麼多力氣研究,以這次文章的內容為准。
股權道註:下面的分析是假設比特大陸還是使用申請上市時的公司章程,並沒有新的修改,但實際上有沒有新的修改我們不知道哦。
比特大陸開曼公司章程規定:
取消10倍投票權需要經75%以上B類股東同意或者按修改後的公司章程規定操作。
通俗理解,取消10倍表決權的辦法有兩種,可以二選其一:
第一種辦法:得到有10倍表決權的75%的B類股東同意。
當時持有10倍投票權B類股票的是詹克團和吳忌寒兩個人,詹克團持股36%,吳忌寒持股20.25%,兩人的比例是64:36,詹克團或吳忌寒任何一個都無法滿足75%的條件,所以這條路走不通。
第二種辦法:按新修改的公司章程規定。
按上面的規則沒辦法取消詹克團的10倍表決權,怎麼辦呢?
辦法就是:修改公司章程,重新設計規則。
可修改公司章程又需要什麼條件呢?
按原公司章程的規定,修改公司章程需要獲得 出席股東大會75%以上表決權 的股東同意,而且,修改公司章程只能使用1股1票,不能使用10倍投票權。
詹克團持股36%,其他股東加起來一共持股64%,如果詹克團不同意還是不夠票數哦。
吳忌寒又是怎麼能夠操作成功,取消了詹克團的10倍表決權呢?
提醒注意:這里規定是 獲得出席股東大會75%以上表決權的股東同意 哦,如果詹克團不參加會議,他的票數就不會計入分母,就有可能獲得出席會議100%的股東同意,更不要說75%了。
詹克團會不會沒有參加那次決定命運的股東大會呢?如果換了是你,你會不會覺得是吳忌寒通知的開會,根本不理他,反正你有60%的表決權,他能咬你吃么?然後你就不去開會了呢?
如果你真的不去開那次決定命運的會議或者你因其他原因錯過了會議,命運就此逆轉哦。
如果是國內的公司,公司法規定有兩種公司,兩種公司的法律規定是不一樣的:
一種是有限責任公司,大部分公司都是這種,有限責任公司一般都按表決權計算,不管股東有沒有參加會議都要計入分母。
一般在准備上A股前改制為下面第二種:股份有限公司。
二種是股份有限公司,A股上市公司都是這種,股份有限公司大部分都按出席會議計算票數,不出席會議就不計入分母。
「股權道」有個免費的《股權設計基礎》課程里有相關介紹。
2.3 第三局,詹克團要求改組董事會
2019年12月9日,詹克團組織召開股東大會,要求罷免現有董事,選擇他為唯一董事,但沒有獲得通過。這會涉及到三個問題:
第一,原公司章程規定,董事人數不得少於2 人,現在改為1 個董事,就是要修改公司章程。
前面說過了,修改公司章程需要75%的票數通過,詹克團已經被取消10倍表決權,持股36%遠遠達不到票數要求。
第二,罷免所有董事,包括獨立非執行董事。
按公司章程的規定,罷免董事需要1/2以上票數通過,而且罷免獨立非執行董事不能使用10倍投票權,只能1股1票。
申請香港上市時,比特大陸的董事會有七名董事,包括:
三位獨立非執行董事:搜狐的王小川,前去哪兒網總裁孫含暉,北極光創投創始人鄧鋒。
四位執行董事為:詹克團、吳忌寒、葛越晟、劉路遙。
在沒取消10倍投票權之前,詹克團有60%的投票權,有足夠的票數可以罷免吳忌寒、葛越晟、劉路遙三位董事,不足以罷免王小川、孫含暉、鄧鋒三位獨立非執行董事,但詹克團在取消10倍投票權之前並沒有進行這一步操作。
在取消10倍投票權之後,詹克團只持股36%,完全無法達到1/2以上的票數要求。
員工持股平台的持股是18.5%,如果詹克團能控制員工持股平台,也是有機會達到1/2以上票數要求的,但這次會議並沒成功,就是說詹克團並不能控制員工持股平台咯?是不是說,吳忌寒又搶了先機拿到員工持股平台的控制權呢?
第三,選詹克團作為唯一的董事。
詹克團原來已經是董事了,如果沒被罷免的話並不需要重新選;如果被罷免的話,在取消10倍投票權之後,詹克團持股36%也達不到1/2的票數要求哦。
所以,第三局還是二股東吳忌寒勝出,吳忌寒已經連贏三局了。
2.4 第四局,詹克團再反擊
2019年12月16日,北京比特大陸公司在福建湛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36%的股權被凍結。吳說區塊鏈的文章說,詹克團已聘請北京和香港兩地律師組織反擊,凍結下屬公司的股權是反擊措施之一。
其實,吳忌寒只是搶控制權,並不是搶詹克團的股權,就是搶權不是搶錢,凍結股權有意義么?
2019年12月,詹克團向法院起訴,要求取消11月那次取消他的10倍表決權的股東大會決議,各方報道說,詹克團已聘請北京、香港、開曼等多地律師參與訴訟。
詹克團還能挽回嗎?要看開曼公司的法律+比特大陸最新版公司章程+當時開會的具體操作,因為不了解這些,所以無法作出判斷。
但是,如果前面的假設成立,大概率都已經無法挽回了,除非出現奇跡了。
註:本文的分析是基於比特大陸申請香港上市時披露的公司章程和相關資料,如果比特大陸的公司章程後來做了修改,這些分析就可能不成立哦。
2.5 最新情況
「股權道」還查到,詹克團目前還是福建公司和另外4家下屬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和總經理。
不過,這些並不影響大局,因為那些都是北京公司100%持股的子公司,吳忌寒只要掌握了最上層開曼公司和北京公司的控制權,下面公司的控制權都是可以一步步搶過來的。
2020年1月2日,比特大陸北京公司再發生變更,吳忌寒不再擔任總經理和法定代表人,改由劉路遙擔任總經理和法定代表人。
劉路遙在2018年7月加入比特大陸,之前任開曼公司的執行董事兼首席財務官。
其實這個變化並不重要,因為可以修改北京公司章程規定:由執行董事決定總經理和法定代表人,而吳忌寒是北京公司的執行董事,他就可以決定誰做總經理和法定代表人,都不需要拿香港公司的公章就能實現了,所以這些都在吳忌寒的控制范圍之內。
詹克團作為大股東、曾有60%的投票權,為什麼一步步走到現在的局面?
三、創始人掌握公司控制權的3 種策略
有句話說:一流企業定標准、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做產品。
對於想掌握公司控制權的創始人,套用同樣的邏輯可以是:一流的策略是主動設計規則,二流的策略是合理利用規則,三流的策略是打官司、到打官司為時晚已。
3.1 上上策是設計規則
前面分析一直強調公司章程的規定,因為公司章程的一丁點差別都是可能決定命運的,公司章程是掌握公司控制權最重要的工具,沒有之一。
公司有股東、管理層、員工三類人,股東在最上層,公司章程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設計股東之間的分權規則。很多人重視產品設計、員工管理,卻不重視公司章程的設計,總是想找免費的版本來用,會不會把自己埋進大坑裡哦。
在竹子寫的《公司控制權.用小股權控制公司的九種模式》的書里有多個案例,有人持股1%控制公司,也有人持股90%沒有控制權,他們靠的是公司章程而不是股權比例。
比如馬雲可以持股5%而控制阿里巴巴,靠的是寫入公司章程的阿里合夥人制度,而不是靠的股權。
阿里巴巴的合夥人制度,是在蔡崇信的主導下設計出來的,你們公司是誰設計的呢?
阿里的合夥人制度,試運行了3年才正式推出,為了堅持阿里合夥人制度,當年不惜和港交所硬抗到底,為此放棄香港改道美國上市,馬雲為了保護公司控制權願意付出這么大的代價,你願意么?
如果想掌握公司控制權,需要先設計規則把權力裝到你手上,再做全方位的防禦設計,否則任何一處有缺口都是可能被別人攻破的,比如詹克團作為大股東有60%的投票權,也被二股東一步步擠出局。
「股權道」《創始人控制公司的股權設計》的課程,就是從縱向的6個層面、橫向的4個維度、立體的3種工具進行全方位的公司控制權設計。
縱向包括 :股權、股東會、董事長、董事會、法定代表人、管理層6個層面。
橫向包括 :層級的劃分、各層級間的權力分配、每層級內部的權力分配、各層級內部的表決規則4個維度。
立體層面 :通過公司章程、股東協議、股東會會議和董事會會議3個工具去落實。
通過這樣的設計,創始人就算持股1%也能有控制權,也能讓別人持股90%沒有控制權。
3.2 中策是利用規則
在詹克團作為第一大股東,持股36%、有60%投票權的情況下,原本處於劣勢的二股東吳忌寒,卻可以一步步利用規則把大股東擠出局。
吳忌寒先是利用保管香港公司公章的機會搶到北京公司的控制權,這一步本來是威脅不到詹克團的根基的,可是這么長時間詹克團方都沒有更有成效的操作。
吳忌寒再利用開曼公司的規則取消了詹克團的10倍表決權,形勢就完全逆轉了。
所以,如果已經錯過了設計規則的機會,也是有可能利用規則搶到控制權的,前提是你的水平比對手高哦。
原本,詹克團是比吳忌寒更有優勢搶到控制權的:
比如比特大陸的公司章程規定,擔任董事是有10倍投票權的必要條件,如果不再擔任董事就自動取消他的10倍投票權。公司章程還規定,罷免董事需要1/2以上票數通過。
在取消10倍投票權之前詹克團有60%的投票權,他一個人就可以決定罷免吳忌寒的董事職務。
如果吳忌寒不再是公司的董事,他的10倍投票權就會自動取消,而詹克團的10倍投票權還繼續保留。就會變成:詹克團一個人有84.9%的投票權,吳忌寒的投票權是4.8%。
可惜,當時詹克團並沒有這么操作,有些事情錯過了就是錯過了,沒機會後悔哦。
前面有好機會沒有利用,後面沒了10倍投票權卻要求罷免全體董事,選他一個人作為唯一的董事。
有股東評論說:不明白他什麼要召開這樣的股東大會,自取其辱。
他們不知道這樣操作不僅沒有用、還會樹敵更多麼?是詹克團的主意么?還是軍師的主意呢?
當年萬寶之爭時,寶能提出罷免萬科的全體董事和監事,結果只是招來更多人的反對,並沒帶來任何好處,這種操作有意思么?
3.3 打官司是下下策
打官司是下下策,但有人卻把下策當成上策。
吳忌寒能搶到控制權,是利用了法律+公司章程+開會操作,並不是靠打官司。
詹克團想通過打官司搶回控制權,能成功嗎?
如果前面的操作沒有問題的話,吳忌寒就妥妥的搶權成功了。
當然了,前面的分析是基於假設,如果假設不成立的話,詹克團也是有可能挽回的。
詹克團為什麼從大股東到一步步佔下風?
在這種戰爭狀態下想保住控制權,要不自己水平夠高,要不就找高水平的人。
在否決權殺死ofo的紛爭時,歡聚時代董事長李學凌轉別人的觀點說:國內的律師事務所都不專業。
其實,法律是分國界的,每國的法律規定不同,差一丁點都可能是毀滅性的。
就算你認為國內的律師都不專業,如果你去找個國外的律師來處理國內問題,可能是更大的坑哦。
而且,有的人營銷水平高,有的人專業水平高不擅長營銷。有人擅長打官司,有人擅長非訴訟,比如救火和防火,思維方式和所需要的技能都不同。
是國內的律師都不專業嗎?還是你沒找到那個專業的人呢?
判斷律師是否專業,也是需要自己有一定專業知識哦。比如很多人說持股67%有絕對控制權,但在《公司控制權.用小股權控制公司的九種模式》的書里,有多個經法院判決的案例,有的股東持股90%也沒有控制權,如果你相信了持股67%有絕對控制權的傳說,還能找到那個專業的人么?
比特大陸兩位創始人公開決裂時詹克團還在出差,如果以前不關注這方面,突然間去哪裡找到專業的人呢?
吳忌寒是有備而來,詹克團是被動應對,病急亂投醫的後果可想而知。
如果不想踩別人踩過的坑,要不學習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水平,要不提高識別專家的能力,找到專業的人。